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8月10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8-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曼德拉笑对癌症 '...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名人生活

曼德拉笑对癌症
本报驻南非记者李新烽
  今年7月18日是曼德拉83岁生日。是日清晨7时,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曼德拉位于黄金城的住所,鲜艳的花朵张开了节庆之日的笑脸,当曼德拉和夫人格拉萨微笑着步出大门时(见上图),30名来自附近小学不同种族的学生齐声高歌“祝您生日快乐”!此时此刻,在南非各大城市的街头,不少上班的人群自发地唱起同一首歌;南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也大声唱了起来;同日出版的南非各大报纸不约而同地在头版刊登通栏标题《生日快乐,玛迪巴!》(“玛迪巴”是南非人民对曼德拉的尊称与爱称)这一切不是人为导演的,实乃南非人民的肺腑之声。
  生日那天,曼德拉显得格外心情舒畅和精神矍铄,面对一位记者的提问,他兴高采烈地说:“小伙子,我和你们一样年轻、健康。”
  习惯早起爱喝蜂蜜
  生日之前,曼德拉披露了其健康长寿秘诀:生活规律,习惯早起,食欲不减,爱喝蜂蜜,坚持锻炼,按时作息。
  曼德拉的生活规律是在罗本岛监狱时形成的,至今恪守不渝。他每天凌晨4时30分起床,起来后立即锻炼身体。在监狱时,他是被迫早起的,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慢跑,然后再做200次起坐、100次伸手和50次俯卧撑,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他说,监狱里的吃饭时间也是固定的,自己比较重视吃午餐,“不过,监狱里的饭菜少糖缺油”,因之形成他至今不爱吃油腻与甜的饮食习惯,“但我照样喝茶和咖啡,喝咖啡时放点蜂蜜”。
  “我的食欲很好,吃时也不定量,对我来说,节制食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不是健康专家,对吃什么也不在乎,更不会去请教美食家。
  曼德拉对健康长寿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人的寿命取决于吃什么和做什么,取决于哪些事件你能够避免和哪些事件你无法避免。我回避不健康的事情,比如,我已经失去练习拳击的勇气了,尽管我年轻时喜欢过,那种技能使我深感恐惧,我再也不会去练习拳击了,即使我现在还年轻。”
  就在他患病的消息公布前3天,他说:“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即使我是一位老人,我也不去多想死的可能性。死亡是有备而来的。”
  身患癌症全民惦念
  就在人们祝玛迪巴生日快乐、健康长寿之后一周,玛迪巴被诊断患前列腺癌的消息不胫而走,南非人民不禁为之愕然。
  曼德拉的秘书拉格兰奇女士说,曼德拉的前列腺肿瘤仅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医生是在给其进行前列腺特殊抗原常规检查时发现癌细胞的。
  由于病情较轻,“不会影响他的寿命”。“总体而言,曼德拉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从目前情况看,他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或化学治疗,医生决定为他进行7周的放射疗法。”
  1985年,当时在狱中服刑的曼德拉曾接受前列腺手术治疗,那次手术切割了部分肿大的前列腺。1990年出狱后,曼德拉的大部分前列腺被切除。这次病变是在留下的那一小部分前列腺组织中发生的。
  尽管医疗小组表示,对曼德拉这样高龄的人而言,前列腺癌属于常见病,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七八;而且,对曼德拉的治疗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他将会照常工作。但是,全国人民还是放心不下,祝愿他“早日康复”、“敬请保重”的慰问信如同生日贺电一样再次潮水般涌来。
  前大主教图图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曼德拉,前列腺癌并不可怕,并鼓励和相信曼德拉一定能战胜病魔。图图还忠告自己的老战友:“遵从医生意见,放慢生活节奏,一定注意休息。”
  姆贝基总统代表全国人民真诚地祝愿曼德拉“悉心养病,早日康复”。南非最大的反对党领袖里昂表示相信,曼德拉热情的生活态度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无疑将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乐观坚强笑对生活
  对于全国人民沉甸甸的惦念之情,乐观坚强的曼德拉反而笑着安慰全国人民:“别担心,要快乐”,更不要为他的病感到“惊慌”。7月25日,曼德拉在约翰内斯堡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医生吉塞特说,曼德拉是一位乐观合作的病人,非常能忍受治疗的每个过程。医生还表示,从目前的病情看,曼德拉不需要住院接受治疗。
  获悉曼德拉患病的消息,他的夫人格拉萨立即从莫桑比克飞回南非陪伴在丈夫身边。曼德拉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民说:“希望大家放心,我现在情况很好,得到了悉心照料和治疗。”
