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拨动创新的琴弦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述评
今年6月9日,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三周年。三年来,这项迄今已投资近50亿元的工程试点进展如何?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科技界这一重大的改革举措?新世纪中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向何处去?社会的目光凝聚在中国科学院身上。
5月底,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西安与几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谈。他把中科院这三年来的工作概括为五句话:确定战略方向,调整科研布局,建立创新制度,摸索创新规律,营造创新氛围。
战略定位——中科院站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拉开了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大幕,确定了国立科研机构在未来数十年中的战略方向
1998年6月13日,中科院披露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方案,人们最关心的是两个问题:“批了多少钱?要裁多少人?”
从这样的视角来审视知识创新工程,和人们对科技体制改革的认识程度有关。在很多人包括科技人员自身的潜意识中,科学共同体被视为一台处于理想状态的发动机,只要往里面添加燃料,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
事实上,科技体制改革千头万绪,仅靠“增加投入”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方面,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对科研的投入不可能是完全无目标的,更不是无止境的,科研机构要拓展生存空间,必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只有首先理顺科技界内部,理顺科技与政治、经济、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
1997年下半年中国科学院正是在制定新世纪发展目标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促使科学家们深刻反思。为什么红极一时的“四小龙”、“四小虎”模式面对危机一筹莫展?关键就在于过分强调技术上的所谓“后发优势”,强调模仿、跟踪,在产业上甘居于发达国家下游,结果“车头一刹车,车厢甩出轨”。
中国要持续发展,自主科技创新是唯一出路。可反观我们科技创新的基础,忧从中来:学科目标老化,队伍缺乏创新能力,科研力量分散在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彼此相互隔绝,选题低水平重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远未解决。
面对这些问题,中科院吸收近年来国际上创新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明确界定知识创新系统(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与技术创新系统(企业)、知识传播系统(教育界)、知识应用系统(全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立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经过反复酝酿,1997年底,中科院向中央提交了名为《面向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中科院主动请缨,为重建知识创新系统探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龙头”,科学院的定位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中科院的主动出击,拉开了构筑国家创新体系的大幕,从而也确定了国立科研机构在未来数十年中的战略方向。
结构重建——实现科技资源和学科方向的重新布局,凝聚新的科技目标,目的是激活压抑在扭曲结构中的巨大能量
从上个世纪初建立的以“数、理、化、天、地、生”为分类标准的科研体系,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其庞杂的系统。在科学院内部,一些研究所甚至是建立在第三级学科之上,而且一经建立就“固守祖业”,与其他机构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科学交叉与综合的态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这就好像一个人本来想梳辫子,可是每一根头发都争着要一根橡皮筋,最后只可能是“披头散发”。
“我们总埋怨国家的科研投入像撒胡椒面,总埋怨别人搞低水平重复研究。要改变这种局面,其实办法只有一个:凝聚科学目标,以应用目标为标准重新设置学科。”中科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这样说道。
全国九大天文研究机构整合为国家天文台,计算所拆分为一部、二部,水土保持所整建制地并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年来,中科院进行了建院50年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学科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将进入首批创新试点单位原有的329个学科方向缩减为202个,将首批37个研究所重组成17个研究机构,新闻界用“裂变”和“聚变”来形容中科院3年来所进行的大规模组织结构调整。
对这种调整的意义,许多科技人员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认识过程。数学与系统研究院院长杨乐描述了这种认识转变过程:首先,大家都觉得想不通,为什么不调整就进不了创新试点,就得不到相应的资源配置?后来,进入创新试点的那部分人明白了——没有这种结构调整,中科院根本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现在人均经费10万至15万元的目标。再后来,不仅院内的人想通了,整个数学界的同行都认为,数学院的这种调整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无论是“裂变”也好,“聚变”也罢,这些调整都是在通过组织结构的改变,激活压抑在扭曲结构中的巨大能量,适应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中科院科技政策局局长曹效业研究员说:“现在看来,结构重组的目标3年之内应该可以基本完成。它对中国科技界的积极影响,至少将持续20到30年。”
制度重建——没有完善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评价体系作保障,知识创新不可能持续。在国际规范和特殊国情的结合部上,中科院把制度创新的地基打得很深
在企业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已不新鲜。但要在中科院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实施这一用人制度,却存在着不小的思想障碍。
中科院所有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措辞中,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回避着一个词:“下岗”。事实上,中科院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就是要打破“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坑里定终身”,促进人员和知识的动态更新。有上的,就会有下的;上面的可以下来,下来了的还可以再上去,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
既然是“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职称评审的终身制就必须废除。从今年起,中科院停止了过去所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职员按年限晋升的评审工作,改为岗位聘任和项目聘用,完全按合同确定任职期限,鼓励人才的竞争与流动。“中科院不再评职称了!”这个消息引起强烈反响。科研群体因“动人”而充满活力。
与用人制度改革配套进行的,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在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普遍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加绩效奖励的三元结构分配制,从事纯基础研究者以岗位津贴为主,从事高技术研究者则以绩效奖励为主。同时,中科院向科研骨干发放年功津贴,研究所所长实行年薪制,高层次领军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其中高者可达10多万元。
所有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都建立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之上。而对于评价体系的讨论和完善,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一直没有停止过。怎样给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打分?是按SCI收录的论文,还是按每年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是按科研课题的难度系数,还是按科研成果的获奖等级?是延用同行评审,还是设立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中科院决策部门的领导考虑的比这些问题更深、更远。
