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生活在学习之中
——上海市闸北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探索
本报记者杨振武吕网大
世纪之交,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认真研究,贯彻落实,作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部署。闸北区结合本区实际,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目标。
盛夏时节,记者在闸北区采访,学习之风扑面而来: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的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全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会召开;上海市首届“家庭学习节”在这里揭幕;芷江西路街道举办第四届“社区终身教育节”;大宁路街道召开创建学习型社区理论咨询会;——一个个有关“学习”的信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共识出合力
创建学习型城区,是闸北区领导在知识经济大潮的撞击中形成的共识。
有这样一件事:某网络公司的董事长在整理自己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书籍时发现,在不长的时间里,90%的书籍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区委书记李梅多次用这个例子激励全区干部:“在学习上,谁都没有什么老本可吃。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勤奋学习为乐,以知识更新为荣”,是闸北区委提出的口号。区领导率先垂范:应酬减少,学习加量。每个人都订出学习的长远计划和近期目标。去年,区委与上海大学联合开设了“现代经济理论知识培训班”,区四套班子成员踊跃参加,成为上海大学的“编外学员”。
创建学习型城区,政府责无旁贷。去年底,闸北区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出台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其中包括提高市民的认识和参与意识,建立一个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在内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等等。目标是“最终形成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具有闸北特色的学习型城区”。
共识决定行动。3月初,在全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大会上,区政府聘请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邓伟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等10位专家、领导担任专家组顾问。区有关部门和街道的领导与分管副区长周金彩签订了2001年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区长郭天成在会上宣布,今年为闸北区“社区教育宣传年”,今年的教师节为闸北区“社区教育宣传日”。
闸北区领导坚持“一级抓一级”,认真指导和抓好县处级单位和基层单位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全区上下联动,相互促进,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
学者有其校
闸北区有重教的传统。这些年,区领导舍得花本钱,每年的教育投入约占财政支出的三成。闸北以“成功教育”、“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基础教育,其整体发展水平已经处于上海市领先水平。全区成立了两个职教集团,各类成人教育院校达80所。
随着“教育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通过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闸北区教育系统的资源开始对外开放,供社区居民共享共用。区社区学院每天从早晨5时至晚上9时对外开放,成为社区居民健身学习的“朝夕公园”;寄宿制高级新中中学利用自身先进完善的教育设施,创办了首家“双休日教育公园”,该校的电脑房、视听室、大屏幕放映室、语音室、图书馆在双休日向校内外学生开放,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休息日。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一些小区还和小学联手,根据居民的需要办班办校,做到了“学者有其校”。目前,区内成人学校和职业学校已经全部向社区开放,为市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提供各种服务;区内70%以上的中小学以“朝夕公园”和“双休日教育公园”的形式向社区开放,方便了社区居民的学习。
资源的共享共用,使各街道的文化站、图书室、市民学校、儿童乐园、老年活动室、书画社、茶艺馆等,都成为市民“没有围墙的学校”。
目前,区图书馆藏书达36万余册,各类学校藏书达130万余册,各街道图书馆(室)藏书16.8万余册,全区212条里弄图书室藏书近20万册,全区居民有87%的人经常读书看报。
处处是“课堂”
创建学习型城区,关键是让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构筑人人都能参与的“学习课堂”,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座位”。
闸北区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各个街道、小区、楼组注重找准自己的基点,因地制宜,形成了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小区、学习型社区的系列特色,营造出一块块“文化绿洲”。
“读书楼”、“科普楼”,是大宁路街道上工新村居民区的创造。在这里,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楼组,成为一处处学习的课堂,浓浓的书香吹遍整个小区。大家在这里读书学习,谈天健身,其乐融融。他们开办“医疗讲座”进行医疗咨询;开办计算机学习班,让老年人也能过一把“电脑瘾”;插花艺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习型小区建设红红火火。
芷江西路街道的“社区终身教育节”独具特色。为方便居民按需学习,街道开设了“学习型社区大型超市”,编印了《市民学习指南》小册子,详细列出了街道在一年中所举办的近百种培训班的学习内容、开班时间、参加对象、学习地点和联系电话。据统计,每年参加学习的居民达3万余人次,出现了夫妻同学、爷孙同窗的感人场面。
记者探访了共和新路街道金纺小区14号楼组,这里原来是个“对门不往来,见面不知姓;门口堆杂物,楼道挂灰尘”的脏乱差楼组。创建学习型楼组以来,他们将楼组定名为“文化走廊”。记者走进楼道,映入眼帘的是楼内的书法比赛、盆景绿化,一个个小书架上放着居民订阅的各种报纸杂志。楼组内还建立了“家庭图书交流网”,各家的图书、影碟登记在册,资源共享,密切了邻里关系。
身边有老师
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需要有足够的师资队伍。闸北区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人才资源,组成了一支专职、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担当起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任务。同时,每个人都尽其所能,既当学生,又都是老师。
闸北区教育局把“终身教育”当作分内之事,抽调30多位教师担任专职社教教师,每个街道2—3名,长年奔波在社区教育的工作岗位上。区成教办组建了一支100多人的兼职社教教师队伍——教育讲师团。他们来自上海的四面八方,有研究所专家、医院院长、杂志社总编、高校讲师等,讲课内容涉及法律、教育、保健、生活、休闲等五大类,以满足不同居民多方面的需求。
除了专兼职教师,闸北各个社区还活跃着一支支教育志愿者队伍,被居民誉为“身边的老师”。共和新路街道居民中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能工巧匠,通过志愿者的形式,组成了强有力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课程很对社区居民的“胃口”。铁道大学医学院130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为社区居民开设了“家庭常见病的急诊和防治”等系列讲座。临汾路街道聘请适宜讲课的老干部担任市民学校教员、党校报告员。原海军某师政治部副主任李锡祥受聘任居民党校教员以来,义务为党员和居民讲授形势课、政治学和老年心理学等课程,光备课稿纸就用去50多本。
创建暖人心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创建学习型城区,为闸北带来深刻变化。
