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9月4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9-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好 '...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把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做好
董洪亮
  金风送爽时节,新学年唤醒大学校园,又一批莘莘学子经过拼搏迈进了大学校门。
  近年来,我国进行高校收费改革,以逐步建立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在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作出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决定以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1%,各类高校在校生达1100多万人,较好地满足了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与此同时,家庭困难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据统计,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占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的20%左右。
  在保障家庭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方面,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收或免收学费、商业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
  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贴息一半、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此项贷款至今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
  进一步做好这项送温暖到寒窗的善举,需要教育、财政、银行等部门和学校真正重视、积极落实并通力配合。
  教育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部际协调小组,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也在积极开展工作。多数地方有相关的联席会议、设立相应的机构。愿少数没有启动国家助学贷款的省、自治区积极行动起来。
  有些省、自治区迟迟不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贴息资金,主要是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如果真正重视了,贴息费用应该不会成为问题。
  对大学生的贷款业务,是面对未来素质较高的群体开拓业务领域,会给银行带来不可替代的资源和回报。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利于银行树立品牌形象。应该说,国家助学贷款符合银行的长远利益。
  学校在这项工作中有重要作用,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需由学校提供,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贷款。其实,国家助学贷款从根本上讲是为高校服务的。高校学生是贷款的主体,又是最终的受益者。多数大学有专门机构或专人指导并协助学生办理贷款手续,愿每所高校都能如此。
  作为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的新事物,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矛盾或问题,只要各方及时总结,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就一定能成为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措施。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农技培训到田间
  为使青年农民更快掌握农业科技,陕西省合阳县洽川镇通过农广校和农科学习班等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受到当地农民欢迎。目前,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民达到1万人,其中152人获得技术员资格证书。这是南菜园村农民技术员谢勤生在为青年农民讲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关注身边事说出心里话
袁红
  《走向明天》栏目是中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们瞭望:今天的世界是怎样的?明天会怎样?我们该怎样?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天津市光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走向明天》栏目,侧重以谈话的节目形式,关注中学生身边的事,让他们说出心里话,对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栏目荣获2000年全国教育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
  在欢庆党的80华诞之际,《走向明天》栏目连续两期推出“南湖”、“信念——人生”中学生谈话节目,以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素材,联系党的创立和在新时期的光辉业绩,引导学生畅谈共产主义理想。在中考、高考结束不久,栏目推出了一期“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节目,围绕扎实学好基础课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这个主题,邀请刚参加完考试的学生和一些获得过发明奖的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教师和家长静下心来休整的时候,使他们关注升学和科研创造的关系,进而关心我国教育的发展。如今,《走向明天》栏目已经制作出“走近科学”、“走出国门”、“播种幸福”等一批深受师生喜爱的保留节目。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孺子牛
——全国特级教师曹洪昌剪影
张庆亮肖百海
  山东省安丘市一中化学教师曹洪昌获得了孺子牛金球奖,那年全国共有12人获奖。
  有人说,曹洪昌的孺子牛金球奖是他手里提了两桶汗水,肩上扛了一袋科研成果换来的。此言不虚。
  在曹洪昌看来,一个好的教师决不应该是“匠”,而应该是“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摸索总结的“边讲边练实验法”、辅导自学——讨论小结——巩固练习三步程序教学法等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他先后改进的31个化学实验,有8个在全国推广。在他出版、发表的大量专著和论文中,有14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收录。曹洪昌的教学科研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为他编写、出版了《曹洪昌化学教学艺术与研究》一书,称颂他的教学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运用现代教学论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他本人被吸收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
  从1967年站在三尺讲台上开始,曹洪昌就把自己的生活、命运与学生们紧紧地联在一起。学生们说,曹老师对同学们付出的是慈母之爱、严父之教、兄长之情。他却说,当教师就得先有学生后有家。
  令学生们念念不忘的是,无论春夏秋冬,班主任曹老师每天两次到宿舍,晚上的那次特别准时,查查铺位,点点人数,夏天掖蚊帐冬天盖被子。
  在他任班主任的班里,有个学生成绩优秀却一心想跳“农门”。曹洪昌与这个学生多方谈心,教育他来自农村应该热爱农村,不能把考上大学作为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高考时,这个学生主动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
  有一次,他的妻子生病住院,曹洪昌晚上到医院陪床,白天坚持上课。即使在他两次高血压、眼角膜炎、口腔炎同时发作,医生严令他“禁声一个月”的时候,他也没有休息过一天。
  谈起这些,曹洪昌表情淡淡的,他说,让他欣慰的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好学生。他的话犹如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九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文盲人数占世界的2/3以上。新世纪伊始,九国教育部长聚集北京,探讨全民教育的目标和策略——
北京宣言:推进全民教育的里程碑
本报记者温红彦
  “新世纪伊始,我们,九个人口大国的教育部长和代表汇聚北京,回顾实施全民教育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审视国际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给全民教育带来的严峻的挑战,探讨全民教育的目标和策略,展望全民教育在各国社会和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兹共同发表此《北京宣言》!”
