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10-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兴党必先忧党 '...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兴党必先忧党
邵景均
  一般地说,追求快乐和幸福是人的天性。有谁愿意整天忧愁呢?然而,辩证法的原理却告诉人们,如果不懂得“忧”,就不会有长久的“乐”。这也是历史的规律。有鉴于此,古今有识之士无不重视“忧”,忧国忧民,忧时忧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充满智慧的至理名言。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对前途始终充满信心,是乐观主义者;但同时又始终冷静地观察形势的变化,清醒地对待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党在执政之前自不必说,那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党时时受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围剿与追杀。在那样一种大环境里,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不能不养成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民、忧国,同时更忧党。党执政以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确有少数共产党员优哉游哉地享受着太平之乐,但我们党的领袖和广大党员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从毛泽东提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到邓小平关于“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的告诫,就是我们党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忧党”意识的鲜明表现。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同志结合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多次郑重提出,要清醒地认识新时期、新任务、新环境对我们党执政的影响,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党经得起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他特别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首先要忧党。他还引用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里“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警句,告诫全党同志要时刻关心党的前途命运。
  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要提出和强调“忧党”的问题呢?概而言之,就是因为我们党确有堪忧之处。正如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党长期执政,党内一些人产生了脱离群众、固步自封等倾向。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在作风方面,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古今中外政权更替、政党兴衰的经验一再证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不警惕、不解决,任其蔓延和泛滥,就有可能使党走向腐朽、衰败、垮台。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的前车之鉴不能忘。有此远虑,方存近忧。如果我们党不能在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及时地“忧党”,切实解决好党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盛衰兴亡,直接关乎国家的盛衰兴亡,关乎人民的福祉。对解决当前党内的思想和作风问题以及党的前途命运,工人阶级关心,全国人民关心,但是首先应当关心的,是我们党的六千四百多万党员,是党内负领导责任的各级领导干部。党要忧党,才能做到党要管党、兴党。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是站在我们党事业发展的高度,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其中贯穿着深深的忧党意识。应该看到,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与全国人民共同享受“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后之乐”才是最真实、最宝贵的幸福和快乐。 aVs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欠发达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
刘树枝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努力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对于我国欠发达山区来说,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任何物质生产活动,都存在着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基础与条件问题。经济再生产能够持续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不能超过自然再生产的负荷能力,并注重对自然再生产条件的保护;凡是超过了自然再生产的负荷能力,就无法使经济再生产健康、稳定、持续地运行下去。这就是提出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基本依据。对于我国欠发达山区来说,发展生态经济,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当然,发展生态经济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关键是要克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倾向,改变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是两回事,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要树立生态环境“资本”意识,努力寻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切入点,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态建设时优先选择同时能够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在发展经济时优先选择同时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浙江省磐安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富县”战略,强调保护和优化环境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并举,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双赢”之路。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经济欠发达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应重视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着力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首先,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建设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重视普及生态经济知识,建设生态文化,同时加强生态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展生态示范实用技术的规划、设计、咨询、论证、课题研究和培训等,出台对生态建设重点扶持政策以及考核和奖励办法,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生态富县”战略的实施。其次,构筑生态绿色屏障,把绿化造林、保持水土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来抓。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体系,做到绿山、碧水、净气。
  着力培育生态产业。首先,大力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以山水综合开发为切入点,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优化生态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开发综合效益。一是建立生态经济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着力抓好山地生态经济区建设,抓好以精品农业、示范园区为主的城郊结合型生态经济区建设。二是推广生态模式。按照生态循环、互惠共生、最优功能、最小风险等生态学基本原理,着力抓好立体型、共生型、种养加工型、节能型、微生物型等六大生态开发模式的推广。三是实施绿化生态工程。抓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业生态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工程等的实施。四是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主要抓好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为主要内容的“沃土计划”,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推广为内容的“三新工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标的“立体开发工程”的实施。五是抓“绿色品牌”开发。适应时代潮流,重视“无公害、无污染”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细包装,培植“品牌”经济。其次,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工业经济。加大治理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对有污染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限期治理,并坚持“先评价后建设”的原则,坚决防止污染项目上马,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根据本地资源状况,重点发展传统工艺品加工业、食品系列和农副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加工业和无污染或少污染、低投入、低消耗、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生态型工业。重视对电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工业布局上,要有意识地向工业小区和城镇聚集,以减少污染源的分布扩散,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创造条件。最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应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利用山区空气清新,野生资源、农特产品丰富,人文风俗景观特色鲜明等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做好旅游景点的保护、建设、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
  着力建设生态城镇。按照生态建设要求,重视生态城镇、生态村建设。村镇建设要与生态资源相协调、相融合。例如,在规划建房上要依山就势或依山傍水,适应地形,把农家小院镶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风、自然水等自然资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韵味。逐步推广生态建筑,如地下设污水沼气净化池,屋顶覆土种植或养殖或设太阳能利用装置,墙体垂直绿化等。 aVs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论

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钟季岩
  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先进性靠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来保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党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紧紧抓住这一环节,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分析我们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党的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来自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以及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就没有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就没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但是,我们党并非天生就具有这种作为领导核心的能力和作用。1921年党成立的时候,只有几十位党员,处于被压迫、被围剿的境地。这样一个弱小的党,是靠什么变成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六千四百多万党员、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的呢?靠的就是在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指引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样一个弱小的党,凭什么能够在党派林立的旧中国脱颖而出,得到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戴?凭的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概而言之,就是“先进”二字。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也是八十年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主题。实践证明,党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先进性靠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来保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面前,我们党怎样才能带领全国人民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党怎样才能经受住种种新的考验,推动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我们党怎样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永远保持先进性?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来作出正确的回答。