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本身同时具有其生产力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单纯功利性地按投入与产出来进行评价,还是尊重科学共同体内部的自由探索精神?中科院已经将这一深层次的世界性问题列入下阶段创新工程试点的研究课题。听到这个消息,许多老院士感到欣慰——科学院要建立的,是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国际科学发展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文化创建——与创新的制度环境相比,创新的文化氛围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更为深远。中科院创新文化的建设,从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意识开始
同样是在数学与系统研究院,最近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几位数学领域的顶尖高手,邀请国外同行加盟,专攻当今国际数学界悬而未决的世纪难题。他们甚至提出设想,要在全国高校和中学里选拔一批数学天才,共同攻坚。无独有偶,在所长王恩哥的主持下,物理所的5名研究员联合国外优秀专家,成立了一个10人创新小组,瞄准凝聚态物理学科前沿的重大问题开展原始性创新研究。外界评价,这个10人小组的“当量”极为巨大,在这组重炮的轰击下,我国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对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是一个“意外”,因为这些选题都没有得到创新试点专项经费的支持。而从长远来看,这正是知识创新工程倡导的方向。多少年来,科技界不少新人一方面在“论资排辈”的学术环境中看权威的眼色行事,不敢为天下先;一方面为多出“短平快”的成果,从选题开始就走上了模仿、消化和改良的路子。对此,周光召院士深感不安,多次在不同场合放声疾呼:“做学问”光靠“学”远远不够,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恰当的时间提出恰当的“问”题,并且身体力行,“做”出前人未做到的事情。
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与高超的学术水平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文化的积淀非一日之功,而创新的实践却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取得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为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础。面对创新的内生动力尚嫌不足的现状,中科院动用了宏观引导的职能:为增强学科方向的前瞻性布局,院里硬性规定预留出10%的岗位和经费,用于发展新的科学方向。尽管这方面工作仅仅是开始,但从数学院和物理所发生的这两起“意外”来看,知识创新基地的建设已经在科技人员的意识深处拨动了创新的琴弦。
近一段时间以来,路甬祥带领所有副院长和政策局、计划局的研究人员,学习和研究过去100年世界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对这些规律的梳理和总结,将成为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在科学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的群体,是一个国家振兴的希望;一个用科学规律指导创新实践的国家,有望成为世界未来的强者。21世纪初的中国科学院,一支创新的力量在凝聚,一场改变中国科技格局的巨变正悄然开始。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主席与马耳他总理会谈
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
本报瓦莱塔7月24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马耳他总理府与马耳他总理阿达米举行了会谈。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阿达米对江泽民主席对马耳他进行国事访问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你对马耳他这样一个小国进行访问,使我们备感荣幸。这次访问具体体现了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的十分良好的关系。马中建交近30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人员交流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友好合作。你的访问必将进一步巩固马中之间业已存在的良好关系。”
江泽民表示很高兴见到阿达米总理。他说:“1994年你访华时,我曾与你会见。此次我应德马尔科总统邀请来访,受到贵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谨向你及贵国政府表示诚挚的谢意。”江泽民还向阿达米转达了朱镕基总理的良好祝愿,并欢迎他方便时再到中国访问。
阿达米对此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他说,他曾两次访华,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迅速发展,十分希望再次有机会对中国进行访问,去看一看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阿达米介绍了马耳他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中国向马耳他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
阿达米表示,马耳他将全力支持并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江泽民说:“不久前德马尔科总统访华时,我们就中马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昨天,我和总统先生又讨论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我们一致认为,当前中马关系很好,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都在顺利发展。我们两国虽然国情不同,又相距遥远,但两国一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两国关系堪称大小不同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
江泽民说:中国政府和人民衷心感谢马耳他政府和人民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重大利益的问题上给予宝贵的支持。同样,中国也一贯支持马耳他政府和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主权和发展经济而作出的努力。两国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近似的立场,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我们对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感到高兴和满意。
江泽民说:对于今后的两国关系,我们都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中马双方应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全面发展。
政治上继续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磋商与合作;经济上,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加强经贸合作,探讨和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了解与友谊。我们都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江泽民说:阿达米总理重视对华关系,为促进中马关系发展作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我相信,在阿达米总理领导和关注下,中马关系在今后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会谈中,阿达米还对不久前国际奥委会决定在北京举行2008年奥运会向江泽民和中国人民表示祝贺。江泽民对此表示感谢。
会谈之后,双方代表签署了中马两国政府关于设立文化中心的谅解备忘录、中马两国政府2001—2003年度文化合作执行计划、中国国家旅游局和马耳他旅游部关于中国公民有组织地赴马耳他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
今天中午,江泽民主席会见了中国驻马耳他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
(附图片)
七月二十四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同马耳他总理阿达米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主席致电祝贺梅加瓦蒂就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23日致电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祝贺她就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贺电全文如下: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
梅加瓦蒂·苏加诺普特丽阁下:
值此阁下就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之际,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致以衷心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中国、印尼友好源远流长。近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去年,我们两国发表了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方向的联合声明。我愿与阁下一道,为建立和发展中国与印尼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全面合作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祝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繁荣昌盛!
