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14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1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 '...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有关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的指示精神,本报文艺部和中国作家协会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近日在人民日报社联合召开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座谈会。来自首都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和部分中央新闻单位的相关人士近二十人参加了会议。人民日报总编辑许中田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者深入研讨了当前文艺发展与文艺批评的现状,并就文艺理论与批评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在引导文艺健康发展和推动创作繁荣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坦陈己见。本版特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我国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都已具有庞大的规模,文学艺术各门类,每年涌现的新作多不胜数;加上古典作品的重版和外国新作的译介,社会对于文艺评论的需求值是很高的。人们不但迫切希望读到对于作品的微观性评论,而且希望读到不同艺术门类或文体发展的宏观性评论。比较起创作的繁荣,评论的滞后是显然的。这固然因为评论队伍远小于创作的队伍,以致许多作品没有评论,而现有评论又多媒体炒作,或因缺乏宏观视野的支撑,或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溢美多于严谨的批评。新时期以来尽管出现了多视角多层面多方法的评论格局,评论中有很大力度和广泛影响的,实事求是、切中肯綮的真知灼见,仍然不是很多。加强文艺评论实在非常必要。
  我赞成文艺评论走向多层面多视角多方法的格局,例如除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评论,还应该吸收心理分析的、结构主义的、印象主义的、符号学的等其他范式的评论;除了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微观评论,也有对于全局性的年度宏观性评论;既有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的评论,也有社会视角、心理视角的评论。我相信所有这些评论都有它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总体上有助于丰富人们对于文艺的认识,并且彼此起着互补的作用。但我以为应该更多提倡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学观指导下的审美的和历史的评论。因为这样的评论与人民群众和社会进步联系更加密切,更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关注与欢迎。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电影评论要着眼大众
电影评论家 邵牧君
电影评论的现状不容乐观。我没有做过观众或读者调查,不好乱下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影评已经没有了市场。何以如此?我想只能是大众不需要。要问大众为何不需要,我想可能是大众根据阅读经验,觉得如今的影评写得不足以指导或引导他们的看片意向。因而,影评的式微,责任多半在影评人这一边。
  大家知道,影评要发挥作用,除了影评人本身要摆正位置和作出努力外,还涉及发表的园地、发表的时档、话语的自由空间等一系列因素。影评应讲求时效。如今的影评,甚至发在影片行将落幅之时,那又有多大作用呢。电影报刊本应以影评为主体内容,但如今已被“星闻”、“追星”、“访星”之类所挤占,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蜷缩一角,当个摆设而已。综合报刊中辟有影评专栏的也不多见。有的影片由于观众如潮,“影评”也突然多了起来,但是实际上能称得上影评的寥寥无几,对人不对片的多,骂街的多。更可悲的是,一些被骂的影片或影人,越骂却越走红,这也是中国特有的怪现象。
  再看广播和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媒体电视,影评在那里有一席之地吗?好像没有。北京电视台和电影频道倒是有过,如“银帆之旅”和“边看边说”等便是,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无缘再见。我认为今日之影评所以会落到这种可怜的地步,已不再是影评人没有摆正位置的问题,而是影评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问题了。
  电影作为一门产业和一门艺术,将会获得大的发展,影评该承担什么任务,该怎么写,应该提到讨论日程上来。有过争论,有过经验教训,会对新一代影评人有教益的。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呼唤电视艺术评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仲呈祥
  “九五”期间,中国电视艺术事业迅猛发展。仅2000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批准立项的电视剧规划剧目达一千二百七十一部二万二千二百三十一集,而该年度实际拍摄完成并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为四百五十五部七千五百三十五集。而中国当今电视观众日常拥有量,在十亿至十一亿之间。
