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部长访谈录
统一战线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访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
本报记者袁建达
在党的80年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
刘延东说,在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建立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党诞生后不久通过建立民主联合阵线,从而迅速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党从中丰富了经验,得到了锻炼,壮大了力量,由建党初期的50多人发展到大革命时期的5万多人,为党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经过不懈努力,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包括整个中华民族一切爱国力量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我们党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广泛团结和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爱国人士,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在“国统区”形成了“第二条战线”,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支持和参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的伟大斗争和社会主义改造,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通过统一战线,成功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我们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刘延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的根本变化,重新确立和发展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凝聚了强大力量。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考察调研、建言献策,兴教办学、智力支边,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探索了一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以扶贫开发为宗旨的光彩事业,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广泛加强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了港澳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展望前程,刘延东充满信心地说,在新的世纪里,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坚持我们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更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学习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把一切能够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建立浩浩荡荡的队伍,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为完成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作出新贡献。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七一漫笔
中华大地的脊梁
马利
每每走过大江长桥,黄河巨坝,便对那些挺身中流,肩负万乘的桥墩、坝体,油然而生敬意,便想唱一首中流砥柱的颂歌。
中流砥柱是波浪中的巨人,狂涛中的英雄!惊涛也罢,骇浪也罢,漩流也罢,这些“巨人”力挽狂澜,无昼无夜,春夏秋冬,决无半点犹疑。它们或用自己坚挺的肩膀扛起大桥,使天堑变通途,让行人车辆,一跃而达到彼岸;它们或以自己宽厚的胸膛,拦起自天而下的万丈洪峰,蓄起势能,让狂野的水流变成电力,去温暖千家、照耀万户,推动世界。
肩负使命,忠于职守,中流砥柱是“坚定”二字的形象注释!
挽臂并肩,同心协力,中流砥柱是“团结”的象征!
扎根土地,依托山势,中流砥柱更是大地之子!
桥墩也好,坝体也好,不过是人类的物质创造,可是,那其间却真真实实体现着人类的智慧、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想象、理想,体现着人类丰富和博大的精神内涵。
中流砥柱的品格,让人想起共产党人,想起这些耸立在中国社会前进道路上的“桥墩”和“坝体”。
百年来的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乱流肆意、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到河清海晏、大道通天、物丰民阜、国泰民安的巨大变化。是中国共产党以她崇高的信仰,组织起自己的党员,率领着全国人民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夺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救国,建国到强国的每一场伟大斗争,最需要献身时,有共产党员的身影;最需要流汗时,有共产党员的劳作;最需要付出时,有共产党员的奉献!
只要有共产党的组织在,断裂的地方,会架起桥梁,共产党员会弓起肩背,让革命踏着自己的脊梁走过去。只要有共产党的组织在,洪流泛滥的地方,会垒起大坝,共产党员会挺起胸膛,把灾难挡在自己的胸前。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共产党人无比坚定的信仰之歌,其声壮烈如同惊涛拍岸!“我是共产党员,有危险我来!”这是共产党人为理想献身,为使命赴死的宣言,其声恢宏感人肺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共产党人和人民的血肉情谊,更是其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史册,写满了共产党人乱云飞渡中的从容,记录着从领袖到普通党员的奋斗和牺牲,构成一座座巍峨的丰碑。
没有这些桥墩一样的共产党人的支撑,就难以铺就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没有这一座座大坝般的共产党人的耸立,就难以在短短的20年里积聚起让整个世界惊叹的强盛和发展!
