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素质教育: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法国素质教育见闻
本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
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你到体育场走一走,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疾跑;你到博物馆看一看,那里简直成了学生专场,一群一群小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艺术殿堂,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睁大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世界。有些博物馆在“参观指南”中特别指出,最好避开周三下午。
法国教育部新闻处官员贡巴雷谈到“星期三现象”时说,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法国战后开始实施的素质教育,包含体育、公民义务与权利、道德、科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以科技大国与文化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探索成功原因,不能不提及素质教育。贡巴雷先生介绍说,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育部重任在肩,义不容辞,而各行各业也尽其所能,乐于贡献力量。
国立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卢浮宫“文化服务部”主任加莱尔先生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在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不过,“我们对学生的关心远不止于此”。据他介绍,卢浮宫有一些为学生的服务项目。“艺术车间”是其中之一。卢浮宫拥有数十个“艺术车间”,既为成年人,也为学生服务。今年二、三季度,学生“车间”开设32个专题的活动,如“了解园林”、“认识菘蓝”(一种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饰”等。所谓“车间”是集参观、讲解及自己动手三者于一体的艺术活动场所,为50平方米的厅室,中间有一工作台,周围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设立“车间”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车间”活动,凭借卢浮宫的资源。例如,园林课先由教师带领参观卢浮宫前的杜伊勒里花园,讲解其风格,回到“车间”后,学生用模具搭一个他们想象中的花园。6到18岁的孩子都可凭兴趣参加,没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课费即可。“艺术车间”很受欢迎,一般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位置。
第二项服务是少年出版物。卢浮宫出版社出版的介绍新展览的书籍,有成年版和少年版两个版本,少年版的文字简洁明了,还有许多启发式的提问,封面上画着一个顽皮的男童。第三项服务是教师培训。全法的中小学教师均可免费到卢浮宫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培训期间,借阅馆内的图书音像资料,由资深馆员引导参观,作专题讲座。加莱尔说,名师出高徒嘛,有艺术素养的教师无疑给学生更好的影响,报名参加这项培训的十分踊跃。加莱尔介绍,他们最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新开了“卢浮宫教育网站”,这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的另一种途径。
位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中心。这个密特朗时代的建筑,由花岗岩、钢铁和玻璃组成,气势恢宏。1986年建成以来,不断地满足着公众了解科学与工业的需求。我到维莱特采访,国际开发部主任古当女士对我强调两点:一、科学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而是一个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二、科学城并不是青少年科技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到这里来更新知识。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出现,疯牛病、口蹄疫在欧洲肆虐……这一切使当代人对了解科学技术的愿望更强烈了。“那么,你们对青少年有无特别的服务呢?”“怎么没有呢?”古当女士介绍说,“科学城”每年接待300万人,18岁以下的占40%,这个比例接近卢浮宫。“科学城”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了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也属欧洲之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好奇。意大利、黎巴嫩等国定制“儿童馆”,移植到本国,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科学城”另一个独特的青少年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中小学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科学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一些欧洲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来这个班。
博物馆、科技馆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活动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这在法国蔚成风气。教育部长雅克·朗就此谈道,如果想使法国仍然保持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的整体的、协调的发展。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裨益。科学、艺术教育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它像是学生进入其他未知领域的“芝麻开门”的呼唤,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何况一个自幼亲近博物馆的人,长大后自然会爱护遗产;一个从小喜欢动手做实验的人,自然有更丰富的“发明因子”。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国竭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自我,壮大自我,关键是要使本民族拥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法国懂得这一点。
图片说明:法国小朋友在兴致勃勃地参观标本(左)和制作艺术品(上)。(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教育得失谈
本报驻美国记者任毓骏
美国是个教育大国。记者曾有10年的中学教师经历,对世界各国的教育颇感兴趣。这次来美国,便想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教育状况。但和几位美国的中小学老师和记者同行谈起教育,总觉得他们所讲的比较空泛,反倒不如旅美华人或留学生谈得深入。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本人或子女受过中国教育,也受过美国教育,所以能进行对比和分析。日前,记者就“美国教育最成功的是什么”、“美国中小学教育到底怎么样”和“中国应从美国借鉴什么”这三个问题和三位教授、两位博士生和一位成功的企业界人士进行了交流。
爱国教育很突出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们一致认为,美国的国民教育即爱国教育最成功,这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一般平民百姓很为自己是美国人而骄傲,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而骄傲。这种自豪感有其好的一面。但稍稍往前迈半步,就会成为谬误。美国现在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好对别的国家说长道短,指手画脚,就和美国的这种国民性有直接关系。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有比较成熟的移民文化。数百年前,在欧洲受迫害的清教徒来到这块“新大陆”,在这里扎根生存。他们本能地教育自己的后代热爱这块土地,这个新的国家。北美大陆是新移民到来之后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新移民无形中有强烈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加深了他们对新大陆的热爱。
美国的爱国教育“从娃娃抓起”。幼时,父母和幼儿园的阿姨即教导孩子尊敬国家领导人、国旗甚至警察。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一上小学,每天早晨,小学生都要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宣誓效忠国家。各学校的誓词没有统一规定,但中心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一仪式严肃认真,再顽皮的孩子也不敢捣乱。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这一教育抓得更紧。一位公司副总裁说,他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一听到电视里的国歌乐曲,总会跟着哼唱,令他感慨不已。