  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当今世界电视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党和政府把凭借着现代化电子传媒这种先进生产力优势的电视艺术,当成是“凝聚和激励全民族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电视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文化意蕴较为丰富、审美情趣较为健康,作用于广泛的观众心理,就培养和造就一种深刻而非肤浅、沉稳而非浮躁、幽默而非油滑、健康而非媚俗的群体性鉴赏习惯,形成一种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反之,则恰恰相反。电视艺术在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中,起着别的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电视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评论严重落后于创作实践,已经严重地影响着这门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渗透性最强的新兴艺术的健康发展。至今为止,尚无国家级的电视艺术研究机构;电视艺术创作从整体上,缺乏电视艺术学的科学理论的导引和美学营养的支撑,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陷入了盲目性;电视艺术理论研究和评论队伍至今如散兵游勇,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气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对受众面最广的电视艺术观众心理学研究不深入,因而对收视率、观赏性缺乏科学的、全面的、辩证的认识。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艺术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加强电视艺术的评论工作,已成为燃眉之急。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抵制和杜绝泡沫评论
  中国文联副主席 李准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文艺评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真知灼见、令人心悦诚服的文章正越来越多。然而,泡沫化的评论依然存在,我以为对此不应熟视无睹。
  最突出的一种,是金钱驱动下的广告式炒作。明明是一部一般化的作品,却硬是要说成是“精品”、“里程碑”式的作品。更有甚者,因为拿了人家的好处,对一些明显属于胡编乱造、格调低下和价值观、历史观有迷误的作品也不遗余力地大唱赞歌。另一种突出表现,可称之为追星评论。有些媒体和评论者只要是明星名人的作品一出来,就一哄而上,竞相吹捧,把缺陷说成优势,失败吹为成功。有的名人新作分明是东拼西凑,评论者却说是博大厚重。有的明星的表演分明是在重复自己,评论者却说她是在创造新形象中实现了艺术的新突破。尤其是对在国外得奖的明星及其作品,不分青红皂白地吹捧更是到了肉麻的程度。这种追星评论有哗众取宠之意,无实事求是之心。此外,有些论者为标领潮流,人为制造评论热点,动辄发表理论宣言,或冠以现象之名加以标榜,此类评论也都带有泡沫的性质,虽张扬于一时,却很容易被戳穿,转眼即逝。这些泡沫评论损伤了文艺评论的声誉,也挤占了本应属于健康评论的生存空间。
  文艺评论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和建设精神文明的重任,它不仅要对创作者负责,而且要对观众和读者负责。同文艺创作一样,真正的文艺评论也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它不应靠别的而只能靠深刻的见解和审美的发现去打动人们。评论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潜心评论,拒绝诱惑,自觉加强自身的人格建设。舆论阵地包括大众传媒也要负起职责,拒绝为泡沫评论提供版面和播出机会。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提倡引导、鉴赏式批评
中国文化报 孙燕
文艺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文艺繁荣。文艺评论有各种各样,不一定非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我认为,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引导式、鉴赏式的文艺批评经常是效果很好的。只要是能够促进文艺向上、促进文艺健康发展的理论评论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各报刊的性质不同。我们报是文化部的报,面向文化单位特别是基层的文化单位和文艺工作者。这些年来文学艺术得到一定的繁荣,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转型期,在文艺繁荣的背后,许多文艺单位和文艺工作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戏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靠文艺工作者的拼搏精神排出来的,有些戏的成功甚至决定了一个剧团的生存,多给他们一些鼓劲和宣传,一个剧团就有可能生存下去,一个戏就可能演下去。这些年来中国文化报理论版用很大的篇幅评论新创作生产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之鼓劲。即便是登了有些不同争论的文章也是十分注重学理性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努力,我们的理论评论版才更为文化系统的文艺工作者看重,才能在引导文艺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觉得不利于文艺繁荣、不利于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不利于文艺队伍团结的文章就不能登,这也是坚持正确导向。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戏剧批评期盼大手笔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 廖奔
