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宁夏举行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
本报讯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日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界代表二万多人参加了旅游节。本届旅游节是由国家旅游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主办的。(魏澜)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国国际新产业发展高峰会将举行
本报讯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单位定于近期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论坛组委会决定同时召开中国国际新产业发展高峰会,旨在发展我国新技术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升级。(陈宜萍)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铁通通信技术与发展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由铁通公司主办、《通信市场》杂志承办的“中国铁通通信技术与发展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铁道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有关领导、国内外著名通信设备制造商近三百人参会,就铁通公司的发展、如何规范电信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晓贺)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平原县农民受益电网改造
本报讯去年以来,山东省平原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为各村添置节能变压器、更换线路。农网改造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农村用电质量普遍提高,农村电价大幅下降,农民缴纳电费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八百多个村已完成了电网改造,三十八万农民从中受益。(高彦春)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实施人才战略推动企业发展
——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经理魏家福
本报记者王政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从1961年成立至今,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初创时期的4条船发展到今天500余艘各种类型的现代化商船,总体规模和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前列。谈及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中远总经理魏家福深有感触地说,这完全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得益于有着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光荣传统的一代又一代中远人的辛勤耕耘。
魏家福说,今年7月1日,江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精辟地对“三个代表”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如果说中远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那么,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就是指引这艘巨轮胜利到达成功彼岸的一面旗帜。中远作为中国44个特大型企业集团之一,理应抓住中国在迈入新世纪所迎来的发展大机遇,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事业,实现企业价值和效益最大化,为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魏家福说,人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正是中远进行新世纪“二次创业”的重要时期,中远要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魏家福介绍说,中远的人才战略,首先是代表和维护八万员工的最根本利益,把党支部建到远洋船舶上。中远有一支庞大的船队,数百艘远洋船舶、数万员工,时刻航行在世界各地。要团结和凝聚这支“钢铁船队”不畏风雨、奋勇前进,要靠党的领导。中远在抓企业效益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关键来抓,在每一艘远洋船舶上建立党支部,由船舶政委统一领导。长抓不懈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威力,造就了一支爱国奉献、能经受各种考验、善打硬仗、同舟共济、一往无前的中远员工队伍,这是中远最宝贵的财富。
其次,要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适应竞争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优势,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最大化。目前中远正在推进体制创新,率先在中远集团二级班子实行年薪制,把企业效益目标完成的优劣直接与领导和员工个人的利益挂钩。经过近3年的实践,“国有市营”机制、年薪制在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在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的同时,实现了企业效益和价值最大化,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面向21世纪的中远集团将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推行船岸员工工资改革和驻外干部属地化管理,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延续性。
第三,努力实践“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的全球人才战略。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中有关代表先进文化的论述,中远在继承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实践中远新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三个最大化”,也为了实现中远新世纪二次创业的伟大目标,中远正努力探索和实践一种兼容并蓄的全球人才战略观:中远海外各大区域公司遵从“只要进了中远门就是中远人”的原则,在全球范围内选拔中远需要的人才为中远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远作贡献。
中远将认真贯彻实践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讲话精神,把抓经济发展和抓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新世纪全新人才战略,进一步团结、凝聚广大员工,推动中远集团的发展,魏家福对此充满信心。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要积极采取措施,逐步扩大外汇资金在境内的运用。如何进一步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已摆上议事日程——
拓宽外汇资金运用渠道
诗云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银行外汇存款持续上升,但是外汇贷款需求一直疲弱不振,很多银行都为外汇贷不出去而发愁。截至今年6月底,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达134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9%;上半年累计增加52.34亿美元。各项外汇贷款余额为832亿美元,同比下降33亿美元;上半年累计下降17.28亿美元。
外汇资金供过于求,一是得益于外贸进出口连年保持顺差,外汇资金充裕;二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经常项目放开,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银行结售汇渠道满足合理的用汇需求,而不一定借助外汇贷款;三是与前几年人民币利率接连走低的态势相反,境内外汇利率一直变化不大,借人民币比借外汇的成本低得多,且没有汇兑风险,企业更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贷款;四是居民外汇投资渠道狭窄。上述种种,造成银行有钱贷不出,居民有钱无处用,或者人们习惯性地对外发债借款都不足为奇。
