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7月6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7-0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法国“精英大学”走向平民 '...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法国 “精英大学”走向平民
本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
  巴黎政治学院今年高中毕业会考前几个月公布了一个决定,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广泛评论。该学院与大巴黎地区以及法国东部南锡附近7所高中签订了协议:从7校免试录取60名新生,这个数目占今年秋季入学新生的15%。7校均属于教育部划定的“教育优先地区”的学校。所谓“教育优先地区”,不是我们所说的“重点学校”,而是指落后地区的学校,也称为“敏感学校”。
  法国的大学实行双轨制,有普通大学(UNIVERSITE)和被称为“大学校”(LESGRANDESECOLES)精英大学两种。高中毕业会考成绩合格者(约占高三学生的80%),均可申请进普通大学,无需考试。进普通大学费用不高,只需交一两千法郎注册费。而“大学校”的情况就不一样了:门槛很高,考生一般要经过两轮考试,录取后读两年预科,预科毕业后还得考一次,淘汰率约为30%。普通大学的在校生也可考“大学校”,考取后得降一级学习。“大学校”的学费昂贵,一般为四五万法郎。目前法国约有300所“大学校”,主要是培养高级工程师、商科及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
  在法国人心目中,“大学校”地位崇高。年轻人跨进大学校的门槛,就走上了“康庄大道”,就业前景辉煌灿烂。从“大学校”毕业后,一些人直接步入“共和国殿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已故总统蓬皮杜读过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前总统德斯坦读过的高等综合技术学校,都是“大学校”。活跃于当今政坛的部长、政党领袖以及大公司的经理,都有“大学校”的学历背景。
  巴黎政治学院也属于“大学校”,培养高级行政人才和政治学高级研究员,地位仅次于国立行政学院。现任总统希拉克和夫人贝娜黛特,前总理罗卡尔等都毕业于该校(希拉克和罗卡尔后来又读了国立行政学院)。和其他“精英大学”一样,政治学院根本不愁生源,这次为何“自降身份”,免试录取部分新生呢?因为学校领导想通过实际行动实现“教育的平等性”。考“大学校”难,加之学费昂贵,家庭条件较差的年轻人难以进入。该校作过一个统计,他们的学生90%出身于高级行政干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经纪人及教师家庭,工人家庭的只占0.5%,普通职员家庭的占2%,几乎没有来自农业生产者家庭的。校长里夏尔产生了一种忧患意识,认为生源都来自高层次的家庭,不能体现青年人在“获取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性,表明法国在教育领域的社会歧视依然存在;再说,未来的栋梁之材全都来自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对法国也未必是好事。政治学院决定走“精英来源多样化”的道路,这就是免试招生的决定的由来。具体的做法是:选择“教育优先地区”的学校,从中挑选优秀生免试录取。不过,标准并不降低。由高中校方从优等生中确定初步录取名单。选择的依据一是平时的学生成绩,二是学生的潜质。决定录取与否还取决于评审团对考生的面试。为何要免笔试?政治学院院长里夏尔认为,笔试重点考一大堆需要记忆的知识,需要写文史方面的小论文。这种考试对家庭优越的考生有利,他们有较好的环境获得知识和学养的熏陶,有较宽松的环境利于潜心学习。出身较低的孩子就不具备这些条件。这次参加签约的一位中学校长说,他们学校位于矿区,一些学生满17岁了,只去过50公里外的南锡,从未到过巴黎。受家庭条件和居住地域的限制,学生知识面比不上巴黎的孩子,但潜质并不差,“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好苗子会茁壮成长”。
  除了免试,还提供财政援助。这批学生将获得教育部颁发的4万法郎奖学金,学院还发给2万法郎的住房援助金。这两笔款项加起来相当于最低保证工资收入。有了财政保证,这批学生在校期间无衣食住宿之虞,可专心向学。
  法国是一个讲究平等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常可听到公平和公正的诉求。这次,平等的诉求来自一所精英大学的校长,多少令人感到意外。校长出于追求社会公平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地采取措施,使“精英大学”走向平民,精神可嘉。然而,此事在教育界还是引起争论。非议集中在取消考试这一点。政治学院的学生担心文凭“贬值”。一位学生说,他的出身比较低,但学习刻苦,高三那年几乎每天学习12个小时,终于如愿以偿,考进理想的大学。许多教师也认为,考试仍然是“最权威的、最公正、无可替代的判官”。另外,对“精英大学”的形象也有不同看法,它应继续罩着神秘的面纱,保持高贵性,还是放下架子,走近平民,让人们感到可亲又可近?法国大多数舆论抱着欢迎的态度报道此事,认为应该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它或许会开拓法国教育民主化的新道路。 k5j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录取了! k5j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韩国 疏导交通忙
本报驻韩国记者王林昌
