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7月26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7-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爱台湾”还是“祸台湾”? '...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爱台湾”还是“祸台湾”?
邰海
  在狂暴的台风一次次肆虐台湾之时,台湾政坛上也挂出了“李记”信号风球:“身在‘桃园’心在朝”的李登辉“出山”大搅政局,为“台独”撑腰打气,为新当局“只做不说的‘两国论’”政策保驾护航。台湾民众在饱受大自然凄风苦雨浸淫的同时,还要强忍燥热炙人的“政治气流”,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祸不单行。
  近来,李登辉眼见自己“奶大”并寄予“厚望”的新当局面对经济衰退、政治混乱、怨声载道的时局左支右绌,一愁莫展,于焦急万分中再次“赤膊上阵”。尽管他早已“仓惶辞庙”,但仍不忘手持“爱台湾”经幡,口诵“使命经”唬人,声称自己“重出江湖”是因为“爱台湾”,“看到‘国家’乱,我不忍心”,同时又极力以“亢奋激昂”、“老泪纵横”的表演给人以“赤诚君子”的印象。究竟李登辉是“爱台”还是“祸台”,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李登辉最近在政坛上祭出了《李登辉执政告白实录》和《虎口下的总统》两件“法器”,一方面“全岛开骂”,将在野党中的原“门生故交”骂得“狗血淋头”,另一方面为民进党当局的执政无能开脱罪责,并为“台独”分子进行“信心喊话”。他近日从美国“探亲”返台,在机场与前来接机的“台独”分子相互打气,在一片“绿潮”中高呼“台湾加油”,引起民众大为不安。
  在台湾政坛“纵横”了12年的李登辉,为了使他经营多年的“李登辉路线”在新当局中得以有效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他置当前民众强烈要求振兴经济、改善两岸关系的诉求于不顾,不惜挑起族群冲突、打击主张祖国统一的力量。他不断召见“台独”分子和所谓“本土”人士面授机宜,支持其组建“新政团”,协助民进党在年底选举中“赢得‘国会’的多数席位”,并允诺要为他们“站台”,致使台湾社会乱象频出,政党纷争加剧。
  12年来把“爱台”挂在嘴边的李登辉,给台湾究竟带来了什么?他从不体认台湾同胞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和要求改善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阻挠两岸交流,鼓吹“两国论”,推行“台独”路线,扶植“台独”势力,挟外以图自重,一次次制造“政治台风”祸害台湾,把台湾同胞推到极其危险的境地。他的表演正为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所不齿。台湾舆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李登辉“一边口口声声讲‘爱台湾’,一边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岛内煽动恐惧和仇恨,挑动政党和族群的争斗”,“对于台湾无疑将是一场灾难”。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展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
  本报澳门电记者王荣久报道: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7月23日下午在澳门陆军俱乐部何贤展览厅,隆重举行“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日”仪式。
  澳门历史建筑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工作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展开的。中国政府将于2003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4个项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澳门特区的历史建筑为其中的申请项目之一。国家文物局特地派出3位专家来澳门协助工作。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初步名单是:妈阁庙、港务局大楼、亚婆井前地、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临时市政局大楼、议事亭前地、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大三巴哪吒庙、大炮台等。
  此间人士指出,澳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提升澳门国际地位、加强国际文化都市的形象,对澳门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文物保护、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宝岛采风

故宫风韵艺术殿堂
——台北歌剧院、音乐厅一瞥
本报记者曹宏亮
  表达艺术的风雅和高贵,不少人喜欢用“殿堂”比喻修饰,谓之“艺术的殿堂”。在台北,的确有一个去处,既是艺术的殿堂,也是殿堂的艺术,那就是歌剧院和音乐厅。
  位于市中心的两栋大众文化建筑隔广场遥相呼应,金色琉璃瓦,五彩雕梁栋,朱红回廊柱,灰白石护栏,脊耸檐飞,顶叠壁嶂,在形形色色的现代建筑和具有南国情调的绿树丛林包围掩映下,独显中国传统建筑之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戏剧的地位尊于音乐,所以歌剧院主体建筑造型仿北京故宫堂皇华贵的太和殿,而音乐厅主体建筑造型仿柔美活泼的保和殿。”服务于歌剧院和音乐厅的赖怡冰小姐如是介绍。
  仿昔日帝王独享的宫殿建筑艺术形式,建造现代大众共享的视听艺术空间,无论形式上还是精神上,既让建筑艺术和视听艺术合璧,也让建筑艺术和视听艺术升华,从而成为真正的艺术宫殿。任何人置身其中,无论观赏《西厢记》、《天鹅湖》,还是倾听《田园交响曲》和《二泉映月》,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可以想见。
  步入歌剧院和音乐厅,具有浓郁艺术气氛的前厅和侧厅虽风格各异,却都古色古香,极具民族特色。面平如镜的米色大理石地面和墙壁相映生辉,一盏盏水晶吊灯又是民族传统的宫灯造型,长长的红地毯则引导着观众进入剧场。据介绍,地面和墙壁所用大理石全部从意大利进口,开采时石料就一一做了序号,以使铺就以后每块石头上的花纹都能够相互衔接。
  歌剧院剧场和音乐厅剧场都以暗红色为主调,壁板为清一色非洲板材。歌剧院剧场观众席上方装饰成一个整体的巨大穹顶,穹顶内外的盏盏华灯又是民族传统的宫灯造型。一楼大厅823个座位当中无一走道,另有三层包厢还可容纳观众702位。
