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谁有资格收破烂
林佳
近日,在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说某大城市将在近期“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行全面整顿,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回收资源体系”,与此同时,“各区县再生资源行业管理办公室都将组建完成”,“建设中的社区回收体系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优先提供给下岗职工”。
看来,收破烂的也要被整顿了,要收破烂,农民工也没资格了。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的废品不断产生。但凡节假日,清理出一堆不需要的东西,拿到楼下,就能送到几乎是日夜守候在此的“收破烂的”摊点上。有时嫌东西沉,搬不动,甚至可以在窗口喊一声,“收破烂的”就能马上上楼来,而且马上就给你称重,兑换成人民币。
为什么要整顿收破烂行业?过去一些地方整顿小市场以及修鞋摊、修车摊的理由几乎都是:影响市容。那么,这次该市整顿收破烂行业,会不会也是因为这些人站在楼下有碍观瞻了?其实,他们大多在小区内,并未在大街上,并不会影响市容。那么,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正当理由是他们“不合法”,“无照经营、流动”。其实,这很简单,给他们办个照,不就合法了吗?至于“流动”,我倒觉得这正是他们的特点,正是他们受老百姓欢迎之处,如果他们也成了“坐商”,非要人送破烂上门,否则不收,那才可怕呢。而且,流动还体现在哪里破烂多他们就往哪里去,甚至可以捡拾路边随处乱丢的垃圾纸张等一切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对小区环境卫生应该是大有好处的。
这次整顿的出发点,似乎仍然是认为外地人抢了城里人的饭碗。报道说,这次整顿后,“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下岗职工”。看来,大概是有人看上这个行业赚钱,开始眼红了,要外地人让出来,给找不到工作的城里下岗职工。据了解,“收破烂”们的收入的确不能小视,据说不少人成了大款,这从他们黝黑的脸上和穿着皱巴巴衣服的身上绝对看不出来。然而,有几个下岗职工愿意干这种日晒雨淋、“丢人现眼”的活儿呢?就连有着现代化设备的环卫工作有的人都还不愿干。而且,过日子图方便、省心的老百姓担心的是,如果真让有大城市户口的来干这一行,不知要承受几多不便?说不定到那时,垃圾就该到处扔了。
我觉得,政府要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还不如创造条件,支持发展再生资源的分类、加工、利用,把小贩收来的破烂整理分类加工处理,这样可以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又可安排下岗职工。政府应该抓老百姓无法做到的事,老百姓做得到、且做得好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吧!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救救贝壳堤
位于天津市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世界三大贝壳堤之一——天津贝壳堤是珍贵的海洋自然遗迹,真实地记录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陆地上的海洋博物馆”。
据了解,天津古海岸与湿地从1992年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古贝壳多年来被当地农民及不法商贩当作鸡饲料出售,有的地方还盖起了违章建筑,几千年的古贝壳堤遭到严重破坏。右图:贝壳堤被疯狂盗挖后留下的残迹。上图:一些非法商贩公开在路边出售盗来的古贝壳(海沙)。左图:被挖掘机和推土机破坏的古贝壳堤。
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摘自“十五”计划纲要
水利建设要统筹兼顾,把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更突出的位置。搞好水利设施经营管理,适时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矛盾。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头条新闻大奖赛
去年,黄河全年畅流,今年,黄河再度调水成功。是不是只要“照方抓药”,黄河断流就会成为历史?
黄河畅流仍须破阻
王慧敏陈维达
今年黄河流域,再遇大旱。尽管如此,从春到夏,数千里黄河波涛滚滚。伏秋大汛又至,今年黄河不断流,已成定局!
去岁,黄河全年畅流,今次,黄河再度调水成功,那么,是不是只要“照方抓药”,黄河断流就会成为历史?
