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盼奥运名人画北京
汪尧民
新年刚过,旅美画家赵准旺从海外回来,他邀我晤面小叙。准旺去美国已经十年了,常回北京并做些事情,他说这次回来想找几位画北京的画家出套系列画集,说着屈指数出几位画家。我听了很赞同。北京乃六朝古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景观壮丽的文化名城。许多画家都画过北京,但至今尚无一套能够充分、完整展示北京风采,集各家之长的系列艺术画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
就此事跟几位画家打过招呼,大家都很认同。择了个吉日,画家们相聚于李宝林在莲花公寓的宽敞的大画室——韵翰斋。大家就出画册、办展览等事宜谈了许多。其实来的各位都是多年一直在画北京,像李宝林所作的燕山村居系列,张仁芝先生的京都园林小品,赵俊生的曲艺人物,马海方的北京风情无论在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很有影响。赵准旺、李小可他们早在八十年代就出版过北京风光画集。最后大家敲定画集《名家画北京》内容分:都市风情、北京园林、门楼系列、胡同印象、名人故居、京都旧俗、北京艺人、时尚风采、古建遗韵、市井见闻等十个选题。画集共分八册,每位画家作品独立一册。过后,准旺和我去了吴冠中在方庄的居所专事拜访,说了画册和展览的事,吴先生同意尽快把出画集用的作品准备好并为这次出集子挥毫题词。
与北京颂雅风文化艺术中心张子康接触过几次。他表示愿意出版《名家画北京》系列画集。此时,正逢北京申奥之际,出版社又大力支持,准备拿出一百套画集捐赠给北京奥申委。希望北京更辉煌!(附图片)
上图:《层楼》吴冠中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红土绿芽”云南少儿画展亮相京城
由《东方之星》杂志社主办的“红土绿芽——云南少儿画展”日前在北京举行,展出云南昆明日新农村儿童文化园的绘画作品一百八十幅,从不同角度反映南疆人民的幸福生活、风土人情和孩子们的欢乐童年。参展作者全部是学龄前儿童,一些云南画派特有的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张苹)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深圳交响乐团京城“献艺”声势浩大
深圳交响乐团6月15日至17日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曲目有:“火把节”,陕西民歌《兰花花》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D小调第五交响曲》。由指挥家张国勇执棒。特邀钢琴家李云迪、小提琴家孔朝晖演奏。(陈凌)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大船之神》浓缩中国船舶工业创业历程
近日由全总文工团影视中心投拍的18集电视连续剧《大船之神》,被有关方面誉为中国造船业发展壮大的缩影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造船业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特写。全剧以我国船舶工业走上国际舞台为主线,以众多人物的创业精神、情感矛盾与冲突为基点,情节起伏跌宕,具有可视性和感染力。(王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日出登封花枝俏
雄倚登封境内的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人文景观四百多处,自然景观近千处。沿新砌的盘山石道拾级而上,看两边青翠的树木花草,听啁啁的鸟儿鸣唱,恍若仙境。“天下第一古刹”少林寺、五岳中规模最大的道教圣地中岳庙、世界上沿用最久保护最完整的古天文建筑观星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汉代三阙、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的法王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都城禹都遗址等更让人留连忘返。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登封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
(禹舜)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从五十元的节目单说起
朱琦
不少人翘首以盼的世界歌剧之王多明戈终于在十三年之后再次来到北京,当观众以八百至三千元不等的高价抢得这张千载难逢的票后,兴奋地步入北京最大的演出场地人民大会堂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份价值五十元的节目单。买吧,不买怎么知道大师唱什么呢?而且既然票钱都掏了,还心疼这区区五十元?当掏了五十大元的人们急切地翻开那张节目单想知道今晚多明戈大师的演出内容时,却是找了半天才在巴掌大一块地看到演唱曲目,字体很小,与对主承办单位的大篇介绍相比,很不起眼。一些国际友人拿到节目表后,前后左右翻了个遍,傻了眼,除了对照曲目有一栏英文外,其他包括大师及其今晚搭档在内的介绍均为中文。
有一位孙先生感慨地说,他曾在美国生活过,也看过这种演出,但每次都很自然地在进场前就拿到节目单。今天他没有买曲目表,因为他觉得这钱不应该花。孙先生说他认识一家人,孩子特别喜欢多明戈,父母共花了三千多元让孩子看演出,估计这五十元的节目单也是包括在内的。他不明白为什么票价已经这么高还不赠送节目单,普通老百姓怎么能消受得起艺术?
