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9-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吴庆瑞 邓小平请来的经济顾问 '...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吴庆瑞
 邓小平请来的经济顾问
张青
  吴庆瑞先生是新加坡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创始人之一,曾任政府副总理,为创造新加坡的经济奇迹立下汗马功劳。他是位华人,191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后随父母移居新加坡。1948年他远渡重洋到英留学,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经济学科。1951年毕业回国后,开始与李光耀等创建人民行动党。1959年,英国允许新加坡半独立,成立自治政府。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胜,李光耀担任内阁总理,吴庆瑞被任命为财政部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副总理,负责全面的经济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
  1978年11月11日至14日,邓小平副总理对新加坡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中新两国未建交前,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新加坡。李光耀总理和吴庆瑞副总理等到机场迎接。邓小平在会谈中说,这次我到新加坡不是初访,而是旧地重游。58年前,我去法国勤工俭学时在这里停留了两天,那时这里是个贫穷小岛,现在新加坡确实环境美丽,经济繁荣。我这次来访,想请你们介绍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和方针政策。随后,双方进行了两次会谈,李光耀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吸引外资等各项措施。会谈后,吴庆瑞副总理专程陪同邓小平去考察裕廊工业区。邓小平表示希望吴庆瑞先生到中国访问,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应邓小平的邀请,1979年吴庆瑞第一次来华访问。邓小平会见时表示,希望他退职后接受我们的聘请,担任我们国务院的经济顾问。吴庆瑞表示同意。1985年中国国务院正式聘请他担任中国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兼旅游业顾问。当年5月他开始来华进行考察访问,又受到邓小平的亲切会见,吴先生说:“我感到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担任顾问需要花时间,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政策,要考察研究沿海地区的情况、体制和政策,才能提出正确的建议。”随后,他专程到上海、广州、深圳和珠海考察访问,同当地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座谈。
  此后,吴庆瑞先生每年都来中国进行两次考察,每次工作一到两个月。除东部沿海地区外,他重点考察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他的考察十分认真、具体,对当地的状况、政策、法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每次考察之后,他都要提出报告和具体建议。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每年都会见吴庆瑞顾问,详细听取他的汇报和建议,负责经济工作的谷牧副总理同他交谈更加频繁。中国领导人对吴庆瑞考察的成果和提出的建议给予很高评价,称赞他真是经济专家,富有经济发展经验和管理知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吴庆瑞的建议,国务院进一步完善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
  为了感谢吴庆瑞先生对中国的帮助,国务院决定每年给他6万美元的聘金。但吴庆瑞说:“我来是为了帮助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不是为了赚钱,我决不接受聘金!”他每次来中国考察,工作都很劳累,有关方面就给他一点生活零用费,他仍然不收。当中方陪同人员把人民币塞进他口袋时,他就把钱送给当地困难的小学。
  1990年10月,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我被任命为驻新加坡首任大使,吴庆瑞博士同我经常相会,亲切交谈。他多次提出具体建议,让我转告国务院领导。可惜的是,吴庆瑞在担任中国经济顾问6年后,因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诚恳提出谢辞要求,国务院同意了他的要求。
