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孟彼德太太
黄学锋
孟彼德太太一家住在德国狼堡市斯登达勒大街57号,这是一座漂亮精巧的乳白色大屋顶三层小楼,宽敞幽雅的院落里一株株翻瓣吐蕾的桑树和缀满各色蓓蕾的果树及一池池色彩斑斓的鲜花点缀着翠绿如毯的小草坪,宛如一座葱茏芬芳的小花圃。这是一户远近闻名的“中国人之家”。当我千里迢迢把一块刻着中文的门牌送给孟彼德太太时,她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并当即和丈夫一起将门牌钉在房子临街大门旁的墙上。
今年64岁的孟彼德太太是个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德国人。1991年春她随同到中国工作的丈夫前往上海,原计划顶多陪丈夫半年就返回国内,没想到她中途改变了主意,结果在上海一住就是四年。孟彼德太太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原来她被中国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度和热情好客、善良质朴的中国人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与孟彼德夫妇相识是在1995年底,他们回国仅几个月,孟彼德先生又被派到中国广东工作。那天我开车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去接他们,一见面孟彼德太太就迫不及待地操着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同我交谈,她说:“几个月没讲汉语了,有点儿生疏啦!”接着就拜我为师并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论何时何地都只用汉语同我谈话。”
孟彼德太太是学化学的,在波恩大学获硕士学位,同时又获哲学和心理学学士学位。在上海期间她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她计划在五年内系统地自修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史,而当务之急是要攻破语言关。她学习汉语的毅力和劲头让人佩服。平时她的那个淡绿色的小皮包里总是装着一本《德汉袖珍词典》、一本精致的小皮本子和一支漂亮的三色圆珠笔,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子就顺手记下来。经常见她拿着本子背诵汉语单词。有一次她打开小本子让我看她写的汉字,我忍不住噗嗤一笑,看了这个本子你会认为这是个小女孩儿写的。本子上有花花绿绿、活泼可爱的小图画,有用红蓝两色笔写的德文、英文和像小学生写的一笔一画的汉字,可见她童心未泯。
给她当老师并非易事,我常常被难倒。有时她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令人莫名其妙的话,这句话可能是她刚刚学到的一个成语、一段诗词甚至一句文言文。我尊重她学汉语的积极性,恪守“师徒约法”,坚持用汉语同她对话,一遍听不懂我让她讲两遍、三遍,实在听不懂我就让她写下来,弄懂后再为她纠正发音。有时她讲一句话我马上就明白了,她会情不自禁地露出孩子般的天真满足的笑容,甚至会哼起小曲儿陶醉在一种成功的喜悦之中。
有一次她打开小本子,指着上面画的勾勾叉叉向我请教。“天啊!这是什么呀?是天书还是一幅简笔画?”我不由得失声叫起来。“是汉字,中国汉字!”她以肯定的口吻说道。看着她那认真和企盼的神情,我真不知如何做答。原来她在广州友谊商店字画廊里见到一幅狂草的书法作品,她实在研究不透其中之奥妙,无奈之中就照葫芦画瓢地描了回来。她有一台便携式电脑,里面装了汉字输入程序,开始她试着用五笔字型打字,汉字的偏旁部首和那首口诀简直把她搞得焦头烂额。后来我建议她改用汉语拼音输入汉字,可是问题又来了,当一个字音打出来后,冒出一大串汉字,到底选哪个又成了难题,她就抱着一本大字典一个字一个字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到底冲过了这一关,现在很快就能打出一封汉语信,还能从事简单的汉语写作。
回国后她常来封信或发个电子邮件,说她惦记着中国,想念那些朋友们。一次她在信中说:“昨夜我做个梦,我又回到了中国,见到了朋友们,高兴得不得了!激动之余被梦惊醒,发现自己竟泪流满面……”后来她在电子邮件中提了一个要求:“目前狼堡市大众汽车公司常有中国人来访,我希望他们能到我家做客,有什么困难我可以帮助他们。为了方便他们找到我家,为了让他们知道这是‘中国人之家’,我想请你们帮我定做一块中文门牌……”随后还寄来了她自己翻译的街道及门牌号的中文和门牌设计图样。我马上给她回了电子邮件:“请放心!我们一定帮你做好这件事。”(附图片)
作者与孟彼德太太在一起。(黄学锋供稿)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旅人心语
旅欧随想
王龙林
从欧洲考察归来,许多朋友问我,中国与欧洲差距有多大?