在国内时,就听说美国人挂国旗是自觉行动。到美国后这一印象更加深刻。去年11月,记者开车去采访大选时,初进得克萨斯州的大荒漠,远远看到一处建筑物上飘扬着一面好大的美国国旗,以为是个机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加油站。后来发现,许多加油站前都好挂一面大国旗。
基础教育褒贬不一
美国的大学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有口皆碑。但对美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人们褒贬不一。不少人认为过于松散,许多小学生的拼写和阅读不过关,算术更是弱项。多年来,国际上举行的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美国的名次都比较落后。这种与美国科技大国形象相悖的状况,已经引起了美国有识之士的重视。布什总统颁布的全国教育系统的改革方案要求,从3年级到8年级,对数学和阅读实行强制性的考试,并对成绩好坏要有所奖励和惩罚。他还提议在未来5年中,拨款50亿美元用于阅读指导。
在记者采访的来自中国的学人中,有一对老教授夫妇,他们的子女都很有出息。另外三对夫妇各有一个孩子在上小学,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其中一个男孩子在一个城市得了拼写比赛第一名;一个六年级女生一学期得了七项大奖,“觉得登台领奖的滋味真好”;一位三年级的女孩子上了学校的“嘉奖班”。值得一提的是,三家不约而同都在家里给孩子大开小灶。这也许是华人学生的“制胜法宝”。
有一点大家公认,那就是美国的中小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和家长就注意鼓励孩子“标新立异”。从三年级开始,就有“科技讲座”。有一次教师留的作业是“改进你家的一件家庭用具”。据说这次作业在不少家庭曾发生了一些“灾难性事件”,但孩子们个个独出心裁,把自己的“作品”带到学校。学校专门搞了一次展览,还向有关部门推荐了几个孩子的成果。那位上了学校“嘉奖班”的三年级女孩,可以说是每天“高高兴兴上学去,欢欢喜喜回家来”。记者问她为什么喜欢上学,她发来的电子邮件列举了10条理由,诸如学校不仅仅是念书,我们还有聚会、课题、音乐会,我们能表达自己创造性的想法等。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位教授,日前以《美国校园血案的偶然与必然》为题,批评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文中两个小标题分别是《养不教,父之过》和《教不严,师之惰》。现摘录如下:“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少有的没有全国统一的公立学校制度和统一学术标准的国家”。“在同等发达国家中,美国的学校学时最短,课外作业最少。很多州规定在中学结业才有一次象征性测验,一般人马马虎虎都能过关。问及为何如此?答曰为了保护学生自尊心。笔者幼子在美国读小学,同班一位学生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一次测验成绩不好,带着孩子与任课老师大声吵闹。老师竟然依从了这位家长的无理取闹,宣布本次考试成绩作废”。“在高度竞争的美国,居然可以如此大锅饭。难怪美国人讲,小学是游乐场,中学是战场”。“难怪克林顿也要把爱女送到私立学校。这些枪击事件,对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千方百计把幼小的子女送往美国上学的父母们,应是一个警示。”
中美教育应取长补短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大题目,多少先驱和今贤为之求索。记者来美国时间不长,但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这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太强了。如果双方能排除陈见,真诚地取长补短,那么,中美两国都能取得理想成果。有人甚至说,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模式融合成一体,那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完美的教育模式。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说到底是
教育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这当中,国民素质的提高最为基础和重要。试想,没有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难培养出高级的人才,因为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到两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是长久之计。
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教育改革都在高呼素质教育,但就是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不出来。靠学生、家长和基层教育部门解不开这个结,需要国家进行整体治理。而基层教育部门和家长则应在日常教育中,有意识地多一些创造性教育,少一些书本教育;多一些独立意识教育,少一些服从教育。有研究表明,在少年时代培养创新意识非常重要。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编者按:基础教育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尝试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迎接挑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满生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当前各发达国家,为了应对诸多挑战,在基础教育领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当今发达国家教育领域的一个标志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迅速进入各国大中小学课堂内外,成为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必不可缺的手段。专家们认为,多媒体网络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书本教育采用的是单页式的教材,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序列式的,而电脑网络资源丰富,学生们有条件在一种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结构可以由点及面,向纵横各方向扩展,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进行课程和教材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内,课程教材集中体现着教育的思想、观念,并反映了教育适应社会整体发展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程度。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主持的《2061计划》
90年代陆续出版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等一系列课程改革计划。这些著作提
出了美国90年代至21世纪中叶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和发展思路。它们以大力提升全体美国青少年的科学、数学与技术素养为宗旨,力图建立、实施一种与现行课程和教育不同的课程模式与教学。它将科学分为新的5类学科,生物、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技术,这些新的学科内容构成了从幼儿园到12年级应逐步学习和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以及处世态度等的新内容和新框架。《2061计划》所设计的课程和教材已在美国的一些州和学区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受到全国范围的普遍关注。
重视道德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福兰克·纽曼指出:“如果说今天美国在教育上有一个危机,绝不仅是测验分数下降,而是我们在提供公民教育方面失败了,公民教育仍旧是国家和学校的最重要的责任。”当前许多国家都重新强调了在学校中强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培养公民的共同品德,如诚实、勇敢、遵纪守法、爱国、勤奋、公正和自我修养等,尤其重视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融洽相处、共同工作,并且要求教师注意教学方法,不生硬灌输,将道德教育融于各科教学及课外活动之中。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将尊重人的精神贯穿到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并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克林顿政府在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建立全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试制度。质量标准主要针对一些基础、核心的课程和学科,并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检测和评估。为检验学生是否达标,政府提出建立新的全国考试机制并已在1999年春天举办全国性的四年级学生阅读考试和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考试。英国近几年对普通教育加强了在培养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品德教育、教师业务、资源和校舍、学校管理、决策和信息交流、学校与所在社区和学生的联系等方面的联系。它通过学校自我评价,家长与社会评价及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督导、对学校进行评价等多种途径,鉴定学校的优缺点,督促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励学生进步。