  吴庆瑞先生尽管不再担任顾问,但仍时时关心中国的事情。每当有中国重要代表团访问新加坡时,他都要会见交谈。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吴庆瑞读到邓小平的讲话十分高兴。中共中央专门派出精神文明代表团到新加坡考察访问,吴庆瑞先生特意请来一批相关专家与中国代表团进行了一整天的会谈。他向中方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经济体制和法制建设,回答了中方的提问,使中国代表团的考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风雨润绿洲
——初识温哥华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陈特安
  旧岁,时值秋日,笔者初到温哥华时,温市那“海天涛韵,绿满山坡”的景象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虽然那次仅仅是走马观花的造访,但对她美好的记忆,已是挥之不去。
  日前,又逢金秋送爽,笔者有幸重返这座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名城,猛然记起孔老夫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绝代佳句,令我契合于大自然,沉浸于“山水有清音”的美妙境界中。
  温哥华坐落在弗雷泽河三角洲和伯雷德峡湾之间,隔乔治亚海峡与温哥华岛相望。伯雷德海湾以北是太平洋沿岸山脉的裙坡。这种由沙滩、海洋和群山奇妙组合的独特自然景观,在世界著名的海港城市中也属罕见。温哥华南部是太平洋季风和赤道暖流交汇处,东有北美大陆的落基山脉作天然屏障,终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当加拿大许多地区还处在风雪弥漫的严冬之时,这里及附近岛屿却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温哥华有着港口城市一切优良条件,更有温哥华人的开拓进取和不懈追求,她当之无愧成了加拿大最大的港口,成为北美十座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世界人居生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犹如北美大陆镶嵌在太平洋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
  漫步在市西北角的斯坦利公园,既能体味到现代化的气息,又能领略到典雅的民族风情。在这方圆1000英里的林园里,树木葱茏,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这里有动物园、水族馆、玫瑰园以及各种娱乐设施。据介绍,这里曾是印第安人居住过的地方。园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一些印第安人生活的痕迹,引人注目的是印第安人的图腾木刻。图腾上刻有印第安人的古代神话人物或印第安人家族的故事。看着各种各样色彩缤纷的图腾组成的图腾林园,仿佛置身于遥远年代的印第安部落之中。
  市东南的伊丽莎白女王公园,是市内唯一建在高地上的公园,这里原本是座死火山,如今这里鲜花争艳,树木参天。步入坐落在丘顶的温室,热带植物争奇斗艳,目不暇接,鸟瞰市区景色,极目环城。
  在市区公园中,还有个“百年老号”名叫加皮兰诺吊桥公园。在这个温哥华最古老的公园里,陈列着印第安人使用过的帐篷和木雕工艺品。始建于1889年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步行吊桥,悬空挂在两山间91米深的峡谷上,谷底溪水湍急。桥的跨度为137米,飞跨陡峭的峡谷,通往一条天然小径,循此小径可到达一片原始树林。人走在摇摆不定的吊桥上,犹如荡秋千,十分惊险,又很刺激。这里的小屋幽径,一草一木,保留了从前居民的善意和幽默精神。
  夏秋两季,在市中心的最高建筑海亚特酒店,是感受“海天涛韵”的好去处。攀上高层极目远望,海天一色,出入港湾的白色渡轮和豪华游轮荡漾在万顷碧波的海面上。在深水内港伯雷德海湾,来自世界各国的船只汽笛悠扬,穿过跨度为470多米的狮门悬桥,鱼贯入内,颇是壮观。环抱温哥华的群山上绿树郁郁苍苍,与港湾中蔚蓝色的海水交相辉映,犹如画家笔下浓重的水彩画;近处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视野之内为举办1986年世界博览会而建的加拿大馆颇是耀眼,她仿佛是一艘停泊在港口的巨轮,已成为温哥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1986年5月至10月,在温哥华举办世界博览会,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达2000万之众。温哥华市的建设因此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国际都市。温哥华人就是这样,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温哥华还是加拿大西海岸的文化和教育中心。全加闻名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西蒙·弗雷泽大学分占市区西东两侧的风景区,前者的人文博物馆在全加颇负盛名。市内还有不少展览馆、美术馆和体育馆之类的大型文体设施,规模宏大,各具特色。如坐落在弗雷泽河北岸的充气屋顶体育馆,可容纳6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体育馆之一。
