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6-1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全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编者按:6月17日是第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防治与跨越式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不断扩展的荒漠化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去年和今年春天,强烈的沙尘暴天气多次袭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派记者采写了几篇文章,并请国家林业局主管防沙治沙工作的领导全面介绍新时期防沙治沙整体布局,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增强防沙治沙的紧迫感。
  全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
土地沙化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全国治沙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和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三北防护林累计完成造林2375万公顷,全国防沙治沙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90万公顷,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数千万公顷的农田和草牧场得到有效保护、恢复和改造,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  70年代末的5.05%提高到10%左右。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  和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内蒙古赤峰、陕西榆林和新疆和田等地区均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尽管我国的防沙治沙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土地沙化还呈加速扩展之势,50年代平均每年的扩展速度是1560平方公里,而现在已达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频繁,危害越来越严重,损失越来越大。据专家测算,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亿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后5到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时期和转折时期。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全面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过度樵采等破坏植被行为,维护好生态平衡;二是要因地制宜地搞好沙区植被建设。根据沙区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主要生态问题,明确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恢复林草植被;三是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对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质耕地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四是要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协调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五是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进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畜牧业结构,减轻土地压力,维护土地综合功能;六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即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扩展趋势,使土地沙化消长动态变化为零;到2030年,在巩固前期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人进沙退;到2050年,争取使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实现沙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当前防沙治沙工作着重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要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经国务院批准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特别突出了防沙治沙的地位。六大工程中的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主攻方向都是防沙治沙。这两个工程涵盖了我国沙化严重地区。同时对其他一些地区沙化土地的治理也将安排区域性或示范性项目,实现整体推进。
  二是要处理好治理与保护的关系,把现有植被的保护置于突出位置。要积极配合做好《防沙治沙法》的审议、出台工作,为防沙治沙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大业已颁布实施的《森林法》等有关法规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破坏沙区生态环境的案件。同时积极抓好现有沙化土地的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扎扎实实推进。
  三是要处理好应用传统技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大幅度提升科技治沙水平。要将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贯穿于防沙治沙的规划制定、项目审批、措施选择、工程实施、成果评价和工程管理全过程。要尊重科学规律,确定合理的防沙治沙模式;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适用成熟的科技成果;要围绕防沙治沙的难点问题,组织专家进行攻关;要建立一批高起点、高水准的科技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建立土地沙化预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发展动态。
  四是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增加农牧民的收入。防沙治沙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确保生态目标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营造符合市场需要的经济林木和具有综合功能的灌草,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沙区资源,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通过增加收入,调动好、保护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防沙治沙的积极性。
  五是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在投入政策上,要逐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生态和产业相区别的投资政策。在税费政策方面,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负担。在土地使用政策上,要在稳定所有权的基础上,积极引入非公有制,鼓励各类经济组织承包治理荒沙荒地,承包期可以更长一点;允许不同经济成分购买沙地使用权,进行治理开发;积极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合作造林;在利益分配上,实行谁治理、谁使用、谁受益的政策。治理者对治理后的沙荒地享有优先开发权;治理开发成果允许继承、转让。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集

  山川秀美会有时
  ——国土荒漠化现状透视
  本报记者丁伟
  20世纪80年代,“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告引起了上至党中央,下到普通百姓对首都生态环境的关注。从那时起,以护卫京津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开始启动。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京津周围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正当人们为绿化成就欢欣鼓舞时,久已不见的强沙尘暴天气近两年来卷土重来。
  最新的卫星遥感图片显示,在我国的北方,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一条东西长约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黄色带正呈扩展趋势。
  黄沙每天吞掉1.5亿元
  什么是荒漠化?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主任刘拓解释说,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干旱、半干旱或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根据地表形态特征和物质构成,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冻融及石漠化。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公斤。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绿化赶不上沙化
  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与此相应,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次数也由50年代的5次发展到90年代的23次。
  树种得不少,为什么沙尘暴越来越多?中国林科院教授慈龙骏分析说,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大旱,土地自然风蚀速度加快;二是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活动加剧,破坏的速度超过治理的速度,这是造成荒漠化扩展的主要原因。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据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量超过承载能力,有的地方超载率高达300%。由于过度放牧,内蒙古大草原牧草的平均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到现在的25厘米。
