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
百年树人千秋大计
——记北京市实施“培养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本报记者卫庶
理论队伍的建设,是党的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局,关系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百年树人,千秋大计。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有关单位组织实施的北京市“培养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以下简称“百人工程”),自1995年启动以来,在培养理论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1995年10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宣布,正式启动培养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的“百人工程”。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社科理论队伍进入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造就一支宏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又能联系实际的跨世纪理论人才队伍,成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1995年初,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培养一批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
根据上述要求,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组成课题组,对北京市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社科队伍进行了调研。通过调查分析,他们认为,北京市青年社科理论队伍已初具规模,四十五岁以下的中青年社科人才正在成为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主要力量;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基础总体上是好的,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也存在部分青年理论工作者政治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根底不深、科研方面单学科个体作战较为普遍等不足。针对这种现状,他们提出,应采取政策倾斜,把培养理论人才作为一项工程来抓。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等部门配合,从1995年10月开始组织实施培养北京市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经专家审定,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社科院等三十二家单位的党委(党组)推荐的一百六十二名副高级职称以上、年龄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理论工作者,被确定为“百人工程”的培养人选;1997年又增加六十六名,两批共二百二十八人。1995年,市财政拨款五十万元,之后每年递增20%,设立“百人工程”专项资金。
“着眼于跨世纪的未来,培养青年理论工作者,是必须的工作。早动手比晚动手好,工作做得扎实些,比匆匆忙忙要好。”在“百人工程”启动之时,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一位领导这样说。
设立“百人工程”研究课题。“百人工程”培养人选所从事的学科集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因此,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专门设立了社会科学规划“百人工程”研究课题,鼓励培养人选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从而既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尽快发表,又可以使他们的专长与北京市社科理论建设方面的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在对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得到锻炼。到2000年底,已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等五十四个研究课题得到资助,并已全部结项。
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青年理论工作者到企业、城区搞调研,增强对社会实际的了解。1995年起,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双青”理论研讨会,青年理论工作者和青年领导干部一起就北京市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拉近了中青年学者与现实的距离,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举办研修班和组织境外考察。到2000年9月止,市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利用暑期先后组织了六次研修班和两次境外考察。这些活动开阔了青年理论工作者的视野,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出版《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文库由“百人工程”专项资金和北京市社科出版基金共同资助出版。具体做法是,由著名学者组成专家评审组,审定培养人选上报的著作选题和写作计划;书稿完成后,由专家审读通过,最后由“百人工程”领导小组决定能否进入文库。设立文库的目的,是鼓励青年学者对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产生一批能够代表世纪之交北京社会科学水准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到目前为止,共有四十多个著作选题被纳入文库。
“从五年来取得的效果看,实施‘百人工程’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创举。”“百人工程”领导小组的同志这样说。
推出了一批成果。“百人工程”研究课题有力地促进了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科研工作。有三人的专著分别获得2000年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另有十八人的专著、论文或调研报告获得二等奖。
培养了一批人才。入选“百人工程”的四位培养人选当选为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成员。十余名中青年专家在1998年和2000年举办的北京市第五届和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成为学科评审组成员。还有一批中青年专家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负责人或成员。相当一部分青年理论工作者已成为各学科的骨干力量,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成为市委、市政府专家顾问团的成员。
走出了一条路子。实践表明,“百人工程”是一条培养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新路子。它适应理论队伍建设的需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和有关部门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理论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它适应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需要,着眼于发挥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的整体优势,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它适应青年理论工作者成长的需要,为他们深入改革开放的实际创造了条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材,使他们从时代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以及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确立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从今年起,北京市委宣传部开始实施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我们不但要培养一批优秀的理论工作者,还希望能培养几个真正的大家,几个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各个学科内有独特建树的大家。”展望未来,“百人工程”领导小组的同志充满信心。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实现新时期伟大任务的紧迫课题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重要论述
石发亮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此相适应,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的领导工作中创造了多方面的、适合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全面推进我们的事业,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我们党在新时期创造的一系列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讲方法首先要解决好思想方法问题。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最根本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最近,江泽民同志通过对我们党长期执政特点和规律的探索,一再强调,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创新。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思想,也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这一思想,是做好各项工作、完成新时期伟大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新任务呼唤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及其改进与创新。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从完成任务的角度说,方法问题具有根本性意义。确定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领导的基本职能。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每当面临新的形势、提出新的任务时,总是相应地制定出新的工作方法。实践证明,领导方式正确、领导方法对头,党的任务就完成得好,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不断改进,为我们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和保证。”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实现“十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并争取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主要任务。受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影响,党的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使党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摆在全党同志面前的又一个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认真解决好“桥”或“船”的问题。
“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根据未来社会多样化、快速度、高效率的特点,通过控制信息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这就需要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多地依靠行政命令。再比如,在党内领导工作中,必须根据广大党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权利意识和民主观念增强的特点,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以及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而不能只号召党员尽义务却不讲保障党员权利。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有些领导干部对改进领导方法缺乏应有的意识,仍然用过时的老办法应对新问题;有的虽然知道老办法不顶用了,但新办法又不会用;还有的思想懒惰,不是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而是坐等别人把新办法送上门来。如此等等,就使得许多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些地方的矛盾越积越多,改革深入不下去,发展没有新起色,人民群众不满意。因此,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适合于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创造出了一系列适合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其中,对党的执政方式具有变革意义的是明确提出“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对国家的基本领导方式。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对党的执政行为的一个根本要求,也就是说,党要依法执政,严格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及其相应的程序和手续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无疑,这是对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的重要变革和进步。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仅仅有“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基本领导方法。