  与自身历史及它种艺术门类相比较,当前的戏剧批评显得寂寞,但同时又不排除它的相对臃肿。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经典批评的寂寞和庸俗批评的臃肿。
  戏剧现象纷纭林总、繁冗庞杂,其内在联系在哪里?规律和趋势又在哪里?人们期盼批评的理性之光的烛照。然而常见的议论却是对戏剧历史缺乏了解,缺乏基本的学养和学识,缺乏理性穿透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陷入自我迷失。
  戏剧实践是活跃的充满生命力和创造精神的存在,批评的原则是追踪实践的前沿,对无限丰富的对象作出理性把握、科学定性和趋势预测。然而面对对象的急剧变化,戏剧批评显现出理论武库的陈旧,缺乏自我调整与自我更新的机能,用固定的眼光和观念对应变化了的艺术实践,要求创作实践遵从既定的理论躯壳,本末倒置。
  批评应该成为创作的诤友、剧作的延长与补充,在力图贴近原创精神的过程中,寻找真正的审美发现,捕捉与发掘甚至作者自身亦尚未明晰的意义。但现象中更多却是主客体间的非平等对话,批评主体缺乏对对象的人文关怀和本体的、学理的、审美的价值观照,对创作的破坏力大于创造力。
  科学的戏剧批评建立在主体的人格独立和学术良知上,实事求是,有一是一。而现状却呈现为众多的遵命文字、人情篇幅,丧失批评原则甚至批评人格,庸俗捧场,廉价吹捧,或者对于对象的整体不闻不见,以点概面,抓住一点随意升发、无限提升,造成议论错位、美化失据,评论与对象缺乏内在联系甚至完全无关。
  对当前的戏剧批评痛下针砭,目的是想确立正当的批评文风、呼唤时代的批评精品、期盼戏剧批评大手笔的出现。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努力于真切的批评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曾镇南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神奇和腐朽之分,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前进方向的问题。文艺批评,作为文化观念、文学观念最敏感最自觉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有倡扬健康优美的文艺风气,阻遏病态浊丑的文学颓风,标举佳作,斥逐劣品的社会职责、文艺使命。
  现在我们需要怎样的批评?
七十多年前鲁迅翻译出版了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评论集《文艺与批评》,意在提供一批“可以据以批评近来之中国之所谓同种的‘批评’。”鲁迅用亲自“硬译”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原著的方法进行着坚忍辛苦的学习,诚恳地发出了他的忠告:“必须更有真切的批评,这才有真的新文艺和新批评的产生的希望。”他指出:“要豁然贯通,是仍致力于社会科学这大源泉的,因为千万言的论文,总不外乎深通学说,而且明白了全世界历来的艺术史之后,应环境之情势,回环曲折地演出来的支流。”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和“学说”,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别名。这也是不难理解的,那时马克思主义是刚传入中国不久的“异端邪说”,是“新潮激进”之论,吴稚晖用“什么马克思牛克斯”一语即可毙之的。这是一些现在的青年已经很陌生的老故事了。
  但这样的老故事和老的意见,我认为却是现在需要我们重温、深思并实行的。努力于真切的批评,我以为最重要而可行的,是大家都来从我做起。要在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学习“全世界历来的艺术史”,明辨现在文艺发展所处的“环境之形势”,认真地、不懈地、长期地研究文学现象、文学作品,然后覃思振笔,心无旁骛,秉持学术公心,循乎为文正道,多写一些切实精确,激浊扬清的好文章,做一个真正的、诚恳的、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开道的批评家。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批评的发展与不足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 雷达
我认为,当今文学批评整体上看来是思维活跃的,丰富杂多的,就发展态势而言,其学术空间和理论视野在不断地扩大着。所以,对不加分析地把批评现状描绘得一片黯然,甚至动辄宣布“文学批评的终结”的言论,我不能同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批评不存在亟待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前进的新特点:首先是,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取向上,较前更为明智、清醒和辩证了。近年来渐渐形成一种占主导性的诉求,那就是,努力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先进文化的高度,从中国现实出发,从本土实际出发,寻求不同文化的互补性及发展的阶段性,大力发展本民族的文学。第二,有健全的批评才会有健全的创作。当今一部分批评对一部分创作的影响力更内在,更具渗透性了。批评对时代、人文关怀,对文体、方法的思考,弥散在精神空气里,作家怎能不受影响呢。第三,文化批评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视野和境界,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文学批评。第四,新的批评人才和批评家不断涌现,从文学实践者中产生的有生气的批评家也不少。
