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瞄准主线不放松——青岛市以工业结构调整促经济发展 '...

第8版(专版)
专栏:展望新世纪·青岛·

  瞄准主线不放松
  ——青岛市以工业结构调整促经济发展
  宋学春
  青岛,一座风景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企业和产品为这座美丽的城市锦上添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国人可如数家珍,外商也耳熟能详。
  今年第一季度,青岛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55.1亿元,实现利润9.6亿元,利税2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39.3%和30.9%。国有经济效益尤为突出,利润同比增长17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9.6。实现了工业经济的良好开局。
  青岛的工业经济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青岛市政府市长助理、经委主任孙加顺说:“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多年国企改革和结构调整的结果。经济结构调整是我们始终不渝抓的一条主线。”
  坚持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柳暗花明
  “职工的命运自己掌握了,大家都有了很强的风险意识,因为风险和利益是同等的。”青岛电度表厂股份合作公司监事会主席徐真谈了她对电度表厂退出国有资本后的体会。职工们纷纷说:“这是新事物,大家都很支持。”青岛电度表厂是一家具有40年历史的老字号中小型企业。青岛市在坚持“有进有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中,于2000年4月以560万元的价格将电度表厂一次性出售给职工。改制后,企业效益稳步上升,2000年电度表厂销售收入达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400万元,实现利税1300万元,实现利润60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6%、12%、30%和73%。
  截至目前,青岛已有65户国有工交中小企业顺利改制,其发展前景都很乐观。
  为了搞好国有中小企业,青岛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走出去学习,先后出台了《青岛市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意见》、《2000年青岛市国有资本退出国有工交中小企业的实施方案》,总结出股份合作模式、整体出售模式、先租赁后转让模式和先托管后重组模式等四种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典型模式,提出了通过股份制改造一批、整体出售一批、租赁承包一批、兼并盘活一批和关闭破产一批等“七个一批”的改造。同时,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方案和程序,对《青岛市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意见》进行细化,使改制工作更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
  纺织总公司是青岛市国有资产所占比例较高的行业之一,去年有19户企业列入改制计划,数量多、任务重。纺织总公司开展了创造性工作。纺织总公司所属的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是青岛第二印染厂出资成立的国有企业,在凤凰印染公司国有资本的改制中,纺总用第二印染厂拖欠职工的工资等费用,置换第二印染厂在凤凰印染公司的股份,解决了长期拖欠职工工资这一老大难问题,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改制。
  让私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青岛进行了大胆实践。青岛海湾水泥有限公司将其整体出售给民营的青州水泥集团公司,既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改制,又盘活了海湾水泥有限公司的资产。青岛康泰实业有限公司租赁国有企业青岛通用机械厂,年租金300万元,安置通用机械厂职工200人,国企得到盘活,康泰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记者在青岛创统科技集团采访,副总经理管恩灼对企业的良好发展很高兴。他说,创统是家私营企业,租赁了一家国企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安置国企职工40名。如今创统已成为一个以电力电子高科技电源产品为主业的产业化集团公司,其新产品不断走向市场,成了世界第三大电源产品生产企业,获得理想的效益。
  “引导个私经济参与国企重组,青岛市确定了‘三个有利于’原则,那就是只要组织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企业职工的安置和有利于青岛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就大力鼓励和支持。”孙加顺介绍说。
  在放开搞活中,青岛许多中小企业可谓柳暗花明。
  实施拉动战略:大企业集团春风得意
  用名牌战略促调整。从“八五”初开始,青岛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立起“抓大带小”的名牌战略思路,拉动整体工业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换代,使青岛告别了几十年来以“小而全、小而散、小而弱”的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结构,使青岛经济实力迈进全国前列。
  出现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出现了大跨越。5年来,青岛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划转、投资控股等方式,搞好资本运营,推行低成本扩张,壮大了企业集团。海尔集团利用其品牌优势对国内十余家相关企业实施控股;海信集团在辽宁、贵州、淄博等地对5户企业实施了以盘活资产为主的资本运作;青啤集团收购兼并了西安、扬州、日照、上海等30余家啤酒厂,与日本朝日公司在深圳建起了10万吨纯生啤酒厂,生产能力由“八五”末的34.9万吨跃升到300万吨;双星集团先后在山东、四川、陕西等地搬迁新建和控股、租赁了17个生产基地。大企业集团充满了发展活力。
