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学习党史系列谈
为什么说八大是我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张保军
党的八大,是在七大后十一年召开的。这十一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两次有世界意义的伟大事变:一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历史把领导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放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人民怀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寄厚望于中国共产党,世界两大阵营也以各自不同的心态注视着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业谋局开篇的使命,党的八大注定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盛会。
实践证明,党的八大作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回答。八大的探索作为党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载入了史册。
它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大会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它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求适当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并调整一些经济管理体制。大会肯定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在政治关系方面,强调进一步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在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确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指导方针,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它提出了党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针。大会要求更加重视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警惕执政党脱离群众和实际;强调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任务、方针和设想是比较全面和富于创造精神的,它表明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了良好的起步。可惜的是,由于实践的时间很短,思想上和理论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没有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许多新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后来因为遇到一些未曾料到的复杂情况,八大的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下去。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思想纵横
开天辟地铸辉煌
张江
从南湖上的一叶轻舟起航,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年历程。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路高歌,披荆斩棘,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业绩,写下了前无古人的篇章。回首历史风云,评点百年大事,我们要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开天辟地铸辉煌的历史。
开天辟地第一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历史。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无数的抗争、无数的鲜血,都付之东流。无论起义、改良还是革命,无不以失败而告终。1921年,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历尽艰难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南湖的船,革命的船,中国历史的船开始驶向新的目标,中国人民所有的奋斗和牺牲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
开天辟地第二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经过了漫长的28年的奋斗。在这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我们党第一次创立了自己的武装,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军队,党领导这支军队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领导人民第一次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一次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独立、平等、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上下求索而不得实现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以她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牺牲奉献,使它们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变成现实。
开天辟地第三件,是改革开放的开创。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遇到曲折和困难,尤其是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挫折、走向低潮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正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彻底改革传统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全面的对外开放。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第一次基本消灭了贫困,意气风发地步入小康社会。
真可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哪一种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团结和凝聚人民,干成这些开天辟地的大事?细想80年的艰辛历程,我们要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成就这许多开天辟地的大事?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在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不动摇,按照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要求不断创造新理论,开辟新道路,打开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站在时代前列,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努力加强自身建设,自觉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毫无疑问,这样的党是注定要成就开天辟地的大事业的。不仅过去,而且将来,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心全意地依靠和为了人民,就一定会继续干出更多的开天辟地的大事,铸就更大的辉煌。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时代乐章
“他的遗文却将永住”
刘绍本
为人敬仰的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业绩非凡,在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记得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还是个少先队员,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到北京午门“过队日”——参观先烈事迹展览。沿着展线步步向前,临近终点处陈列着一副庞然阴冷的绞刑架,那是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反动派使用的刑具。革命先驱为共产主义信念慷慨赴死的伟大牺牲精神,强烈震撼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在迎接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的时刻,由多家单位联合摄制推出的文献电视专题片《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现实与学术相结合的层面上,准确、完整、历史、辩证地表现了李大钊不平凡的一生。特别是运用画面特写等多角度拍摄,令人睹物思贤,如同半个世纪前直观实物,真是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这部文献专题片,充分运用电视艺术的视觉效果,将翔实的文献资料与保留下来的活动影像资料相结合,将书册典籍上的史料与今人回忆的口碑纪实相结合,给人留下关于李大钊光辉一生的壮丽景象。李大钊1889年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乐亭县,自幼追求拯救民族危亡的真理,青年时代便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如同晨钟,敲碎噩梦;如同火种,点燃光明;如同海燕,穿透云雾;如同惊雷,唤醒春风。电视画面真切而形象地展示了李大钊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不仅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革命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光辉的思想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和具有高尚情操的学者,他遵循科学的理论,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力主国共合作等,为此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拼尽生命的全部力量,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38岁时英勇就义。编导通过电视画面传达给观众的是先驱伟人李大钊的人生历程和革命宏业,更是一份生动感人的党史教材。
这部文献电视专题片,没有简单地停留在人物传记层面上,记录生老病死的“流水账”,而是突出地展现了先驱者李大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之奋斗的顽强毅力。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与革命精神,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振兴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学习的楷模。电视画面通过拍摄历史报刊告诉大家:最早在中国著文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怀疑而主张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的就是李大钊。他在十月革命的第二年,便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盛赞“俄罗斯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他在同一年写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中,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什么皇帝、军阀、帝国主义,“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地风落在地。”他热情欢呼:“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随后,他在1919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说,他的思想、文化、理论遗产,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诚如鲁迅先生当年在《〈守常全集〉题记》中所指出的:“他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