  8月21日至23日,来自孟加拉国、巴西、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中国九个人口大国的教育部长、政府官员以及教育专家汇聚北京,共商九国全民教育大计,孕育了《北京宣言》的诞生。
  《北京宣言》,是九个人口大国在教育领域政治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九个人口大国在新世纪初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庄严承诺。
  《北京宣言》诞生,关乎九国全民教育的发展,也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九个人口大国,总人口数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九个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文盲人数占世界的2/3以上。因此,九国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球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基于这种崇高的使命感,九个人口大国共同铸就了具有里程碑意义、旨在推动全民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北京宣言》。
  九国教育部长和代表达成这样的共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民教育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追求有质量的全民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它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和平繁荣的社会。必须在全民教育国家行动计划中,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和有质量的教育。
  全民教育计划,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发起的一项旨在促进基础教育和扫盲为目的的全球性计划,其涵盖领域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基本一致。
  《宣言》简要回顾了90年代以来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取得的显著成绩,特别是2000年达喀尔会议以来取得的新进展:全民教育已成为各国国家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初等教育的质量已得到改善,性别差异有所缩小;成人识字率,特别是针对妇女的技能培训正在继续提高;远程教育和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和其他教育革新正在引起重视。
  为推进有质量的全民教育的发展,《宣言》提出了16项措施:完成全民教育的国家行动计划并且保证按时实施;促进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努力增加对全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争于2010年消除性别差异和实现男女平等;加快实施具体项目,满足处境不利群体的学习需要;采取措施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质量;在基础教育的全部领域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特别是偏僻边远地区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鼓励;努力提高教师业务培训的质量;利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对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等。
  “《宣言》再一次表达了九个人口大国对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意愿。中国将恪守向国际社会作出的承诺,努力促进中国全民教育的均衡、协调和持续发展,实现全民教育更广、更好、更新的目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届会议主席、中国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的一席话,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跨越“数字鸿沟”,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东风,更要借助真诚合作的臂膀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克服了地理障碍、使人们借助键盘和屏幕遨游世界的同时,也拉大了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之间的“数字鸿沟”。为了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区域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的有效利用便迫在眉睫。
  据教育部长和代表们介绍,在全球信息化的进程中,九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孟加拉国从1996年开始实施全国远程教育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巴西采用远程教育许可证制度。埃及建立虚拟电子图书馆。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也积极应用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使其在儿童早期教育、减少青少年文盲、实现教育的性别平等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同上述国家一样,中国政府也采取多种手段,积极有效地推进远程教育与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从中国代表团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做的题为《面向全民教育的远程教育和新信息传播技术——中国的经验和发展策略》的报告中,记者了解到:通过广播电视教育,近亿人学到了实用农业生产知识,100多万名中小学校长学习了岗位培训电视课程。截至2000年底,全国中小学校已经有7万多所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受益学生超过了5000万人,5700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为了应对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的拍岸惊涛,本届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利用远距离教育和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九国教育部长和代表们坦言: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实现发展中国家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如果再不抓住这一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距离的机会,便意味着永远也赶不上了。我们相信,教育部长和代表们的决心,必将对九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速全民教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排斥导致落伍,合作可以双赢。跨越同发达国家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不仅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东风,更要借助真诚合作的臂膀。这也是部长和代表们的共识。《宣言》字里行间贯穿着这种合作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执行局主席德巴达鲁、教育助理总干事丹尼尔表示:九国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机遇使大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九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精神,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闭幕式上,一位墨西哥教育专家神情庄重地说:“今天,我们都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每当我问自己,是什么把我们凝聚到一起?我就想起西班牙的一首古诗:‘我爱小鸟的歌唱,我也爱玉色和花香。但我更爱人类,更爱我的兄弟姐妹。’”