  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全国各类大专院校数以千计。韩国大学生的录取是以考分为标准的,越是名牌大学,争考的人也就越多。上大学,特别是考一个好的高等学校,几乎成为每一个在校高中生和头一年高考落榜生拼力争取的目标,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也想再试运气,使得高考的竞争显得十分激烈,一年一度的大学资格考试也就格外引人注意。学生要应考,家长要关照,因此每逢考试这一天,如何疏解交通、保证考生按时应试,就成了教育机关和交通部门首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近年的全国考生平均近10万名,分在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考场,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一整天的考试。除考生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监考教师和学生家长,都赶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奔赴考场,交通拥挤状况可想而知。
  韩国教育部考虑到上述情况,每逢临考几周前都要制订一项疏解交通的综合办法以政府机关的名义下达到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这项疏解交通的综合办法包括:调整上班时间;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疏解交通,维持秩序;做好应对气候突然变化和突发交通事故的准备;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机构对上述措施做广泛宣传等。
  韩国2001年的大专院校入学资格考试是在2000年的深秋——11月15日进行的。在这一天,韩国除济州道之外,全国各地普遍都将上班时间由原9时推迟到10时以后,有的单位干脆放假;地铁,首都圈内的铁路均提前1个小时投入运行并增加运行次数,缩短运行间隔时间。为防止万一,不仅对车辆在事前进行彻底的整备,还增加了特别备用车辆。市内的公共汽车也在考生集中到达考场的时间内增加运行车辆,缩短运行时间并为有的考场开通了专线。
  在维护交通秩序,保障考生安全方面,韩国警察的作用相当大。韩国警察厅将11月15日这一天当作保证考生出行的非常值班日。
  他们从清晨5时起到8时止动员1000多名交通警察以及1100多辆交通巡查和机动车辆维护交通秩序,将交通警察和巡查车辆配置在考场半径2公里范围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并禁止在考场入口处200米以内范围停放车辆。他们还在地铁和公交车内随时广播到考场的行走路线,引导考生准时入场。另外,还出动了不少消防车辆准备护送临时伤病和行动不便的考生。在测试外语听力考试的时间里,交通警察还要负责将大型货车等噪音高的车辆从考场周围引导到远处迂回通行并禁止这些车辆鸣笛。通常说,连飞机也要避开在这一时间内起飞和降落。
  在考试期间,交通警察帮助考生及时赶考,救助突发疾病的考生也经常成为人们的美谈。去年考试时,在庆尚北道的龟尾市,有位家居山村的考生金某,他准备到指定的考场去应试,结果交通堵塞,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入场。于是他请求当地教育厅的帮助,特许他在附近的一个技工学校的教室进行了午前的考试。等到了午饭时间,交通警察利用巡查车辆将他带到了指定考场应试。 k5j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印度 社会呼吁高考改革
本报驻印度记者赵章云
  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里,准备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先赶去参加那些4点钟的辅导课,然后还要到学校去应付进度很快的日常课程,这种情况很常见……
  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但在一些领域里,它又处于十分先进的地位。如印度的文盲率极高,差不多1/3的人口是文盲,但它的高等教育却很发达,在第三世界国家里可算名列前茅。
  独立以来,印度培养的科技人才有近300万之多。光是信息专业一项,印度每年涌现出大约8万名信息技术人员。印度的许多大学,特别是那些受到国家和政府特别重视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大学,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如德里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IIT)被公认为是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同类院校相比美的高校。因此,它们不仅受到国内政府部门和工商企业的重视,也受到了国际上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来,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吸收印度的人才,国际著名的大企业如微软、IBM、摩托罗拉、飞利浦等都看好这里的人才资源,相继在印度设立了人才发展研究基地。
  印度的高校分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学院都是私人团体创办和资助的,它们虽然数量多,但质量并不高;公立学院由各邦政府和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建立,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投资充足,设备先进,师资强大,一般都能保持高标准的质量。
  独立以来,印度的综合性大学已从原来的近20所,增加到现在的200多所;私立大学和函授大学则更多,已达7000多所。目前,印度高校在校的学生共300多万人,每年考入大学的近100万人,毕业的也有100万人左右。
  一般说来,在印度,凡是国家办的公立大学学费就低。因为这些大学都是由政府提供资助的,经费都比较充足。有的学校每年的学费还不到100美元。如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学费就很低,只要能考上,几乎人人都上得起,而且穷困地区的学生一般都享有助学金的待遇。由于公立重点大学学费低,教学水平高,毕业后求职又比较容易,考上这种大学成了许多考生及其家长们的重要选择。
  但是也有例外。印度理工学院虽然也是国家办的,收费之高令一般家庭望而却步。原因是这些大学教学科研水平高,被认为是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齐名的。它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全部被人预定了,是目前印度最热门的大学。每年报考的学生达10万人之多,但录取的只有2000人。因为报考的人太多,录取名额又太少,收费自然就高了。
