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26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

第9版(理论)
专栏:

  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金人庆
  ●反腐倡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江泽民同志关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思想,为税务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从改革入手,从机制上规范和制约税收执法权。要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机制。要在执法和行政管理权运行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依法治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反腐败工作逐步走上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讲话,特别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思想,即“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通过体制创新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促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国税务系统要从改革入手,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近几年来,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通过抓依法治税、抓税务廉政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起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使精神力量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国家多收税、多聚财,为中央增强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提供了强大的财力保障。这几年在经济增长比较平稳的情况下,税收执法水平逐步提高,税收收入连续大幅增长,充分反映了税务系统加强队伍建设的丰硕成果。然而,收税难,带队伍更难。从税务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看,税务系统的腐败现象主要集中在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上。作为执法部门,基层一线的税务人员税收执法权力较大,再加上社会上犯罪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腐蚀,如果对税收执法权不从机制上强化监督制约,极易出问题。行政管理权主要掌握在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突出的是人事权和财务权。人事权主要是干部的调入与晋升;财务权主要是经费、基建项目的审批和大宗物品的采购。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对于税务系统来说,就要从机制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对“两权”实施严格的监督制约,并狠抓落实。
  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化征管改革,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
  税收执法权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在执法方面存在随意性。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务机关的临时减免税权没有了,但还可以审批缓税;涉税案件可能查也可能不查,可能查深也可能查浅;查出了问题可能罚也可能不罚,可能罚多也可能罚少;确定一般纳税人的资格虽有规定,但也可能放宽,不该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也可能卖了。解决执法中的随意性问题很复杂,只靠苦口婆心的教育不行,只靠责任追究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从国际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以及我国税收管理的实践看,税务系统反腐倡廉要从源头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基层的征管、机构和人事制度综合改革,从机制上分解、上收、制约税收执法权。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具体讲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金税工程”在内的一体化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把这项工作做好了,特别是把交叉稽核系统建立起来,税收管理水平和内部管理就会上一个新台阶,同涉税犯罪的斗争就有了新的武器。税收信息化建设是税收工作的生命线,是打击偷、骗税的“杀手锏”,也是税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来,为了加强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减少税收执法的随意性,税务系统在税收管理上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1994年,结合税制改革,取消了过多过滥的临时性个案税收减免,强化了征收、管理、稽查的分工制约,这是税收管理上的第一次改革。1996年,提出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征纳双方的法律关系,变税务人员下户收税为纳税人上门申报缴税,变专管员管户为管事,将过于集中的税收执法权予以分解,这是税收管理上的第二次改革。去年底,提出以税收信息化为突破口,进行征管、机构、人事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改革,收缩基层征管机构,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的信息化和专业化,进一步上收和分解基层第一线的税收执法权,以此规范执法行为,推动依法治税在基层的落实,这是税收管理上的第三次改革。在这次改革中,税收信息化建设、“金税工程”是龙头,是基础,是突破口,在它的支持和推动下,通过基层征管、机构和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从而在体制、机制上实现对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
  通过这三次大的改革,税务机关把原来自己手中的税收减免权、管户权、部分不规范的执法权,有的取消了,有的削弱了,有的分解了,有的上收了,这无疑是一场自我革命。这场革命针对的是执法的随意性,它革了少数害群之马、腐败分子的命,革了因循守旧、陈腐观念的命,对广大税务干部则是一种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日益规范,税收法制的不断健全,反腐败斗争的逐步深入,过去那种不规范的执法行为早晚要规范,那种过多过滥、缺乏监督的权力早晚要取消。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我们必须主动去接受它、适应它,而绝不能抵触它、拒绝它;否则,只能不换思想就换人,被时代所淘汰。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实施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是当前人事工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彻底根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问题,就必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从机制上解决人事工作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这几年,税务系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去年,国家税务总局在机关处级干部和部分省局副厅级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大胆进行了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意义不仅在于公开选拔和发现了一批干部,更深刻的意义是税务系统走出了一条改革人事制度的新路子,初步建立起一种制约人事管理权的有效机制。如果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在人事问题上不搞个人说了算,而是实行干部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按程序办事,集体讨论决定,不给个人滥用权力留余地,“跑官要官”的人自然就没有了。目前,全国税务系统正在逐步推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并认真落实任职见习、晋升公示、干部交流、岗位轮换、近亲回避等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将建立能下、能出的机制。
  税收信息化的发展和税收征管、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对税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全国税务系统出台了旨在提高税务干部素质的“向上攀登、向下深入、横向交流、自我修养”的措施。“向上攀登”,就是税务人员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培训,逐步形成不培训不录用、不上岗、不提拔的机制。“向下深入”,就是到基层第一线去,提拔处级以上的领导要到基层锻炼两年,新招进来的干部也得下基层锻炼两年。不同基层第一线的同志们摸爬滚打,长期高高在上,就会导致出的主意看起来挺漂亮,但办不成、行不通。只有下了基层,才能真正了解下面的苦衷。“横向交流”,就是一个人多换几个位置,这对增长才干、增加经验,防微杜渐、不出问题,都有好处。不管是向上攀登、向下深入,还是横向交流,都是外因,最后还是要靠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改造世界观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上述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税务干部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用人机制,同时也强化了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
  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机制,实施对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制约
  与人事制度改革一样,财务管理改革也要通过建立必要的制度和审批程序,解决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财务管理权容易在三个方面出问题:一是基建,二是大宗物品采购,三是小金库。为什么有人给领导、给管钱的部门送红包,为什么会出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跑部钱进”等现象,主要是领导和管钱的部门手里掌握着批钱的权力。