  是的,是文盲多、资源少、底子薄等等困扰,把九个人口大国凝聚到一起。为了让更多的兄弟姐妹尽快摆脱愚昧、消除贫困、建立自尊,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困境。
  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目标,在北京凝结成一个共同的宣言:“我们,九个人口大国的部长和代表,重申我们共同的承诺,并保证加紧努力,强化我们的政策以实现全民教育的崇高目标。为此,我们保证在2002年之前确定各国的全民教育国家计划,保证为全民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人力、基础设施和资金等方面所需的资源,以更强的意志去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为全世界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同舟共济!”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大学新生你准备好了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劳凯声访谈录
本报记者王淑军
  记者:对一名大学新生,从已经熟悉的中学步入相对陌生的大学,意味着许多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体现在哪儿?
  劳凯声:从中学到大学,对大学新生来说是一次较大的转折,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在这一阶段定型。但从根本上讲,这个转变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变化上。之前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中学阶段是相对封闭的,所有教育活动和工作也主要围绕着升学和应试展开,个人受到家长、老师等各方面比较多的关注和爱护,从而一方面导致学生在行为方式和素质发展上有着很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构成相对孤立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习生活完全是以自我设计为特征的,在更多未曾遇到的问题、挑战面前,大学生需要自己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时如果不能尽快地适应,就会出现部分学生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失范现象。
  记者:面对新的环境,新生在心理上应该做好怎样的准备?
  劳凯声:一个人从中学到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真正迈入了复杂的社会,开始学习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何去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这时关键要对大学环境完全不同于过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准备。
  记者:具体地讲,不同于中学阶段,大学新生面对的是怎样的大学环境?应如何进行调适?
  劳凯声:在大学里,一名新生实际上面临两种新的环境:一个是生活环境。各种差异性所构成的复杂性是中学时代所没有遇到过的,比如由于同学们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省市,大学中相对松散的新型师生关系等等,尤其在集体生活中要面对比上大学前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此外还要有独立生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另外一个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学术环境。高中阶段主要是基础教育,是为大学学习做准备,以知识储备为主,但大学学术环境则不同,更多的强调个体学习的主体性,比如老师的讲课方式就不一样,许多问题没有确定的结论,引导你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去思考、研究问题,这种视角与我们一般看问题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环境,都要求新生很快地适应。
  大学的学习环境弹性很大,在学业完成、课程选修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如果要我给大学新生一个建议,就是希望他们在大学生活的每一阶段都要很好地进行自我设计,把每一阶段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的未来打算联系在一起,给自己明确地定位,使学习生活更有目的性。惟有如此,大学生活才不会虚度。
  记者:目前大学里在社会上打工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对此您认为大学新生应如何处理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劳凯声: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之外,通过适当方式走出校门,接触一下社会实际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独立性比国外一些国家大学生要差一些,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大学生的社会锻炼机会不是很多。目前,我们许多高校中有组织地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实践机会越来越多,新生们应多加利用。
  当然,刚入学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较少,相对比较单纯,这个时候,最好多听一听老师和家长的忠告,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但一定要适度,不能影响正常的学习。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再穷不能穷教育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赵永新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口号正变为扎实的行动:教师工资多年来一直足额按时发放,医疗费用实报实销;近3年来每年有144名合同代课教师如期转为公办,这意味着平均每年给县政府增加100多万元的财政支出……
  对照一下澜沧的实际情况,就会知道做到这些多么不易:该县是我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46万人口中拉祜、佤、哈尼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7%;8807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山区、半山区多达98.8%;去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544元,尚有近一半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去年县财政收入只有3397万元。
  尽管如此,澜沧还是把教育列为“重中之重”,从政策、机制、投入等各个方面确保落实。一是实行党委政府负责制,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对教育负全责;二是领导到位,主要领导班子成员要分别对口联系一所学校,从县委书记、县长到村支书,一个都不能少,学校有什么困难可以直接跟领导反映;三是政策到位,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要确保按时分批实行“民转公”,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要优先安排工作;四是投入到位,县、乡政府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旧危校舍改造就是借钱也要搞。
  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气抓教育?县委书记郑映德告诉记者:因为教育落后已成为澜沧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澜沧物种资源丰富,可以说种什么长什么!但因为人才匮乏,多数群众只能忍受‘富饶的贫困’,捧着金碗饿肚子!”