首先,我要说中国和欧洲的差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欧洲并不是什么都比中国先进,在一些方面,甚至比中国还落后,比如,我们下榻的几乎所有宾馆房间的电视机,街头所见到人们使用的移动电话,样式不如我们,价格比我们还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
但是,我国与欧洲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很大。我仅想从一些小的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西欧国家从政府到国民,都普遍重视环境问题。不论是名胜古迹,还是街道、广场、学校、商场、宾馆、机场,到处都很洁净,鲜花盛开,绿草如茵。我们驱车从罗马到维也纳,途经阿尔卑斯山脉,行程千公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牧场,一群群牛、羊、马悠闲自得地倘佯在阳光下,一幢幢极富西欧风情的别墅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家家户户阳台上栽插着鲜艳的山花,照相机任取一个景点,都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我们欣赏和赞叹这诗一般的优美环境,更敬重和钦佩欧洲人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文明行为,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在欧洲,人们形成了保护自然、善待动物的良好习惯,节假日许多人自发地打捞江河湖泊的漂浮物,清理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的垃圾,喂养各种动物。由于长期友好相处,这里的白天鹅、鸽子、狗、猫到处可见,自由自在游玩嬉闹,它们都不怕人,我在德国的基姆湖参观时,发现连麻雀也不怕人,在游人的手上跳来跳去争抢食物。由此我想到只有大自然和动物真正有了安全,人类自身才能获得安宁。联想起我国一些地方少数人还在猎杀天鹅等珍奇动物的野蛮行为,我深深感到我国保护环境还任重道远。
欧洲的文明进步是欧洲人民创造出来的。欧洲人对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精神很强;对人热情友善,文明礼貌蔚然成风;对公共场所环境非常爱护,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我们在欧洲坐了十几天大巴车,司机是个名叫杰姆的小伙子,他每天带着我们跑几百公里路,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对高速公路行驶的大车最高时速限制为100公里,我仔细观察,小伙子整个行程都控制在100公里。中午或晚上在饭店就餐时,我们下车,他还得留在车上守候,大家吃完以后带点东西给他吃,吃完又赶路,到目的地,他又主动为我们搬行李。忙了10多天,小伙子任劳任怨,彬彬有礼,很有绅士风范。欧洲加油站多为无人加油站,杰姆每次加完油都按规定付费。我们有人不解地问杰姆,如果有人不交钱,加油站不是要亏本吗?他却说,在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人。
他说的,显然有些绝对,但仍引起我深思。就拿无人加油站来说,我国目前恐怕还推行不了,不是我们造不出这样的设备,而是我们某些人不具备相应的素质。联想起我国不少城市中公共设施屡遭人为破坏的情况,我深深感到,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还需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才能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公德意识。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哦,阿布辛拜勒!