居民们反映: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开展“终身学习”以来,小区里吵闹声小了,麻将声小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多了,参加各种公益性活动的人多了。
闸北区委副书记曹一丁认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办学形式,满足了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求,顺应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解决下岗人员的充电要求,满足老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创建学习型城区是一项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信谊联合医药药材公司努力营造“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的良好氛围,鼓励职工逐步成为文化、技能素质一流的智能型员工。他们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的执业药师资格培训、考试,引导员工走“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的一专多能路子。到2000年底,该公司员工中获得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已达员工总数的44%。
学习型城区的创建,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改变了很多家庭的命运。双双下岗的王振柱夫妇,通过学习电脑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运用电脑服务社会,不仅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岗位,还为浦东机场等重点建设项目承担了一些软件编制程序工作。
终身教育,更使许多老年人的昨日遗憾“梦圆今天”。年逾花甲的陆德奎老人是从贵州退休回沪的,参加终身学习活动后,他通过了市英语口语初级和计算机应用中级考试,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证书。
“轻舟不摇楫,正用一风送。”在浓郁的学习之风中,闸北正在向学习型城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创建学习型社会
上海市闸北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探索值得重视。他们对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追求,富有时代特色,为两个文明建设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步入新的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江主席对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出了五点主张,其中一条就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我们只有跻身终身学习的行列,运用当代最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样,只有一个个家庭、一个个单位、一个个城市,都成为不同的学习型单元,才能建成学习型社会,“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无止境。只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投入到各种“学习型”的创建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就会大大加快。让我们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喊一声:“加油!”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外贸实现高速高效增长
上半年外贸出口106.7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成绩
本报杭州8月6日电记者鲍洪俊、袁亚平、陈鹏报道: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完成外贸出口106.73亿美元,创历史最好成绩,同比增长21.8%。贸易顺差达60.14亿美元。是什么力量使浙江外贸在增幅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发展非公主体,培育外贸增量。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集体、私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是浙江外贸持续走强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浙江又有620家企业获得了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其中集体、私营企业占86%。这使得省内从事外贸进出口经营业务的企业达到3800多家,外贸出口呈现国企、集体、私营、外商投资并驾齐驱的局面,为浙江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外贸出口的“新生代”,浙江已有对外经营权的集体、私营企业达3000多家,今年1至6月,全省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82.73%,占全省出口增量的57.3%,外贸出口新增长点的作用日益显现。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出口32.24亿美元,同比增长35%,成为浙江外贸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浙江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竞争力强的长线产业,鼓励和推动有实力的私营企业进入美国、欧洲等主要出口市场,初步形成海外营销网络。浙江万向集团已在英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设立了10家分公司,集团1年赚到的“洋钱”超过1亿美元。去年以来,这些企业带动出口达5.1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带动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印度前总理高达
新华社北戴河八月六日电(记者钱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下午在这里会见了印度前总理德韦·高达和他的子女。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中印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交换了看法。
李鹏委员长高度赞赏高达在任印度总理期间和离任后为巩固和发展中印友好合作关系所作的贡献。李鹏愉快地忆及今年一月对印度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他再次感谢印度议会、政府和各界人士的热情款待。他说,访问期间,他同印度领导人的会谈和会见富有成果,取得广泛共识。
李鹏指出,中国珍视与印度人民的传统友谊,一向主张在中印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两国建交五十多年来,虽曾发生过一些波折,但友好与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李鹏说,中印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许多相同和相近的观点。保持和发展中印睦邻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希望两国各界人士加强友好交往,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进两国友好关系。
高达感谢李鹏亲切会见。他说,他与李鹏曾在罗马一同出席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当时会晤的情景记忆犹新。
他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和李鹏委员长对印度的成功访问。他说,他曾有幸以总理的身份接待了江泽民主席,双方签署的一些协议对指导和推动印中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印中两国都是大国,有着许多共同点,希望在继续发展官方关系的同时,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以增进了解、信任和友谊。
高达表示除北京外他还将赴西安和上海访问,包括参观中国的农村,希望借此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
高达一行是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来访的。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吕聪敏、李鹏委员长办公室主任吴文昌和印度驻华大使梅农等会见时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尉健行看望在北戴河疗休养的全国劳模时希望