  但我同时要说,从总体来看,文学批评在面对当今的时代思潮、历史语境、现实生活、创作实际时,仍然表现得被动、窘迫、乏力,缺乏主体性强大的回应和建构性很强的创意。突出的不足是:一、批评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资源的薄弱,对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整合做得不够,面对当今陌生而复杂的文化和文学现状,依原有的标尺、方法、语汇,就显得有点心长力绌了。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疏离、隔膜、各说各话、互不搭界的现象。三、受市场化、网络化、功利化影响,或走向谀评,或转向酷评,或蓄意制造文学事件以耸视听。四、由于文学批评是项极艰苦的学科,不但需要大量阅读,而且需要艰巨的理性思维,可能同样受市场化冲击,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转向情况也较普遍,需要引起注意,需要尊重和理解批评。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搞好面向群众的文艺评论
中宣部文艺局局长 李牧
文艺评论是党的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是促进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展文艺评论,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提高文艺创作质量,提高大众文艺鉴赏水平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的文艺评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切实把面向群众的文艺评论搞好,努力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搞好面向群众的文艺评论,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指导文艺评论,确保文艺评论的正确导向。
  搞好面向群众的文艺评论,就要紧密联系文艺实际。只有与创作同步,与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步,我们才能把准群众的脉搏,反映群众的心声,我们的评论才会更有亲和力和说服力。搞好面向群众的文艺评论,还要改进文风,树立科学的、健康的、说理的评论风气。要用我们的正直、善良、真诚、进取和乐观精神,通过文艺评论更好地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责任,承担起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责任,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达给他们,用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影响他们,用文明规范的语言行为方式带动他们,在群众的进步中,造就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艺评论活动。群众性文艺评论不仅可以为文艺鉴赏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成为专业文艺评论的有益补充。通过群众性的影评、剧评、文学赏析、美术摄影书法欣赏,以及群众性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通过群众的直接参与和平等交流,引导群众欣赏,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面向大众的文艺评论一般是在大众传媒上开展的,因此大众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有条件,为群众性的文艺评论提供阵地,提供服务。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第7版(文艺专页)
专栏:

  形成批评的合力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沈卫星
报纸历来是文艺评论最主要的阵地之一,它一方面直接面对纷繁的文艺创作实际和文艺现象,一方面又紧密联系着广大的文艺理论评论家,努力创造良好的文艺评论舆论环境,是报纸文艺宣传的重要使命。
  进一步关注重大的文艺理论问题和创作现象,包括文艺评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建设问题,多做贴近创作实际的文艺评论工作,以实现理论评论的宏观指导作用和导向作用。这是评论工作的重心和重点所在。
  宣传优秀作品,繁荣文艺创作,鼓励新生力量,催生精品力作,是文艺评论宣传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责无旁贷。我们将选择一批有实力的创作人员,跟踪其创作的全过程,多角度地给予报道、推介、评论、总结、提高,为营造一种产生精品力作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作舆论准备。
  文艺评论一定要把握好度,要让文艺批评真正成为对创作的一种制约,一种监督,一种保护,一种倡导。对不良倾向要抓苗头,要有预警;对优秀作品和好的现象,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热情评论;对恶劣的,要旗帜鲜明地加以批评。文艺评论切忌生硬嘲讽,要与人为善,多做引导工作,坚决杜绝文风不纯,危言耸听,意气用事,故作高深,话语霸权,介入矛盾,互相攻讦的观点和文章。
  实践证明,评论的合力是让优秀作品深入人心的重要保障。文艺评论本身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在竞争中树立形象,显示力量,这里的确有一个以合力形成舆论强势的问题。事实证明,去年各大媒体对新中国五十周年国产优秀作品进行成功的合力宣传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今年建党八十周年,也应通过组织、协调,充分利用合力形成评论的有效性,使一批优秀作品更见其丰采。
(附图片) C1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