朱兵
一到开罗,就听常驻埃及的朋友称,到埃及不到阿布辛拜勒,就等于没到埃及。从地图上看,阿布辛拜勒位于埃及南部沙漠深处,尼罗河的上游。自开罗城向南,沿着蜿蜒碧绿的尼罗河溯河而上,经卢克索,过阿斯旺水坝,再往南数百里,便到了阿布辛拜勒。卢克索和阿斯旺水坝都是埃及著名的旅游胜地,前者曾做过电影《尼罗河惨案》的背景地,后者更是声名远扬。然而唯有在阿布辛拜勒,你才能亲眼见到古埃及最伟大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才能真正明了它何以被誉为“太阳升起的神庙”,也才能想象和感叹现代埃及人在修建阿斯旺水坝时是如何整体搬迁这巨大神庙的。
飞机从开罗机场起飞后,向南飞行两个多小时,便降落在湖边沙丘中的阿布辛拜勒机场。走出机场,翻过一个沙丘,眼前一亮,顿时出现开凿在坚硬陡峭的沙石岩上的巨大神庙。神庙实际上是并排两座,坐西朝东,右边就是著名的拉美西斯神庙,左边则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娜芙尔塔丽王后的神庙。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战功赫赫,威震四方,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强大帝国,因而被尊为太阳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两座庞大的神庙是现代埃及人从附近已被淹没的尼罗河岸的低洼处整体切割搬迁过来的。3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在阿布辛拜勒这块荒芜狭窄的尼罗河西岸边隆起的粉红色的沙石岩上,开凿了这两座神庙。1813年,一位瑞士旅行家最先发现了它们。1817年第一位现代埃及学家贝尔佐尼对其进行了部分清理,并首次进入了神庙。
然而,神庙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却是在它们被整体搬迁之后。20世纪60年代初,埃及政府开始建造著名的阿斯旺大坝。大坝建成后,阿斯旺以南形成了一个长度超过500公里的巨大人工湖,淹没了这两座神庙所处的位置。因而如何拯救这两座神庙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难题。埃及政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们的帮助下,于1963年11月开始了宏大的搬迁工程。他们先是在神庙四周建了一条临时大坝拦住河水,然后移走神庙顶部的上百万立方米岩石,接着将神庙的雕像、廊柱、基座分别切割成一个个从3吨到20吨重量不等的石块,将这些石块运到现在的新址,并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吊装设备将其逐一仔细拼装起来。为了恢复和保持神庙的原貌,还搬运来200多万立方米的岩石在神庙顶上人工垒起了两座小山丘。整个搬迁工程耗时5年,花费了4200万美元,没有损坏一件神庙构件。搬迁完成后,两座神庙又完好如初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站在神庙之前,你不由得从心底为古埃及人巨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震撼。拉美西斯神庙的正面是一个开凿出来的巨大的梯形塔门,宽38米,高13米。拾级而上,塔门前装饰着几尊鹰的雕像,这是拉美西斯二世作为太阳神的象征,也是他的木乃伊的造型。塔门平地上矗立着四尊巨大的、相同的拉美西斯坐姿雕像,这位伟大的太阳神端坐在椅上,双手扶着膝盖,身着王室短裙,头戴埃及王冠,静静地凝视着远方(见题图。朱兵摄)。他的脚边围绕着一些小的雕像,那是他的家族成员。
从雕像中间的小门走进神庙,是一条狭窄的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长20米、宽18米的大厅。大厅两旁各分列着四尊上下埃及国王的巨大立像。大厅四周粉红色沙石墙壁上,刻绘着有关拉美西斯征战的壁画。其中一幅最为著名,拉美西斯二世正站在一辆由两匹奔腾的骏马拉拽着的战车上,弯弓搭箭,直指敌人。整个画面线条简洁,动感强烈,其形其态,栩栩如生,是古埃及艺术的精品之一。
穿过大厅,神庙内最西头的沙石墙上,开凿出了一间小小的壁龛,这就是神庙内的圣地。从壁龛的小门望进去,可见内中并排立着四尊石雕坐姿神像。从左至右,第三尊像为拉美西斯二世,另外三尊是不同的神像。据称这些不同的神像都是当年其它一些城池所供奉的神灵。这四尊雕像默默地端坐着,平视着前方。他们深邃的目光穿过神龛的小门,穿过长长的黑暗的大厅和前廊,一直从神庙的狭窄入口处远远望出去,便会遥遥看见尼罗河东岸的沙丘,看见那轮从沙丘背后冉冉升起来的太阳。