带头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新华社北戴河8月6日电(记者王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今天在北戴河亲切看望了正在这里疗休养的15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并与他们进行座谈。
尉健行在座谈中指出,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这一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大家关心的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希望劳动模范一定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带头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定要谦虚谨慎、再接再厉,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和各族劳动群众,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尉健行强调,劳动模范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劳动模范对我们的党、对我们的祖国无限忠诚,大家胸怀全局、目标远大,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弘扬正气,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格和伟大时代精神,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
尉健行说,大力弘扬先进模范人物的崇高思想和模范行为,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是不断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部进程。各级工会要更好地关心、爱护劳动模范,努力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在党委的领导和政府(行政)的支持下,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关心先进、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风尚,使劳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把工人阶级和各族劳动群众紧紧凝聚在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座谈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俊九主持。陪同看望劳模并出席座谈会的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还有孙宝树、李奇生等。
参加此次疗休养的全国劳模分别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铁路、民航、金融系统,都是在生产、教育、科研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劳动模范张俊卿、张荷香、马桂宁、赵丽平、叶定友、王乐义等在座谈会上发了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心,由上海市援建的上海广场成了日喀则市的形象工程。图为广场一角。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通信
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结合新的
实践和时代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系列谈(6)
刘恒志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这里提出的关于“积极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化作为精神现象,有它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而继承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总是能够以博大的胸怀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但是,继承本身不是发展,片面地强调文化的继承性而拒绝创新,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坑。
从本质上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经济和政治总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也必然随之而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反映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式和面貌;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提高,因而先进文化必须以创新精神作为自己的灵魂,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要求,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先进文化所特有的创新的精神和特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今天的中国,经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80年的艰苦奋斗,与旧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们不但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前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伟大的创造性事业,是继往开来的事业,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丰厚的源泉和广阔的前景。立足于这个新的实践进行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今天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但是,这种继承必须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只有结合今天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积极进行创新,才能让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再创新的辉煌。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先导,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和“海纳百川”的宏伟气度,善于吸纳世界上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习和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有害的东西。
总之,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文化属性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由之路。按照“七一”讲话的要求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更加绚丽多彩。
第1版(要闻)
专栏:
管理:稳固大业的基石
——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海尔(中)
本报记者王彦田宋学春
成功的企业,其管理一定是成功的,虽然管理方式各有特色。
海尔是怎么管的呢?
重复简单的程序,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基础。关键是如何把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千万遍地做好
创业伊始,海尔的管理也是粗线条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海尔每天有数万件产品从流水线上下来,数百万个零件按程序生产和组装,其中大量的人工工作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缺陷,都会造成产品的缺陷。要杜绝缺陷,就必须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遍地重复做好。
但“怎样才能每天规规矩矩地做好每一项简单的事情?”
