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5月10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5-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认清规律抓住重点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9版(理论)
专栏:

  认清规律抓住重点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秦庆武李超群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有序推进。
  认清和把握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与变化受客观规律支配。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
社会需求对结构变化的引导规律。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主要产品是食物和纤维,其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吃穿等生存需要。在温饱尚不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粮食是社会的第一需求,因此,农产品具有单一性特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当人们的温饱解决以后,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由需求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如由单纯对粮食的需求转变为对粮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的多种需求,由单纯对原粮的需求转变为对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的需求,等等。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农业产出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成为引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基本的动力。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结构演变的双向互促规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程度,也反映着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一个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小。而工业的技术装备不断武装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转移到农村,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向城市的集中,其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扩大了城市规模,从而又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
  科技进步对结构演化的拉动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必然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会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譬如,某一项规模养殖技术的推广,必然推进专业化养殖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某一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既能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职业角色的改变。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拉动因素。
  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对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规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主要靠经验的直接传授,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而这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譬如,一些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种菜技术、养鱼技术,就可以用自己所能支配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鱼塘等来从事效益较高的蔬菜生产、水产养殖,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如果部分农民具备更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譬如掌握了许多信息资源或机械加工技术,那么他们可以在农村开辟第二、三产业的新空间,进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上述规律的支配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一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由单一性向丰富性和多样性转变。二是农产品的品质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三是农产品由初级原料产品向加工品转变。四是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农产品主要是需求弹性较低的粮棉油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较高的蔬菜、肉蛋奶、食用菌等农产品将被大量生产出来。五是农产品由工业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作为工业原料的部分农产品可以在农村直接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生物药品、保健食品等。六是逐步实现由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职业角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必然出现新的变化。这些都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认清与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抓住重点,有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整农村基础结构。基础结构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农村的基础结构,是指为农村的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它包括生产性的基础结构和生活性的基础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结构落后的问题特别突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上是以产定销,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民虽然知道“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种什么,什么就多”的现象,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这就告诉我们,现行的农业经营结构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程度。目前,农业经营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从过去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也就是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经营效益。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进行批量化、专业化生产,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产品,从而实现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通过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搞好市场调查和流通服务,使农民可以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以及流通组织下达的订单来进行生产,以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二是品质结构。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已基本消失,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低、优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两低”的问题,正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解决“两低”问题,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在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为此,一方面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另一方面要搞好农业的科技推广,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如引导劳动力不再集中于种植业,而是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引导劳动力不再集中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而是向产前、产后环节分流。另一方面,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搞好劳务输出等。只有把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效率与公平的层次性
  杨达
  为了更好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从微观、中观、宏观等不同层次来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微观层次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普遍发生于基层的生产或工作单位。一个企业、单位为了增进生产和工作效率,必须经常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和改革,而调整和改革又必然使员工在生产联合、工作配合中的关系、位置发生相应改变,引起他们各自对企业或单位发展的贡献相应改变,进而导致他们所得的报酬也相应改变,这就使最初的调整和改革要面对是否公平的问题。
  在中观层次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普遍发生于企业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市场经济追求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当一个企业、行业或部门经过调整、改革大大发展之后,必然形成对外部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强大吸引力,这就会减少其他企业、行业、部门所占有的资源,并进一步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另外,还存在有的企业、行业或部门利用垄断地位多占资源的问题。
  在宏观层次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普遍发生于省际、区际(也发生于社会范围的财富再分配领域)。这个层次的效率与公平涉及不同省份、区域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所获得的利益。它表明了市场机制所固有的优点和缺陷,更凸显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
  由于效率与公平的层次性,对于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来说,各个层次上调整和改革的主体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省际、区际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政府发挥调控作用不可或缺;行业、部门、地区对于自己内部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应承担责任;效率与公平问题也是任何企业或其他单位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基本问题。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种综合性的比较关系,效率方面主要表现为历时性纵向比较关系,公平方面主要表现为同时性横向比较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发展层次上,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更侧重哪一方面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目前,我国各层次的效率与公平失衡问题大多是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而在各个层次上,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都远未完成,即使以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核心区相比,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也依然相当繁重。因此,尽管某一企业、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的调整和改革可能会偏重于公平,但其长期目标仍然应在兼顾公平的同时把提高效率和加快发展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上。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
黄铸
私营经济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认识私营经济在我国现阶段的性质和作用,就必须看到私营经济所具有的两重性:
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具有一般私营经济追逐利润、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共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的剩余价值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成为国家的税收收入等,一部分是企业主作为经营管理者或技术工作者的劳动所得,一部分为企业主无偿占有),否认这种共性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
  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又有不同于一般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的特性,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其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所以,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是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特别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从事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私营企业人士,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了力量,是这项事业的建设者。忽视这种特性,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私营企业主只有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才能在发展企业、追逐利润时,把自己与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区别开来,合法经营,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并同那些偷税漏税、制假贩假、行贿国家干部、残暴对待工人之类的行为划清界限。
  政府工作人员只有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才能更好地执行党和国家对私营经济的政策,把私营经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又对私营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帮助、引导和教育。