  党的先进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才能做好“结合”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是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的,而是通过“结合”这一必要环节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吃透当前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找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制定出正确的领导决策。然而,现在有些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学习、不研究,甚至“学而不信”;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甚了了;思想懒惰,观念落后,精神萎靡,遇到问题办法不多。有这种作风,怎么可能做好“结合”的文章?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深入实际,积极研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各种问题。
  党的先进性是在同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斗争中得到保持和弘扬的;只有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八十年来,我们党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决策,都来自对自身错误的纠正。正是由于纠正了“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才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理论和路线。正是由于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践证明,只有首先端正思想和作风,错误才能成为正确的先导,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当前,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严重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相当严重。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必然养痈成患,危及党的先进性。所以,只有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正确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捍卫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设得更好。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在新世纪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党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自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党的路线、任务。作风建设也不例外。作风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它在实现党的路线、任务中的作用如何。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在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目标是明确的,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正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过程中,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时常遇到来自作风方面的阻力。正如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注意汲取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不尊重客观规律,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有的习惯于凭老方式、老方法想问题、做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有的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和片面性严重。有这种精神状态和思想作风,怎么可能正确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和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最可靠的保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一旦思想落后于实践、理论脱离实际,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就会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的口号。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克服种种不良作风,大力发扬优良作风,同时努力创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作风,主要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作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作风,民主平等、团结活泼的作风等。坚持这些优良作风,就要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出发,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要把能否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筑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与此同时,必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以大无畏的精神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不敢碰硬;必须真抓实干,加紧工作,集中精力解决好影响党的事业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不能耍嘴皮子、搞花架子;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令行禁止,而不能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有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需要好的党风,也需要好的社会风气。当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说是好的,但是也有明显不足,一些不正之风甚至还相当严重。我们党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导向。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重要前提条件。毛泽东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我们党只有保持和发扬良好的作风,才能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由共产党执政规律决定的
  对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来自对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认真总结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群众,继而形成了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对立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指出:“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就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邓小平针对腐败这股风来得很猛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定要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恢复和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他还曾强调:“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可见,为了“抗住腐败”、避免“乱子”,保证党的领导“够格”,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不行的。执政时间越长,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注意拒腐防变。
  目前,我们党的作风状况总的是好的。党在发扬优良传统作风的基础上,立足国情、面向世界,锐意改革、致力发展,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给作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国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以及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同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作风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突出,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严重影响党的事业的发展,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抓不可、非抓出成效不可的地步。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酿成更大的问题,最终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民心者得天下”。政权的得与失全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与否。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这就告诉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当前,切实抓好党的作风建设,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期望。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要有好的党风,完成党和国家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要有好的党风,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有好的党风,带动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风气要有好的党风。对党的作风建设状况,既要有忧患意识,更要有信心。我们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路线,有八十年奋斗积累起来的优良作风和宝贵经验,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只要全党共同努力,紧紧依靠群众,全面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完全有信心把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良好的党风保证我们的伟大事业在二十一世纪顺利发展。 aVs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党的八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我们就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今天,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人与人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人民与党之间的交往与联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但即使如此,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荣传统也同样不能丢。因为,再多的网站,再快的传播速度,再准确的数据,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接触,不能代替细致入微的情感传递与交流。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应积极疏通和拓宽联系群众的各种渠道,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察民所想,知民所忧,济民所困,解民所难,从而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仰叶齐(安徽)
  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世上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人心。人心,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不来,靠小聪明骗不来,惟有时刻以“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赢得群众的肯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把解决思想问题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通过实际行动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田。要时刻了解群众情绪,研究群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和群众一起为了群众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王强(北京)
  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
  哪里有权力,哪里有领导,哪里就要有群众的监督。要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激发群众的监督热情,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把群众的监督看作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解决群众“不愿监督”的问题;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避免暗箱操作,为群众行使监督权提供条件,解决群众“无法监督”的问题;保护群众依法检举、控告的民主权利,弘扬正气,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解决群众“不敢监督”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实现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全方位监督。
  ——刘德立(北京)
  根除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
  调查研究,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各级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环节。但是在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的东西时有表现。比如,先设定好框框、论点,再按图索骥的“论证式”调研;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名利式”调研;只看“规定动作”,只调“好”不调“差”的“盆景式”调研;“形下而神不下”的“走马观花式”调研;光调查不解决问题的“两张皮式”调研;等等。以形式主义的方法搞调查研究,不仅会损害党的形象,而且如果以这样的调研结果作为决策依据,还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根除调研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使调查研究成为为科学决策作准备的过程,成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真正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过程。
  ——刘伯光(四川) aV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