在此我们不禁要为中演公司“中国文化市场国际化”的口号打上一个问号了。首先,国际通用的做法都是,所有的演出节目单都随票赠送,理由是观众既然已经花大价钱购票,他们有权知道演出内容。其次,演出国际化的做法是不是应该包括把相关背景做成多种语言版本?尤其是有关中央电视台长达两页的介绍,对国人来讲似乎已没有必要,做成英文版不是更有利于其扩大国际影响吗?
“中国文化市场国际化”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也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只是“国际化”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只要票价与国际挂钩就行了,这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过程。演出公司如果仅以攫取一己最大利润为目的,而不考虑受众的应有权利,具有选择意识的观众和市场必然弃之而去。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新视觉新观念新派演绎
京剧《新文姬归汉》新说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的才女,她被掳远嫁匈奴的坎坷人生与情感经历,被世人演绎成“文姬归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小说、戏剧等各种文艺作品。元代金志南的杂剧《蔡严还汉》,明朝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清代尤侗的杂剧《吊琵琶》,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一代名伶程砚秋的京剧《文姬归汉》,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等,均取材于此。近年来,以北京人艺复排的话剧《蔡文姬》和河北省评剧团演出的评剧《胡风汉月》为代表的一股“蔡文姬”热又在艺术舞台悄然兴起,由北京京剧院精心创作排演的大型新编历史京剧《新文姬归汉》,将作为献礼剧目于7月2日、3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推出。《新文姬归汉》的出现无疑将把这股热浪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新文姬归汉》以神秘传奇的《胡笳十八拍》为诗意底蕴,在关照历史事件的核心人物时,渗入了大量的现代意识与人文精神。改变其它作品政治风云与人物命运同步起伏跌宕的故事框架,而是开拓和强化了全剧的情感空间。用举重若轻的创作技巧,把民族间的误解、仇视的消融,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与两个典型人物身上。通过蔡文姬与左贤王的情感碰撞与悲欢离合,让现代人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去体味人性、人情。在人物的塑造上将蔡文姬和左贤王这两位主人公描绘得更加丰满真实、可信可爱。
蔡文姬由当红张派名旦王蓉蓉扮演。作为张君秋亲传弟子,王蓉蓉扮相端庄秀丽,嗓音圆润洪亮,善于煽情,其日臻成熟的表演功力,有望凭借《新文姬归汉》登上艺术的新高。(赵一夫)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紫日》招笑须深思
报载,一群天津市三年级的小学生近日在观看电影《紫日》里日本兵拿中国活人练刺杀的镜头时,竟然发出了笑声。对此,有人认为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十分同意这种观点。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段重要的屈辱历史,家长和教师有责任让孩子了解历史。但应该承担责任的决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作为影视也很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孩子的笑,至少说明制作者反映在作品里的情感并没有与孩子的感情世界产生共鸣,这很大程度上也说明艺术表现是失败的。抗日题材的作品很多,《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里面也有不少日军屠杀中国善民的场面,不妨拿给孩子们看,孩子们还能哈哈大笑吗?艺术可以使人哭,可以使人笑,而我们的艺术作品却在本该使人哭时让人哈哈地笑了,能说艺术创作没出问题吗?
江西南城县委宣传部王皋子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地方电视台要讲职业道德
一些地方电视台播出的自制节目往往是靠东拼西凑来维持生存,这其中不顾职业道德、擅自侵犯知识产权、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譬如说,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热门电视剧,在当地电视台通常马上就可以见到“录播版”,时间相差不过一两天。而中央电视台5月29日才播完的电视剧《大宅门》,由于同期向市场投放了VCD光盘,当地电视台已经以每晚三集的速度提前播完了。当然,其中照例插播了大量广告,字幕广告也是连续不断,好端端的情节被弄得支离破碎。有时,还播出一些质量相当低劣、内容粗俗不堪的盗版光盘。以上现象存在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山东平度青岛天柱集团尹玲玲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让爱做主》有悖新婚姻法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让爱做主》,让人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剧中耿林的妻子刘云对耿林体贴照顾,对工作谨慎认真,没有任何的过错,也没有做任何对不起耿林的事。只是因为娄嘉仪的出现,耿林的感情便产生了倾斜,两人堂而皇之地不顾众人的反对,公然去外面租房居住。这种做法有违道德规范,也有悖于我国新的婚姻法,理应受到谴责和惩罚。可电视剧对此不但没有批判,反而作为正面形象加以美化。而无过错方刘云,对丈夫有婚外情的行为,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离婚的时候也可以要求过错赔偿,但剧中她的形象却是无助、无奈,仿佛犯错误的是她而不是娄嘉仪、耿林。这样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思维方式,非常不利于对受众的守法教育。电视作为受众面广、影响大的重要媒体,所播出的电视剧应当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不能为了热炒热卖、创收视率,就把社会阴暗面当作光明面来赞赏。
北京某部队孙鹏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流行歌曲如此上榜
