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要闻)
专栏: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温家宝(2001年5月24日)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历时7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经基本完成,我国扶贫开发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的成就和经验,讨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部署今后10年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八七”扶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扶贫开发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地区发展缓慢,贫困现象仍很突出。198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到1992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需要下更大的力气,才能较快地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7年来,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各方支持、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592个国定贫困县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012万亩,新增公路32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6万公里,解决了5351万人和483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95.5%、89%、69%和67.7%,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定贫困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4%,年均增长7.5%;工业增加值增长99.3%,年均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近1倍,年均增长12.9%;粮食产量增长12.3%,年均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从648元增长到1337元,年均增长12.8%。所有这些指标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5%;对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进行了重新改造和建设,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95%的行政村能够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左右。除了少数社会保障对象和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以及部分残疾人以外,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央确定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而且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壮举。
扶贫开发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对于继续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把扶贫开发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是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历史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分别于1994、1996、1999年三次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江泽民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国家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扶贫投入,由1994年的97.8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48.15亿元,累计投入中央扶贫资金1127亿元,相当于1986年至1993年扶贫投入总量的3倍。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把扶贫开发摆到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搞好扶贫开发的重要保证。
第二,从我国基本国情和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消除贫困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为二十世纪末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合理确定贫困标准,规划重点扶持范围,制定分年度的具体任务和措施,事实证明,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激励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证了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贫困标准和扶持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扶贫开发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但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发展是硬道理。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在扶贫攻坚中,我们始终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扶贫措施到村到户,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增强了他们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快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发式扶贫,是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第四,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眼于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期间,各地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尤其是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实行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疾病防治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是实现贫困地区长远、稳定发展和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的重要基础。
第五,实行政府主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是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扶贫开发丰厚的社会资源。我们坚持把动员全社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坚持不懈地开展定点扶贫。东部发达省、市大力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支持建设项目,帮助输出劳务。社会各界积极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开展了各种扶贫活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了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生动局面。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全社会动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方式。
第六,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这些年来,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路子,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许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是在国家支持下,主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改变了自己的面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扶贫开发、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决定因素。
扶贫开发的历程是不寻常的。总结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一是,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使全国人民共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丰衣足食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理想,但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朝代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才把这个久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使我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一最基本人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社会主义为消除贫困提供了制度保证。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离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物质基础,要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扶贫开发的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了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是,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地域辽阔,由于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搞平均主义,或者任凭差距扩大,都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缓解和消除贫困、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扶贫开发,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扶贫开发的成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步胜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向贫困宣战,从本质上讲,是我们党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离开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扶贫开发就不可能成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是,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繁荣和国家富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良的道德传统。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扶贫济困、互帮互助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先进典型到处涌现。这些优良传统推动着扶贫开发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在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扶贫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大面积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全面分析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正确制定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要正确分析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状况。过去,我们扶贫开发的目标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按照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解决温饱的标准,目前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还有3000万人,这是需要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特别关注、重点扶持的特困群体。目前已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一遇灾病,不少人又会饱而复饥,暖而复寒。近两年,由于大面积、长时间干旱,贫困地区的返贫率很高。这些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在温饱线上徘徊的贫困人口,同样需要继续扶持。帮助这两类人口尽快解决温饱并稳定脱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现象相当普遍。经过这些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分布也越来越集中。目前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特别是集中在这些地区的贫困乡村。这是目前贫困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应当适应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的这一变化,确定下一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和范围。