  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和职工群众只有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才能既维护自己的利益,又支持私营企业合法经营、不断发展。总之,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共性和特性是促进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创新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刘泽民
  开栏的话:遵照中央改进文风的要求,根据许多读者的建议,本版从今天起开辟“短论苑”专栏,不定期地刊登千字以内的理论短文,力求使文章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精粹,使该专栏成为读者、作者、编者共同培育的思想园地。
  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涵盖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现在所说的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就创新的一般意义来讲,创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共有特点。创新理论之所以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与共鸣,是因为创新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劳动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这种提升是由于人的劳动是以制造工具为前提、具有创新特征的活动。因此,人的劳动具有创造功能和创新价值,其不但按照一定规律来进行,而且能够外化为社会的现实存在。人类就是在创新性的劳动中形成自身并成为独特的自我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表现与创新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在创新中不断确证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存在的确证又推动着人类的不断创新。从根本上说,人的完全解放,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完全的自由和自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类在确证自身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是人类创新成果的历史累积。
  创新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表现,是就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自然形态的类本质特征而言的。但是,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创新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任何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无论其“生命的表现”的本质是什么,只要进入现实的层面,表现的就是一种具体社会关系的运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创新作为人类独有的本质特征和生命表现,其表现的自由程度、自觉程度和热烈程度以及实现程度,直接取决于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的一切社会关系对创新活动的促进程度。在农耕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关系落后,人们的创新活动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工业文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相对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但由于受剥削制度下一方面生产财富、一方面生产贫困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的创新活动并没有达到自由自觉的程度,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处于一种异化被动的状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为人们的创新活动进入自由自觉的状态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基础条件。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提高增长质量
刘国光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从必要性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采用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换来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较高的增长速度背后存在的低效益、低质量的问题开始暴露,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开始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从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
  从现实性来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已得到极大增强,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达到八万多亿元人民币。按现价计算,如果年均增长7%,那么仅每年新增的GDP就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年GDP总额。如果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则人民就必定能得到更多的实惠。这表明,现在已经到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的阶段。
  当前,不论是体制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阻碍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因素都还很多。所以,在这个时候制订经济指标就必须留有余地,不能再片面追求速度,否则就会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放在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上,放在清除阻碍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体制障碍上,使我们的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奠定基础。“十五”计划纲要把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作为下一个十年的增长目标,也就是说要保持年均增长7.2%左右,就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新的速度平台。
  确立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拿就业问题来说,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很大,有人担心7%-8%的经济增长速度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但实际上,就业数量不仅取决于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取决于经济增长的质量。近十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增加就业一百万人,而第二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仅增加就业三十多万人。目前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产业结构上就表现为第三产业的滞后。如果我们通过推进城镇化来调整三次产业的结构,就有可能在增长率不变的情况下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在第二产业,也可以把就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加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傅伯言
发展是硬道理。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在新的世纪,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我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忘记前者,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忽视后者,就会流于机械唯物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深谙精神的巨大威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精神对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和支柱;没有精神,就会迷失发展方向,丧失发展动力。一个缺乏坚强精神的民族,必然被时代所湮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着伟大的事业。
坚忍不拔、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历史和现实一再说明:不懈奋斗与加快发展是成正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懈奋斗的精神就是战斗力、凝聚力、竞争力。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二十一世纪,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时不我待,机遇稍纵即逝,坐失机遇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定律;机遇和发展从来青睐于不懈奋斗的民族,这也是一条定律;越是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就越需要具有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样是一条定律。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与不懈奋斗的精神格格不入,与时代进步的大潮背道而驰,涣散人们的精神,销蚀人们的斗志,阻碍事业的发展,应当坚决摒除之。
在当今世界,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分;在我们国家,有发展程度不同的东部、中部和西部之别。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县、一个乡以至于一个村,不怕暂时落后,就怕没有不懈奋斗的精神。时代的落伍者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甘于落后、缺乏不懈奋斗的精神。鲁迅先生曾赞美过跑在最后,但仍坚持跑到终点的人;他当然不是赞美落伍者,而是赞美虽然落后却仍然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地奔向既定目标的崇高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后来者可以居上,发展慢的可以加快发展,发达地区可以更加发达,发展中国家可以变为较发达国家以至发达国家。
当然,精神是强打不起来的,精神来源于“底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给了我们以足够的底气。只要我们始终一贯、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切切实实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ZxQ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系统观点
文成国
  ●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宏观把握中注意微观
●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在关心群众中引导群众
  坚持系统的观点,运用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原则,注意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在宏观把握中注意微观,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在关心群众中引导群众,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整体性是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我们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从其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系统的整体功能。在改革日益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整体性的要求,对各行各业进行整体部署,同步推进,力求产生联动效应,形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整体性的观点还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事物的整体性,而且要注重对整体功能具有作用和反作用的单项要素,根据各个时期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全力予以突破。湖北宜昌市委针对广大职工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中出现的思想困惑,分别运用观念启动、典型带动、活动推动、真情感动、社会联动的“五动”方法,大力加强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整体和重点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整体推进才能为重点突破营造良好氛围,而重点突破又能为整体推进提供典型经验。只要坚持整体和重点相统一的原则,就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宏观把握中注意微观。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方式,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功能,必须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方式,在宏观把握中注意微观,既防止事无巨细的“零乱化”,又防止空谈宏观的“虚拟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做到既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又注意从微观上抓住事关方向的基本环节。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方面,宜昌市委就抓住了专题学习这个环节,提出“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的思路,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再如,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坚持抓教育,在教育中升华境界;抓载体,在活动中培养风气;抓建设,在环境中陶冶情操;抓制度,在管理中规范行为。正是通过对这些具体环节的把握,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但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整个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离开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的坐标紧紧锁定在服务大局这个根本上,坚持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用鲜明的特色更好地为大局服务,形成双向互动的机制。在服务大局中创造特色,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创特色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宜昌市开展的“话改革成果、议发展大计”、干部群众“恳谈会”、“双向教育”、“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等活动,均是在服务大局基础上的创新。
  在关心群众中引导群众。关心群众、引导群众、武装群众、凝聚群众,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办法来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是不行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关心群众中引导群众。要关心群众的思想状况,在关心中引导群众增强对改革的信心;要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在关心中引导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关心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关心中引导群众增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把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上来。 Zx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