目前,一些媒体和流行乐坛人士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田震在2000年度《中国流行歌曲榜》颁奖晚会上做法不对。说什么“奖不领,歌不唱,让观众失望”、“观众是来听唱歌的,不是来听讲话的”云云。而笔者则认为,田震并没有什么不对,田震是好样的,是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了流行乐坛评奖的“内幕”,是她让我们社会大众再一次关注流行乐坛评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问题。这次评奖既然是田震网上得票数最多,那么“最受欢迎女歌手奖”自然应该非她莫属。而某主办者却以不成文规定为由,将田震踢出第一名次,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坦率地说,笔者个人不太喜欢田震的歌,但就这件事而言仍然要支持她,因为这届“中国最受欢迎女歌手奖”事实上应该是属于她的。田震当仁不让,这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至于她在台上气得摔话筒,的确不雅,有话好好说嘛。
江苏盐城金田外贸公司蒋中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闲读偶记
辉煌的史诗济世的深情
——读长篇小说《日出东方》
陈荣贵
长篇小说《日出东方》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和雄浑气势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走过的艰难旅程,全面且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是一部极为成功的弘扬主旋律的佳作。
小说以五四运动爆发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部在井冈山与朱德南昌起义会师为叙事时空,以“救我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叙事线索,细致地书写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儿女济世救民的心路历程。二十世纪初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国共合作、北阀战争等经作者如椽之笔获得了如在眼前的艺术效果。小说的高明之处首先在于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唯一视角,叙事视野开阔,有力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摆脱了对政治历史作简单是非判断的庸俗的形而上学习气。
作者突破事件层面的叙事与人物层面的英雄传奇的传统构造模式,将历史真实的构造推进到思想观念、情感意志等深度层面,体现了新的人文力度和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深度理解。
再次,扩大题材表现的领域,澄清了某些似是而非的历史观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受益于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众所周知的史实,然而,由于共产国际缺乏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它的某些指挥曾经直接助长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不利影响,则很少为人所知。小说对此作了相当详尽的描绘。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并未因此而消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所起的积极作用,显示了作者追求史实却不为史实所累的高超艺术技能。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众名角争当霓虹灯下一“哨兵”
由倪萍、达式常、陈述、向梅、严顺开、魏宗万、吕凉、何伟、尚长荣、茅善玉、黄豆豆、崔杰、杨昆、左安龙、王汝刚、廖昌永、梁谷音、马秀英、叶蓉、刘家祯等明星联合公演的十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作为建党八十周年的重头戏一经推出,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仅十五天,上海大剧院首演的三场门票已全部售空。当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一支解放军连队进驻灯红酒绿的南京路的故事再度出现在舞台上时,人们欣喜地发现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崇高品质历久弥新。新排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荟萃了北京、上海影、视、歌、舞、京、昆、沪、越、淮、滑稽戏等剧种的优秀演员,不只是因为他们有着广泛的观众缘,更因为他们深深热爱这部醒世经典,渴望能在今日南京路上当一名新时代的“哨兵”。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舞剧《闪闪的红星》展示英雄主义魅力
由著名舞蹈演员黄豆豆领衔主演、国家一级编导赵明编导并由上海歌舞团一百一十人参加演出的大型现代舞剧《闪闪的红星》以其鲜明的主题、新奇的创作思维和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表演,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二届“荷花杯”舞剧大赛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了大赛舞剧“金奖”和“最佳编导奖”。该剧采用芭蕾和现代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大胆试用充满浪漫色彩的全新概念和编排手法,以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国产优秀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情节为蓝本,配合现代舞美技术等声、光、电立体效果,在追求朴实自然的流线和强化舞台表现力的同时,集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使之成为展现人民英雄主义精神魅力及感召力的成功实践,成为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台上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优秀剧目之后又一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闪闪的红星》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巡演时引起社会反响热烈,并应观众要求于6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再演。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北京十六台献礼演出经受市场检验