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使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贷款利率渐渐和国际市场利率接轨。截至7月5日,央行第7次调低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元存款利率已从2000年12月23日前的5.5%调整到2.5%,已接近人民币2.25%的一年期利率。同期美元等外币贷款利率也相应下调。为了争取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一般还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适当灵活浮动利率。应该说,现在企业、政府使用国内外汇资金的成本比以前低多了,加之民间外汇增多,完全有条件拓展境内外汇资金运用渠道。
今年2月19日,原来只允许境外投资者进入的B股市场正式对境内居民开放,对于增加国内个人外汇投资渠道、吸引境外资金回流、活跃B股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年一季度个人投资者开户数较2000年增长332.07%。但是由于B股市场规模小,且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难免呈现大起大落的高风险特征。要实现B股市场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允许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增发、配发B股,提高机构投资者比例,包括组建B股基金。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陈东征已透露了这个设想。相信通过适当的金融创新和较为严格的监管,设立B股基金投资于国内一些急需项目或证券市场,不仅不会造成外汇资产流失,而且有利于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境内居民的外汇资产分布仅有外币储蓄、外汇买卖、B股投资、外钞现金四种选择,扩大外汇资金在境内的运用,还可考虑发行外币债券,包括企业债、金融债、财政债券等。今年5月,财政部在欧美市场成功发行了15亿美元债券,其中十年期美元债券票面利率6.83厘,每半年派息一次,回报率6.8%,如若在国内发行,购买者一定也十分踊跃。这样的“油水”不妨让它多多流入“自家田”。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北铁局运输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本报讯今年上半年,北京铁路局主要运输指标创建局四十八年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运输收入完成一百四十点三五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三点六,占全路增收总量的百分之二十三点八;客运完成七千一百四十九万人次,客运收入增长百分之九点四;货运量完成二点一四亿吨,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三,占全局增量的百分之三十八。(王政)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京郊平谷将举办精品大桃展示会
本报讯全国著名大桃之乡的北京平谷县,将于八月七日至九日在金街王府井举办第二届精品大桃展示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平谷县目前已形成大桃种植面积十五万亩、二百多个品种、年产大桃一亿公斤的规模,占北京大桃市场的半壁江山,年出口创汇五百多万元。(李永明)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恩施州国税局整顿税收秩序显实效
本报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国税局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涉税犯罪行为。到七月二十七日止,将十二起涉税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共计查补税款五百三十六点六万元,入库税款四百八十五点三万元,罚款一百八十五万元,清缴欠税二百七十二万元。(罗宪昌)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外运敦豪快件通关系统投入使用
本报讯中美共建的上海APEC通关示范工程之一的快件通关系统七月底投入使用。作为此项目的指定示范单位,中外运敦豪速递有限公司投资二千多万元,在上海浦东机场建立了口岸作业中心,该中心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及科技含量最高的通关系统。(陆云)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深圳建设控股公司挺进西部
本报讯深圳市最大的国有控股集团之一——深圳建设控股公司承接的西安市东方濠璟酒店内部装修工程日前正式开工。深圳建设控股公司负责人表示,将以此为契机,稳步挺进西部建筑装饰、房地产市场。深圳建设控股公司麾下有一级企业二十一家。(郑少忠刘昭)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如何看待当前的耕地流转
——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锡文的对话
本报记者江夏
记者:最近一个时期,有关耕地流转和集中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理论界围绕这些问题的讨论也很热闹,作为长期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学者,你对这些问题怎么看?
陈锡文:由于理论界和新闻界的关注,耕地流转问题似乎已成为当前农村问题的一大热点,但是,据农业部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以各种形式流动使用权的耕地约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6%,而且多数发生在沿海发达省市。发达地区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8%—10%,有些县已达到20%—30%;内地流转的耕地约占承包地的1%—2%。从总体看,农村已发生使用权流转和集中的耕地所占比重并不大。耕地承包制度是改革后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基石,因此,对于耕地使用权流动和集中的问题,必须从大多数农村的现实状况出发,用理性的态度慎重对待,不能刮风,更不能演变为一种行政推广行为。
记者: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入世”之后,中国农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大家都在探索打破现有格局的新出路。耕地流转方面出现的动向,是不是人们进行土地制度创新的尝试呢?
陈锡文:目前农村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之所以积极推动以“反租倒包”为主的耕地使用权流转和集中,出发点也许是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但是,“动地”是否就能够解决这些新问题,“动地”之后,会不会引发更复杂的矛盾,对此必须进行深入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农产品供过于求的阶段,农业的比较效益也处于低谷。但农产品的供求是有周期性变化的。当市场出现供求大体平衡甚至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必然上升,这时已经出租了土地的农民就会要求收回自己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情况过去曾多次发生过。更值得注意的是,农产品供求波动是经济运行中的短期矛盾,而土地制度则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总是和基本国情相联系的。比如,大多数地方的土地之所以在现阶段只能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是因为目前还有64%的人口在农村。若想改变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就应该先设法改变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基本国情。
有些人认为,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障碍。这不对!关于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文书都写得很清楚,30年不变的是农户的承包权,在承包期内,只要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方向,允许农民自愿、有偿依法转让土地的使用权。
记者:你认为在耕地使用权的流转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陈锡文:不管哪种形式的流转,农民的自愿最为重要。在探索土地制度创新的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土地是农民集体所有的,我们其实是在讨论别人的财产问题,就像讨论别人家的钱应该怎样花一样,虽然不是不可以,但保护财产所有者的基本权益是最重要的前提。
记者:你对目前各地所进行的耕地流转如何评价?