据悉,为了更好地达到宣传李大钊、学习李大钊革命精神之目的,这部文献专题片制成VCD出版发行。同时还配套出版发行了一部多媒体资料光盘,收集有极为丰富翔实的李大钊资料,一是文献资料;二是生平大事记;三是名言警句;四是家世;五是回忆与研究;六是缅怀与纪念。这样,就为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位先驱者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提供了基础材料和丰富内容。(附图片)
下图:李大钊像和有关李大钊的各类书籍。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真理的足迹
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研究员包心鉴
本报记者吴珺马国英
记者: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前夕,请您谈谈理论创新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意义。
包心鉴(以下简称包):社会主义是全面创新的社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发展过程。在社会主义全面创新体系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任何一种新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创新为其呐喊、导航、支撑,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条重要规律。纵观一个半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部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而能动地指导、推动社会实践的历史。没有在资本主义传统理论的羁绊中创新崛起、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秘密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形成、兴起;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发展;没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创造精神的邓小平理论,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开拓。伟大的变革需要伟大的理论,实践的发展又要求理论不断创新。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上,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生命力,根本奥秘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的认识,注重于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注重于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注重于对未知世界的理论探索,注重于回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重要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此,毛泽东思想是如此,邓小平理论同样也是如此。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根本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当然在本质上具有创新精神。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不懈追求。
记者:回顾我们党80年的历史,理论创新确实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和特点。
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坚持理论创新的典型范例和辉煌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以及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由此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创新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排除了“左”和右的种种干扰,澄清了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认识,由此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引全国人民向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奋发迈进。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其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充满生机和活力,乃至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在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这样的精辟结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特殊大地上发挥指导作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也就是我们党在艰难困苦中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理论创新问题上,邓小平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无不是对社会实践进行创造性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的结果。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所特有的思维原则和科学方法,诸如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实际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以把握中国发展大局,等等,更是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芒。敏锐的时代意识,鲜明的实践品格,浓厚的群众观点,深邃的规律揭示,这是邓小平理论创新本质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论创新品格的集中而生动的体现。
记者: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您认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
包:近十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理论创新问题。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正是本着这样一种历史责任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独立思考,不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创造品格的思想理论和重大决策。诸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的深入分析,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精辟提炼,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理论的系统提出,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思想的科学概括,关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正确揭示……都无不渗透着理论创新的精神,闪烁着理论创新的光辉。尤其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深刻体现了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勇于创新的本质和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所深蕴的创新精神和丰富内涵,表现在众多方面,其中最突出和最重要的,是在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等根本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层面上赋予党的性质以深刻的时代意义;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层面上赋予党的宗旨以丰厚的时代内涵;在实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层面上赋予党的任务以明确的时代方向。
记者: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我们应如何弘扬优良传统,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呢?
包: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亟须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要求我们更加具有理论创新的品格,更加弘扬党的理论创新精神。首先,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对前人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创新性的丰富和发展,作出符合时代和实践要求的新的阐释和说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其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回答新的实际问题,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再次,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积极吸纳现代世界文明成果,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动力。理论创新首先是精神状态问题。我们从事的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任何墨守陈规、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都应当为我们所抛弃。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我们党一定会迎着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朝阳,张开理论创新的翅膀,在探索真理、推进实践的漫漫征途上奋力翱翔。(附图片)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现场。邓小平同志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新华社发
第6版(真理之光)
专栏:
《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彭明何仲山
由黄修荣撰写的《横空出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最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吸取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工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史料丰富的党史著作。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该书从“军阀的反动统治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新潮涌动的中国社会”、“西方文化的危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震撼神州的五四怒潮”、“变革社会的呼声”等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党的创建过程的详尽研究,该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此外,该书尽可能地运用最新资料来叙述历史的真相,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部文件集收录的档案,绝大多数为首次发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