  从歌剧院到音乐厅,既可走地上的广场,又可走地下停车场。音乐厅剧场的天花板由一个个四方形的箱灯拼成,两层包厢以灰色大理石砌面,地板则由纳音功能最好的橡木铺就。舞台上,一架14米宽、9米高、3米厚的巨型管风琴竖立在舞台中央,具有欧洲18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木雕将4172支粗细不同、长短不一的音管排列得井井有条,仿佛一面风格迥异的中国古典屏风。
  舞台由16个升降平台构成,可依不同演出需要调整空间。“整个大厅无一电子扩音设备,全部2074个坐席,观众无论坐在任何一个位置,听到的都是乐队演奏出来的自然音质,而且效果几乎没有差别。”导览小姐如是说。
  作为附属设施,歌剧院又在三层另设实验剧场,供各种小型戏剧和舞蹈演出之用,在地面层设表演艺术图书室、咖啡厅、视听中心。音乐厅也在地下层另设演奏厅,方便小型室内乐团或小型独奏演出,或进行学术讨论或专题讲座。歌剧院和音乐厅又分别在自己的一、二、三层设演出实况电视转播休息室,以使迟到观众不会错过观赏。当然,残障人士所需的座位、道路、厕所和停车场都一应俱全。
  服务于歌剧院及音乐厅的于复华先生介绍说,两栋建筑于1987年9月完成,历10年之久,总共花费74亿新台币(约近19亿人民币),主体建筑由台湾建筑师自行设计,室内音响、照明和舞台等专业设备由德国和荷兰专家设计。歌剧院和音乐厅的日常管理合一。
  管理中心的现任主任是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朱宗庆先生。他曾多次到北京、西安和上海演出,对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很是热心。他说,歌剧院和音乐厅以组织上演精致艺术为宗旨,除了自己组织演出,也可以出租场地供他人演出,演出者除了台湾艺术团体,祖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也很多。当然,所有演出都必须达到“精致”的要求,才能登上这两个艺术殿堂。至于演出是否精致,要以艺术界专业人士评判为准。到目前为止,歌剧院和音乐厅每年演出节目多达1000场次,观众60万人次。祖国大陆艺术团体每年在此演出80多场次。
  (本报台北电)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两岸都是中国人
——访焦仁和先生
本报记者王连伟
  台北市仁爱路二段厚生大厦,焦仁和先生的“信和国际法律事务所”就设在大厦的10楼。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这里采访焦仁和先生。
  焦仁和的名字在海峡两岸知名度都颇高,这是缘于其任职于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期间,曾为海峡两岸交流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因此,许多关心海峡两岸交流和发展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焦仁和先生脸色红润,精神饱满,微笑好像永远挂在他的脸上,见到他,不禁使人一下就轻松了许多,同时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一番寒暄后,焦仁和说,自从去年“5·20”台湾“大选”后,民进党上台,他便从此告别政坛,回归老本行,开办了“信和国际法律事务所”,自任所长,当起了律师。他告诉记者,由于理念不同,他不会再为“新政府”工作。但是,他说他一直在关心海峡两岸的各种动态,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也不难看出,两岸的每一个动作他都了然于胸,并在一些场合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面对目前两岸的局面,焦仁和感到很遗憾。他认为,起因首先缘于李登辉1996年访问美国康奈尔大学,1999年他又发表“两国论”,致使正在步入正常的两岸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也终止了两岸正常的协商管道。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否认两岸“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对此,焦仁和表示,不能接受“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不是台湾人”的观点。他说,在台湾岛内,有本省人和外省人之说,还有族群之争;在两岸关系上,又有“台湾人”和“中国人”的论调,这都不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现在,一些人要抛弃民族文化,而以民族主义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两岸的高度警惕,如此任其发展下去,将会更加制约两岸的互动关系。因此,他认为只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增加彼此交流往来,在建立互信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两岸的长期发展,他说,就目前形势来看,这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焦仁和告诉记者,在两岸两会的交往过程中,他逐渐了解了大陆方面的谈判意图。他说,本来大陆方面要求先进行两岸政治谈判,因为双方谈判的层次较高,更容易将问题在谈判桌上解决,从而可以缩短谈判时间。但是,由于当时台湾方面担心大陆在政治谈判中设置“圈套”,使其“上当”,故而要求双方先进行事务性商谈,待取得成果后再进行政治谈判。焦仁和认为,其实,当时台湾的确是有点多虑,要不然两岸关系的情势可能会比现在要好。
  焦仁和先生祖籍河北省清河县。1948年1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仁和路上的仁和医院,故取名为焦仁和。其父是法官,母亲是北京人,外祖母是旗人。其父曾在石家庄法院当院长,后任职于浙江海宁、杭州等地。1949年1月被调往云南任大理法院院长,在其上任之前经友人斡旋,又被改调派往台湾高雄市任法院院长。于是,全家人随父前往台湾,从此便留在了祖国宝岛。一直到1987年,台湾开放岛内居民赴大陆探亲,才与大陆的亲属恢复了联络。
  焦仁和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法学院,后赴美国继续深造,取得了俄亥俄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赴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进行研究工作。回台湾后,焦仁和先后担任过文化大学和东吴大学教授以及一些政务要职。
  焦仁和卸任后开设的“信和国际法律事务所”,其业务包括各种法律问题的咨询、两岸及其涉外投资以及国际贸易与技术合作等涉及法律事务的各种问题。目前,“信和”已在大陆的上海和北京分别设立了办事处。
(本报台北电)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矢志不渝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亦文