  由于当日接受治疗后感到体虚疲劳,曼德拉接受了医生的建议和老友图图的忠告,取消了当晚出席祖鲁王给他的授勋活动。次日,他又未出席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的布隆迪和谈会议,在家中悉心养病。
  7月26日下午3点,在曼德拉接受治疗的医院,癌症患者们和他们的家属挤满了长长的楼道,当曼德拉像往常一样出现时,他们高兴地与他打招呼,曼德拉通过楼道时与他们一一握手,还与一位病人拥抱着互祝早日康复。同日,南非《商业日报》发表题为《早日康复,玛迪巴》的评论,指出曼德拉患病后再次用其魅力征服了世人,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他没有出国而是在南非治病,表示出对自己祖国的“信任”。(附图片) 9To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波茨坦会议会址
  去年秋天,我们乘坐大巴从柏林来到风景如画的波茨坦城,探访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会址——塞琪琳霍夫宫。
  这是一座乡间别墅式的宫殿,建于1913年到1917年,是德皇威廉二世为他儿子(皇太子)和儿媳修建的,以其儿媳塞琪琳公主的名字命名,叫塞琪琳霍夫宫。它采用英国乡间别墅的式样,建有5个内院,共176间厅室。
  宫殿外观是赭墙红瓦,四周林木葱郁,碧草如茵。这座宫邸的36个房间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用作工作室。宫邸东侧原来是塞琪琳公主的卧室、会谈室、写字间,当时被辟为苏联代表团的工作室。签订波茨坦协定的地方是在进大门的正面大厅内。厅内中央置一大圆桌,桌上插着美、英、苏3国的小国旗,绕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椅套、台布、地毯一色朱红,为大厅增添庄重的气氛。(附图片)
  图为塞琪琳霍夫宫正门。张元辉文/图 9To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连载

俾格米女人——探访“矮人国”之三
刘梦熊
  这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所。一条清澈的小河在原始丛林中缓缓地流淌着。一棵棵参天大树,伸展出的枝,遮住了灼热的赤道阳光,地上的杂草被砍得齐展展,犹似公园里的绿草地。善于就地取材的俾格米人,用树干制作成跷跷板,利用大树上挂下来的手腕粗的藤制作成独特的秋千。部落里的孩子们正在尽情地戏耍。
  几个妇女正在河边劳作。她们将一种富含纤维的植物根放在树桩上,用木棒槌捶打,再放入河中清洗一番,再捶打,这样多次反复之后,那树根就变成柔软洁白的“棉纱状”了,将它晾干后编织在一条细而柔韧的白藤上,就成为一条独特的短裙了。
  俾格米族的男女有明确的分工,男人以狩猎为业,妇女则从事采摘野果,抓蛇捕鱼,种植一些木薯、香蕉等,还要抚养孩子。别看她们身材矮小,头上能顶几十公斤重的香蕉,攀树的技术令人惊讶。
  一阵忽高忽低“呵哩呼噜”的歌声从小河的深处传来。
  “这是俾格米妇女捕鱼时唱的歌。”我们当然不愿放过亲眼目睹俾格米妇女捕鱼的机会。顺河而上,终于找到了她们。只见她们先用树枝、野草、泥巴在小河的两端各筑一道小堤坝,然后用木勺、脸盆奋力舀水。随着两臂不停地挥动,河里的水慢慢地干了。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露出水面,在泥浆中挣扎着。俾格米妇女边唱歌,边用灵巧的双手将鱼儿抓起装入鱼篓内,一个个满身都是泥浆,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那一只只形态各异、造型美观的鱼篓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这些鱼篓是俾格米妇女用雪白的藤条编织的,有长方形、椭圆形、正方形,有的像花瓶,有的似长鼓,造型美观,还有精美的图案,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生活。还有一只背包似的鱼篓是用兽皮制作,居然滴水不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浮游着,我们惊讶于俾格米妇女的编织艺术。
  两位中年妇女伸了伸腰肢,走上岸来。她们用手抹去乳房上的泥浆,从草丛中抱起孩子喂奶。草丛中一字排开躺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原来,她们长年累月生活在茫茫的原始丛林中,虽然没有什么凶猛的野兽,但各式各样的毒蛇经常出没,为了防止意外,俾格米妇女外出干活,大多集体行动,还得把孩子带在身边,确是够辛苦的了。(附图片)
  俾格米母亲与孩子们。刘梦熊摄 9To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记者专访

埃切维里亚率子孙访华 让墨中友好后继有人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张金江
  7月13日,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即将产生时,在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一位80岁的老人也在关注着莫斯科。他怀着同中国人一样的热切心情,希望北京申奥成功。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墨西哥前总统埃切维里亚。