其次,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实现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适应这一总体任务的要求,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为达到小康创造条件。如果到2010年,农村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或者还在温饱线上徘徊,我们就没有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国的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大扶贫投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必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三,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开发的新特点。我国的扶贫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变的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商品包括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的情况下,扶贫开发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差。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配置客观上不利于向贫困地区流动,这与过去主要由计划配置资源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普遍卖难、价格下跌,靠一般地发展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难度越来越大。这也是近两年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返贫人数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开阔工作思路。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要调整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广开就业和增收门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加大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导向、资金投放、项目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推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第四,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西部大开发是国家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也是一项宏大的扶贫开发工程,是通过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的几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快交通、通信、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都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展开,必将对西部贫困地区发挥越来越大的带动作用。扶贫开发要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要与西部大开发的重大项目相互衔接和配合,发挥综合效益,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改变面貌的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了扶贫开发的新形势,认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巩固扶贫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扶贫开发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此,中央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2001—2010年我国扶贫开发总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尽快解决极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个奋斗目标,今后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3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
《纲要》提出的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充分考虑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对于解决目前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难度,我们要有清醒的估计。剩余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的地方。有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相当艰巨。对于巩固温饱成果的难度也要有足够的估计。由于农产品供求形势的变化,目前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起点低,家底薄,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增收难度更大。巩固温饱成果,关键是改变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这方面贫困地区的基础很差,欠帐很多,没有大的措施,不花大的力气,很难见到成效。因此,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有许多有利条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高度关心和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已经建立起了强有力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体系;今后10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将进一步增强,有能力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经过多年探索,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党政机关、沿海发达省市及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扶贫开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战胜贫困的决心和干劲进一步增强。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是能够如期完成的。对此我们要充满信心。
三、突出扶贫开发的重点,落实工作责任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要坚持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要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和贫困地区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一)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过去的国定贫困县,已经有了较快发展,多数实现了扶持目标。为了适应扶贫开发的新形势,《纲要》根据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把国家扶持的重点放在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一些特困地区。现在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中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实力又比较弱,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解决贫困问题,国家必须给予重点扶持。当然,东部省份也有一些地区还比较贫困,但考虑到东部省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比较高,可以主要由省里自己来进行扶贫开发。本着集中连片的原则,在中西部的上述四类地区内,综合考虑全县农民的收入水平、贫困人口数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确定一批扶贫任务大的县,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央予以重点支持。这样做,重点更加突出,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上得到覆盖。
(二)各级政府的责任。总的要求是: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省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扶贫开发负有总的责任。这次《纲要》强化了资金到省、权力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增强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中央扶贫资金的分配,主要根据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补助到省,由省统一安排使用。中央扶贫资金的使用,既强调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用于重点县的贫困乡村,同时对中西部上述四类贫困地区的其他县的贫困乡村也给予适当支持。这有利于省级政府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按照中央制定的原则,全面负责规划和组织本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确定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乡村,提出推进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督促检查,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们讲省负总责,就是在增强省级政府统筹能力的同时,加大省级政府的责任。
组织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县。在农村工作中县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中央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是要进一步突出县一级的扶贫责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考核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领导干部的工作,首先要看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看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否解决,贫困农户的收入是否增加,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否改善。县是组织扶贫开发的基本工作单位。我们讲县抓落实,就是要求县委、县政府负起具体组织贫困乡村进行扶贫开发的责任。
在目前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强调扶贫开发到村到户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扶贫开发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尽快解决最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贫开发到村到户,就是要工作到村、措施到户。要根据每个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包括具体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技术保证和工作责任,都要明确。县、乡领导干部要直接联系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具体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制定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规划。这是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明确: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乡村为基础制定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省的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规划要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规划要与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相衔接;规划要充分论证,符合实际,具有可行性。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贫困农户、基层干部、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规划确定下来后,就要坚决执行。
四、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确定了今后10年我国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是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之后,又一个指导全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抓好落实,确保《纲要》的顺利实施。
