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反全球化大事记
1999年11月30日到12月初,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召开,准备发起新一轮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会议内部南北国家分歧严重,会议外部发生举世震惊的反全球化示威,导致会议无果而终。美国工会组织及环境保护主义者是这次抗议活动的主角。这次抗议活动把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环保问题充分揭露出来。
2000年1月底,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精英同时抵达。
2000年2月14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再一次爆发,但示威者针对的并非贸发会议,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0年5月1日,英国首都伦敦爆发大规模的反全球化与反资本主义的示威游行。
2000年9月中旬,悉尼奥运会开幕前夕,世界经济论坛亚太地区会议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一些非政府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示威。
2000年9月下旬,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年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示威者认为IMF和世界银行是全球资本主义的工具,因为它们竭尽所能控制第三世界,使这些国家更加贫穷。他们要求关闭世界银行与IMF,加快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进程,取消第三世界国家的沉重债务。
2000年10月20日,第三次亚欧会议在韩国首都汉城举行。2万人参加反全球化示威,并针对亚欧会议,发起亚欧会议人民论坛。
2000年12月,法国尼斯欧盟首脑会议,反全球化抗议活动使会议一度中断。
2001年4月,魁北克美洲国家首脑会议,警察首次动用催泪瓦斯和高压水枪对付反全球化的示威群众。
2001年6月,哥德堡欧盟峰会,4万人举行示威,警方以实弹镇压,造成至少3人受枪伤。
2001年7月,八国峰会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爆发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并首次酿出人命。(中英)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全球化依然是美国人的热门话题,只是现在谈起来已不如数年前那样一往情深
此一时彼一时
——美国文博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于滨先生访谈录
本报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美国是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受益国和支撑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方面,却与国际体系渐行渐远。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毁废国际条约已近半打。只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不承担全球化的责任与义务,几乎成了布什政府的象征。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的国际责任感只会愈来愈弱,愿意并且能够履行的国际条约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对现存的国际条约的履行只会日益具有选择性或附加种种条件。
全球化进程及其误区
所谓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取向,实际上是“不得不为”。西方有论点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其适度很难掌握,回避不行,操之过急更不可取。国际对冲基金大亨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说过,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稳定的金融制度,“最好把我的基金拒之门外。”实际上,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也不等于大开国门,毫不设防。
对于全球化,各国工人阶级的态度也很不一致。在发达国家,真正的“蓝领”阶层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是最反对全球化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国医疗保险体系、政府干预相对少的美国,尤其如此。
人们对于全球化认识的种种误区,往往是由于对全球化的界定过于着眼于现实和未来,缺乏历史的深度;限于经济范畴而忽视非经济层面;过于理想主义而不注重现实。实际上,广义的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技术层面的,还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复杂过程,而非目的。
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从未停滞的历史进程,早在西方殖民时代即已开始。发现新大陆、奴隶贸易、工业革命、鸦片战争都是以西方为主的全球化的内容。而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要么无力对抗全球化,要么像中国一样在其鼎盛时期,选择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唯有日本是个例外,在传统与现代化的争论中,选择了后者。
欧洲、美国各行其是
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本身就是扩张型的。华人漂洋过海,古已有之,从没有人“发现”什么“新大陆”或搞什么“殖民”。
然而,无论是西方的现实主义还是西方的自由主义,都从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则多了更大的信心,少了先前的制衡。好像美国的自由民主主义,成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最后依归。“民主市场资本主义”则成为一个永恒模式,成为全球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标准。弗朗西斯·福山所写《历史的终结》,便是此论的倡导者。
应该承认,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谓“为价值观念而非领土而战”的说法,比之早期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型全球化手段,不失为某种进步。然而,其所致力的仍是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全球化。