  解放前澜沧、孟连、西盟三个县的各类学校只有70来所。
  如今,光是澜沧就有各类学校886所。但是,由于拉祜族等少数民族是由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发育程度低,目前“普六”刚刚完成,全县人均受教育程度仅为1.9年。
  澜沧秀丽富饶的资源环境与贫困落后的农民生活的强烈反差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眼望去,满目青山,秀竹茂密;到县农贸市场一转,各种果蔬鲜亮诱人,山菌、草药琳琅满目,只是价格便宜得出人意料。而到居住在半山腰的贫困农家走访,青菜煮白米,茅屋黑又暗,孩童们天真的目光和破旧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对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事业,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力支持。教育部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对这些地区加强投入;国家民委实施了“兴边富民行动计划”;“未来母亲教育工程”也已启动,包括邓颖超班、春蕾班在内的女童们告别了贫困的困扰。
  再苦不能苦孩子。“十五”期间,澜沧将继续坚持“教育为本、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在巩固“普六”成果的基础上向“普九”迈进。“让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所有孩子都能背起书包去上学!”这是县委书记的期望,也是全县人民的期望。 lU2品论天涯网


第10版(教育)
专栏:

民办高教如何向纵深发展
陈宝瑜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走过20年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将怎样继续发展?
  定位目标的选择
  今后10—15年,就总体而言,民办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是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正确的定位选择。当然,按照事物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事实上,也会有少数学校,在此期间进入普通大学的行列,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一批专业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层次。
  高等教育向“广度”发展,建立一批应用型的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的行政、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级应用型人才与高级研究型人才之比例应是4?1或5?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还很不合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不够,还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召唤。日本、德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家,视“教育是国际竞争力”,经济界、企业界大力呼唤造就大批新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兴起了大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潮。
  发展道路的选择
  笔者认为,今后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道路上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民办高校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宗旨,尤其是要正确处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既要重视质量又要注重数量。对一所民办学校来说,没有高质量和适度的办学规模都不能达到办学的高效益。其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质量的标准。合格的职业型专门人才应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民办高校靠兼职教师起家,获得了丰富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机制的完善,只有兼职教师,已无法满足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的要求。“兼职”教师,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其从业的“第一岗位上”。因此,要立即着手采取必要措施,吸引、培养一大批专职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三)坚持多样化办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只有坚持多样化,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求,民办高校才能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多样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办学规模、形式、层次、专业门类等的多样化;二是集资渠道、产权关系、举办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的多样化。
  (四)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随着民办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和竞争机制的形成,必须多体制、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设民办高校的物质条件和优质师资。现在全国已有好几所办学规模在5000至6000名学生,资产达亿元以上的民办高校。它们的前期模式就是采取以学养学、滚动发展起来的。
  (五)积极推进“外引内联”,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外引”指的是发展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别国教育、文化的有益经验。同时把海外和国际重教的力量吸引到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上来,扩大投资力度。“内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之间联合;二是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之间的联合;三是民办高校与企业界的广泛联合与合作。
  (作者系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常务副校长) lU2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