  令我倍感亲切的是,这里还有用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孙逸仙公园”。这座于1986年建成的明代风格的花园是在中国本土以外建造的第一座古典式中国园林。她是加中两国政府和人民合作的结晶,是加中友谊的见证。一位加拿大朋友告诉我,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同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全省1/7的居民是华人,仅温哥华市就有华人20多万,成了仅次于旧金山的北美第二华埠。华人在推进这里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公司在该省的投资也十分活跃,为中加友谊增色添彩。
  虽然采访是短暂的,温哥华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这里没有浮躁和冲动,一切在平稳中前进,的确如同英国文豪狄更斯所说,“这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福地”。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雕塑集萃

父子情
王向东摄于保加利亚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阿根廷,由于饲养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而宠物狗的主人或没有时间,或不愿意遛狗,于是一种专门替他人遛狗的职业就应运而生了。
  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街区公园中的职业遛狗人。
  本报记者于宁摄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烟酒不分家害处尤其大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俗话所说的“烟酒不分家”并非人们的心理习惯,而是有着生理上的原因。而且尼古丁和酒精这对“麻醉品”的结合对健康尤其有害。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科研人员在今年7月份出版的科学杂志《酒精中毒的临床实验研究》上撰文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香烟中的尼古丁可明显地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因此,抽烟者比不抽烟者平均来说酒量要大。
  科学家们指出,酗酒者追求的是一种“中毒”效果。由于尼古丁能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抽烟的酗酒者不能很快得到这种感觉,因此就要去喝更多的酒。而尼古丁虽能降低酒精浓度,但却不能同样地减少酒精分解时产生的乙醛,致使乙醛对大脑以及肝脏、心脏和其它器官产生更多的毒害。(据新华社电)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个性威尼斯
邢世嘉
  威尼斯果然是一座极富个性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筑物和广场之外,几乎看不到陆地。没有汽车,没有马路,没有红绿灯,有的只是运河,只是水道,只是拱桥;运河就是大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交车,汽艇就是出租车,新月般的“贡多拉”就是自行车。这里有的,其它城市绝对没有;这里没有的,恰是其它城市的构成要素(汽车)。
  不知是建筑先将海水分割成条条,还是海水先把陆地肢解成块块。总之,在整座城市里,条条是水,块块是房。沟通条块的是数不清的船、艇、舟,还有387座桥。什么样的车在这里也没有容身之地,没有用武之地。就是意大利总统、罗马教皇,或者菲亚特的老板来到这里也得放下架子,以步代车或者以船代步。
  在这座城市里,最壮观的是水道里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桩。这些无以数计的木桩就在楼房前后、水道两边有序或无序地排列着,构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些木桩不是道具,更不是虚设的城市背景,它们的作用恰如停车场,恰如车库,是船、艇、舟固定的泊位。威尼斯人每家每户有用途不同的艇或舟(贡多拉)。不过,这些交通工具不像汽车需要库房,主人休息时只需用一条链锁将其锁在家门口的木桩上就行。更有意思的是,木桩上那些红白相间或蓝白相间的条纹。这条纹是一种标志,红白相间的标志着公有,蓝白相间的标志着私有。你可凭借这一标志,判别木桩所对应的房子和船舟的权属关系。当然,也有没涂色条的木桩,那一定是公共场所的泊位了。如圣马可广场、里亚尔多桥这些地方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纹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桩。