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上,美国的大跨国公司的触角遍布全球,高科技领导新潮流,军事力量称霸全球。既有西方自由主义的理念和自信,又有其现实主义的冷酷和唯利是图。而美国所致力的全球化是单向的、有条件的,即美国的内政、主权和利益不容置疑,不容改变,不能讨价还价。这一点在布什执政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为忽视社会公正,反对环保,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相比之下,在欧洲,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为目标,代表欧洲中产阶级和知识精英的社会民主党已成主流,代表环保和追求生态平衡的绿党也渐入正统。可以预见,欧洲国家和民众在履行国际义务、支持国际组织和条约以及援助发展中国家方面,将会比美国奉行较为开明和具有建设性的政策。(附图片)
照片说明:一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拿着油渍斑斑、绘有美元图案的美国国旗爬上一油船的突出物。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反全球化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人类应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透视反全球化现象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庞中英博士
从两年前世贸组织西雅图会议,到今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不是这些多边会议本身,而是伴随它们的“反全球化”公众抗议令世人注目、震惊、沮丧与反思。如今,任何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多边经济论坛和东道国在进行重要的国际会议时不得不思量再三,寻求应对反全球化示威之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富国,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只是因反全球化而走到一起,主要有:担心失业的工会活动分子、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环保主义者、同情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者、反对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主义者、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以及那些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与抗议联盟。
反全球化者的理由不尽相同。一些人是因为他们正面对着失业的压力,因为有关公司不断离开他们的所在国而到劳工成本、环境标准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一些人是因为肤浅、片面,甚至极端地理解全球贸易自由化,认为贸易自由化是这个世界贫富悬殊与生态恶化的元凶;更有一些人担心全球化将扩大“全球民主赤字”,富者更富、更有发言权,弱者更穷、其声音更加微弱,国际组织可能不幸只服从于公司与资本权势的利益。一些人则是同情非洲、亚洲等地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地位。还有一些年轻人只是盲目地反对全球化。总体上看,反全球化者的动机多样、言论不一。反全球化的非理性与暴力行为不足取,但这种现象反映的问题是深刻的。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值得深入观察与研究。
当前的全球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经济方面,当前的全球化以公司为中心,偏重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其主张者与推动者宣称,只要实现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各国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列车。事实上,经济开放只是摆脱贫穷、发展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必然结果。东亚国家取得经济成就不光是执行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因为有效地引导经济发展的政府及其政策。全球化弱化了国家的传统作用,世界上多数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还没有找到新的国家定位。在资本流动完全超越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任何开放国家都免不了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最近几年,在东亚、东欧、中东与拉美,金融危机以及连带的经济衰退此起彼伏。
在政治方面,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源是不再考虑边界限制的各种跨国公司、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持新自由主义立场的意识形态精英,它缺少充分的民众基础与广泛的社会支持。在许多情况下,当前的全球化正在带来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之间两大关系的新的紧张。在某种意义上,全球化被某些人当作了让美国权势的影响世界化的新政治意识形态,许多反全球化者于是把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抵制全球化行动是与他们对美国世界霸权的憎恨、反对情绪分不开的。
在社会方面,全球化引起的问题更多。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生态退化的进程几乎同步,这使得反全球化者把生态恶化归咎于全球化。在相当程度上,目前的全球化并不重视财富分配、就业与发展问题。这样的全球化越是加速,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贫富鸿沟不断扩大,社会分层越发明显。由于各国的劳动力具有相对不可流动性,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全球化也对人们的文化认同带来重大冲击。
有些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有些则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拥护还是反对全球化,根本上是个利益分配问题。全球化似乎不问民族与国家,不分地区与方位,不管穷富、贵贱,但实际上,如同一切事物一样,全球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些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一些国家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一国内部,也区分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与全球化的失落者。越是全球化,富国与穷国之间、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就越大。资本的本性是趋利的,它当然集中于像纽约、伦敦、东京、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就国家而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而非洲各国则是全球化的最大输家。