  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主办城市是北京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埃切维里亚立即拨通中国驻墨西哥大使李金章的电话,向北京、向中国表示热烈祝贺。当记者给埃切维里亚家打电话,向他报告这个喜讯时,老人马上大声说:祝贺!祝贺!我要拥抱12亿中国人民,北京得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今天早上我一直开着电视,注意着莫斯科投票现场。听得出,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让记者赶快到他家,同他和他的家人共享这一喜庆时刻。
  埃切维里亚在家里热情地接待记者。他说,他刚从北京回来。6月初,他把他在墨西哥、美国、英国、瑞士、西班牙、印度等国工作或学习的20多个子孙召集到中国,共同为北京申奥助威。在北京,他率领子孙们出席了世界三大歌王紫禁城广场演唱会,会见了北京奥申委的负责人,参观了体育设施。埃切维里亚说,他和他全家都支持北京申奥。北京成功了,他们全家都高兴。
  埃切维里亚说,在北京,令他最激动的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他“人民友好使者”荣誉称号。这是对外友协授予国际友人的最高荣誉。他叫家人拿出珍藏的证章和证书给记者看。金色的证章中央镌刻着“人民友好使者”6个大字。绿色封面的证书上写着:“路易斯·埃切维里亚·阿尔瓦雷斯先生:你为促进中墨人民的友谊做出杰出的贡献,特授予‘人民友好使者’称号。”老人激动地说,这对他是个莫大的荣誉,他为此而自豪,他要继续为促进墨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更多的工作。埃切维里亚把“人民友好使者”证章戴在胸前,高兴地让记者为他拍照。
  埃切维里亚是墨中友谊的开拓者。在1970年12月1日至1976年11月30日任墨西哥总统期间,他致力于发展墨中关系。在他领导下,在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墨西哥顶住外来压力,毅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惟一合法代表;同年11月16日,墨西哥宣布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1972年2月14日,同中国正式建交;1973年4月,埃切维里亚以总统身份访华。此后,墨中关系迅速发展。从埃切维里亚开始,墨西哥历届总统访华已成传统。卸任后,埃切维里亚又6次访华,继续致力于墨中友好工作。凡有来访的中国重要代表团,他都在家里接待。1997年7月1日,埃切维里亚应邀出席香港回归中国仪式。他曾真诚地说过,他希望有一天能出席中国完全统一的庆祝仪式。
  记者问埃切维里亚为什么这次把子孙们都召集到中国。他说,他想让他们都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让墨中友好事业后继有人,墨中友谊世代相传。他说,他的19个孙子最大的33岁,最小的8岁。通过这次中国之行,他们更加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埃切维里亚告诉记者,子孙们回到各自居住地后,纷纷给他发来电子邮件,谈他们对这次中国之行的感想。埃切维里亚拿出他在伦敦学习的一个孙子发给他的邮件让记者看。邮件中说:感谢你邀我们一起去中国。这次中国之行真是个非常神奇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你那么热爱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中国真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们学到很多东西,不但了解了中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人民,而且更让我们懂得,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性。这次中国之行对我们是个非常宝贵的经历,我终生难忘。
  埃切维里亚同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江泽民都有过交往。江泽民主席1997年12月访问墨西哥时专门抽时间会见埃切维里亚,高度评价他对发展中墨友谊做出的贡献。江主席说:你和我国老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道,为中墨建交和中墨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埃切维里亚十分钦佩毛泽东等中国三代领导人。他说,他们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他还说,从他第一次访华到现在短短2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都得益于邓小平理论。因此,他对邓小平理论非常感兴趣。这次访华,他终于得到一本西班牙文版的《邓小平文选》。他利用活动间隙抽空认真阅读。他说,他看了《邓小平文选》,觉得邓小平理论确实非常好,它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中国找到一条强国富民之路。(附图片)
  埃切维里亚把“人民友好使者”证章戴在胸前,郑重地让记者为他拍照。
  张金江摄 9To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小须鲸与蟑螂