管水体制需要理顺
“如果不完善调水体制和相关法规,要从根本上解决黄河不断流,很难。”谈起这个问题,黄河水调局的专家们出言谨慎。
专家指出:黄河属资源性缺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2%,却灌溉了全国13.3%的土地,为兰州、银川、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和上千万农村人口提供水源,为干流12座已建或在建的水利枢纽提供发电出力。可以说,“母亲”早已干渴难耐,但目前的情势是,两岸用水仍在增加,流域则持续干旱。
一多一少,就使我们的调水工作陷入尴尬境地。
僧多粥少,你多用,他势必少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一位资深专家说:要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调配,现行的流域机构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单从字面看,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机构,代表水利部行使所在流域的水行政主管职能,但实际上它承担的更多任务是河道的规划、设计、治理,具体到管理层面,则很少有自主权。流域中的许多重要水事需要地区间、部门间或用户间进行协商或协调,才能作出决策并贯彻实施。遇上本位主义严重的地方领导,流域机构基本上束手无策。每年从做分水预案开始,就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经常争得脸红脖子粗。就这样,几乎所有的用水单位都认为给他们的水量偏少了,因此“影响了”、“制约了”、“减少了”……
他说,近两年的年黄河水量调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政府行为,靠的是行政命令。如果不建立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水体制,仅靠协调督促进行约束,长此以往是很难贯彻下去的。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对各个闸口严防死守,但偷水、强行提闸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每一年都会发生多起管水人员被殴伤的恶性事件。
调水方法需要改进
目前的黄河水量调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性调度。水量测验、预报等精度都还很低,对黄河下游90多个闸门的控制也都缺乏自动监测手段。从黄河上游刘家峡水库调度的水流到黄河下游利津断面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一个半月对于这条跨度很大的河流来说,水情、雨情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1992年7月下旬,山东大旱,刘家峡水库奉命加大流量向下游供水。可谁知,8月下旬,下游突降暴雨,水流到下游时正好遭遇下游的洪峰。这时,群众已不是抗旱,而是抗洪了。
为了保证不断流,现行的手段是严防死守。年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黄河沿岸大大小小取水口数千个,每年从3月份开始,黄委就派出数千名职工昼夜盯在各个闸口。去年黄委仅督导组就派出了近百个。一位领导同志坦言相告:黄河面临的问题很多,但现在,许多精力都投在了这上面,如果调水的技术手段和分配管理系统不改进,我们可真有些吃不消了。
调水法规需要健全
黄河调水中所反映的各种矛盾,根本上说是利益分配的纠葛。调水中,刘家峡、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利枢纽,为了服从调水需要,不得不大量弃水,减少了发电,减少了收入。譬如:去年,为了保证不断流,小浪底74天没有发电,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今年,该库仅从4月1日至10日,为支援抗旱的弃水量就是6.65亿方,相当于少发电1.42亿千瓦时,经济损失就接近3000万元。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从更大的一个系统来讲,水量调度是一个政府宏观调控行为,不但要考虑发电,还要考虑城市、农业、生态等其他用水需要。
这对矛盾怎么解决?可不可以制定一个有关水权转让补偿的法规呢?在采访中不少企业抱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经营自主权,老是让我们发扬“龙江风格”,谁受得了?
造成黄河断流,除了用水多,另一重要原因是人为浪费。而浪费的原因呢,则是水价太低!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黄河的水价虽然有所调整,但远远达不到成本。黄河水是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后被调度使用的。调度需要投入,工程枢纽需要投入,沿黄取水闸门需要投入……专家认为,低水价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黄河水的高浪费。美国西部工业用水价提高了5倍,用水量减少到1/50。如果老是在“福利水”的光环下打转转,节约用水就是一句空话!