全球化并非只有一种观念与模式现在人们关于全球化的概念与理论大多是美国主流版本的,似乎全球化只能是“美国制造”的那种新自由主义理论。其实,现实世界中,全球化确实只有一个,但却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全球化。法国的全球化观不同于美国,比如法国总理若斯潘就强调,要“市场经济”但不要“市场社会”。范围再大点,欧洲联盟的全球化立场与态度多少不同于美国。现在俄罗斯主流的全球化观念也反映了俄罗斯对全球化的看法。东亚、印度、拉美、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的全球化观念更是各具特色。终究,美国版本的全球化只是全球化的一个版本,不能用美国的全球化尺度丈量一切。
全球化不应只受市场力量支配,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应制度安排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趋势。
如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的那样,反全球化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贫富鸿沟扩大问题。但是,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人类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真正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应该让大多数人民真正参与全球化,只有广大人民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源。就是说,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遗憾的是,面对热那亚的反对声浪,今年八国集团峰会发表的最后宣言仍然没有切实反思当前的全球化局限性,其所谓的“为了穷国的利益将继续落实全球化”显然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不能听任全球化进程只受市场力量支配,而必须有驾御全球化的相应制度安排,否则全球化的社会成本太高,将在根本上制约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要形成三级国际制度。在国内,各国首先要加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在国际,现存国际经济组织要加速机构改革,对各国政府与人民更加负责,增加机构与工作的透明度并接受全球各地公众的监督。地区是沟通全球与国家的中间环节,有关国家应在地区一级积极探讨多边合作、地区一体化的模式,争取使类似欧洲、东亚这样的地区在全球化的制度结构中扮演更大角色。
从长远看,当前反全球化运动提供的最深刻教训应该是: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为了人类的共同未来,为了一个更均衡的、可持续性的全球化,民主、公正与合理的全球治理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因为全球治理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各国之间达成一些能付诸实施的全球化问题框架非常困难(如同关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谈判一样)。尽管如此,各国领袖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追求国家体系存在下的全球治理,以建设性的态度争取去调和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矛盾。(附图片)
如临大敌——热那亚八国峰会一道风景线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农民博韦和法国的全球化观
本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
著名农民博韦
若泽·博韦是法国中部拉尔扎克山区一个养羊的农民,今年48岁,1973年起经营着一个有几十公顷土地的农庄,养着一群山羊和肥猪,还生产羊奶酪。博韦并非农民出身,其父为教授,是1971年加入法国籍的卢森堡人。博韦进过大学哲学系,但中途辍学,自愿当了农民。
博韦于1987年创建了“农民联盟”,这个只有1.5万名成员的组织,和传统农会对立,屡屡制造事件。1999年,博韦出尽风头。那年6月,他带领一帮人在法国南部蒙彼利埃摧毁了“国际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试验田的3000株转基因稻子;8月,他率众砸了法国南方阿韦龙省米约市的一家麦当劳;11月底,他到了西雅图。去时,托运了250公斤羊奶酪。之所以带羊奶酪,是因为美国对包括羊奶酪在内的部分法国农产品课以100%的关税。博韦一路分送奶酪,一路矢言反对全球化,一时成为美国媒体明星。
西雅图之后,博韦走印度,去巴西,同世界各国的反全球化组织联络,成为反全球化专业户。博韦因其破坏活动屡次受监禁罚款。这个留着八字胡、烟斗不离手的农民,信奉什么哲学,什么主义,难以说清。你可以说他是反美分子,是环保主义者,是农村现存秩序的捍卫者……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应该说,博韦是感受到全球化威胁,对全球化惶恐不安的小农代表。他通过极端行为,传达如下信息:“这个世界上除了跨国公司,还有我们。”
国家对全球化应有控制
博韦,这个“田野里的罗宾汉”确实征服了一些法国人。他被判刑时,好几个左翼政党都认为判重了。8月12日,博韦在米约市组织了一个纪念砸毁麦当劳两周年集会,近2000名支持者参加。在全球化问题上,法国的立场同美国大相径庭。在美国,全球化更多地被理解为自由贸易和放弃国家干预;在法国,则更多地看成国际金融资本横行无阻。民意调查表明,在法国,65%的人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66%的人认为全球化仅对股东有利。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者埃迪·富吉尔认为,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一些非书面契约:如企业保证受雇者的就业稳定、工资水平定期提高、享受广泛的社会保障等,被全球化打破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今春法国发生了抗议达能、马克·斯潘塞等公司任意解雇职工的示威。法国反全球化组织ATTC的负责人在《地球属于我们》书中,表明了对全球化“三拒绝”立场:拒绝不平等、不安全,拒绝对环境的破坏,拒绝对自然资源的独占。
法国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根基深厚,团结、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而通过政府调节机制达到社会互助和社会稳定成为传统。法国总理若斯潘7月23日在法国外交部海外合作会议上发言说,全球化使公民产生“被剥夺感”和“无能为力感”,只有发挥国家调节作用,实现有控制的全球化,降低或抵消这种危险。1965年,经合组织成员国25%的国内生产总值是通过国家的作用实现的,而去年,这个比例上升到37%。这说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政府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
7月19日热那亚八国峰会前夕,希拉克总统在《费加罗报》发表长文,提出“人道主义的全球化”新概念,认为对反全球化人士要作分析,其实他们更多的是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冷战结束后10年是全球化飞速推进的10年,也是全球贫富差距明显扩大的10年。有的发达国家一味强调推进贸易,甚至提出“要贸易,不要援助”,作为放弃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的借口,那是完全错误的。法国追求的是使所有人受益的、人道主义的全球化。
福山尖锐批评法国
美国学者、《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今年2月接受法国《费加罗报》专访,他用讽刺、挖苦的口吻说:“现在只有一样东西还能摇动法国,那就是博韦。”