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海尔提出了OEC(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目标系统、日清系统和激励机制所组成。
在车间,产品的目标层层分解,量化到人。每人、每天做的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做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从岗位环节到车间的每一块玻璃、每一个地段,都标有责任者的名字。当日的工作必须当日完成,同时要找出差距、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每一个班组都有一块日清日高栏,每天每人的工作数量、问题、表现情况等一目了然。而这一切又与个人的工资收入直接挂钩,每个人的收入每天也进日清日高栏。海尔的每个车间,都有一块印有两只脚印的地板,叫“6S”大脚印,其内容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每天班前班后,班长站在“6S”大脚印上,领着大家进行讲评。以前是工作差的员工,站在“6S”大脚印上反思工作;在员工素质普遍提高以后,从1998年始改为每天由当日优秀员工站在“6S”大脚印上介绍体会。进企业的新员工,要接受全面培训,符合海尔新规定的才能上岗。
一次,一洗衣机车间的员工在进行“日清”时,发现多了一枚螺丝钉。员工们意识到,这里多了一枚螺丝钉,就有可能是哪一台洗衣机少了一枚,这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为此,车间的职工下班后谁也没走,主动将当天生产的1000多台洗衣机全部逐台复检,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查出是发货时多放了一枚。
海尔的员工就是在重复“简单”中磨练出来的,他们说:“什么是不简单——把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千上万遍地做好,就叫不简单。”
正是因为做好了简单的事情,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海尔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国家优质金奖”,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后,又先后取得了美国的UL、德国的GS、日本的S-MARK等19种国际认证。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本质的区别。不断地改进管理,就是要达到人人做正确事的目标
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有本质的区别。一人在生产线上,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其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标准,他就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这个产品根本没有买主,没有用户,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首先做正确的事,才存在正确地做事。
为达到人人做正确事的目标,从1999年开始,海尔再次进行“管理革命”,模式是:市场链,即SST(即索酬、索赔和跳闸)。
“市场链”的提出,是海尔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提出并正在实施的一种管理理论,“市场链”,对中国企业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进行了变革,其核心是将外部竞争环境转移到内部来,每一个人不再对他的上级负责,而是对他的市场负责。所有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市场关系,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下道工序就是他的市场。人人也都是一个市场,每一个员工都是上道工序的市场。其机制是,我给你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你应该给我相应的报酬,如果我干得不好,下道工序应该向我索赔,如果既不索酬也不索赔,第三方就会跳闸。
这一新管理机制,使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最大化为顾客至上。创建“市场链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各种流程大调整: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
“市场链管理”已见效益:——海尔物流整合第一步就是整合采购,将集团的采购活动全部集中,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质优价廉的零部件。海尔一年的采购费用约150多亿元,有1.5万种品种,供应商2000多家。去年,海尔通过物流整合采购,加强采购管理,全球集合竞价,使供应商的数目减少到900多家,集团采购人员优化后,减少1/3,成本每年降低4.5%以上。
——海尔物流对外实施日付款制度,对供应商付款及时率100%,杜绝了“三角债”的出现,良好的信誉与供应商实现“双赢”。
——在采购整合后,海尔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将产品即时按要求配送到用户手中。现在海尔物流配送网络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国内扩展到国际,目前与300多家运输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海尔内部实现了以订单为中心,各部门信息同步的模式,最大限度缩短了对订单的响应时间。物流速度的提高使海尔2001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大幅度提高。
——外部使用B2B采购平台,100%供应商的订单从网上获得,网上付款达80%以上,通过网上支付,每年为供应商节约上千万元的费用。
为了高速、高质量完成订单,海尔建成两座物流中心,“先革了仓库的命”。在青岛开发区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记者看到,高速运转、操作简单的巷道堆垛机,实现了对货物的自动存取。激光导引的无人运货车,自动完成装卸货物。充电行走、自动码垛的机器人,高精度进行着存货和取货。在这个投资近亿元,相当于平面仓库30万平方米的国际物流中心里,只有19名员工,其中叉车工仅9位,其效率之高让人叹服。
“你能翻多大跟头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赛马不相马”,人才脱颖而出
海尔建立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竞争机制,又叫“赛马不相马”。在具体操作上,海尔按照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分别实施,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工人。每一种都有一个升迁的方向。全员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即在全员合同制的基础上,将所有员工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和试用员工,根据工作绩效,“三工”之间进行动态转换。对管理人员,海尔则实行“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届满要轮换,末位要淘汰”,对已经在岗的干部进行控制,并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实行定额淘汰。在海尔,不存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说,“无功便是过”。
许多人才在这种机制下脱颖而出。一位38岁、两位35岁的大学生,通过竞争,分别出任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农民工也能竞聘上班长、车间主任,在海尔已不是希奇之事。
海尔还实施了筑巢引凤聚才、以资本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借才和多种方式育才,即“三才”工程。建立了国家级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工作网络,与全国25所高等院校的120名教授建立了联合性质的开发网络、信息网络。对员工热心、诚心和知心,则是海尔创立的“三心”工程。积极为员工排忧解难,让员工“上班满负荷,下班减负荷”……这一已坚持多年的工程温暖着员工的心,使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与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迸发着自己的创造热情。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共收到合理化建议13.6万条,采用7.8万条,创造效益4.1亿元。青年女工杨晓玲由于用业余时间发明了一种扳手而大幅度提高了质量合格率,企业为此将其命名为“晓玲扳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员工创新发明的积极性,之后,“云燕镜子”、“启明焊枪”、“申强挂钩”、“峰远过渡轮”、“姚鹏支撑台”等一大批员工发明和革新涌现出来。员工技术创新和发明,成了海尔一道亮丽的风景。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人的精神的竞争。这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海尔的认识是深刻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