李学江
  鲸同澳大利亚似乎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因缘,南大洋的各种鲸不仅时常出没于澳洲大陆沿岸,有时甚至会游入城区水域,让人们亦惊亦喜。去年就曾有母子二鲸两度游入悉尼城中的杰克逊湾,并在那里逐浪嬉戏,留连忘返达数日之久,让城中人们大饱眼福。因此观鲸近年已开始成为澳招徕旅游者的一块亮丽的新招牌。
  鲸之于澳大利亚人,有如大熊猫之于中国人。一旦发现有鲸冲滩自杀,人们不分男女老幼,也不管烈日寒风,无不全力以赴地运水抢救,那股忘我的劲头真让人感慨不已。因此,当日本的船队不远万里地开到南大洋来捕鲸,就让澳大利亚人觉得大煞风景,尤其是当屠鲸那血淋淋的场面出现在家家户户的电视上时,真要叫澳大利亚人痛感“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日本人可不这样看,在他们的眼里,鲸,不过是一种味美可餐的动物罢了。而且,日本渔业厅长官小松在接受澳大利亚ABC电视台的采访时,把鲸比喻为“海中的蟑螂”。这一比喻让澳新两国舆论大哗,义愤填膺,因为在他们的眼中鲸近乎于神圣,怎可与蟑螂相提并论?!这就像不能将熊猫与老鼠相比是一个道理。动物毕竟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更有益与害之别呀!蟑螂不仅肮脏猥琐,而且无孔不入,为害万物。而鲸则温顺美丽,庞大神秘,虽千方百计地加以保护,而仍濒临危境。
  小松长官还承认,日本曾利用海外发展援助作诱饵,拉拢6个加勒比海国家投票支持日本捕鲸。此举遭到了澳新两国政府的批评。新西兰总理克拉克愤慨地指出,这无疑是在对穷国行贿。然而小松却振振有词地回答说,我们没有美国那样的军事力量来施加影响,经济援助是唯一可以利用的手段,这很自然,并没有什么错。日本渔业厅的官员还反击说,由没有捕鲸习俗的国家来决定以捕鲸为生计的国家前途,这不啻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
  日本人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坚持捕鲸?日本政府说是科学研究的需要。然而其他国家也在对鲸作科学研究,这种研究是习性研究,不必进行捕杀解剖;即使需要,也不必每年捕杀多达四五百头之多。而日本人将鲸作为俎上肉盘中餐来作品尝研究的事实,近来是再也无法掩人耳目了。所以日本索性抛开这一伪装,抛出了“小须鲸已同蟑螂一样多了,再不杀就要泛滥成灾”的说词。
  事实果真如此吗?澳新等国立即提出了反驳。有国际调查表明:最大的蓝鲸已从1904年的约23万头减少到目前的1万头;露脊鲸到1990年已锐减到只有300头,实行保护后,目前也仅恢复到1200多头;座头鲸到1965年只剩200头,目前也仅有4000多头。最多的小须鲸也并非如日本人所说的有近100万头,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认为只有26.8万头。而目前这个数量还是自1986年经过15年的禁捕保护后,所取得的成果。其生态目前仍很脆弱,一旦开禁,各国必将效法日本,大开杀戒,后果将是前功尽弃,珍稀鲸类必然再度濒危。
  为争得世人同情,日本在西方报纸上打出大幅广告说,“鲸正在从人类的餐桌上夺走鱼虾!海洋鱼类资源正因鲸吞而枯竭!”但有关专家立即指出,鲸所吞吃的鱼类与人类所食者本属不同种类的鱼。食鱼资源的减少是人类过度捕捞的结果,而不能委过于鲸;因为鲸和鱼之间的生态平衡已延续数百万年并未出现过生态危机。
  以上这番论战发生于刚刚闭幕的捕鲸委员会伦敦年会上。结果是日本要求解除禁捕令的提案未获通过。而澳新要求将禁捕区扩大到南太平洋的建议则获得了20∶13的多数票,但仍未通过,因为按国际捕鲸委员会的规章,决议需要75%的压倒性多数票。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冲突:澳新重视的是鲸的观赏价值,为的是悦目赏心;而日本则仅将鲸视为美味佳肴,崇尚的是朵颐大快的美食文化。这后者虽也不必苛责,但前提必须是,绝不可危及鲸类的生存与繁衍。 9To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美国青少年缺乏历史常识
  美国威廉斯堡基金会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进行了历史常识的电话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2至17岁的1020名青少年。调查显示,1/5的青少年回答不出“美国是脱离哪个国家而独立的”这个小学历史问题。22%接受调查的人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英国,另有14%的人认为答案是法国。
  该基金会主席科林·坎贝尔说:“这些数字意味着500多万美国青少年不知道独立日的真正含义。”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青少年都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以及布什是美国的现任总统。然而,10%的青少年不知道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17%的青少年不知道英国在北美洲原有13个殖民地;15%的青少年不知道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近25%的青少年不知道美国内战的参战方是谁,13%的青少年认为它们是美国和英国。
  (名流编译) 9To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