此外,对超计划用水,目前也还找不到制裁的法律依据……
专家认为:黄河水量调度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形式上的不断流,而应该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失去了优化配置这个前提,调水也就失去了意义。(附图片)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在过剩中找短缺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
目前,我国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过剩,重要原因也在于产品不对路,特别是不甚适合农民的需要。如果把家电产品的功能简化一些,做得更实用一些,价格再降一些,打开偌大的农村市场,就可能很有希望。
目前有不少产品供过于求甚至严重供过于求,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过剩,实则是一种短缺,一种潜在短缺或“隐形短缺”。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应当注意在过剩中寻找短缺。
所谓“隐形短缺”,主要是适销对路的产品短缺。目前,我国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过剩,重要原因也在于产品不对路,特别是不甚适合农民的需要,结果在总量过剩中实际存在着短缺。如果把一些家电产品的功能简化一些,做得更实用一些,价格再降低一些,打开偌大的农村市场,就可能很有希望。
为了解决某些产品貌似过剩,其实真正适销对路产品却很短缺的怪现象,可考虑将所要生产的产品细分,以提供有效供给,适应各种消费主体的需求。就整个市场而言,如果细分一下农村市场需要什么,城市市场需要什么;就城市市场而言,如果再细分一下富有阶层需要什么,工薪阶层需要什么,再根据这种细分组织生产和经营,上述那种貌似过剩、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却很短缺的怪现象,也就有望消除了。
在经济生活中,过剩总是与短缺相伴生的:一些物品就现有的市场容量来看是过剩的,但就扩容以后的市场来看又可能是短缺的;一些物品从其生产总量来看是过剩的,但就其有效供给的部分来看又是短缺的;一些物品从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来看是过剩的,但就人们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又可能是短缺的;或者从对享受资料的需求来看是过剩的,但就对发展资料的需求来看很可能是短缺的。
当然,除了从过剩中寻找短缺,以增加供给外,优化供给也是一个重要层面。在这方面可以有以下几个选择:第一,通过完善产业组织优化供给;第二,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供给;第三,通过结构调整优化供给;第四,通过体制改革优化供给。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阿山伤口在愈合
张秀科
阿山是新疆阿尔泰山的简称,阿山有72条沟,沟沟有黄金。近几年,各路人马潮水般涌到阿山采金,损害植被,污染环境。
据统计:阿勒泰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4.15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1/3。
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周刊刊发了反映阿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图片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阿勒泰地委书记张继勋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动员大会上,拿出《人民日报》对与会人员说:我们再不能对破坏生态环境熟视无睹,否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一声令下,地委、行署领导亲自挂帅,对全地区大小山区、平原、河谷、戈壁进行封山清理。经过近一年的清理整顿,停止了所有的个体采金活动和外来人员采药探矿活动,停发了所有个体采金证、采药证和采矿证。
伤痕累累的阿山,“伤口”正在渐渐愈合!
(附图片)
下图:重现碧水青山的阿山一角。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摘掉特权牌照得民心
本报记者郑少忠
日前,陕西省公安厅发布了关于停止使用陕U车辆号牌的通知,明确规定:凡是悬挂陕U车牌的车辆,自通告发布之日起,一律按属地管理原则办理车辆档案转籍手续,换发当地民用牌照;逾期不换者,一律按无证无牌查处。
此举一出,多方叫好。国泰发展有限公司的赵倩女士高兴地说:“摘掉U牌顺民心、合民意。”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郝英武说:“停止使用陕U车牌,限制了少数人的特权思想和特权车,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
陕U车牌原本是1996年陕西省为省级机关公务用车启用的号牌,主要是为保障领导和领导机关的车辆在执行公务中安全畅通而设置的,但从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便利却被一些人作为一种待遇、一种特权,甚至作为以权谋私和牟利创收的工具,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老百姓的眼中,U牌车简直就成了特权车的“代名词”。
据统计,近年来超范围发放的陕U车牌达18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发给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主。二是违反规定给超标豪华车发牌。国家曾明确规定:不准党政机关和企业单位购买高档进口豪华车,但从调查情况来看,挂在超标车上的U牌竟达347个。三是有的机关以合作为名,租赁U牌,利用U牌号为本单位牟利创收。
谈起U牌车,司机陈江红就有点愤愤不平:“同样违章,我们要受处罚,而U牌车却相安无事。真是太不公平了。”
何止是司机对U牌车愤愤不平!交警有时对U牌车也是无可奈何。一位干了20多年的“老交警”苦笑着对记者说:“交管部门出于领导工作上的方便,对U牌车在一些方面开了绿灯,但我们有些司机却不自觉,把这种工
作上的方便变成了个人行为的方便,逆行、猛拐、抢道——弄得我们左右为难。管吧,人家U牌车确实有一些‘豁免权’,我们惹不起人家呀。”
小小U牌,牵动着陕西省几大班子领导成员的心。省委书记李建国明确批示:对陕U号牌子问题必须进行坚决、彻底的整顿,严格管理,决不能使之成为搞特权、搞特殊的工具。
日前,记者前往省、市车管部门采访发现:办理陕U车牌档案转籍手续、换发当地牌照的人络绎不绝。但愿“特权”牌照就此成为历史。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