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第6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社会价值观建设亟待加强 '...

第6版(理论)
专栏:

  社会价值观建设亟待加强
  郑昌华
以德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加强社会价值观建设,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系,是推进以德治国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现实课题。社会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的社会群体进行评价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价值观作为一个社会时代精神的内核,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发挥着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整合功能。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体系必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社会价值观也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悠久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精华与封建主义糟粕并存;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已深入人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外来资本主义的种种诱惑和侵袭同在;新的与旧的、自觉的与盲目的、科学的与迷信的东西交错。这就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复杂状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有一套明确的系统的价值观念,舍此,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因缺乏精神支柱而使自己的发展目标无法实现,使以德治国的方略无所依存。所以,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社会价值观体系的建设。要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目标、道路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形成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主导价值观念,并使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应以德治国的要求加强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需要认真做好这样几个层面的工作:在思想理论层面上,要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探讨如何使邓小平理论通过社会价值观这个中介,日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体系。在社会规范层面上,要把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道德规范的确立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教育手段,使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观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在社会文化层面上,要把社会文化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建设互相融汇起来。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因此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持。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既需要实现东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又需要实现西方优秀文化的东方化;而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便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始终,对整个文化转型起到催化和导向的作用。因此,自觉地把社会文化转型与社会价值观建设互相融汇起来,不仅对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推进以德治国具有重大意义。 8UB品论天涯网


第6版(理论)
专栏: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胡振民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一切治国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我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思想的运用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这个治国方略,对于综合解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创新世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从多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成果辉煌,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而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显著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秩序发生可喜变化。
  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种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诸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秩序混乱、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止,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一些党员干部欺上压下、弄虚作假、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使党风、政风受到严重损害;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各种犯罪活动猖獗,邪教、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部分人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扭曲,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对腐朽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等等。尤其应该看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诸如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原则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甚至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等等。面对这种形势,指望仅仅依靠某种单一手段去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复杂矛盾和问题,战胜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是根本不可能的。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泽民同志在全面总结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切有益成果,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我国改革与发展中一系列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世纪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归根到底,是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和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明确昭示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鲜明地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正确道路继续开拓前进。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现在又提出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坚持以德治国,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是对我们党的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法治和德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而不能相互割裂,有所偏废。江泽民同志分析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道德就没有约束力,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失去民众的诚服,导致野蛮粗暴的管理。
  今天我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都是社会主义的,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与德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说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来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民主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互为基础,互为保障,共同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误解和曲解,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要强调依法治国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强调以德治国也不能照搬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说;即使借鉴和吸收他们中的有益成分,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也不是反对和排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是要使二者协调配合、共同发展,有机统一于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任何借依法治国搞全盘西化,借以德治国搞复古主义,或者以为重视依法治国就可以忽视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以德治国就可以忽视民主法制建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
  继续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新的世纪,我们应该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动力,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当前,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要着力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在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搞多元化。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以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重点,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共同建设美好生活。这个思想道德体系,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的同时,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的理论性,与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性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教育群众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阵地意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一切大众传媒、一切文化场所、一切精神产品,都要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重要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和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
  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狠抓精品生产,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实践。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为自己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是对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广泛吸引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把创建活动的着眼点放在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上,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每年办几件作用大、影响大的实事。
  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在我国,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贯彻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原则,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努力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表率。同时,要重视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让群众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切实加强思想道德领域的检查监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当前,要把加强思想道德领域检查监督的重点放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上。要对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严格要求、进行严格管理、实行严格监督。同时,依法加强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在全社会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8UB品论天涯网


第6版(理论)
专栏:

  重视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王联斌 李卫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与作用历来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马克思曾提出,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恩格斯也提出要“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他们的道德理论直接运用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列宁的道德理论也蕴含着德治的精义。他明确指出,“道德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服务的,“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毛泽东等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尤为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军、治政、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到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把道德建设提高到了“治”的地位,肯定道德是可以育人、可以治世的。首次把“德治”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加以阐述的是邓小平。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亲自提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写进宪法。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德治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同时,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确定了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是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今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治党、治军、治政、治国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深刻阐明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德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功能,而且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8UB品论天涯网


第6版(理论)
专栏:

  治国方略的完善与创新
  赵世居
  新世纪伊始,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对党的治国方略的完善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的治国之道更加科学、完善和成熟。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它既需要强制性的法律规范,需要健全的法制作保障,也需要强有力的道德支撑,需要全民族的远大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没有法律的调节和道德的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必然陷入无序状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环境、道德环境特别是社会管理者和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的要求就越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但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发展,但更直接的是要靠法治和德治。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法治的他律和德治的自律这两方面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先进文化是在同反动的、落后的文化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既善于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又善于用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才能保证先进文化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利用各种渠道对我渗透、侵蚀,推销其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与我争夺群众、争夺下一代;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使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坚决反对各种腐朽文化,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鼓励、提倡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建立、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当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所在。要实现这些要求,单纯靠法律惩处或者道德劝善,都是不可能的。只有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依法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一方面引导人们扶正祛邪、抑恶扬善,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创造安全、稳定、文明的社会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真正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并重,不断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道德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头脑,并转化为自觉行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正面教育,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广泛宣传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用健康思想占领道德领域,澄清模糊思想和错误认识,增强人们的是非观念和选择行为的能力;以实施“四五”普法规划为契机,大力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科学理论、正确思想、高尚道德和法制观念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
  坚持弘扬正气与惩治邪恶并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扶正与压邪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强化效果。运用各种舆论和社会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维护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道德风尚,表彰和奖励奉公守法、道德高尚的人和事,特别是要重视树典型、树榜样,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导向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不良影响,震慑和遏制不道德现象。对那些严重违反道德规范且触犯刑律的,用法律手段予以惩处,强制其遵守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良好道德的浓厚氛围。
  加强道德修养与外在约束并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道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要把道德修养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与现实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习,经常剖析自己,改正和克服各种不良习惯和行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要以道德建设促进法制建设,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以及有利于体现人类高尚道德精神和公正原则的道德思想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法规和具体制度中,用法律推动道德建设的发展,逐步使道德规范走向法制化。
  坚持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和依法治理活动并重,把广大群众吸引到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中来。群众性道德实践和依法治理活动,是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群众基础。广泛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以及“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对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影响很大,在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用法、守法、护法,自觉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要以社会主义道德检查自己的言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常解剖自己,完善自己,防微杜渐,拒腐防变,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推进全社会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提高。
  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充分认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这一思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切实把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作为当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放在重要位置来抓。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方面密切协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贯彻到党的各项工作和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善于运用法律、道德手段,调节关系、推动工作,处理解决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8U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