我们的事业正在发展,前进的道路还很长很长!千千万万座中流砥柱,肩负着责任和使命,挺立大地,他们是中华大地的脊梁!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八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八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八十年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
80年80事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概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总结了政治风波的教训,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月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就如何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经过近两年的施工准备,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正式成立。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待续)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室刘建美整理)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经典时刻
拍摄《小平您好》的瞬间
本报记者王东
人们不会忘记,1984年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节那天,在游行的大学生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小平您好”的标语。广大人民群众对小平同志有着特殊的感情,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最终把这种感情凝聚为四个字“小平您好”。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这句饱含着中国人民对小平同志无限深情的心声,传遍了神州大地……
很幸运,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堪称经典的历史瞬间,拍下了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
作为《人民日报》的摄影记者,我参加了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采访活动。当时,我的工作地点在天安门前金水桥头,那里放置了一个自制的两米高的台子,我的主要任务是用1000mm的长镜头拍天安门城楼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我还带了莱卡相机拍摄受检阅的部队、群众游行队伍,以保证台上台下两不误。
当欢呼、跳跃的学生队伍走过来时,突然,欢腾的队伍里出现了大幅横幅标语,上面写着“小平您好”四个大字,尽管字体并不规整,但还是令人瞩目。顿时,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立刻按下快门,但只拍了两张,横幅就消失在人群中了。“小平您好”的横幅出现只有很短的时间,所以当时拍上这一珍贵历史镜头的人不多。
1984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二版刊登了这张照片(见图)。(附图片)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奋斗业绩
春风化雨育新人
本报记者丁伟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在总结80年来党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时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坚持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
总书记的这段深刻论述,让人想起50多年前,当准备“进京赶考”的党中央谋划建国方略时,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一段话:“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由此上溯到19世纪末,当用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武装起来的西方列强肆意践踏这个“东方老大帝国”时,当“留辫子、裹小脚”的国民浸淫于鸦片之毒中,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认识到,中国与列强的差距表面上表现在器物和制度上,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民素质的低下。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大声疾呼:“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国家。”《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也主张通过“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然而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年代,种种“强种强国”的构想不过是南柯一梦,徒增无限遗恨。
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作为自己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即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哪怕是长征途中,党也通过创办进步刊物、兴办工农识字学校、排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形式,坚持不懈地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新中国成立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被确定为文化教育事业的性质和基本政策。自此,极少数人垄断文教资源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高雅殿堂”向劳动人民敞开了大门。
面对文盲人口比例超过80%的状况,中央把扫除文盲当成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任务。以工农识字教育为主的工农业余学校、干部文化补习班、工农速成中学等在百废待兴的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回忆往事,一位普通党员、今年68岁的河南唐河县马景武老人心绪难平:“刚解放时,我16岁,初中毕业。那时,村子里连一个会写信的人都没有,我就响应党的号召,开始为村里人扫盲。每上一次新课,我都得变换一种教具,让男女老少识字像‘看把戏’一样。”后来,马景武又办夜校班,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扫了文盲扫科盲,一干就是50多年。
经济落后的国家兴办文教事业本来不容易,一个人口数量占世界1/5的“文盲大国”就更难。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把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根据变化的形势,适时调整方针和政策。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谆谆教导,到“四有新人”的提出;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部署,党对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认识的每一次深化,都带来一次空前的求知热潮和生产力的大解放。如今,那些唱着“莫让年华付水流”的歌曲发奋攻读、拖家带口上大学的一代人已经“枝繁叶茂”,在各条战线挑起了大梁。
百年大计,于斯为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科教兴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针对“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弊端,他深刻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们必须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全面加以推进。”而当科教兴国战略日渐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当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当素质教育稳步推进,当“三下乡”的大篷车开到田间村头……中华民族将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导引下,走进更加多姿多彩的新生活。
健康水平和身体状况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人们不会忘记,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长期被视为“东亚病夫”、劣等民族;人们不会忘记,由于连年的战乱、饥荒和传染病的肆虐,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许多人未及壮年就撒手人寰;人们更不应该忘记,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的历史上,偌大的中国在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榜上竟沉寂到20世纪80年代,以至有人将“鸭蛋冠军”的耻辱加在中国人头上。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昔日谈之色变的“瘟神”已是“纸船明烛照天烧”,国民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1.8岁,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4年夏季,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许海峰轻轻一扣扳机,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纪录”,通往奥林匹克峰顶的厚重大门从此向中国人隆隆洞开。从那时到现在,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了1000多个世界冠军。西方媒体惊呼:“中国正在成为一个让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小视的体育强国。”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升起,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奏响,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欢呼雀跃——那是“龙的传人”走向新生的呐喊,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华彩乐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