  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机制,是对财务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客观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做到三个“一律”:一是各级税务机关的大项经费审批,一律经过党组会或办公会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基建项目、服装制作、票证印制、税控设备配置及大宗物品采购等工作,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政府采购;三是预算外取得的经费、提成、奖金、回扣等一切资金收入,一律如实记账,纳入预算管理,取消小金库。从多年的实践看,只要把以上三条做到了,就不会出大问题。
  除了深化上述三个方面的改革外,为了使对“两权”的监督制约得以全面落实,还要针对其他容易发生问题的部门、环节及其掌握的行政审批权,进一步完善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检查、管理和监督,以减少和预防滥用权力问题的发生。通过不断探索,要在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就延伸到哪里,促进依法治税、依法行政。
  落实好江泽民同志关于抓源头的重要指示,必须实实在在地抓几件实事,而不能空喊口号。一是要抓“一把手”,“一把手”要真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关键是各级领导班子及其“一把手”。“一把手”必须是真抓,而不是假抓,是真下功夫,而不是一般性地敷衍了事。二是领导干部要亲自参与到各项改革中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领导干部担负着完成业务工作和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双重责任,必须深入到第一线去,自己带头干,组织大家干。三是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廉政建设还是队伍建设,都会涉及很多利益问题,因而必须通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让绝大多数人都积极投身到改革中去。四是关心第一线同志的工作、生活。在抓源头治理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改善税务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五是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围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来开展工作,在抓好反腐倡廉教育、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不正之风的同时,结合“三个改革”,与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一起研究预防和治理方案,一起抓落实;要主动出击,把工作重心前移,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广大税务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在预防和监督上多下功夫。 Vz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邓小平理论与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
包心鉴
  迎着新世纪冉冉升起的朝阳,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二十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拓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二十一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仍然取决于我们党能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充分发挥它的根本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其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它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能为探索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提供指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马克思主义要永葆其生命力,发挥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作用,就必须面向新时代,运用其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邓小平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的伟大理论成果,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在当代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体现,它的跨世纪的时代价值首先就在于此。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格局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若干改革与调整措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具体运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四是五十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解体,传统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种种新变化,如果固守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就很难作出清晰的梳理和正确的判断,进而陷入迷惘和困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敢于直面新形势,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生机。邓小平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他非常重视对冷战之后世界新格局的梳理和时代新主题的揭示,透过纷纭复杂的国际现象,抓住世界格局新变化的本质,寻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契机和基点。另一方面,他非常重视从时代变化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从中透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问题,梳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上述两个方面——提炼时代主题,总结历史经验,一个是认真地分析“世情”,一个是深刻地研究“国情”,它所产生的伟大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自然也就既适应时代趋势又符合中国国情,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邓小平理论系统揭示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以此为立论基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邓小平理论系统揭示了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由此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现实问题的根本依据,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战略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廓清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而要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邓小平赋予改革以深刻的政治、社会意义,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跨世纪改革事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提出由于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能是单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发展为主题,必须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这些重要观点,是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新世纪的各项改革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由于是初级阶段,因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是社会主义,因而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效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贡献在于,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容构成和实现途径,从而把全面发展由一种长远的价值目标转变为现实的建设实践。首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高度民主政治的有机统一,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落后是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建设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高度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造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一种“联合体”,这就要求在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必须有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作为载体和保证。其次,邓小平理论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实行富民政策、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等等,这样就把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核心内容的人的发展,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