  印度中小学教育实行12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5年,高中两年。印度学生到了10年级时,就要准备由“中央中等教育局”(CBSE)统一组织的考试,相当于中国的中考。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经过考试决定升入普高或职高,印度的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成绩、爱好和能力,决定在未来的两年高中里是上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即分科的选择。在文理分科的高中里念完两年、即12年级之后,学生们都要参加另一次由“中央中等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毕业考试。这虽然与中国的高考不完全相同,但也是决定每个学生命运的考试,因为毕业考试成绩要记入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中。毕业考试之后就是高考。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行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
  报考的学生每年3月份填写报考志愿,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到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反而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少考生为确保能上大学,除了参加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外,还可去参加邦一级大学的考试。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有一些大学,如德里大学,主要看学生12年级的毕业考试成绩。成绩好就可报名,无须参加入学考试。
  从目前印度高考的情况来看,理工科最难,商科其次,再次是文科。而在理工科的大学中,印度理工学院(IIT)又是最难的,分数要求最高。考生的数理化成绩、英语和生物成绩都要相当好,才有可能录取。文科生的必考科目是英语、数学和基本逻辑,根据专业还要加考有关科目。英语在高考中所占的分量较大,因为许多重点大学全部都是用英语教学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堪称“恐怖”。由于落榜,许多考生羞于见人,常常自寻短见。据印度报纸报道,去年一个考季有近1900人自杀,今年自杀者达到了2000多人。
  一分之差,在高考成绩的名册上有可能相差二三十名。因此,在印度也出现了与中国类似的现象,即形形色色的辅导班、辅导中心。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里,准备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先赶去参加那些4点钟的辅导课,然后还要到学校去应付进度很快的日常课程,这种情况很常见。此外,家长也对学生施加着很大的压力。家长们都认为高考是决定子女今后命运的大事,不惜投入巨资。现在,不光辅导班学费很贵,有些学校的日常费用也让中产阶级家庭感到不堪重负。凡此种种,都对学生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和灵感。印度舆论十分关心这些情况,一再呼吁要对高考进行改革。
  (附图片)
  我的名字在哪儿? k5j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美国 不以一考定终身
本报驻美国记者王如君
  正当中国中学生为实现“大学梦”而挥汗的时候,美国中学生却用不着接受这种“严峻考验”,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人人能上大学,或是不愿上大学,而是因为美国人上大学并不以入学考试而“一锤定音”,更没有“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美国不实行全国大学入学统考,大部分大学招生虽然也要求有入学考试成绩,但更看重的是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个人表现、推荐信以及家庭能否承担学费的情况。
  高中学习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美国大学要求申请入学的学生必须提交高中时代的学习成绩单,有的甚至要求初中和小学时期的成绩单。如果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出类拔萃,这样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而且会享受到优厚的奖学金。
  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学费是个坎。美国大学针对本科生的奖学金一般很少,除了少数学生尖子外,大部分学生需要交学费。一流大学的学费特别昂贵,中产阶级家庭都会感到不轻松,四年的本科学费怎么也要八九万美元。即使上末流大学,花三四万美元也不在话下。记者认识一位住在马里兰州的华人,前两年其儿子由于成绩优异上了马里兰大学电脑系,四年学费全免。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儿子至少给我省下了10万美元”。
  为了解决学费昂贵的问题,美国政府向学生及学生家庭提供各种优惠贷款和支助,学校也向学生提供各种打工的机会,供学生弥补收入。美国大学生中,在学校或是社会上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
  个人表现和推荐信同样不可或缺。美国大学都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个人陈述信和两三封推荐信。如果能提交几封很有说服力的推荐信,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可以搞假,一旦被查出,所有努力全部泡汤。
