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9月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9-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开阔思维视野洞察理论真谛 '...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专论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必将对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只有以纵深的历史眼光、辩证的思维方法,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开阔思维视野洞察理论真谛
张国祚
  紧密联系国际国内新形势,从时代的高度和党的事业发展的大局来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我国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同时,改革与建设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多样化”的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我们党的队伍状况、所处的地位和环境、面对的形势和任务,不仅与建党之初,就是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在新的世纪,如何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国情复杂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的确是中国共产党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要想不负历史的重托,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行动指南。它既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观察形势、判断是非、开展工作,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从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完善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理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伴而生,相互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总是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生产力就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反之,就会徘徊不前,甚至遭到破坏。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里所说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均属于上层建筑,均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这里所说的“规律”即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那种适应当时当地现有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且能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正确理解“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进行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
  总结历史经验,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来理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的一切胜利,说到底都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切失误,说到底都是因为偏离了这个指导。因此,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基础的先进文化,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的国内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任务艰巨。既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又要具有中国风格和气魄;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精神加以创新和发展;既要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又要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既要给人以精神动力,又要给人以智力支持;既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又要尊重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既要坚持“二为”方向,又要贯彻“双百”方针;既要唱响主旋律,又要满足广大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因此,能否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事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而且事关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从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与党的社会基础广泛性相统一,从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个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人民当然包括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解放全人类,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这个历史使命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的。这两个“不能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完全是一致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把坚持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同坚持党的社会基础的广泛性统一起来,既有利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也有利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显然,那种认为提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会否定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顾虑是不必要的。另一方面,这里所说的“根本利益”,主要是指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眼前和局部,就没有长远和全局;只为眼前和局部,同样没有长远和全局。因此,一方面,决不能牺牲长远和全局利益来迁就眼前和局部利益,同时也决不能把眼前和局部利益同长远和全局利益完全对立起来。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处理得好,也有利于发展长远和全局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以政策的形式体现“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利益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然不断提高,其根本利益必然得到越来越好的维护。同时也要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必然发生变化,难免使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受到暂时的冲击。尽管这部分群众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是,维护好这部分人眼前和局部的利益,同样是我们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遵循唯物史观,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标准来深刻理解“三个代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经济、文化、政治是构成社会形态的三大要素。经济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看,它决定着文化和政治的基本形态。文化是引导社会发展变化的灵魂,从功能上看,它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是维系社会政策导向、基本框架、运行方式、法律制度的保证,从实质上看,它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它体现着文化的思想观念,又制约着文化的发展趋势。因此,这三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缺一不可的系统框架。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内在统一、相互制约、不可分割。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不能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就不能提高最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不能提高最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能增强他们的先进文化素质,也不能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充分调动生产力中人的积极性,就不可能使人民群众认同和支持先进思想文化的导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需求和活力。因此,坚持“三个代表”,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而进行科学决策的指导思想。我们制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都应该身体力行“三个代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出发来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
  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在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必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必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否则也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江泽民同志说得好:“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新的实践理论创新的结晶,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创新的结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把加强党的建设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相互贯通起来,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同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同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一次把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因此,就其思想内涵和精神要义来看,完全可以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集中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所有这些,正是“三个代表”理论创新不同寻常的新意所在,是其重要的创新价值所在。 KV2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三个代表”: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保证
常建国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里加强自身建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三个代表”思想揭示了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关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要完成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要使党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要使党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要使党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只注意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不能协调一致;如果只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放松物质文明建设,生产力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从而也就不能建成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即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如果党的自身建设出了问题,失去了党的领导权,就会造成社会的无序和动乱,反过来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个代表”思想揭示了使我党经受住任何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真谛之所在。今天,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使我国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也给我们党这样一个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执政党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我们党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紧紧抓住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根本,并始终成为这三个方面的忠实代表,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至于发生大的失误,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所以,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提高执政水平,正确处理改革和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三个代表”的实质是“三个始终代表”。