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党性党风教育的理想读物——读《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党性党风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鉴览》
  许出航
  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树立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吉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由王金山任总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鉴览》一书。该书共九卷,二百八十万字,是当前进行党性党风教育的理想读物。
  党风的好坏,决定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又决定着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该书以江泽民同志关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阐述了新形势下党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深层次上挖掘、提炼出体现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典型范例,忠实地记录了党的优良作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内容及特点、教育方法与途径等;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原则与讲党性、讲奉献的辩证关系,寓哲理于生动感人的史实之中,使读者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启示和教育,从而融科学性、实践性、知识性为一体。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它有一股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该书荟萃了鲜活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优良品格和崇高风范。书中所列举的大量范例,既有立国治国之策,又有修身自律之道;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书中所辑录和蕴涵的内容都是我们党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为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繁荣与进步,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过重要的激励作用,产生过广泛深远的影响。
  该书的问世,对于当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提高广大干部抵制资产阶级腐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侵蚀的能力,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Zq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领导者的根本职责
——“‘领导与生产力’研讨会”综述
  李明
由《领导科学论坛》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领导与生产力’研讨会”前不久在江苏泰州市召开,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关于领导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提出,“领导是生产力”。其主要依据是:(1)从基本理论上看: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这“指挥”功能就是由领导者承担的。只有领导的作用正确地发挥出来,才能使各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不能把“指挥”即领导排除在生产力之外。(2)从现代生产的实际过程看:生产活动的一切决策均由领导者作出,并由领导者监督实施;劳动者的积极性由领导者激发和调动,并协调相互关系;各种生产要素由领导者直接配置,并通过领导的作用实现生产要素的整合与放大。但也有一些同志不同意“领导是生产力”的提法,认为,从总体上说,领导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但是不能把它包括在生产力范畴之内。假如社会上所有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都可以称作生产力的话,那还有什么不是生产力?对于领导来说,其责任在于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
  关于领导者怎样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问题。与会者从多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主要观点是:(1)领导者必须有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愿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但又始终在人的努力之下得以实现。人对于发展先进生产力有没有自觉意识,有没有积极性,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巨大影响。发展先进生产力始终需要“代表”。没有这个必要条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可能自发地实现。(2)领导者必须深刻了解现实中的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先进生产力”已不再是局部的、区域性的概念。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并研究它的发展趋势。(3)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看待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先进生产力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诸多要素。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在社会大系统中实现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4)制定并实施正确的领导决策。决策是领导的基本职能。能不能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正确决策,是能否“代表”的关键。如果决策屡屡失误,那么不管你主观上怎样“想代表”,事实上还是不可能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的。 Zq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举事当先审民心
桑士达进入新世纪,面临新形势,肩负新使命。为了开好头、起好步,各地各部门都在谋划新思路、绘制新蓝图。古人云:“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各项计划、措施可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举事决策应当尽可能先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多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一个已为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我国古代许多开明的帝王君主都非常重视“采诗以检政”、“审乐而知治”,派遣采诗官收集民间诗歌和音乐,从中获知黎民之呼声,解读百姓之疾苦。因为他们从经验中领悟到,民心是镜,可以照出政治之优劣。东汉思想家王符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代名臣魏征也屡以史鉴向唐太宗说明问政于民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躬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贯坚持群众路线。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办事先听取群众意见,这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战胜任何困难的一大法宝。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搞建设也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开明人士李鼎铭先生针对我党当时军政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被中央采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专门提到:““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注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特别注重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明确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每逢重大决策和重大事宜,总要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或者经常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为我们做出了从政善听民意的表率。
举事先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基层群众的意见,就能使决策更民主、更科学,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事情办实办好,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郑重通告,向全国人民征集对《婚姻法》修正草案的意见,引起热烈反响,效果十分突出。为编好新世纪第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有关部门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和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前后收到建议逾万条,一个个饱含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真知灼见的良策被吸收进了“十五”计划纲要。但也毋庸讳言,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至今仍很盛行,有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民主意识淡漠,高高在上,作风漂浮,决策不顾及民意,做事不了解民心,想当然、拍脑袋,其结果使工作受挫、形象受损。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极大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这个创造力和积极性,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是我们在新世纪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的关键。民心,可敬、可亲、可爱;民意,有智、有情、有愿。举事当先审民心,对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说,不可须臾或忘。 Zq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一把手”须坚持“两点论”
潘逸扬
  “两点论”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存在着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沿海与内地的不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一把手”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使命,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必须自觉地坚持和运用“两点论”,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理清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
  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集中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不考虑社会效益;只顾一时经济发展,不考虑精神文明,甚至放任“黄、赌、毒”的现象泛滥。否则,虽然可能带来一时的虚假繁荣,但终将贻患无穷,付出沉重代价。防止思想上和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并常抓不懈。
  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正确处理学习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后起国家、后起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大胆对外开放,学习借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好经验、好办法,为我所用,从而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少走弯路。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照抄照搬,而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和地理区位等情况,合理吸收先进国家、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思路。此外,还要注意总结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与条件,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既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又不能不顾现实条件,标新立异,另搞一套。
  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骤时,正确处理眼前政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争取在任内加快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是每一位领导干部上任就职时都应有的政绩观念。然而,作为有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领导干部,更应当着眼于本地区的长远发展来制定正确的工作步骤,不应该为追求一时的“政绩”而给未来发展留下隐患。这就要求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必须有宽广的胸怀,不急功近利,不做“前任政绩,后任包袱”的经不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事情,脚踏实地,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重大改革措施时,正确处理坚持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可以说,不改革就难以有大发展。但改革必然要触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不重视这一问题或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害怕影响社会稳定而不敢推进改革,就会造成发展缓慢甚至停滞,那么,同样也会使稳定失去社会物质基础。因此,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一把手”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稳定观,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真正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加快改革步伐,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Zq7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残疾人观是人们对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江泽民同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内涵,是我们科学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思想武器。
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王新宪