  学生的特长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对申请入学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有时甚至会给申请人带来意外惊喜。
  美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但类似的考试还是有几种。影响最大的是“学校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美国大学大多要求入学申请者提交这两种考试成绩,但除了看重少数特别突出的成绩之外,一般只作参考之用。
  2000年,大约有130万12年级的学生参加了SAT,占高中毕业生的44%,参加ACT的学生约有100万,占38%。
  值得一提的是,SAT和ACT考试都十分灵活。SAT考试一年举行7次,考试内容有数学和语文各三部分,时间3小时。SAT中还有一种部分学校要求的专科考试SAT2,有英语写作和文学、美国史和世界史、数学、科学(生物、化学、物理)、外语,时间1小时。ACT考试一年举行5次,考试内容有英语、数学、阅读和科学,用时共175分种。
  上述两种考试大都在周末举行,只要提前申请,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没有年龄和次数的限制。考试成绩由主考机构向学生申报大学发送。为了拿个好成绩,美国12年级的学生至少有一半学生要考两次。有关考试中心、日期、申请表和样题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如果没有电脑,可打电话或写信向主考机构索要。
  即使这样的考试,要求取消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今年2月,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里查德·阿特金森就建议该校董事会取消对入学学生提交SAT成绩的要求。他认为,这种考试对评估一个学生的能力“十分不公平”,“过分强调这种考试对教育的重心和实践造成了损害”。
  据统计,到1999年,美国25岁以上的公民中,接受四年大学和以上学历的占28.2%,接受中学到四年大学以下学历的占83.4%。只要有兴趣、精力和经济实力,一生中任何时候都可以上大学。美国全国城市联盟曾对200家大企业的领导人物做过抽样调查,这些企业看重的是职员的个性、领导能力和社交技巧,而不是考试成绩。这种社会环境对美国人不以“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有一定影响。 k5j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外高考扫描

日本 入学在花季
本报记者于青
  日本的大学一般是4月份开学,高考时间分布在第一季度。年末年初是休假最集中的时候,但考生不敢松懈,因为那是复习备考的冲刺阶段。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发表,是在樱花盛开的3月中旬,对于如愿以偿的考生来说,那是双倍惬意的时节。
  与中国考生参加一次统一考试,可以被若干大学挑选的情况不同,日本考生要报考若干大学,一般都要参加若干次考试。为了增加“命中率”,日本每个考生都至少报考3个以上的大学。
  日本有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短期大学等,考生可以同时报考不同类型的大学,但各大学的考试时间、考试内容、考试费用和上学费用不同。考生报考时,要考虑自身学力、经济承受能力和合理安排考试时间等多种因素。外地的考生来东京考试,自己要负担交通、住宿费用。
  东京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等都是国立大学,知名度高,就业竞争力强;考试费用较低,每次约6000日元;学费较低,每年约150万日元,这些因素对考生具有吸引力。但考试次数多、考试科目多,对考生又是挑战。报考国立大学,首先要参加一次名为“大学中心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通常要考数学、英语、国语、理科、社会等四五科。然后再参加大学各系的考试,考试科目从一科到四科多少不一。
  私立大学中也有知名度高、就业竞争力强的学府,例如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前首相竹下登、森喜朗都是早稻田大学的学子,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毕业于庆应大学。报考私立大学,首先要有承受高额学费的心理准备,每年至少200万日元。考试费用也较高,每次2万到3万日元。但考试次数少,考试科目少。例如记者认识的盐泽先生,当年报考庆应大学文学部,考试科目只有英语、社会、作文。
  大学考试一直是日本社会高度关心的领域,舆论反应的主要问题是“考试扭曲教育,学生负担过重”,日本人常用“考试地狱”的说法形容高考,如何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日本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
  改革做法主要有:减少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现在约20%的国立公立大学在全国统一考试后,只增加面试和小论文;约14%的国立公立大学在全国统一考试后,只加试一科;约3%的国立公立大学只通过一次全国统一考试的成绩决定录取。还有“推荐入学”的做法,以高中校长推荐为基础,大学通过调查、面试和小论文等形式综合判断决定录取,这种做法利于有特长的学生升学深造。
  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减少考试次数和考试科目后,出现部分大学教育水平下降的现象。日本国立大学协会2000年11月要求对减少考试科目采取慎重态度。于是,日本各大学今年春天开始放慢减少考试科目的脚步。对于“推荐入学”也有异议,认为在18岁人口急剧减少的“大学寒冬时代”,有的大学随意增加“推荐入学”名额,作为确保生源的手段,这是滥用“推荐入学”。
  如今日本高中生的大学升学率,已经接近50%。高考一举决定一生的压力日益减少,但是,学习要持续一生的意识正在增加。 k5j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