历史上所有的剥削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以前到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在某种意义上都曾起过“代表”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无一不是逐步走向反面,成为阻碍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反动阶级,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始终当好“三个代表”,这就从根本上把我们党与剥削阶级的政党明确区别开来,同时也进一步提醒全党不要以光荣的历史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替未来。否则,就难以跳出剥削阶级由“代表”到“不代表”、由兴到衰的周期律。只有始终做到“代表”,党才能有光辉的未来,才能领导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个代表”是我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三个代表”。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鲜明地高举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大旗,锋芒直指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桎梏,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得以动员和组织起强大的革命力量,经过艰苦奋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党顺应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适时调整自己的纲领和路线,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证明,“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不仅是我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决定因素,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而且是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KV2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四化”与“四才”
田力夫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强盛不衰,关键看我们能不能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怎样才能按照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不断地培养和造就这样一大批领导人才呢?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就是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说的,“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
  对于领导人才的成长来说,“识才、用才、爱才、聚才”这“四才”讲的是外部条件,但却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从历史上看,任何领导人才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他人的“识”与“用”,
  特别是有权用人的领导者的“识”与“用”。想当年,假如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等良臣猛将没有刘备“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就不可能在群雄并起、“三国鼎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假如项羽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善于“将兵”的韩信等众多人才就不会“弃楚投汉”,他自己也就不一定会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领导者对人才的态度不同,导致了人才的不同境遇和领导事业的不同后果。有鉴于此,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才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领导是一个系统。一方面,任何领导人才个体不可能脱离领导系统而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首先进入一定的领导系统,在系统中谋取一个适合于自己的领导位置,以便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任何领导系统都需要新的领导人才给予源源不断的补充,以保障系统的整体优化,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这其中,领导系统是否具有合理接纳新的领导人才的机制至关重要,而这个机制的形成则取决于那些已经进入领导系统并受到重用即代表领导系统有权用人的“领导干部”。没有适当的温度,鸡蛋无论如何也不能孵化出小鸡;能够“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领导干部,就是领导人才生长所必需的“适当的温度”。没有新鲜血液的不断供给,生命就会衰亡;能够“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领导干部,就是为领导事业提供新鲜血液的供给站。
  自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建设要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以来,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干部“四化”方针,就不会有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领导人才的涌现,也就不会有今天这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四化”方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和重用,人才外流、人才受压抑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结果使领导事业受到不应有的损害。究其原因,就在于那里的领导干部缺少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不了解人才可贵,也不懂得人才科学。实践表明,如果领导干部做不到“识才、用才、爱才、聚才”,那么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识才、用才、爱才、聚才”,既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必备的素质。领导干部能否做到“识才、用才、爱才、聚才”,不单单是个人行为,而主要是一种系统行为、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党的事业的盛衰兴亡。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是一代人或几代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许多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是我们的事业永远需要的。为了尽到这个责任,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及“识才、用才、爱才、聚才”的能力和水平。唯有如此,干部“四化”方针才能得到全面贯彻,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远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 KV2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把解放思想的要求落实到实践中
许克振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讲话》再一次把解放思想的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把解放思想的要求贯彻、落实到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具体工作中。
  在创造性地推进发展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本在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新情况,打开新思路,善于做结合的文章、变通的文章和落实的文章,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一是要走出“唯条件论”的认识误区。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但因地制宜绝不是因循守旧,我们既要按照本地特点发展经济,又要立足现有基础,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二是要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认识误区。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受资源约束。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主要受需求和市场约束,只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总有一天会山穷水尽。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资源优势”的思维定势上,被“资源优势”捆住手脚,贻误发展时机,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创造需求,开拓市场,使地区经济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三是要走出“先成规矩后成方圆”的认识误区。发展地方经济,要善于变通,敢于创造,精于“结合”,边发展,边规范,但决不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事事处处用“三个代表”要求检验我们的工作,将大政方针与实际相结合,既讲地道的“普通话”,也讲地方“普通话”。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事无巨细样样都管,这就助长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抑制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那种政府直接组班子、抓项目、找投资、跑贷款、配置资源、发展经济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因此,各级政府应强化经济运行以企业为主、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经济发展以质量效益为主的“三为主”意识,把属于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责还给社会,努力实现政府管理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产品管理向产业管理转变,由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和直接干预为主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监督调控为主转变,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切实抓好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在加强市场化运作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坚持市场取向,还经济于市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学会运用市场手段和机制搞建设,善于借市场之势,谋市场之力,从市场上找办法、寻出路、求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常是党政领导带着厂长跑项目、争计划、要贷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沿用老思路、老办法抓经济工作,躺在政府的怀抱里,寄希望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矛盾和问题,只能是事倍功半或功不及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总是变化的、无限的,市场机遇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进一步强化自立、自强的发展意识,自主、自为的创新意识,自我调节、自谋出路的竞争意识,把市场当作最丰富的资源和最大的财富,一切面向市场,善于发现市场,不断开拓、创造市场,就能够赢得大的发展。对于投资者,就是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对于消费者,就是要通过市场选择实现效用最大化;对于经营者,就是要通过寻找市场机遇实现收益最大化;对于政府,就是要通过转换职能和角色,培育、发展、规范市场,营造稳定、公平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实施资本营运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的优化配置。资本的优化配置,既包括投资增量的优化,又包括资产存量的流动、重组、盘活。运用资本运营推进资产重组,就能够使“死钱”变“活钱”,包袱变财富。现在,一些企业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仍停留在静态守业的层次,习惯于自我循环、自我积累,宁可让资产闲置也不愿脱手让别人盘活。然而,资本的本质属性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流动、循环中才能实现保值增值。资本在流动中重组、在重组中优化、在优化中增值,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要坚持把资本运营作为搞活经济的“金钥匙”,抓住当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彻底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实行资本运营,推进资产重组。在范围上,既要搞好企业存量资产运营,又要推进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运营;既要搞好城市资本运营,又要搞好农业资本运营;既要用好有形资本,又要善于做好无形资本的文章;既要搞好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运营,又要搞好产权运营。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资本运营方式优化配置资本。如,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资本;通过兼并联合,优化资本;通过租赁拍卖,盘活资本;通过改造引进,嫁接资本;通过参股控股,激活资本;通过加强管理,积累资本,等等。特别是要让那些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本在市场经济中迅速活跃起来,拓展一片加快发展的新天地。 KV2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