祝阁下身体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1年7月23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德马尔科总统欢宴江泽民主席
宾主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本报瓦莱塔七月二十四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昨晚出席了马耳他总统德马尔科举行的欢迎宴会。宾主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赞中马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并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新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
江泽民在宴会上说,中国和马耳他建交近三十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两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真诚友好,相互支持,双方关系一直健康顺利发展。
江泽民说,中国人民不会忘记,马耳他一贯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统一大业。在涉及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马耳他始终给了中国宝贵的支持。中马两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全天候朋友。中马关系堪称大小不同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
江泽民说:“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两国关系深入发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充实和扩大。政治上的磋商与协调日益加强,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中的合作进一步密切,经贸关系持续发展,贸易额连年增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双方正在努力拓宽合作渠道,寻找新的合作内容,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
江泽民说:“中马关系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深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必将更加巩固,两国的平等互利合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马关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他说,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的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中国愿与马耳他和其他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新世界而不懈努力。
德马尔科总统在讲话中说,江泽民主席这次对马耳他的国事访问,进一步巩固了马中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突出显示了一个世界大国与一个位于地中海中央的岛国间的模范关系。马中建交近三十年来,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国家关系。江主席的访问清楚地表明了双方都愿寻求进一步拓宽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
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将促使双方把彼此在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机遇转化为现实。
德马尔科对北京成功获得二00八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表示祝贺。他还重申,马耳他将继续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宴会之前,江泽民出席了马耳他国家交响乐团举行的专场音乐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会上强调
再接再厉继续搞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
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记者贺劲松)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今天在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小结前一阶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组长李岚清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强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好的经济形势和战胜当前困难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把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下半年的重点工作继续抓紧做好。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排除阻力,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乘胜前进,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副组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副组长吴仪出席会议并讲话。
李岚清听取了大家发言后指出,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出的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已全面启动。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资、棉花、拼装汽车、打击逃骗税等为重点的打假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查处了一大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案件,端掉了一批制假售假的窝点,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在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强化税收征管和金融信用秩序,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垄断,整顿文化市场等方面也都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金税工程”的实施,对打击虚开增值税发票等偷、漏税行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前一阶段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阶段性的,工作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问题仍很严重,切不可掉以轻心,不能有丝毫松懈。
李岚清要求,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都要抓紧抓好,当前还要重点抓好打假联合行动和整顿文化市场等工作。一是继续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制售直接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假冒伪劣商品(如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以此推动对制售各种假冒伪劣消费品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使群众可以放心地购买消费品,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品,从而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是严厉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决不护短。切实加强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确保出口商品质量。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国际信誉是增加出口最重要的基础。三是守好国门,把好进口关。采取各种措施,坚决堵住带有疫病的有害商品进入我国境内,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继续严厉打击走私和各种非法进口活动。四是狠抓源头。既要依法取缔制假售假窝点,又要严厉打击印制假商标、标识、包装的印刷企业。从零售点发现的问题要追溯到生产、印制商标和批发三个源头上去,要穷追猛打,务求除根。五是加大文化市场的整治力度。重点是取缔非法经营和严重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电子游戏、音像制品等经营场所,查缴淫秽、盗版等各类非法出版物,铲除“制黄”、“贩黄”和盗印、盗版的窝点,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玩具,打击盗卖和走私文物,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六是继续狠狠打击偷税、逃税、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违法和腐败分子,完善征退税机制。
李岚清强调,在开展打假联合行动和各个专项斗争中,质检、工商、卫生、药监、公安、海关、文化、广电、新闻等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要求,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并注意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和监督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务求取得重大成果。同时,必须坚决执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要继续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对胆敢暴力抗法的犯罪分子,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
