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17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运用柔性战略提升核心能力 '...

第9版(理论)
专栏:

  运用柔性战略提升核心能力
  詹启智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小企业要达到“专、精、特、新”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努力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在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一个或几个环节上具有明显优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并能够满足客户需要的独特能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发展理念。对于因规模等原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容易陷于被动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升核心能力往往可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企业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呢?鉴于中小企业具有机制灵活等特点,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特点出发,采取柔性战略,以切实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所谓柔性战略,就是要求企业的经营方式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意味着:一是把发展方向快速转移到竞争程度较低的领域,避免与强势竞争者白刃相争;二是当与强势竞争者白刃相见时及时采取灵活避让的策略,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三是善于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中小企业采用柔性战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采取不同的策略或策略组合。第一,集中化策略。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特殊产品和细分市场来开展专业化经营。第二,钻空隙策略。中小企业依据“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通过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凭借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进入空隙市场,并努力取得成功。第三,特色经营策略。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范围窄,但比较容易接近客户,因而可以通过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发挥竞争优势。第四,联合竞争策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有利于克服势单力薄的弱点,拓宽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第五,高新技术策略。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利用其规模小型化、个性化的特点实施高新技术策略,易于在产品开发、技术诀窍、软件技术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采用这种策略,既要有必要的资金保证,还要注意利用外部的技术力量,充分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在运用柔性战略、提升核心能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还应注意这样几点:一是切实把提升核心能力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选准企业发展方向;二是注重培育企业持续不断创新的机制和能力,这是企业维持和增强核心能力的基础与前提;三是加强企业的组织设计与管理,不断改进内部管理,实现组织机构与快速反应能力之间的平衡;四是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明确市场定位,加强营销和市场开发,努力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要求。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以改革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综述
倪德刚
  由中央党校科研部和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茂名市委及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前不久在广东省茂名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者认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先进社会生产力具有天然联系。党只有自觉反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成为社会的先进部分和领导力量。我们党现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体现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应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应大胆探索与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不断转变工作作风。
  与会者认为,在当代中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凝聚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为根本的文化;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服务人民而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文化;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核心的,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党始终以继承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与会者认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到底就是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是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保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善于发挥党的组织系统的整体优势,促进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会者指出,“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先进社会生产力,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条件,又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道德建设和崇高精神的培育。建设先进文化,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没有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学习、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从三者的内在联系上准确把握,自觉地将三者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发表《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共产党人为解放全人类而献身和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三个代表”的思想就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科学表达。面对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反复阐述了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宣言。“三个代表”的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诞生,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凝聚着民族的希望,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志向。
  光辉的建党学说
  王天玺
  历史的必然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创立于《共产党宣言》。在这部永放光芒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未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建党思想。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曾反复强调,党是阶级的先进的觉悟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农民占绝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邓小平建党思想。面对新的世纪,考虑到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使命,江泽民同志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之大成,系统地提出了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建党学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是“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重要条件。《共产党宣言》所宣示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曾经席卷全球,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力量。但是,二十世纪末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苏东剧变中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殷鉴不远,发生在身边的这次严重挫折,不能不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各国革命历史中去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探究执政的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的丰富经验,是“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深厚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几十个人,八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有六千多万党员,并且领导着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我们更加有理由说,中国共产党是不可战胜的。但是,巨大的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拒腐防变,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革命本色?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人们不能不重新思考这个世界性的课题: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个课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非凡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强大动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之后,重新思考“什么是共产党,怎样建设共产党”的问题,并不表明历史的后退,恰恰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因为,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向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要回答的不是一般的党的建设问题,而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建设问题。由中国共产党人来回答这个重大的课题,是历史的选择。“三个代表”的光辉学说产生于社会主义中国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具备了回答这个问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我们党的宏大队伍中,既有许多卓越的老革命家在思考这个问题,更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这个问题。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善于集中全党的智慧,勇于开拓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天地。江泽民同志站在两个千年交替的历史坐标上,远思万古兴衰之变,近察九州世道民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的光辉学说,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的新时代。
  时代的呼唤
  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人的事业,共产党强则社会主义兴,共产党弱则社会主义垮。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遇到困难、处于低潮的历史条件下,时代呼唤建设坚强的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情况下,前所未见的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时代要求我们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跟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共同研究和回答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指引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前进的同时,推动全党肩负起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神圣职责,并且身体力行,把极大的心力倾注于研究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问题、研究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上。对于新时期怎样加强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作了许多重要论述。
  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我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党、我国人民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确立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规定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把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严格的党内生活训练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紧紧抓住提高领导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两大课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主要原则。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全党同志都要维护党的团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境界。
  强调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斗争。我们党是任何力量都压不倒、摧不垮的。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反对腐败,要德治和法治并重,教育与惩处结合,要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
  开辟了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强调要在全党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风气,并在县以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方面得到全面锻炼。
  这些重要论述,直指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问题,进而融会成“三个代表”这个新时代共产党建设的光辉学说,解决了历史的课题,回应了时代的呼唤。
  民族的希望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唱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强音,奏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旋律。共产党坚持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但共产党首先要为本国各族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大的考验就是,当新时代的机遇到来的时候,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世纪,对于中国的发展,希望大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注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史上千载难逢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复兴,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心声;这是最大的道理,最硬的道理;这是最崇高的事业,最伟大的事业。能不能抓住机遇,完全取决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抓住历史的大机遇,做到思想的大解放,实现社会的大发展和民族的大振兴。
  中国的大发展,中心是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优越的社会经济体制下才能得到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适应现代经济科技发展要求的全新的经济体制蕴含着无限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就是最好的证明。几年前,金融风暴席卷世界许多国家的时候,中国顶住了风暴的冲击,并尽力帮助周边国家化解危机,也是这一无限生命力的很好证明。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证中国成为世界上伟大的经济强国,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闯,大胆地实践,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的大发展,还必须是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崇高精神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发展团结进步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要靠先进文化的指引和激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靠思想的解放、价值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可以肯定地说,不代表先进文化的政党,不可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国家,不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没有先进文化鼓舞的民族,不可能登上人类文明的中心舞台。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现在又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吹响了中国先进文化大发展的进军号。而中国先进文化的大发展,本质上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它源自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融会着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国先进文化的英才承载着中华文化大发展的历史使命。数以千万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华英才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阶级基础,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大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
  共产党人的志向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满怀希望,又充满忧患意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决心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崇高志向。
  一位哲学家说过,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对共产党人来说,最高尚的东西就是做一个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新的千年、新的世纪已经开始,中国共产党将庆祝自己的八十周年华诞,每一位共产党员,尤其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思考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思想作风怎样才能体现“三个代表”?