距“七一”还有半月的时间,由十六台剧(节)目组成的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演出活动已经拉开帷幕。节目形式多样,既有话剧、戏曲,也有歌舞、交响乐;既有成人剧目,也有儿童剧目;既有传统剧(节)目,也有大量的新创剧(节)目。其中许多剧目已经受了演出市场的检验。评剧《红岩诗魂》已经演出五十场,预计到7月1日可达八十场;话剧《狂飙》自4月30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首演以来,已经演出二十场,创下首轮演出七十多万元的票房记录;《路在延伸》至3月30日也已经演出五十多场;儿童剧《红领巾》5月27、28日首演后认真听取观众及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并于7月初正式推出,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党教育的剧目长期演出。此外,一些大型歌舞晚会如“万水千山总是情——当代影视歌舞剧”、交响组曲《江姐》、“红色情怀”曲艺晚会、“颂歌献给党——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等也都大胆创新,精心制作,力求作为艺术精品奉献给党的生日。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斯琴高娃给党员金柱做绿叶
正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十集电视剧《党员金柱有点忙》中,斯琴高娃的全部戏加起来恐怕也不到半集,但恰恰因为有了她,于平常处增添几分精彩和些许亮点。有时候,演员的优秀与否并不单单表现在表演上,还表现在职业道德上。当剧组向斯琴高娃发出邀请时,她正在北京郊区主演一部古装剧,但闻听《党员金柱有点忙》是建党八十周年的献礼片,她硬是从排得密不透风的档期中挤出时间。在剧中,斯琴高娃扮演一位六七十岁、深明大义的老奶奶,为了能准确把握农村老龄妇女的体态、语言特点,到组的当天,斯琴高娃就让化妆师按照剧中的要求造型,然后跑到集市上,去观察、揣摩这个年龄段妇女的行为举止,用方言和小商贩们聊天。她的举动,惊着了不少年轻演员:“难怪戏好,这么大个腕,还这么认真!”(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七一之歌
我写《雷锋》影片主题歌
傅庚辰
在创作故事片《雷锋》的音乐时有几句话给我启示很深。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我想这就是雷锋精神之所在。
近日报载总政歌舞团为建党八十周年举办的音乐会上将演唱《雷锋,我们的战友》,中央电视台6频道也采访了我,令我往事萦怀。我在写作《雷锋》影片主题歌的时候,思想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1963年秋,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接受任务,尽我所能地阅读有关雷锋的一切资料,心中充满着对雷锋的钦佩之情,雷锋那爱憎分明、信仰高尚的光辉形象在我心中矗立。所以我邀请词作家合作的影片主题歌名为《高岩之松》,“高岩之上长青松,青松昂首望长空……”意在表现雷锋的高大坚定、傲然屹立的伟岸形象。寒冬季节我带着写成的词曲来到东北营口“雷锋班”生活,五次采访雷锋生前指导员高士祥、两次采访与雷锋一起当过工人又一起当兵的乔安山,多次参加班务会,听战士们介绍雷锋的情况,到雷锋生前担任过校外辅导员的抚顺市望花区小学访问,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劳动。特别是多次参观雷锋所在连队那三间土房的“雷锋事迹陈列室”之后,我对雷锋和他对我们时代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雷锋有着解放军英模共同的英勇奋斗的高尚精神,但这种精神不是像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那样集中地体现在壮烈的行动上,雷锋是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熔铸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之中并长期坚持不懈,这在和平年代尤为难能可贵。雷锋把伟大寓于平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于是我否定了《高岩之松》,并苦思冥想费时两个多月自己作词写出了《雷锋,我们的战友》。把它定位在“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意思是说,既然是战友、是兄弟那就是普通一兵,是我们同行列里的人,但他又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标兵,是走在我们队伍前面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整个影片的音乐也是在这首主题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1964年影片上映后,我收到了许多来信索要歌谱,至今在我专为创作这部影片音乐而买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本里还保存着两封信:一封是担任影片音乐演奏的中央乐团指挥韩忠杰建议我把《雷锋》音乐改写成交响组曲的信,另一封是广州市一所中学高三班全体同学要求得到歌谱的信。影片刚上映,中央乐团就将其中的两段音乐纳入“星期音乐会”舞台,并由李德伦讲解。“文革”中《雷锋》虽遭江青批判,李德伦仍坚持让我继续完成改写交响组曲的工作,吴祖强还就改写组曲问邀我谈话。1998年全国政协考察组到陕西省考察,在一次餐会上,省委书记李建国问道:“庚辰同志,《雷锋,我们的战友》是你写的吧?”我说:“是的。”他说:“我要敬你一杯酒。”于是端着酒杯走到我面前,我问为什么?他说:“你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唱这首歌,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说:“建国同志,你今年多大岁数?”他说:“五十二岁。”我说:“你当时十六岁正在读高中……”我们的酒杯碰到了一起。
(附图片)
(上图中打拍子教唱歌者系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的词曲作者傅庚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