  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外国势力的干涉始终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的外部障碍。90年代以来,以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推行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政策,并且纵容“台独”分裂势力发展;外国敌对势力进一步对我“西化”、分化,加紧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大陆的发展。我们对台湾分裂势力、外国敌对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尤其是1995年夏天至1996年初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1999年反对李登辉“两国论”分裂主张的斗争。通过我们的斗争,有力地遏制了台湾分裂势力进一步铤而走险,维护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不被改变。
  去年3月,台湾地区领导人变更,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这一结果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改变不了大多数台湾同胞反对“台独”的基本状况,也改变不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大框架。我们要求台湾当局放弃“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立场,明确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1992年海协与台湾的海基会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以便早日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我们继续推动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促进两岸直接“三通”;发展与认同一个中国、坚持“九二共识”的台湾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对话;支持海外侨胞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爱国行动;坚决反对外国敌对势力支持台湾分裂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台湾当局至今不放弃“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立场,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否定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并继续在国际上进行分裂活动,进一步对外采购先进武器,图谋挟洋自重、以武拒统,致使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依然存在。我们与台湾分裂势力的斗争依然是尖锐的、复杂的。
  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祖国大陆同胞更加盼望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性时刻,去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完成祖国统一列为进入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这是我们党基于对世界大势与两岸关系形势的深刻分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性的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意志,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将继续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总书记提出的八项主张;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制造所谓“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坚决维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不被改变;继续尽一切可能争取实现和平统一,同时做好制止一切分裂图谋的必要准备,并且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我们将继续争取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进行两岸对话与谈判。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与谈判就可以恢复。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我们将深入贯彻“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继续大力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按照“一个中国、直接双向、互利互惠”的原则,推动两岸直接、全面的“三通”;进一步密切两岸同胞的联系,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增进理解,加深感情,积累共识。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关系到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尊严,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祖国大陆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我们坚信,经过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汕头发挥侨乡优势促发展
  本报讯汕头市委、市政府发挥侨乡优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直接引资42亿美元,外商参与投资创办企业4600多家,其中海外潮汕人及台港澳同胞投资占总投资额的90%以上。此外,华人华侨还捐资14亿人民币和12亿港币兴办学校、医院、公路等公共事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近年来,汕头创造各种条件,多次组织团队邀请海外华人华侨回乡观光考察,并协助华侨、侨眷广泛联系海外亲友促进商贸往来。他们还以艺术节、博览会等形式,联络乡谊、促进感情,推动汕头的招商引资和商贸合作。