这便是拉美西斯神庙最奇妙、最不可思议之处:每年的2月22日和10月22日(据称搬迁前为2月21日和10月21日,即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登基日),当尼罗河东岸的太阳升起时,一束灿烂夺目的金光必定会准时从神庙的进口处直射进来,穿透整座黑幕笼罩着的内厅,一直照到最尽头那间小小壁龛中的雕像的脸上。由于第一尊雕像被称为黑暗之神,他的面容时常变化,不能见阳光,而要永远保持在黑暗之中。因此,这束阳光准确地从第二尊雕像的脸部开始照亮,然后依次照亮拉美西斯二世和第四座雕像的脸部,整个照耀时间长达20分钟,不多不少。直到最后一秒,这束黎明的阳光便从第四尊雕像的脸上悄然逝去,神庙内的一切重又归于黑暗之中。
这就是人所称之的“太阳升起的神庙”。直到今天,建筑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仍然对此感到深深的困惑:遥远年代的古埃及人是如何精妙地设计并建筑这一切的,是如何将天体的运转与神庙的开凿准确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差一分一毫。这一切永远是个谜,是一个早已湮没在千年历史尘沙之下的亘古之谜。而今,只要每年的这两个特殊日子临近,从世界各地都会涌来大批旅游者,整夜簇拥守候在神庙前,虔诚地等待着那束阳光的到来。
走出神庙,头顶上的太阳炽热耀眼,蔚蓝色的尼罗河水仍在静静地流淌。神庙的背后,一望无际的非洲沙漠向着遥远的天边延伸过去。哦,这就是阿布辛拜勒!一个埃及的独特地方,一个既凝聚了几千年前古埃及人的神灵智慧,同时又体现着现代埃及人的意志和努力的地方。它与永恒不息的尼罗河水相伴随,至今不断地延续着埃及人的生命和希望。(附图片)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外交官亲历
我在日本扮“皇帝”
曾文彬
我在日本长崎任职期间,有一特殊经历至今使我难忘。那是1997年农历正月初二下午,我应“长崎灯会”实行委员会的邀请,扮演了该灯会期间一次最重要的活动“皇帝检阅”中的中国“皇帝”。当时我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脚踏龙靴,和“皇后”一起分坐在八抬大轿里,由170多名侍卫、侍女簇拥着,在长崎最繁华热闹的大街上行进,向市民和游客们热情招手致意,祝贺春节。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每年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长崎都要举行灯会,而“皇帝检阅”是灯会期间最受游客欢迎的活动。皇帝通常由当地政界、财界的要人以及其他领域的著名人士扮演,“皇后”也是精心挑选的。
“检阅”自下午5时开始,到7时30分结束,共两个半小时。“检阅”开始前,“皇帝”、“皇后”都要提前到专门化装室由专人化装。化装室设在“皇帝检阅”的终点港口公园不远的一家服装店内。这是每年举行此项活动时为“皇帝”、“皇后”专门化装的地方。我是下午3时到达的。我到后不久,“皇后”也随即到达。这是我们这对临时搭配的“皇帝”、“皇后”第一次见面。“皇后”是东京人,是实行委员会专门从东京邀请来的,是一家著名的民间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名叫石川小百合,年龄不足30岁。几名化装师分别为我们化装。化装还够啰嗦的,一时这样,一时那样,等化装完毕已是下午4时多了。当我们俨然以“皇帝”、“皇后”的打扮从化装室走出时,街道上已站满了等候我们的围观群众,他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掌声,同时还不断发出赞美声,诸如“真像”、“真棒”、“真气派”、“真好看”等等。不少人还要求同我们照相,有的是与我们“皇帝”、“皇后”一起合影,有的则是要求单独照,一时把我们忙得不亦乐乎。
眼看就5时了,我们乘车急急忙忙地来到了“皇帝检阅”的出发地崇福寺前大街。这里已摆放着“皇帝”、“皇后”乘坐的八抬大轿,吹鼓手、侍卫、侍女也都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精神抖擞地站在各自的岗位上,市民、游客们则争先恐后地站立在大街两旁,显得热闹非凡。5时到了,主持人宣布“检阅”开始,顿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然后是“皇帝”为“检阅”致词。我首先向市民、游客致以春节的问候,祝大家节日愉快、家庭幸福、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我说,承蒙大家的厚爱,要我“扮演中国皇帝”,我当然高兴,这说明大家对中国的友好。但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皇帝”现已不复存在了,中国已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但长崎人民每年举办灯会,并进行“皇帝”检阅,这充分显示出长崎同中国的源远历史关系和长崎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深情。我还说,“皇帝检阅”提示我们,中日两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使两国人民真正世世代代地友好下去。最后我祝“检阅”取得圆满成功。我的讲话受到在场群众的热烈欢迎。