  滥开滥垦,耕地撂荒。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调查,1986年至1996年,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共开垦土地2912万亩,目前已撂荒1433万亩。
  滥采滥伐,土地沙化。受经济利益驱动,生态脆弱地区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樵采以及无序开矿问题十分突出,致使大量宝贵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保护屏障。
  还有滥用水资源。河流上游无节制用水,造成下游缺水,植被大面积死亡,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就是典型的例证。
  让大地不再荒凉
  要遏制荒漠化扩展的趋势,进而实现人进沙退,当务之急是制定、完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明确营造、保护森林植被的责任义务,制止破坏森林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建设行为。对重点风沙源区,要尽快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审计制度,将生态建设指标与经济指标一并考核,直接与地方领导的“乌纱帽”挂钩。据介绍,全国人大正加紧制定防沙治沙专项法规。
  新时期荒漠化防治要有新思路。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资防沙治沙,形成国家投入、政府配套、群众投工投劳、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先行一步。日前,记者到“三北”地区采访,当地干部群众呼吁,国家要在生态效益补偿、荒山荒地承包、私有林允许合理间伐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政策。
  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专家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在组织实施上,要统筹安排,“一张蓝图”,协调治理,妥善处理林农、林牧、林水的关系;二是在荒漠化研究上,要突破学科、技术层面的限制,集合经济学、人口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优势,综合研究,联合攻关。
  目前,以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已被列为“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国家投入巨资,相继试点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环北京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四期规划也正在加紧编制。这一切都表明,新时期荒漠化防治将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展开。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沙暴紧相逼治沙声声急
重点地区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
本报综合消息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四期、环北京防沙治沙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规划和实施,饱受风沙之苦的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北京等重点地区将防沙治沙列为本地区“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快了荒漠化治理步伐。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日前表示,经过50多年的努力,宁夏虽然在荒漠化治理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初步遏止了沙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但从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的情况看,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非常大,治理荒漠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今后5到10年,宁夏将在巩固已有治沙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做法,以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治理为重点,扩大治理面积,实现农林牧协调发展。
  新疆是我国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0%、荒漠化土地面积的46%分布在新疆。针对这一状况,自治区专门成立了由20多个厅局组成的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防沙治沙具体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主熊辉银说,从现在起到2010年,新疆将以塔克拉玛干南缘、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各绿洲外围、塔里木河等河流流域、兰新铁路沿线和沙漠公路两侧为重点,完成防治荒漠化面积4500万亩。
  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说,荒漠化防治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干下去。今后一个时期,陕西将突出抓好无定河、延河、洛河“三河”源头的白玉山区和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土保持,增加林草植被,减少泥沙入河;抓好风沙滩区防风固沙林带及防护林网建设,阻止流沙前移;抓好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力争到2005年,使全省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6.2%。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在全国生态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从根本上改变江河源头的生态环境,青海省日前做出了建设生态大省的战略部署。青海省副省长穆东升说,青海将以“三江源区”、湟水流域、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为重点,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争取到2010年,基本遏制住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的势头。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傅守正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内蒙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加大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开创荒漠化防治新局面。力争到2005年,全区新增治理沙化土地1亿亩,新增森林面积3750万亩,建设草场37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以上,基本遏制荒漠化持续扩展的趋势。
  根据新近编制完成的北京市生态建设纲要,北京将以“外阻沙源、内治沙尘”为重点,构筑山区、平原、城区三道防沙治沙绿色屏障,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基本遏制风沙危害,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目前,正在全力“申奥”的北京正以高昂的热情和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力投入到三道绿色屏障的建设中。北京市副市长岳福洪表示,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北京一定能够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国际大都市。
  据悉,甘肃、河北、山西、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市也都编制完成了本地区的荒漠化防治规划,并已付诸实施。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绿色丰碑
  ——内蒙古赤峰市造林治沙纪实
  本报记者孔晓宁
  前不久,一张卫星遥感照片摆放在联合国有关机构专家们面前。它清楚地显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部,至今仍然存在着两大片绿林。一片在大小兴安岭,另一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
  盛夏时节,我们来到赤峰,一排排高大的杨柳,一座座苍翠的山丘,仿佛就是一座座绿色的丰碑,记载着一段段动人心弦的奋斗史。
  瀚海奇葩
  赤峰史称“松州”,古人曾用“山静松声远,千峰争秀香”来形容其生态环境之佳美。
  然而,由于千百年来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特别是明末清初大批移民的拥入,使得赤峰的植被开始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赤峰人半个世纪不屈不挠的努力,迄今全市森林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45.5万公顷增加到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23%。累计有154万公顷沙地披上了绿装。人进沙退,在赤峰已成现实。
  我们来到敖汉旗一个叫黄羊洼的地方,登上一座当地最高的敖包山。放眼四周2.6万多公顷的山岭田畴,一片苍翠。纵横交错的一排排杨树,把大片的农田划成一个个方格。丘陵草场绿茵如毯,堪与高尔夫球场媲美。一群群雪白的绵羊在草场上觅食撒欢,远远看去如同绿毯上的朵朵白花。
  “你看看远处的沙丘,80年代的黄羊洼就是这个模样!”敖汉旗旗委书记张智边说边递给我一只望远镜。镜头中的科尔沁沙地深处,黄澄澄一片,不见生命的痕迹。
  咬定荒漠不放松
  赤峰市林业局局长李法普,1967年从北京林学院毕业,1970年到赤峰工作。在他的记忆里,30年来,赤峰领导班子换了7届,绿化也抓了7届。“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张蓝图,一绘到底。”这无疑是赤峰治沙造林成功的关键。
  已届花甲之年的松山区太平地村党支部书记单志告诉我们,在他年幼时,就没见过自己的家乡有一棵树,问父辈祖辈,也是只见沙子不见树。自打60年代初,担任村支书的单志,响应上级号召,率领乡亲们把2000个沙包一个个推平,挖渠引水淤灌,硬是把流沙全部埋在1米多深的泥土之下。接下来一年年营造起1170公顷防护林,形成400米见方的网格302个,使得4867公顷农田牧场全部得到保护。
  人们践踏绿色,几乎不费太大功夫,要重建绿色家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统计资料表明,多年来,赤峰造林治沙所获得的国家投资与外援每公顷仅60元,这点钱只及发达国家治沙成本的
  1%。赤峰人实际上主要是靠自己的双手,与厄运
  进行拼死抗争。仅据敖汉旗一地的统计,几十年来,当地民众出工数千万个,动用土石方1.6亿立方米。这些土石方若是堆成2米高1米宽的坝,可绕地球两圈。用它们完全可以再造一道万里长城!