  如果说威尼斯是一首古老的诗,那么这些木桩就该是惊叹于这美好意境的感叹号了。
  在这个没有汽车的城市逛街,你当然不用担心被车撞,但“水祸”却离你只有一步之遥。除大运河两边有较宽阔的人行道以外,其它的水道两侧只有沿屋基的一小绺平台,而这些平台又是没有栏杆的,有的地方还布满了苔藓。水面与平台就差那么几厘米,一有风吹来,或傍晚潮汐来临时,平台就免不了被涌来的海水所淹没。所以在这里行走,我总是提心吊胆,又怕湿鞋,又怕掉进水里。
  威尼斯的水巷千曲百折、纵横交错,像绿色水带编织的网。不熟悉这个网的人,走进去容易,但要走出来,难免是要费一番周折的。有一次,我从圣马可广场的钟楼拱门进入马尔扎雷商业街,在威尼斯人所称的“商道”上漫步。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水巷深处,迷失了方向。到处乱串一阵,又恍若走进了迷宫:处处是一样的水道,处处是一样的房子,处处是一样的拱桥。我无法判断所处的方位,无法找到返回的路径。更令人头痛的是这里的路名千奇百怪,使你没法用英语或意大利语问路。比如他们把大街道叫“路旮”,把窄小的街巷叫“卡里”,把水道与墙壁之间的人行道(平台)叫“基道”,两旁开有各式店铺的街道叫“商道”,小水道旁的路道叫“溪道”,水道填成的街道叫“陆溪道”,广场叫“地场”,院落叫“院场”,水道叫“街道”……这些只有威尼斯人自己才能理解的地名,我想问路却是说不清道不明,即使人家告诉我,我也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在无法寻求帮助的境况下,一切只能靠直觉判断方向。
  不知又穿过了多少似曾相识的“卡里”、“基道”、“溪道”和拱桥之后,眼前突然出现一片豁亮——阿弥陀佛,我终于回到了圣马可广场。不,是圣马可“地场”。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犹太老人的心声
黄培昭
  内坦亚是以色列中北部的一座滨海小城。我们到达那里时,正值薄暮时分,一幢幢造型别致、色彩明丽的民居掩映在金色的夕阳余辉里,树影婆娑,花草摇曳,给小城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人们也许意想不到,这样秀美的城市,居然是“人体炸弹”频繁袭击的地方。
  今年内坦亚已经被自杀性爆炸“光顾”过许多次了,虽然爆炸危害不甚大,但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冲击却是沉重和经久不散的。据报载,在发生爆炸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坦亚大街小巷难得见到人影,超市几乎门可罗雀,偶有人来,也大抵神色紧张,每每用最快的速度,买上尽可能多的物品,匆匆离去。
  我们沿着赫泽尔商业街徜徉,两边排列着不少比萨饼店和咖啡屋,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儿。咖啡店前五颜六色的遮阳伞下,摆放着一排排乳白的塑料餐桌和餐椅,以前总有不少人悠闲自得地坐在那里,边啜饮咖啡,边和朋友聊天,现在却冷冷清清的,显得十分萧条。
  穿过一个喷泉广场,我们信步来到海边的露天剧场。剧场的看台面向大海,顺着山势一级级地向下延伸到海边,舞台就几乎建在海面上。在看台的石阶上,坐着一个仿佛正在沉思的犹太老人,见到我们来,热情地主动打招呼,大家便一起闲聊起来。老人说,这剧场是模仿古罗马剧场修建而成的,要是在以前,夏夜的歌舞晚会和音乐会常常到夜阑方散。如今这里虽然风光依旧,涛声阵阵,海风习习,却没了以往轻松恬适的气氛。
  话题自然转到了爆炸事件上,老者问我们怎么看,我说爆炸戕害无辜,理应谴责。老人表示同意,说:“可要从根本上遏制,唯有谈判,巴勒斯坦人在谈判中得到成果了,就铲除了滋生自杀性恐怖的土壤。”他接着说,现在的问题是,巴自治区屡遭封锁和轰炸,致使不少人铤而走险。老人说,他认为沙龙应该与阿拉法特直接会谈,这样可以从最高层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
  我们钦佩地望着老人,觉得他作为一名普通的犹太人,说出这样不失公允的话,很有见地。老人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谈兴更浓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偏偏内坦亚老挨炸吗?因为以色列南北狭长,东西窄短,内坦亚恰恰位于最窄短的中腰地带,距离巴自治城市图勒凯尔姆不过数十公里,而图勒凯尔姆又距号称‘人体炸弹之乡’的杰宁城不远。这样一来,内坦亚就成为人体炸弹进入以色列境内后首当其冲的袭击对象。这太容易得手了,令人防不胜防。”
  老者说完,若有所思地凝目眺望着眼前碧波万顷的地中海,只见大海的层层细浪轻柔地拍打着长长的沙滩,一望无涯的海面上闪烁着粼粼的金光。远远的海天相接处,夕阳如同一轮燃烧着的大火球,正在一点点下沉。天空和大海都仿佛被烧着了似的,呈现出耀眼的红色。
  “多美啊!”老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地说,“我在这里已生活了半辈子,目睹了内坦亚怎样一点点地发展和繁荣起来。我希望这座城市变得更美,而不愿再听到此起彼伏的爆炸声!”
