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
韩社会团体要求日修改歪曲历史教科书
新华社汉城6月5日电(记者高浩荣)韩国“三·一运动纪念会”5日在汉城西大门独立公园举行大规模集会,要求日本修改歪曲历史的教科书。
集会发表的声明说,日本歪曲历史的教科书“玷污了日本人的良心,践踏了亚洲人的真实历史,是极其野蛮的行径”。
声明要求日本立即停止利用教科书歪曲历史的行为,向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否则必将在国际舞台上遭到孤立。声明呼吁日本有良知的历史学者积极阻止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并呼吁亚洲各国人民加强国际联系,共同粉碎日本篡改亚洲历史的阴谋。
约3700多人参加了这次集会,其中包括来自8所小学的2700多名小学生。集会结束后,与会者向日本驻韩国大使馆送交了800封小学生们写的信件。这些信件指出,日本教科书歪曲历史是极其错误的。
第7版(国际)
专栏:
斯洛文尼亚环保有成效
本报记者谢戎彬
本月5日,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群众走上街头进行公益劳动,并拉开了纪念6月5日“世界环境日”活动的序幕。
近年来,斯洛文尼亚的环境保护工作捷报频传: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连年呈下降趋势,多项环保指标已接近或超过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
不少斯洛文尼亚人认为,自己的国家之所以有这样好的环境,首先应归功于严格的环保立法工作。1993年,斯通过了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将环保工作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全国性计划,如1999年制定的全国环境行动计划,具体规划了1999年到2008年的环保国家战略。此外,斯还专门设立了环保执法机构,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和监管。
斯洛文尼亚是个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为了减少工业化进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斯政府采取了一些具体的行业措施。斯对矿业发展加以严格限制,逐步减少对环境危害较大的矿产的采掘工作。对于污染严重的能源和钢铁生产企业,政府则帮助提供资金解决这些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为了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斯还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保护基金。另外,斯洛文尼亚还利用税收杠杆,鼓励企业内部加强环保工作。从1995年开始,斯政府开始对企业征收污水和污物排放处理税。
斯洛文尼亚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保护森林和植被,其森林覆盖率目前高达53%,远远超过欧盟要求的23%的比例。在首都卢布尔雅那,市政府不仅在市区空地大规模植树种草,而且还规定私人住宅区必须留有一定比例的绿地。从1994年起,斯开始实施自然保护区计划,以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截至2000年底,斯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总面积的8%,斯环境部计划在10年内,将该数字提高到30%。
斯政府十分重视环保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斯环境部和一些民间团体经常举办各种环保展览、研讨会、电影节等宣传活动,倡导全民共同支持参与环保事业。每年的“世界森林日”和“世界环境日”前后,有关部门都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环保工作的意义,向人们散发宣传画,并组织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清扫垃圾等活动。此外,斯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
当然,斯洛文尼亚在环保方面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严重、电脑等高科技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乱砍滥伐森林的行为依然存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斯政府正在制订相关政策,着手加以解决。
第7版(国际)
专栏:关注非洲
“医生跟着病人走”
——记科特迪瓦中科友谊医院大夫义诊
本报驻科特迪瓦记者廖先旺
在西非地区,科特迪瓦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但在近1500万人口中,国家开设的综合医院仅4家,其中3家还集中在首都阿比让,而且医生的门诊挂号费每次都在1万西非法郎以上(约合人民币120元)。另外,全国还有专科医院8家,同样设在大城市里。在广大农村,仅有一些设备简陋的医疗救护室,且缺医少药,因此,农村居民就医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由中、科两国医生合作在阿比让市新开了一家中科友谊医院。医院一开张,为了帮助科特迪瓦人民解除病痛,现年52岁的薛庆文院长便和医院另外两名主治医生一道,在每周正常的医疗工作之外,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到偏远农村开展义诊。6月3日,阿比让市北部70公里外的塞康西镇是传统的集市日,薛院长和几名医生前去开展义诊,记者跟随医生采访。
早晨8时半出发,车行1小时后到达塞康西镇。当地的集市正热闹非凡,为了便于接近病人,友谊医院的临时义务门诊便设在了一家小饭馆里。副院长倪建对记者说,镇政府曾表示愿打开镇政府会议室作诊室,但为了接近当地病人,最后仍选择了集市旁的小饭馆。一到这个设在集市旁的临时门诊室,薛庆文和王新治大夫便忙着给病人看病。在当天35摄氏度高温下,小饭馆里人流如潮,前来诊病的患者和看热闹的镇民将整个饭馆围得水泄不通,医生们一会儿便忙得汗流浃背。最忙的时候,连记者本人也临时充当了翻译。从早晨9时半一直到下午4时,薛庆文大夫和王新治大夫看了60多名病人,许多病人因是在赶集时才得知中国大夫的到来,便主动与中国医生约定下周末再将家中的病人带到这里来。还有的病人邀请友谊医院的大夫到他们村里去开展义诊,薛院长和王大夫都一口应诺下来。当地有人说,这是“医生跟着病人走,医院开到集市旁”。
记者向薛院长了解到,这样的义诊其实已不知是第几次了。虽说中国医生们遇到的基本上都是普通病人,但这些普通科特迪瓦病人却不一定知道这些来自中国的大夫都是医术精湛、且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名医。出国前,薛庆文院长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外科主任;王新治是某医院副院长;而陆丽侠护师则是一家大型企业职工医院的护士长。通过义诊,记者也体会到:在非洲要履行人道主义的义务,提出“医生跟着病人走,医院开到集市旁”的口号,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本报阿比让6月5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综述