李岚清指出,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丝毫不能有松懈情绪,更不能虎头蛇尾。在加大整顿和打击力度的同时,要切实采取治本之策,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执法机制,逐步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如果只治标不治本,整治工作不但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制假售假的违法犯罪活动还会卷土重来,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局面。为此,一是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的立法工作。二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提高人员素质,同时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其装备水平,要建立大的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执法的有效性。三是加快发展集中配送和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体制。把住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的进口关。切实整顿各类商品集贸市场。四是在对劣质商品曝光的同时,也要公布介绍优质商品的检测结果,扶优汰劣。做到以正压邪,保护和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无法立足。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执法部门的使用经费不能与罚没收入挂钩。六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做到不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
李岚清还强调,当前安全事故仍不断发生,形势相当严重,各级政府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特别要做好各项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加强对事故和危险源的综合治理,严防发生重大生产事故。在对重大事故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更要严格追究主管行政部门的直接责任,对那些只要权而不负责任的官僚分子,要严加惩处。
吴邦国在讲话中说,前一阶段虽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中央的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做大量的工作。由于各种利益机制的驱动,往往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产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土壤和条件也还没有铲除。所以,要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下一阶段工作要突出重点,要抓紧案件的审理,该移交司法机关的要尽快移交,该法办的坚决法办,不能以罚代刑。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树立执法人员的良好形象。
吴仪在讲话中说,在继续抓好几个重点专项斗争的同时,要防止其他方面出现反弹,必须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防止死灰复燃。注意违法犯罪分子变换手法和方式,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要继续坚持地方政府负责的原则,要突出以县为主,加大县政府的责任。要采取多方面措施解决地方保护的问题,对坚持不改的要严肃处理,重点是县乡两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一些量大面广的典型案例要公开报道,同时,要宣传在整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以弘扬正气,增强信心。
国家经贸委主任、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荣融在会上作了汇报,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发了言。据了解,两个月来,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资、棉花等打假专项斗争,共查获违法案件约11.5万起,案值18亿多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35万个,移交司法机关567人(件);共取缔报废汽车拆解市场202处,取缔报废汽车拼装窝点1338个,查获报废整车1万多台、拼装机动车3.28万台。
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半年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企业实现利润继续较大幅度增长,亏损企业继续减亏
本报北京7月24日讯记者朱剑红从国家统计局获悉:上半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8.6,比上年同期提高7.2点,比今年1—5月份提高2.1点。企业实现利润继续较大幅度增长,亏损企业继续减亏,但企业利润增幅和亏损企业的减亏幅度均出现回落,企业的产销率略有下降,产成品资金增幅回升。
上半年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66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继续较大幅度增长,但增幅回落。上半年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1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增幅比1—5月份回落5个百分点。
据分析,工业企业一半以上的新增利润由六个行业创造。上半年,石油加工、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石油开采、电力等6个行业的新增利润都超过20亿元,累计新增利润223亿元,占企业全部新增利润总额的51.9%。
上半年工业企业累计税金总额260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增幅比1—5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继续下降,但减亏幅度出现回落。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622.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9%,减亏幅度比1—5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这是自上年8月份以来,亏损企业减亏幅度首次低于两位数。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深圳国企利润增长
今年上半年,深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大幅上扬,利润总额增长21%,企业效益明显增加。截至6月底,深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实现利润超过30亿元,同比增长21%;资产负债率下降了55%以上。(胡谋)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甘肃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甘肃省今年上半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9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18亿元,同比增长19.49%;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2.25亿元,同比增长10.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14亿元,同比增长14.41%。(李战吉)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农民现金收入增一成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843.3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1.33元,增长10.7%,打破了5年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局面。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村劳务输出的加快以及家庭经营走出低谷。(蔡小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厦门经济较快增长
上半年,厦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两税”收入57.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13亿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1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42元,同比分别增长5.43%和9.39%。(孙海涛)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岂能强求“双过半”
邱行洲
一位镇长日前忧心忡忡地说,最近在为未能完成上级要求的“双过半”(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任务犯愁。
半年过去,做个工作总结当然有好处。但一些地方,半年工作总结却变成了实现“双过半”的总结。这种不顾当地实际的做法,势必造成虚报浮夸,助长形式主义歪风。
经济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制定计划、下达任务一定要遵守规律,切合实际,要把一些不同的、复杂的、不可测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考虑在内,否则就会引起负面效应。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生产的季节性很强,春种秋收是难以改变的规律。像那位镇长所在镇,经济支柱是几种农业特产,财政税收和农民收入的大头都集中在秋、冬两季,要他们实现“双过半”显然不现实。这样的“双过半”恐怕只能是逼着下级说假话。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