  老人白发苍苍,脸上皱纹纵横,却精神矍铄,双目有神。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心里也在祈祷着,愿内坦亚的爆炸声从此绝迹,愿这里的人们高枕无忧,轻松自在地散步、听音乐、赏歌舞,愿和平的曙光早日照拂中东大地。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新德里“居大不易”
章云
  无论是面积、人口和规模,印度的新德里都可进入世界最大首都之列。新旧两城相连,总面积有1485平方公里之广。据今年初的人口普查统计,市区人口就接近1400万。
  作为大国的首都,新德里城市建设的气派也值得书写一番。特别是市中心,那里有雄伟的印度门、巍峨的总统府,圆形的国会大厦,宽阔笔直的王公大道和大道两边南北对称的政府大楼。刻意求新的现代化气魄,糅合了以红砂石为主的传统色调,使政治中心的建筑群处处渗透出泱泱大国的帝都气象。而且全城绿荫覆盖,佳木葱茏,再加上分布在市区各个方向的著名旅游景点:红堡、老堡、甘地陵、莲花庙、库图布塔、胡马雍墓和贾玛清真寺等名胜古迹,使新德里拥有了让世界各国游客倾倒的古城风貌。
  但是,遗憾的是,作为现代国家的首都,新德里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它的动人之处和恼人之处同样令人难忘。花几天时间在这里旅游一圈,可能不失为一次美好的经历。如果长期住下去,就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只需举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几样为例,就可知在新德里居住之不易了。水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在热天。但这里有些地方的居民居然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穷人多的地区由于水压太低,洗澡用水少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据说在有些地方,一桶水竟卖到100卢比(相当于20元人民币)。没钱买水的人只好喝污染严重的地下水,疾病因此在一些地区蔓延开来。外国人洗漱用水虽然不成问题,但饮水还得花钱另装过滤器或买纯净水、矿泉水。
  在现代城市的生活中,停电恐怕是最令人恼怒的事情。它不仅使所有现代化的设备处于瘫痪,而且让生活在高温底下的人们“火上加油”。在德里的大部分地区,这种不幸的停电是经常性的。而且,天气越热越停电。有些地区有时平均每天停电两三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最多时一次停电10多个小时。试想一下,在这个半年平均气温达34摄氏度、最高气温达48摄氏度的城市里,停电会是什么样的滋味?
  平常接触到的印度人一般都比较温顺平静和善,凡事都好商量。但奇怪的是,他们一旦开起车来,完全判若两人。无论是开汽车或骑摩托车的,都是高速行驶,横冲直撞,从不让人。对外国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只有让。应该说,德里的道路设计是比较合理的,堵车现象并不严重。问题是开车的人不守规矩,给出行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除此外,在德里的许多街道上行车或行走时,还要处处留心给牛让路,它们也是惹不起的一族。
  如果说水电交通是许多发展中城市的普遍问题,新德里的物价之高却是我没有想到的。一瓶印度产的普通啤酒竟然卖到35卢比(合7元人民币);一卷最一般的卫生纸卖到25卢比(合5元人民币)。人可以几日无酒,但不能一日没有卫生纸。
  于是,再贵的卫生纸也只好买来使用。人们常用“德里纸贵”来作比喻,这当然是无奈之下的戏言。
  凡此种种,可见外国人在新德里生活之艰难。印度人也常常流露出不满,今年4月就有人在《印度斯坦时报》上撰文诘问:“缺水少电,新德里真的还适合于居住吗?”想当年,老诗人顾况拿初居长安的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字开了个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调侃之间喻示了京都生活之艰难。今日拿新德里比之,体会深矣。 4CA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新型伤口愈合胶带
  缝合伤口通常需要用肠衣线和金属创口夹子,伤口愈合后一般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而法国医生迪迪埃·德图尔最新发明的伤口愈合胶带却一不需要肠衣线和金属创口夹子,二不会给患者留下任何疤痕。有专家认为,这项发明可以称为医疗缝合技术上的一次革命。
  据最新一期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报道,这种伤口愈合胶带由两块胶布及连接这两块胶布的一根略有松紧性的细带组成,这根松紧带上配有两个尖齿。使用时,医生需将两个尖齿分别插入伤口的两侧,然后再将带子两端的胶布粘在伤口两侧的皮肤上,起到固定整个愈合胶带的作用。由于这种胶带可以让伤口两侧长时间紧紧地粘在一起,所以可以保证人体组织逐渐自然愈合。
  这家杂志还介绍说,除眉弓、肩肘等处由于难以固定不宜使用这种胶带外,身体其他部分均可普遍使用。与传统的缝合技术相比,这种伤口愈合胶带使用方便,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在伤口愈合后不会留下疤痕。
  据悉,这种伤口愈合胶带将很快在法国巴黎科尚医院和加尔什矫形外科医院投入临床试用,但大规模的推广使用和商业销售目前条件还不成熟。
  (据新华社电) 4C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