与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变革相适应,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现实指导意义的领导方法,主要是:“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共产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这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今天,国际国内政治环境非常复杂,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只埋头于经济工作和各种具体事务,不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影响领导成效。对此,江泽民同志谆谆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凸现了人们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正确贯彻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基本领导方法,就必须把保证群众利益放在领导工作的突出位置。为此,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集思广益,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一定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决策。如何决策,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核心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郑重提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快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提出:“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决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是现代领导活动的大趋势和提高领导成效的基本保证。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现代领导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领导工作具有全局性、层次性、相关性特点。领导者必须善于把握全局,既能有效推动各个层次的工作,又能协调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能使本系统与其他系统和谐发展。为了保证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个方面的重大关系;提出在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方面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坚决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维护中央的权威,“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
由上可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内政外交的领导工作中创造了多方面的、适合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并已经在领导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相反,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之所以问题较多,成效不够显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没有很好地学习与运用这些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因此,要全面推进我们的事业,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运用我们党在新时期创造的一系列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方法
论世界观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互为一体的,讲方法首先必须解决好思想方法问题,思想方法决定工作方法。在今天,实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最根本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深入学习唯物辩证法,提高按照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是一切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多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多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少一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要努力提高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水平,提高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领,善于透过现象看主流、看本质,防止发生各种片面性”。只有掌握了唯物辩证法,才能够在领导工作中自觉地研究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也才能正确地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实施正确的领导。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所谓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正确,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符合实际的要求,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江泽民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首先要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要求全党同志“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思想的解放,必将带来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方法,这个“实践”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领导者只要真心诚意地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就能够获得领导工作所需要的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观的问题,是对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的问题”;要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注意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老老实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学习中增长领导才干,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江泽民同志指出:“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要带领人民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前进的执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如今,我们前进的方向、目标和任务都已明确,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提高这种“必须具备的能力”,创造出适合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新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桥”架起来,把“船”造出来。只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把这个重大课题解决好,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
第9版(理论)
专栏:
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胡振民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的一面旗帜。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应该是先进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推进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全国各族人民。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为动员、组织和鼓舞亿万人民群众投身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敏锐地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鲜明地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引导全国人民加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1991年,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科学概念,全面阐述了它们的基本特征。
1994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
1996年,在江泽民同志主持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全面阐述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深刻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在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环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强调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多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上下深入开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大为改观,亿万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精神文明建设在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提高人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能不能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深刻认识江泽民同志有关科学论断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执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韩安贵
当今时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如此飞速发展和错综复杂的客观世界,我们只有像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使人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情况。这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绵延不断,永无终结。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日益变动,人类的实践过程永无止境;人们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客观情况的运动和变化必然要求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是懵懵懂懂、浑然不觉,还是敏锐把握、自觉驾驭,关系到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情况,也关系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否成功。
形而上学地看待客观情况,教条主义地对待已有的思想成果,或者不顾事物的发展、变化,思想认识停留在一个地方,把适合于一定条件的认识看成适合于一切条件的永恒的真理,到处生搬硬套;或者无视具体情况的变化,只凭感情、不加思考地盲目接受本本上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把过去某个时候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和体制当作完美无缺、无需发展的东西加以固守,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因为不合时宜而落后于时代,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和生活,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道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随时研究新情况,把握新变化,根据新的实践、新的发展变化扬弃旧义,创立新知,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原有的思想与理论。
人类已经跨进了新的世纪。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与重组,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程度,前所未有,影响至深。当代中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新世纪开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是中国发生更加深刻变革的伟大时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根据实践的要求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方针政策,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