  在为《自强之歌》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世界和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实践,着眼于我国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历史地、全面地、深刻地阐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他指出:“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历史和现实表明,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残疾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充分实现公民权利和生产力解放的问题,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容忽视”;“对残疾人这个社会脆弱群体给予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更应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保护其不受侵害。同时,对这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还应给予特别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使他们的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和国家建设,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的成果”。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为我们科学认识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如何认识与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残疾被看成是“天意”,是前世作孽的因果报应;残疾人往往被视为“废人”,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广大残疾人备受压迫和歧视,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走向新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关于残疾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二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这些政治上的优势,为解决残疾人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残疾人施展能力、参与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逐步形成,人道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弱势群体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日益改善。所有这些,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奠定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基础。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开掘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践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源泉。残疾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增强了平等参与意识,也使社会认识到了残疾人的能力;社会通过对残疾现象的研究和残疾预防,对残疾作为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外界障碍是残疾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认识到社会补偿、扶助的重要性和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在这些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概括了残疾人事业的基本经验和理论,形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基本内容。
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扶弱、济困、助残的传统美德。《周礼》中有“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的思想。到了当代,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被赋予新的意义,注入新的内涵,成为现代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残疾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求生存、图发展的奋斗,他们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历经种种痛苦和磨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地维护自己的生存,并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体现出了极其宝贵的自强不息精神。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断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改变了人们对残疾人的不正确观念,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并成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国际社会关于残疾人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为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机遇,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吸收借鉴国际社会残疾人工作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和《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所包含的“平等·参与·共享”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和提高了我们对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认识,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内涵
江泽民同志关于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丰富内涵。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由于遗传、疾病、自然灾害、事故、战争和环境污染等自然和社会的原因,残疾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在每个国家、每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残疾人存在。残疾人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是人类的组成部分,虽然有某种缺陷,但并非异类、另类,而是人的存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一种表现。可以说,残疾人的残疾,客观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付出的一种代价。
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阶级剥削、阶级压迫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依照我国宪法,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保障法又对残疾人权利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其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残疾人作为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应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医疗康复权利、文化权利、婚姻家庭权利以及获得特别扶助的权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的权利意识和社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意识逐步增强,残疾人权利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这体现了我国人权保障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公平性。同时也应看到,法律上规定了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并不等于这些权利就能在事实上自然而然地实现。目前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侮辱残疾人、侵害其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残疾人在实现基本权利方面,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的能力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等自然属性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综合范畴,可以说人类有多少种活动就有多少种能力。判断残疾人的能力,应着眼于他能干什么,而不是不能干什么,这是认识残疾人能力所应有的态度。虽然残疾使残疾人某些方面的功能受到损害和限制,但通过发挥其他感觉和思维器官的作用,刺激并调动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扬长避短,仍可以使被损害和限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参与社会,创造财富,达到与健全人同等的程度和水平。除了极个别者外,几乎所有残疾人都具有生活能力、劳动能力、接受教育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由于残疾的磨炼,残疾人往往具有更加坚强的意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造成残疾人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社会应尽的责任。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指出,无论在什么地方,对产生缺陷的条件进行弥补以及对致残后的种种后果进行处理的最终责任都要由各国政府来承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关心残疾人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补偿。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通过发展残疾人事业,减轻和消除残疾影响和外界障碍,保障其权利的实现。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采取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城乡基层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人工作;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竭诚为残疾人服务。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措施,并不妨碍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实现自己的权利,因而不应视为对其他人的歧视或不公正,恰恰相反,它体现了社会公正,促进了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残疾人只有乐观进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懈奋斗,才能克服自卑感和依赖心理,认识自我,磨炼意志,提高素质;才能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展示自身能力,增进社会理解,转变社会对残疾人的不正确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残疾人更要适应时代要求,增强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作为公民,残疾人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好应尽的社会义务,这也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残疾人事业,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残疾人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的解决最终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求发展残疾人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必须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之中,并与其相协调。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残疾人事业,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既缩小差距又不超越现实;要贯彻“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的方针,既立足当前,优先解决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有可能满足的基本需求,又着眼长远,抓好关系残疾人根本利益和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工作;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激励残疾人的参与意识与自强精神,充分重视和发挥残疾人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致康复国际第十一届亚太区大会的贺辞中指出:“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的解放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反对以肤色的不同、民族的大小强弱和性别的差异来划分优劣,追求并努力实现种族解放、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也反对以人体功能是否有缺陷来划分优劣,追求并努力实现残疾人的解放。人类的解放不仅必须消除奴役、压迫和剥削,还要消除歧视、偏见和陈腐观念导致的不平等社会现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不但涉及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的变革,也要求社会思想文化的全面进步。残疾人的解放,对残疾人而言,是消除障碍,全面发展,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对健全人而言,是消除愚昧、偏见和歧视,实现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对社会而言,是追求和谐友爱,实现进步平等。因此,残疾人的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残疾人自身的解放,也包含着社会解放的意义。可以说,残疾人的解放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重要尺度之一。因此,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最高宗旨的共产党人,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幸福为建设的根本目的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应为实现残疾人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新的世纪,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发展进步、强盛复兴的世纪。新世纪社会的文明进步,将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和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牢固树立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不断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我们相信,在新世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程中,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这颗人类思想的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Zq7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