  不但绿起来,更要富起来
  在赤峰,我们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参观治沙治山现场。我们看过的最大一个治沙项目,在翁牛特旗的响水。其面积达218万公顷,经飞播植草已呈现一片青翠,引水新造的良田里也已长出葡萄、西瓜与蔬菜。李法普局长告诉我们,按照目前的造林绿化速度,到2005年,全市沙化土地将得到基本治理,到2010年,全市宜林地将全部绿化。这比国家确定的至2050年彻底消灭荒漠的目标,整整提前了40年!
  当绿起来正在成为现实之时,如何致富奔小康,便成为赤峰人的新追求。
  李义龙,翁牛特旗玉田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一家4口人,不仅把水稻种得粗粗壮壮,而且在房前屋后大搞起“坡坎经济”:两个温室大棚里,青青的辣椒与红红的西红柿,个个胖嘟嘟的。主人笑哈哈地告诉我们,他家光一个大棚,年收入即达7000元。
  翁牛特旗的布日敦嘎查(嘎查蒙古语意为村子),从1991年到1998年,共飞播造林种草近1万公顷。近年来,他们利用本地拥有的沙漠、草原、湖泊、灌木林及蒙古风情等独特旅游资源,建成了一个玉龙旅游区,远近游客纷至沓来。仅接待游客一年即收入逾百万元。
  “蒙古包的缕缕炊烟,轻轻地飘向蓝天,茫茫的绿草地,是我生长的摇篮。”——坐在玉龙旅游区的蒙古包里,布日敦嘎查蒙古族歌手演唱的一首《蒙古人》,是那么动听,令我们心醉神迷。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从木材加工到治沙种树
  据新华社兰州电(马维坤、谭飞、茆琛)赵兴旺是甘肃省张掖地区临泽县一个不大不小的木材加工厂老板。今年,老赵因承包治沙种树,在临泽县变得更有名了。
  平川乡平川村是临泽县最北端紧靠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村庄。近年来,当地群众在沙漠沿线开了1000亩耕地,但终因风沙太大打不出粮食而逐步抛荒了。今年春天,县里决定用15万元把这片荒地承包出去,种树治沙。赵兴旺听到消息后,赶紧跑到乡政府把这事揽了下来。老赵花40万元平整了荒地,买了8万株杨树苗子。县林业局了解到情况后,又给他扶持了6万株树苗,使他今年的造林面积达到了500亩。
  外表憨厚的老赵头脑却十分精明。多年从事木材经营,他早已把国家政策和市场行情了解得清清楚楚。他说:“不让砍伐天然林,像白杨这样的木材价格只会越来越高,七八年后林子成材,每年间伐1万棵,按最低价每棵20元算,就有20万元的收益。”
  临泽县林业局局长阎国庆告诉记者:“赵兴旺的账现在有很多人都明白了,全县今年一下子冒出了6个治沙造林个体户,造林面积达到了6000亩。”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背景资料

荒漠化和干旱日的由来
  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
  日益加重的荒漠化,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994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这是人类第一个全球性的防治荒漠化公约,意味着人类共同行动向荒漠化抗争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同年11月,联合国又确定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tSN品论天涯网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治理黄色沙地开发绿色能源
西藏双管齐下保护生态环境
  据新华社拉萨电(记者巫奕龙)西藏自治区多管齐下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并使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有亚洲“生态源”之称。近年来,西藏加大对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治理力度。去年,西藏启动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治沙工程项目,完成了投资2700万元的阿里地区第二期狮泉河盆地风沙治理工程,治理沙漠化土地面积240公顷。据最近出台的西藏“十五”计划,今后5年,西藏将重点规划和建设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流域、藏东“三江”流域及尼洋河流域的环保项目,初步遏制对人口密集区和居民威胁严重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对重要地段的退化、沙化草地进行人工重建和恢复。
  西藏还发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开发新型“绿色”能源。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推广太阳灶9.3万台,太阳能采暖房18.6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9万平方米,修建太阳能微水电站140座,总装机容量405千瓦。全区太阳能的推广使用年折合标准煤12.5万吨,减少了对森林植被的消耗。 tSN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