纳粹劳工赔偿问题画句号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5月30日,德国联邦议院以绝对多数票通过了一项由全部议会党团联署的决议,批准向大约150万名幸存纳粹劳工支付100亿马克的赔偿金。该决议指出,德国经济界所要求的在美国免受起诉的“法律保障”得以实现,进而为向纳粹劳工幸存者支付赔偿铺平了道路。持续3年之久的有关谈判和复杂的司法程序就此宣告结束,从6月中旬起,二战中被迫在德国企业做过劳工的幸存者将每人获得最多1.5万马克的一次性赔偿。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议会的会议上说,这条漫长的道路“终于”以好的结果结束了,这个决议向全世界表明,德国清醒地意识到它在历史上的可怕罪行,而且将来也仍然会意识到这一点。施罗德委派的企业界赔偿事务专员、自由民主党前主席奥托·格拉夫·拉姆斯多夫说,通过对前纳粹劳工的赔偿,德国历史这黑暗的一章从财政方面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但在道德上却不会、也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因为德国侵犯了苦工们的尊严,夺走了他们的青春。
对纳粹劳工幸存者的赔偿问题牵涉到极其复杂的国际法,它在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才最终画上句号是有深远背景的。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发动侵略波兰的罪恶战争后,在欧洲各个德国占领区总计有1000万人被纳粹强迫在德国企业中做奴隶劳动。1948年的纽伦堡审判判决说,这属于“反人类罪”。在战后处理纳粹德国的各种遗留问题时,本应将这个问题列入考虑范围。可是,1953年,盟国,首先是美国通过的“伦敦债务协定”把这个问题列入了战争赔款范围。美国提出,战争赔款问题应待缔结和平条约之后再议。但盟国始终没有同后来出现的两个德国缔结最后的和约,因而劳工赔偿问题就没有及时提上日程。美国的真实意图是,要能确保它向新诞生的西德提供的贷款回流美国,并防止大笔金钱流向苏联东欧地区。基于这项法律,战后联邦德国历届政府都把劳工赔偿问题按战争赔款问题对待,然而按照国际法,战争赔款问题只能由国家对国家,而不对个人。战后联邦德国的战争赔款均由4个战胜国分享了。因此,联邦德国1953年和1956年的两部赔偿法,把赔偿对象仅限于因种族、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受到纳粹迫害者,其它方面,则限于1952年12月31日以前居住在法律适用区者。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法院一再以“伦敦债务协定”为根据,驳回了劳工幸存者的赔偿要求。德国企业界也认为,征召苦工是当时纳粹国家的行为,并非出于企业要求。而有的国家如波兰,已于1953年通过单方面声明,放弃了对整个德国的战争赔款要求。
但是,在战后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改善关系的过程中,很多纳粹苦工都获得过赔偿。20世纪70年代,东方条约签署后,波兰获得14亿马克赔偿,其中包括前纳粹苦工。德国统一的“二加四”条约签署后,德国支付了180亿马克给苏联,其中也包括对纳粹苦工的赔偿。德国统一后,于1991年至1993年期间,在华沙、基辅、明斯克和莫斯科先后成立了对纳粹劳工赔偿的基金会,总金额15亿马克。1998年德国与捷克建立的“德捷未来基金会”的部分款项也专门保留给纳粹劳工。据德国政府去年8月的报告,大约90%的幸存者都获得过赔偿。
德国经济界在1988年之前曾在有关法律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自愿”出资8000万马克,通过“犹太人向德国索赔大会”以及其它慈善组织向前纳粹劳工支付过赔偿,其中一半资金由法本公司和奔驰公司提供,克虏伯、西门子、通用电气等也参加了赔偿行动,但款项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美国法院受理当年苦工的集体控告,德国企业界才开始迈出较大步伐。1998年,大众汽车公司设立了“私人基金会”,出资2000万马克支付赔偿;另有一些公司私下同前纳粹劳工达成了赔偿协议。
在立法方面,最先打破这个禁区的是欧洲议会。在绿党的推动下,1986年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德国企业设立基金会对纳粹劳工予以赔偿。1989年德国绿党向德国议会提出有关法律草案。1997年绿党在议会提出建立“纳粹劳工赔偿基金会”,对劳工们的不公平工资和恶劣的劳动条件进行赔偿。施罗德在竞选时,于1998年6月许诺,一旦社民党执政将设立赔偿基金。当年10月,施罗德就任总理后同执政伙伴达成协议:建立由政府和经济界共同出资的赔偿基金会。1999年2月,12家德国大公司也同施罗德就此达成协议。(上)(本报柏林6月4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国际空间站论坛开幕
研讨商业化利用问题
据新华社柏林6月5日电(记者刘钢)“2001年国际空间站论坛”5日下午在这里开幕。这是国际空间站项目伙伴国科学家和各方面的专家首次就空间站的商业化利用问题进行探讨,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航天器商业化应用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
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部长布尔曼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国际空间站应当在不妨碍科研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展非科研性的商业用途。”她认为,无论是工业、媒体或是休闲行业都会对利用国际空间站开发自己的业务领域具有兴趣。国际空间站在这些方面将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项目部经理贝格博士介绍说,国际空间站将向所有希望利用太空失重条件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业生产和其它商业活动的用户开放。它可以弥补航天飞机等穿梭式航天器的不足,为用户提供一个长时间的失重平台。他相信,国际空间站向企业提供的从事太空科研和生产的条件将有助于这些企业开辟出新的商机。
据悉,在为期三天的论坛期间,科学家们将介绍国际空间站的情况、布局和可能的应用机会,解答问题,并共同探讨利用这座空间站的计划和安排。主办者还在论坛会场同时举办太空医学、太空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宇航服务等多项专题展览。
由欧洲航天局所属各国以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于1998年开始建设,计划到2006年全部建成。这个空间站在太空中的设计寿命为10至15年。从今年年初起,首批太空实验项目已经开始在已建成的空间站部分展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