  与此同时,一直以来,汕头市侨务部门坚持以实际行动解决归侨侨眷遇到的困难,为侨服务,凝聚侨心。自1993年以来,先后落实退还城镇侨房产权占应退数的99.4%,落实归还使用权的占应归还数的76.1%,并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筹集资金建造了一座设施完整,功能齐全的补贴性住宅新区“华新城”,作为落实侨房政策腾退侨房的基地。这一做法,受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称赞。(李优良)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高雄是台湾最大的工业重镇,也是一个风光旖旎、名胜荟萃的城市。图为高雄龙虎塔。亚明摄 ym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桃李芬芳春满园
——记香港培侨中学
本报记者王尧
  港岛北部的宝马山上颇多学校,著名的爱国学校培侨中学就坐落在这里。一幢大楼囊括24个教室、室内球场、礼堂、游泳池、露天球场及停车场,此外尚有一幢11层高的宿舍大楼。占地不算大,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已算难得。这一天,培侨中学的校园里紫荆盛放、乐声阵阵,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正在礼堂举行,身着白衣白裙白裤的少女少男们在骊歌高唱后就要各奔前程。在“培侨,像一个春天的花园……”的校歌声中,白发苍苍的老校友眼含热泪,思绪回到了那风雨如磐的年代。
  培侨中学创办于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其时,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使它成为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联系的枢纽。东南亚的华侨青年希望来到香港,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国内地革命气息,以便将来回内地服务。培侨中学的创办,既满足了东南亚青年求学和追求救国真理的愿望,也为华南地区的爱国进步活动提供了一个后方基地。
  当时的校址,在跑马地半山的朗园。三年间,培侨为新中国的诞生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三年中,有不少爱国师生投笔从戎,参加到内地的革命洪流中,有的为此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培侨中学升起了五星红旗,首任校长叶廷英在讲话中说,这面红旗也染有我们培侨师生的鲜血,师生们听了不禁热泪盈眶。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大批建设骨干,培侨的毕业生踊跃回内地升学,部分教工也应邀回内地服务。
  建校初期,经费极度缺乏,培侨的老师们一杯清水几块饼干就是一顿饭,出外应酬时几个人轮流穿一套西装;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培侨为香港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少贡献。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尚不普及,培侨是当时最早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之一,也是香港社会公认的校风良好的学校,重视体育和课外活动,重视对学生领导才能和辩论演讲能力的培养。许多校友后来进入社会,事业有成,都异口同声地感谢母校在这方面的训练。教学方面,培侨最早提倡写教案,经常总结教学经验,举办教学成绩展览。每年的国庆和五四青年节期间,培侨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五四”歌唱比赛已经成为培侨的传统;还有坚持多年的“国旗下的讲话”,既加强了同学们的国家民族观念,又锻炼了演说能力。朗园,像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老师们在这里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教会了他们热爱祖国和如何做人。从这里走出的一批批优秀人才已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沛瑶就曾受教于培侨,现在的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康民、民主建港联盟主席曾钰成都是该校的教师。
  这样的一家爱国学校当年当然不能见容于港英当局。培侨曾被贴上左派学校的标签,遭孤立和扼杀,连“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也被认为是展示“政治旗帜”而受到禁止。除了政治上的迫害外,从70年代后期起,学校的经济压力也与日俱增。香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中小学已从四五十年代的私立为主转为公立为主,靠收取学费办学的私立中小学已很难立足。培侨的师生们在勤俭办学、清贫办学中挨过了那个年代,许多教师靠比社会标准远为低下的薪金度过了他们的青春岁月,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尽管如此,1983年,在培侨教师的多方努力和校友的慷慨支援下,培侨宝马山新校舍落成。到了90年代,长期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承认以及多年努力争取,加之政治大气候的变化,培侨终于得到了政府的直接资助,结束了学校经济困难的艰苦岁月。
  培侨取得了应有的公币资助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利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物质条件,加强教学力量、改善教学设施,教学成绩进一步提高。到2000年,培校学生参加中学会考合格率达到92.4%,其中,中国文学、世界历史、英文B卷、电脑等科目的合格率达到100%,预科学生参加高级程度会考合格率为78.4%,有近九成学生在本地或海外攻读学位或大专以上课程。
  转眼间,培侨中学屹立香江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培侨的历史,不仅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历史,也是一个爱国进步阵地的历史,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培侨必将谱写出更美的篇章。 ym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