“检阅”开始后,我和“皇后”分别坐上了八抬大轿。一路上,我们不停地向市民、游客招手致意,问候春节,祝大家节日愉快,生意兴隆。到了长崎最繁华的街道浜町,由于人们已将市街挤得水泄不通,轿子根本无法行进,我们只好下轿步行,与市民、游客同乐。这时不少人都挤过来同我打招呼、握手、照相,我这才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我的一些老朋友。他们听说我要扮演“皇帝”,便早早地等在了此地。直到晚7时30分我们才终于到达终点。据统计,这天下午的观众达8万之多,超过过去的任何一次,这当然使我和“皇后”都十分高兴。举办者更是喜形于色,一个劲地向我和“皇后”道谢。(附图片)
下图为作者乘坐在大轿里,在长崎最繁华热闹的大街上行进,向市民和游客们热情招手致意。曾文彬供稿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委内瑞拉南部亚马孙州首府阿亚库乔港的奥里诺科大道旁,有一幢建筑特殊的房子,它建在一块完整的花岗岩巨石之上,掩映在绿树丛中。现在亚马孙州旅游商会就在这里办公,为旅游企业主和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
管彦忠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谢幕
俄罗斯广袤的大地,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他们不朽的艺术,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世界名城,不仅建筑宏伟,格局严整,景色和谐,而且你会发现她的艺术氛围是相当浓厚的。在俄罗斯这样的艺术大国,欣赏绘画、音乐和芭蕾舞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与俄罗斯的艺术发展史密切相关的闻名遐迩的建筑物——国家大剧院。大剧院是整个俄罗斯音乐舞蹈艺术的圣殿,是艺术大师的摇篮,它孕育了几代大师的诞生。格林卡的歌剧,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都曾经在这里首演而引起轰动,受到世人的瞩目。国家大剧院不仅拥有声播海外的世界顶尖级的芭蕾舞团,还同时有一支庞大的高水平的交响乐队。
我曾经有幸在这里欣赏过一台精彩的芭蕾,这是我十分难忘的一次经历。
入夜时分,莫斯科变得越发迷人。如水泻般的车灯与街灯交相辉映。观众们早早地从各个方向涌向大剧院,俄国人十分守时。他们个个衣装整洁,仪态端庄,彬彬有礼。
大剧院演出大厅宛若金碧辉煌的皇宫,巨大的舞台和乐池,紫红色天鹅绒帷幕从上方一直垂落下来。观众席自下而上共分6层,每层的包厢式坐席都饰以精美浮雕花纹,点缀着玫瑰红、金黄色彩带,座椅和靠背全部是玫瑰色丝绒布面。大厅中央的上空,一座硕大无朋的水晶吊灯熠熠生辉。
开场钟声响过之后,在一片掌声中,乐队指挥出现了。这位功勋艺术家向观众深鞠躬后,全场灯光暗了下来。随着指挥的乐臂扬起,悦耳的旋律便从乐池里飘散出来,随即充盈了整个大厅。美妙的旋律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古老的故事——这是一部经过整理重新上演的欧洲古典芭蕾舞剧,取材于英国童话,讲的是忠贞不渝的爱情战胜邪恶的故事。
演出在酣畅淋漓地进行着。在整场演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两位主演:男主角修长的身材英俊挺拔,动作刚健舒展;女主角妩媚动人,她的独舞充分显示了高超的才华。他们忘情的表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一种高贵优雅的气质。
演出牢牢地吸引着每一位观众,他们时而凝神屏气,时而又为之动容,心里起伏着情感的波澜。
全剧在辉煌的乐曲声中结束了,观众们纷纷站起来,接着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在整座大厅里轰鸣,人们的情绪越发兴奋。在这样的气氛中,艺术家的心与观众们的心相通在一起,连结在一起。
谢幕多达十几次。全体演员分成群舞、双人舞、主要角色、男女主角等几个小组,先后走到前台向观众鞠躬致意。不断有人把一束束鲜花送到演员的手中……
就在我排队取衣服的当儿,剧场里依然还有掌声,只是变得稀落而微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掌声吸引我情不自禁地返身回到大厅里探望。
空荡荡的大厅里,只有头一排座位前站着七八个小孩子,他们十分兴奋地认真地拍着小手,把掌声送给舞台上的人。舞台上两位男女主角站在距离孩子们最近的地方,脸上依然保持着动人的微笑,手拉着手,低下头,深深地向孩子们鞠躬、再鞠躬……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岁月可以使许多记忆变得模糊,而这最后的一幕,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片温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