  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共产党人想问题、办事情,都要符合客观规律,才能促进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繁荣先进文化,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理论思维去认识。新世纪,新时代,信息社会之复杂,变化之剧烈,是前人没有碰到过的。如果没有辩证思维能力,就不会有历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既抓不住大局,也看不清方向,更找不到工作的着力点,不仅当不好“三个代表”,还可能事与愿违,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先进社会生产力、先进文化都是群众创造的。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就是抓住了事物根本的科学理论,共产党人就是要学好这个理论,动员和组织群众去夺取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磨难而不亡,中国共产党八十载常遇坎坷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伟大祖国的完全统一,推动社会主义从低潮走向高潮,我们必须埋头苦干,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纲领和政策,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纲领和政策。党的组织、党的干部要当好“三个代表”,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十五大确定的纲领和政策,并做出群众公认的而不是自吹的成绩。
  有“厚德载物”的人格力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和人格力量,从而以自己深厚的道德力量和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去凝聚大众,推动社会发展。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只有一心想着人民的疾苦和幸福的共产党人,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做到凡是“三个有利于”的就拥护、就支持,从而创造一个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好环境。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多端的历史条件下,在形形色色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复杂环境中,特别需要共产党人表现出“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有拒腐防变的高度警觉。苏联东欧剧变的一个深刻教训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的干部队伍经不起考验。当反社会主义的风暴起来时,当时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千姿百态,有的束手无策,随波逐流;有的摇身一变,成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急先锋,不惜亲手打垮培养自己成长的共产党。这种悲剧的产生与这些党的党内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遏制有极大关系。今天,我们党内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明目张胆地搞腐败,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受到损害。对于一个党的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当好“三个代表”,最有效的试金石就是看他有没有拒腐防变的警觉性,能不能对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
  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共产党员的天职,是“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但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一味地考虑个人的得失可以使人畏惧很多东西,不敢正视现实,不敢坚持正确的意见,不愿也不敢对某些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提出批评、进行斗争。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应当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浩然正气。我们应当记住毛泽东的教导: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精神支柱与凝聚力
  吴建平
  人的志趣、性格、禀赋、素质乃至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有什么东西能够使人们团结和振奋起来呢?唯有精神支柱。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支柱,在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中往往起着支撑作用;同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就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人们的理想追求趋于一致,使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定一个方向,朝着一个目标前进。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过:人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精神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目标会丧失,力量会分散。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一面旗帜,一种凝聚人心的强有力的纽带,这已经为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曾将多少仁人志士凝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旗帜下;一本《共产党宣言》,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使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们从中找到了伟大的精神力量。纵观历史,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先烈,还是人民解放事业的英雄,他们所走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他们都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理想才走到一起的。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培育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构筑崇高而坚实的精神支柱,更是极其重要。我们国家有近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又不平衡,要凝聚起来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是增强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激励每一位国民奋发向上的伟大力量。当今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既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而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将是非常可悲和危险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中华民族又是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始终高擎理想的大旗走在民族的最前列,创造和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孔繁森精神,这些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铸就了我们的中华之魂。这种中华魂,或化为抗敌御侮的民族气节、立志报国的赤胆忠心,或化为咬定青山的坚定信念、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或化为自强不息的豪情壮志、敢于牺牲的英勇壮举,或化为勇攀高峰的创业风采、无私奉献的人生实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史的经验反复印证:一切伟业的成功,所有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作后盾,光靠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走进新世纪的中国人民,已经立下了伟大的抱负,这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升华,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反映了时代的本质要求,同我们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密不可分,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同理想的伟大旗帜下昂首前进的精神支柱。
  不懈奋斗的精神是最可宝贵的,是任何金钱也买不来的。这种崇高的精神蔚然成风,就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激励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金融工程丛书》
  为了系统介绍国外金融工程的优秀成果,追踪国外金融工程发展的前沿,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套《金融工程丛书》。该丛书从不同侧面分析和介绍了国外金融工程的发展和现状,深入讨论了金融工程在我国金融财务领域的应用问题。该丛书首批已出版的著作有:《金融工程概论》、《金融工程案例与评析》、《金融衍生工具概论》、《固定收入证券概论》、《远期结售证》、《股票期权》。该丛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学习用书。(沈建英)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华民国史》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汪朝光著)和第六卷(朱宗震、陶文钊著)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民国史》是目前国内代表民国史研究较高水准、全面反映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著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此次出版的两卷涵盖时间为1945年至1949年,对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叙述了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揭示了该时期历史发展的内在脉络及其主线。(穆子) c1x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国社会史论》
由周积明、宋德金、郭莹主编的《中国社会史论》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体例新颖,体现了专论和通论的统一。该书由“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史的基本问题”、“中国社会史的阶段问题研究”、“区域社会史的个案研究”四部分组成,对二十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总结。(金台) c1x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