  邓小平关于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价值定位,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时代价值定位;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结束,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就不会过时。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指明了和保证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把生产力的基础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也是邓小平理论成为亿万人民共同旗帜的深刻社会原因。一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邓小平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要通过改革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实际地转化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出发,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了非同寻常的重视。他非常善于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将之上升到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他还提出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和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理论这种坚定而科学的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胜利前进,无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邓小平理论蕴含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处理社会主义发展一切重大战略问题的重要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表明,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与运用,是寻求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先导与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领导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并把这条思想路线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结合起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检验、坚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是把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实际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在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主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四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氛围中加以考虑,认清世界大势,把握发展机遇。这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二十世纪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而且是新世纪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丰富和发展。第一,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第二,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的突破,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胆采用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第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方向,有力地推进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四,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面向市场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多种途径。第五,进一步确立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第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加快科技进步、实现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第八,初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第九,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创新的本质和要求,引导中国以更加宽广的眼界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第十,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确保我们党在严峻考验和挑战面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上述十个方面,有力地印证和展示了邓小平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时代价值。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新认识、新经验、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发展。它深刻地昭示世人: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必将愈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加挺拔地屹立于世界。 VzG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习也是重要的领导方法
姚 卿
为了提高领导水平,推动事业发展,领导干部应当认真研究领导方法,努力掌握领导方法,善于运用领导方法。一般地说,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群众路线、抓主要矛盾等等都是常用的领导方法。但无论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学习。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习也是重要的领导方法。
江泽民同志一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学习问题,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去认识,更要把它看作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去重视它、运用它。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随着职务、岗位的变化,工作的性质、内容、对象、范围等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如何才能尽快适应并有效地开展工作?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实践告诉我们,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学习开始,从学习入手,包括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
学习可以获得理论指导。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论学习。“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些充满哲理的论断精辟而深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掌握了它,领导工作就有了主心骨。实践证明,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国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当然,理论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本本的熟悉,而必须着重掌握其原理、了解其精义,把着眼点放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上,真正使科学理论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学习可以得到有益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领导工作中,无论工作思路的开阔、工作难点的突破,还是工作局面的打开,都离不开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总结历史的经验。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没有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借鉴,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就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认真总结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快。古今中外一切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通过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实践来取得成功的。当然,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必须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学习可以提高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能否不断实现创新,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否始终保持活力的关键。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央及上级的精神与基层情况相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的世界,新情况、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形势变化,跟上时代步伐。创新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研究的过程。无论创新意识的培养还是创新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学习。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勤奋刻苦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获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Vz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