  如今形成的“十大”企业集团已成为青岛市的经济支柱。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饮料食品行业中的青啤集团,纺织服装行业中的即发集团,海洋药物及生物工程行业中的国风药业集团等。其中,海尔集团连续15年保持了80%以上的增长速度,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之一,2000年销售收入达261亿元,全部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海信集团销售收入达到98亿元;青啤集团销售量突破186万吨,力争2003年跨入世界啤酒业前十强。2000年,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有63家,利税过3000万元的有43家。十大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市的38.7%和47%。
  青岛橡胶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由于种种原因,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核心的青岛橡胶工业效益出现了滑坡,从全国“老二”的位置降到第十位。“青岛橡胶工业还行不行?”市领导着急,橡胶行业的万余名职工更是着急。青岛市决定以第二橡胶厂为核心组建青岛黄海橡胶集团。目前,集团正对所属子公司进行改制,使优良企业上市;有的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的实行多元化参股,有的进行租赁和出售;盘活土地,盘活厂房,盘活设备;投巨资建立占地1000亩的橡胶工业园。通过调整、整合,又一个具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在青岛诞生。“去年,消化2亿元潜亏后,还实现利润5000万元。今年的效益将会更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巨谦信心很足。
  坚持名牌产品拉动战略,形成名牌产品群体优势。青岛的名牌战略是从80年代开始实施的,为90年代大企业集团的发展与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青岛市确定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提出每年培育扶持5—10种“青岛名牌”产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和国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并将这一规划列入财政、税务、信贷、外汇、投资及产业政策的支持计划,创造出了市场前景广阔、享誉国内外的100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2000年,占全市县以上工业产品种类3%的100个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32.9%,工业增加值占37.9%,利税占59%,其中利润占64.7%。青岛涌现出如此多的名牌产品和企业,以至于被国内有关专家称为“青岛现象”。
青岛市对大企业集团给予了精心呵护,目前,青岛的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可谓春风得意。
创新调整思路:劣势企业退而有道
青岛的工业结构调整工作并不轻松,面对的劣势企业就是个难题。市属工交系统的劣势企业近百户,其中有60余户企业,账面资产32.5亿元,账面负债45.7亿元,账面资产负债率140.6%,实际的资产负债率高达200%以上。这60余户企业有职工4万余人,企业欠职工的各种费用高达2亿元。
怎么办?青岛市委、市政府知难而进,积极推进劣势企业的改革,探究劣势企业的退出通道。
1997年之后,青岛市每年仅能得到1—2个破产指标,远远不能达到结构调整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针对职工安置费用难以落实的问题,提出了将破产企业的国拨土地于破产前收回,不计入破产财产,利用土地出让收益安置职工的破产新思路。这样,一条劣势企业的退出通道就建立起来了。目前,青岛味精厂正按此思路进行破产试点。
关闭一批“五小”企业、淘汰“三废”企业等,压缩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过剩生产力。落后生产力的退出通道也有了。
通过破产、债转股、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企业分立等形式,调整企业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率。
几年来,青岛市共对130户企业实施了破产,盘活资产28.9亿元,清理债务47.6亿元,安置职工6.6万人。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同样,机遇对每一个城市也是平等的。记者在青岛采访,一个突出的感觉,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青岛上上下下抓机遇的主动性非常强烈。就是因为红星化工集团抓住了机遇,从青岛生产老基地毅然决然地搬迁到原料基地重庆、贵州、湖北等地建厂,使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其成功经验成为企业西部开发的典范。就是因为青岛人善于抓机遇,才将盛名一时的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200多种产品淘汰出市场,代之而起的则是冰箱、空调、洗衣机、冰柜、电视机、微机等目前的畅销产品……
面对国企发展的大好形势,青岛市的决策者们没有飘飘然,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工业主管部门领导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压力感。“青岛的差距在哪里?我们怎么去做?”他们在认真地思考,并认真地去做,瞄准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放松。面对市场,调整企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在青岛人的眼里是永恒的主题,从而使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更加充满活力。(附图片)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张惠来(左一)在青钢集团调研。魏善章摄
展望新世纪 ·青岛·
青岛海滨一角 CD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