陈锡文:这要看具体情形。现在,采用“反租倒包”形式收回农户承包地的做法有所增长。同是“反租倒包”,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地方确实是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政策的,既保障了农户在土地上的权益,又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有不少地方存在着曲解,甚至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问题。第一,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村里在向农户“反租”承包地时,往往附加种种不合理的规定,比如通过调整偏远和土质差的地块,使农户不得不同意将自己的承包地“反租”给村里。第二,混淆了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关系。有的地方在农户租出土地的使用权之后,就取消了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普遍的情况是,农户在租出使用权之后,虽然名义上还保留着承包权,但实际上却丧失了经营主体的地位。第三,明着“反租”,暗着“倒包”。土地租金的收益分配缺乏公开性和合理性。一些村组织获得的租金收入,已经超出了中介性的服务费收入,而是类似于“二土地出租”性质的地租收入了。
记者:你认为什么样的耕地流转才是保护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陈锡文:至少有三条检验标准。一是看耕地流转、集中后,当地农村是否稳定,农民是不是能安居乐业;二是看耕地集中后,是不是确实提高了使用效率。对“大户”的经营不能只算产出,不计投入。另外,也不能只计算使用耕地者的效益,更要看转出耕地者是否增收;三是要看耕地集中使用后,最终收益在各当事人之间分配是不是合理。
记者:可是,确实有不少农民出租耕地之后,拿到的租金比直接种地的收益更多,即使回过头来给租地的公司打工,产品销售也不用发愁,还可以再领一份工资。还有一些人干脆就外出打工去了。这不是好事吗?
陈锡文:农民如果真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可是事实上,这里面有很大的风险。今年我们在四川农村调查,遇见一位抱小孩的青年妇女,她说几年前村里的地被国家征用,作为补偿她被安排到县里的企业上班,可是现在厂子倒闭了,她和丈夫都丢了工作,回家也已无地可种,生计马上就成了问题。近年来,进入大中城市打工的农民在不断增加,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不稳定,能在外定居的更是凤毛麟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可能覆盖农民群体,土地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外暂时找不到工作,回家有块承包地,至少还可以吃饱肚子。因此,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形成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就业机制,保持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此外,一些进入农业直接生产领域的公司、企业,有的一租地就是成百上千亩,一租就是几十年。但规模大,市场风险也大。福建有一家做农业的中外合资企业,本来市场很好,也给出租土地的农民开出了比较优厚的条件,可是最近由于与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部分农产品出不去了。企业非常担心,不知道出口受阻的情形要延续多久,范围还会不会扩大。显然,当风险超出了公司和企业的承受力后,转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也必然跟着受损。因此,耕地使用权流转、集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对转入、转出者都要讲清楚,双方都必须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自担风险并承担各自的相关法律责任。
记者:在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的家庭经营形式会不会改变?
陈锡文:农业家庭经营,是古今中外农民的基本生存方式,这是和农业产业的特殊性相适应的。总的来看,农业的家庭经营在规模和生产手段上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农业越发展,要求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越发达、越完善,但以家庭经营为基本取向不会改变。因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应该长期稳定。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敢与强手试比高
本报评论员
山东青岛海尔集团,经过16年的不懈努力,从一个亏损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中宣部、国家经贸委提出宣传学习海尔的先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尔的成长经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是可以取得突出成绩的。海尔是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推广海尔经验,有利于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海尔的经验是多方面的。首先,海尔有一个团结奋进、善于决策的领导班子。正是由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位好班长的出色领导,率先垂范,海尔集团形成了一种不断追求向上的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稳扎稳打、不断上台阶的务实作风。其二,海尔的管理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狠抓基础管理,让职工踏踏实实做好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海尔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走出了自己的路。其三,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技术开发、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思想观念等多方面不断创新,不仅使海尔在国内同行企业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大踏步走进国际市场。
步入新世纪,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格局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国有企业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最关键的是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像海尔集团那样,抓好管理,抓住创新,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样,就不怕竞争,在新的经济格局中立住脚跟,稳步发展。那些不熟悉国际竞争规则,只希望政策保护、依赖政府的企业,就难以发展,甚至被淘汰。
学习海尔,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根本的是在抓基础管理上下功夫,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提高企业凝聚力上下功夫,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下功夫,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扎实实加强内部管理,不断创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成果一定能够巩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一定会不断提高,更多的“海尔式”的企业将不断出现,为实现我国“十五”蓝图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在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柳州铁路局挖掘潜力,确保西部重点物资南出西进。图为湛江站为湛江港装载西进的原料。严群力黄兴元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