(一)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在贫困地区,农业仍然是基础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一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这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二是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许多贫困地区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条件,发挥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农业。要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为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注重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农产品生产,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采取鼓励措施,帮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要有计划地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实现流动就业。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是贫困地区巩固温饱、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要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改善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财力、民力有限,不能齐头并进、急于求成。哪些先搞,哪些后干,要按规划、分阶段地进行。先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重点是解决治水、改土、修路、通电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二要注重工程质量和效益。每一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真正发挥作用,使群众长期受益。三要注意工作方法。一家一户能够干的,就动员和组织群众自己干;一家一户干不了,需要全村甚至几个村联合完成的,一定要按照民主程序,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把好事办好。要继续实行以工代赈政策,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脆弱是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开发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使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搞好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小流域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要在努力解决温饱、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这是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二是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努力做到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变贫困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四是改善贫困地区的卫生、医疗条件,积极防治地方病,增强贫困人口的体质,减少因病返贫人口。五是搞好计划生育,控制贫困地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增长给脱贫带来的压力。贫困地区发展社会事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不准不切实际地下指标,不准搞任何形式的达标升级活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在安排工作时,要从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四)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努力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的要求,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扶贫资金。这不仅是扶贫开发的基本保证,而且对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国内需求都具有现实意义。从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看,也是可以做到的。中央财政要根据财力增长水平和扶贫工作需要,逐年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要继续安排扶贫贷款,增加贷款总量。扶贫贷款继续执行统一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财政据实补贴。农业银行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的条件,根据产业特点和项目情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使扶贫贷款更有效地发挥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经济的作用。要继续实行小额信贷,并做到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同时,必须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国务院扶贫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修改和完善《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政扶贫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要建立国家扶贫资金项目监测网络,强化监管。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乡、村两级必须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全面严格的审计,对挤占、挪用和贪污扶贫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续动员全社会扶贫济困。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以及社会各界开展的扶贫济困活动,要继续坚持下去,搞得更有成效。对此,我再强调几点:第一,党政机关定点联系、支持贫困地区开发建设,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地方机构改革以后,部门调整了,人员精简了,但扶贫开发工作不能削弱。中央国家机关在定点扶贫中要继续发挥表率作用,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县、乡帮助工作。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确定后,国务院扶贫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中央国家机关新一轮的定点帮扶工作尽快提出方案。第二,沿海发达地区对口帮助西部贫困地区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要探索新的协作方式,拓展协作领域,扩大协作规模,提高协作水平。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进一步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要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能够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的龙头企业,实现东部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资源、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第三,社会扶贫要开阔思路,注重实效。捐款捐物,解难济困,是社会扶贫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要继续做好动员组织工作。从长远看,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小康,要更加重视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鼓励教育战线的干部、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里,我特别讲一下关于少数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移民搬迁问题。这项工作非常复杂,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一要制定具体规划,切实搞好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进行,千万不能一哄而起。二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决不允许搞强迫命令。对于纳入规划而一时又不愿搬迁的群众,要充分理解他们故土难离的感情,耐心细致地做好动员说服工作。三要从实际出发,哪些群众确实需要搬迁,采取什么形式搬迁,搬迁如何组织等等,都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四要妥善做好安置工作。搬迁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要做到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同时,要做好迁出地的计划生育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防止人口再度膨胀,确保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移民搬迁政策性强,责任重大,要加强领导,分工负责。在县内开展的移民搬迁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跨县的由省级政府统一协调。
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
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第一,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的各级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带领群众真抓实干。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贫困乡村调查研究,带着感情了解农民群众的疾苦,研究当地脱贫致富的具体办法。省、地(市)领导干部都要联系一个县、一个乡或一个村,争取每年到村里住上几天,掌握第一手情况,加强对扶贫工作的具体指导。县、乡领导干部都要蹲点扶贫,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在贫困地区要十分珍惜财力、民力,减轻农民负担,让群众休养生息。每项扶贫工程都要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确保取得实效,不能盲目上马,给群众造成负担,绝不能搞那种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要注意保持贫困地区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注意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使扶贫开发的过程成为培养和锻炼干部的过程。只要各级领导干部扎扎实实地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完成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贫困乡村条件差、工作难度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为重要。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为动力,搞好贫困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真正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乡村两级干部懂得: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在贫困地区,就是要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积极探索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就是要努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三,严格督促检查,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工作。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对原来的统计监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考核扶贫工作的成效,既要准确地统计每年解决了多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要反映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情况。统计部门要认真研究新阶段贫困统计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制定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监测方案,做好有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发布,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督促检查。检查规划执行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作进展情况。扶贫开发工作做得如何,要看实际效果,看群众的评价。对在扶贫开发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要进行宣传表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对违背党的政策,侵犯农民利益,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处理,及时纠正。要重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监督检查和建立必要的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以利于扶贫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
各级扶贫工作机构承担着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要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各级政府要重视和关心扶贫机构的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地县扶贫工作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要保持相对稳定。
扶贫开发是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新阶段的扶贫开发目标更宏大,任务更艰巨。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夺取扶贫开发的新胜利。(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人民日报日期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