福山尖锐批评法国,认为这个国家极其保守,什么都无法改变它,惟有博韦反全球化的喊叫能成气候。福山称博韦为“狂热分子”、“老左派”,说这种人美国也有,但没有地位,媒体不恭维他们。在《历史的终结》发表10年后,福山坚持认为,自由经济和开放国际竞争,是国家实现现代民主的不二选择。美英两国经历了新保守主义革命,法国却坚守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甚至实行那个可笑的、损害企业主利益的35小时工时制。美国企业主说到法国时常发出笑声:“那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国家”,“他们还在统制经济的桎梏中”。福山认为,法国衰退的原因在于对竞争、对高新技术、对全球化持保留态度。而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上述领域高歌猛进,极大地改变了国家面貌。福山这一番话,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张扬着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抨击欧洲模式的资本主义。而法国在全球化问题上的坚守,是抵御将市场法则扩展到社会领域。
“第三条道路”理论家、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对法美全球化观念的差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凯恩斯主义走向衰退,在维护社会公平为中心的社会民主主义传统受到了冲击,在以市场经济为信仰的新自由主义受到质疑的时候,欧洲如何在保持固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制定出富有创新精神、适合欧洲的全球化对策,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欧洲应该能够回答这个挑战。吉登斯的看法,比之福山居高临下的批评,显然要公允、中肯得多了。(附图片)
巴黎示威民众的标语牌上写着:没有正义就没有和平。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经济转型带来迷茫全球化冲击扑面而来西方国家口惠而实不至
欧亚主义思潮再度兴起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孙勇军
俄罗斯普通百姓普遍希望全球化能带给俄罗斯摆脱经济困难的机遇,渴望着西方资金的“输血”,将西方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这片广袤的国土,促进俄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俄罗斯民族的高傲血统排斥西方的“嗟来之食”,西方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傲慢态度又让俄罗斯感到失望。苏联解体后社会转型带来的迷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成了俄罗斯欧亚主义思潮的再度兴起。
欧亚主义的提法源于19世纪20年代。在纷繁多彩的俄罗斯社会思潮中,欧亚主义以一种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面貌出现。欧亚主义者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他们主张世界文明的多极性,认为俄罗斯可以利用横跨欧亚大陆的历史和地理空间,吸收世界各民族文明中的积极因素,创造出“欧亚文明”,进而成为世界文明中的一极。
针对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三大支柱———东正教、专制和民族性———的提法,新欧亚主义提出“精神主义、人民政权和大国思想”新的三位一体。欧亚主义思潮宣传“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只有强大国家才能使俄罗斯社会摆脱危机,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保持有利地位。新欧亚主义者对俄罗斯过去几年的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私有化是对国有财产的野蛮分割,满足了一小撮人的胃口和需要”,强调改革要避免导致社会衰退,要维护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的涌入,欧亚主义者十分警觉。在社会生活方面,欧亚主义对道德和社会治安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一方面,欧亚主义反对将俄罗斯的“斯拉夫性”特殊化;另一方面,他们更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切。
俄罗斯有专家认为,全球化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动力源泉来自各种跨国公司、发达国家的政府及持新自由主义立场的意识形态精英,缺少充分的民众基础与广泛的社会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被视为西方将自身意识形态世界化的大好机会,一些人甚至将全球化等同于美国化。因此,抵制全球化的行动与反全球化者抵制美国世界霸权的情绪密不可分。另外,全球化在社会方面引起的问题更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间以及各国国内贫富的鸿沟越来越深,社会阶层分化越发明显。同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往往把污染程度较高的经济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与全球生态恶化的进程几乎同步,部分环境保护主义者强烈反对全球化的态度不言而喻。
9日在美国驻莫斯科使馆门前的抗议活动印证了专家的上述预言。为纪念美国在日本长畸投下原子弹56周年,俄罗斯“绿色和平”组织的数十名成员来到美国驻俄使馆门前,举行非暴力抗议活动。他们在使馆门前打出横幅,上面用俄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写出“停止星球大战”字样。抗议者还摆出了导弹模型和漏洞百出的“核保护伞”,“导弹”上面写有“单程车票”字样,喻意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只会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目前,绝大多数俄罗斯人还对1998年的金融危机谈虎色变。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危机造成俄银行系统全面瘫痪,使经历了长期衰退的经济又遭受了灾难性的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相当多的普通百姓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尽管俄政府力主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仍有专家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一进程尚任重而道远。另外,近年来俄罗斯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疲于应付日常生活,多次发生在俄各地的国际恐怖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的视线。由此看来,俄罗斯近期不会发生大规模反全球化骚乱事件,俄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还在观望。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