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创新精神培养青少年时期是接受创新思想最重要的时期,要从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着手,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注意力集中,坚持性强,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进行争论;富于想象,能够用新颖甚至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教育与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了为智慧而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的观点,认为传统的智力概念是不完整和不适当的,学校教给学生知识,但却没有恰当地教给他们如何聪明地运用知识。受奖励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记忆能力强和解析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在常规能力成绩测验中总能获取高分。然而,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是最重要的。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智力概念,认为成功的智力是一种解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平衡,要根据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来设定对个人的评估标准。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这个标准来改进学校的成效,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
改进教师选任标准提高师资提高教育质量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近年来,逐步提高教师选任标准或建立更严格的教师从业标准,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已成为各国的一些共同措施。
基础教育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近年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显著加快。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号召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各地在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涌现出不少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典型。然而,相比起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求来,我们在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人才培养模式、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迫切需要更新,教师的素质更需要进一步提高。从整体上看,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教育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经验,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创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每个人能够尽其所长,健康成长。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课程艰深,学生吃力。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
▲教育方式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日本教育要动大手术
本报驻日本记者管克江
日本文部科学省4月19日决定从明年4月起对中小学教学进行大幅度改革。届时学校一周将只上5天课,课时相应减少。如小学6年级一年的总课时由原先的1015课时减少到945课时,初三学生一年课时由1050课时减少到980课时。同时削减30%的学习内容,难度也大大降低。比如小学5年级算术,“圆周率只要求按等于3计算,在已知周长的情况下求直径时,可用计算器帮助运算。”文部科学省称,现行的课程对学生来说内容太艰深了,导致很多学生听不懂课,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所以应当给他们“减负”。
文部科学省同时宣布各学校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自主开设“综合学习课程”。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地区或学生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授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或者组织大家参加野营,从事志愿者服务或参观大企业等,以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各种问题的能力。初高中的学生将更加突出这些综合课程,必修的标准课程的学分要求也大大减少。
文部科学省说,目前的改革只是开始,今后几年日本将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和二战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创造“宽松”和“体现个性”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有4项基本目标。第一,脱离死记硬背式的知识型教育,给学生足够的宽松度,培养他们学习的欲望和自主思考及行动的能力。着重进行“精神教育”,即社会道德、公正、爱心方面的教育。第二个目标,从强调公平与统一转变为尊重个性和不同能力的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适合自己需求的学习和职业的选择机会。第三,打破政府对教育的集权式管理,给地方和学校自身更大的自由。第四,在高等教育方面不仅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而且提高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水平。
日本决心进行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日本越来越感受到,由于原先的教育片面强调集体的整齐划一性,忽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日本很少产生世界级的有创造力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日本进入老龄社会,原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日本还认为,追求“统一”和“公平”是导致中小学校园暴力和欺凌同学现象增多,逃学、辍学人数上升的直接原因。由于学校要求整齐划一,同学之间也产生必须相互保持一致的想法,于是某些学生任何与众不同的言行都将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甚至欺侮。由于思想压力和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学生常常逃学。1999年日本中小学一年逃学30天以上的学生共有13万多人。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日本决定首先从中小学教育入手改革教育。首先是允许和肯定个性的存在,并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其次是减轻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更多时间接触社会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但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改革,尤其是削减30%课程内容的决定出台后遭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就落后于其他亚洲学生,日本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也并不比其他亚洲国家学校的课程更艰深。如果再削减30%的内容,只会使日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低下。比如圆周率按3计算,画出来的根本不是圆而是一个正六边形。使用计算器辅助运算更是无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连日来日本许多学术团体举行集会要求日本政府收回削减课程内容的决定。
对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事务次官小野元之认为,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只会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外,明年新的教育方法实施后将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如果发现学习能力下降将有一系列弹性措施。(附图片)
图片说明:日本小学生的课外活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