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4-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图片 '...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采茶戏《豆腐哥、豆腐嫂》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五个没想到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张关正
  举办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是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在2000年为落实党中央“要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指示精神所做的一件大事。从阳春五月江苏省的《春到农家》亮相京城,到年终岁末山东省的《齐鲁春晖》火爆长安,先后有浙江的《水乡春来早》、江西的《红土地春韵》、吉林的《长白山春情》、河南的《春满中原》、河北的《捎来燕赵春讯》等七个省的七台当代农村题材的地方小戏在首都的文艺舞台上,刮起了一阵阵沁人心田的春风,为吃腻了“酒宴大餐”的首都观众,送来了一道道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清香可口的精美“农家小吃”。
  我有幸参加了这七个省农村题材地方小戏调演的创作、加工、演出,乃至剧本选集出版工作的全部过程。说真的,一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我心中存有不少疑虑。这些年来,城市中戏曲市场的萎缩、舞台演出的不景气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我想现在一些顶尖的国家级戏曲院团都在为上座率不高而苦恼,甚至为生存而挣扎。而这些往日在炕上地头演出的、反映农家生活的业余地方小戏(有的剧种以前甚至都没听说过),如今要在首都一流的长安大戏院演出,是否能够得到欣赏口味很高、非常挑剔的首都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当山东省的《齐鲁春晖》演出的帷幕在长安大戏院徐徐落下之时,我百感交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回想这半年多来与各地的同志共同奋斗的过程,我有五个“没想到”。首先我没想到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的领导,对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能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这么大的力量。部长们几乎每场演出必到,亲自过问,亲临指导,不断做出重要批示。司里的领导更是亲临各省,挑选剧目,指导创作,组织进京剧目的加工提高。其次我没想到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处在创作第一线的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同志对这次调演如此重视,具有这么高的创作热情。在经费严重不足、时间紧迫、创作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硬是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克服了种种困难,反复加工,精雕细刻,圆满完成了进京演出的光荣任务。第三个使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各地创作出了这么多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很高的农村题材的地方小戏;在农村群众文化战线上,竟有这么多优秀的剧作者、导演、演员。这七台戏,不仅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的内容广泛、丰富,立意、主题积极向上;而且在艺术上,无论是一度创作,还是表演、导演手法的处理及演员唱、念、做、舞的综合体现都是高水平的。远远超过了我原来意识中的“业余水平”。第四个我没有想到的是,以往只演出像京剧《宰相刘罗锅》、越剧《孔乙己》、黄梅戏《徽州女人》这样的大制作、大剧种的长安大戏院,这次上演每个剧目只有二十来分钟的地方小戏,居然能达到座无虚席的盛况,而且演出的效果居然能这样的“火”,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第五个没想到的是,我作为一名从事戏曲工作四十多年的专业戏曲工作者,能在这业余的农村题材地方小戏的调演中,受到这样大的震动,学到了那么多的知识与创作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调演使我看到了目前尚不十分景气的戏曲事业的光辉前景,看到了戏曲艺术的广阔市场,也看到了一个专业戏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事实告诉我们,具有三百多个不同的剧种,有着数百年丰厚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不是没有市场。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大城市里,现在是大城市里有戏无人看,而广大的农村则是想看没戏看。这次调演告诉了我,一个有责任心的、有作为的戏曲工作者,必须自觉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去为文艺最广大的“受众群”——九亿农民服务。农村——这个有着九亿农民的最大的戏曲艺术市场,有待我们去开发、去占领、去建设。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小戏春晖满九州
文化部部长 孙家正
值此光辉的世纪之春,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剧目日前在北京先后与广大观众见面了,我由衷地感到可喜可贺!农村小戏调演,是在农村小戏沉寂了三十余年之后,又以新世纪的丰采展现于我国戏曲舞台之上的。这既是时间的跨越,也是质量的飞跃。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三十余年前是专业文艺团体展演的现代小戏,而三十余年后的今天是我们的群众文化的农村小戏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所以说,这是真正地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也更是对落实十五大精神有着积极影响的一件大事。
  这些小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选材好,立意高,贴近生活,雅俗共赏;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大好形势,展示了新一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留给观众的总体观感是:是非褒贬分明,乡土气息浓郁,形式短小精悍,确实感人至深。七台小戏在首都长安大戏院演出时,观众场场爆满,掌声阵阵响起,征服了观众的心,也赢得了戏剧界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首肯。
  就小戏演出在首都观众、专家及宣传媒体中产生的巨大反响看,小戏调演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的。在调演过程中,不少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要求重播小戏演出录像。未能参加小戏调演的一些省市,要求给他们提供调演的小戏剧本和录像资料,开始着手进行移植和安排农村小戏创作演出工作计划。参加小戏调演的七个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小戏晋京演出成功深感满意,十分重视。要求在调演之后,队伍不散,人员不换,直接深入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浙江省把小戏下乡纳入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计划,并把小戏下乡称为小戏回乡,真正体现了艺术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河南省决定要在明年举办以小戏为主旨的全省农民艺术节。江西省在调演回省后,顾不上休息,立即下乡演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河北省已正式下文要求省内各地县都要移植这批小戏在春节期间上演,真正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参加调演的七个省,均已积极行动起来或已作出安排,使小戏调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扩大,并使小戏真正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小戏有着大舞台和广阔的天地,小戏调演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具有真正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重大意义。让我们与全体社会文化工作者一起,在新的世纪共同谱写新的篇章,共同上演一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戏。在此,我衷心向参加农村小戏调演并下乡演出的演职人员,表示深深的敬意。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戏小意义大
戏剧理论家 郭汉城
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部分省市农村小戏晋京调演”,从2000年5月19日开始,已经演出了七个省的三十五台剧目。看了这些剧目我感到十分兴奋,它们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它们直接取材于生活,真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与农民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二、它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轻便灵活,简中求美,适合广大农村的演出条件。三、它们的地方特色和剧种特色鲜明,为农民群众所熟悉、喜爱,乐于接受。特别是语言通俗流畅、幽默风趣,表现了农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四、演员绝大部分是业余的,有农村基层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他们长期在基层演出,掌握一定的戏曲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农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所以常常能在表演中闪现出新意与亮点。
  所谓“小戏”,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们小。短的二十分钟,长的一般也不超过三十分钟。但不要因为小就低估了它们,大有大的价值,小有小的优势,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不能以大小、长短来衡量的。有人评价这些小戏“戏小意义大”,这个评价很概括,也很精辟。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方面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十分需要文化,需要戏剧。由于小戏具有轻便灵活、便于普及和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势,正好能够发挥它们独特的作用。我在调演中看到的剧目,内容健康,歌颂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批判落后的封建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具有先进文化的性质。它们既能满足当前广大农村迫切的文化需要,又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戏曲本身的。从长远看,农村小戏的普及将对戏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戏曲面临严峻的形势是观众日渐减少,出现这个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与时代存在着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进行推陈出新,消除与时代的隔阂。半个世纪以来的戏曲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现代戏的趋于成熟就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然而戏曲与观众的分离,并不都因与时代的隔阂,也有工作失误上的问题。广大农村需要戏曲,由于体制上、审美上种种原因,戏曲却不能真正深入农村,以致失掉了这个地区最广、人口最多的重要阵地,削弱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戏曲原本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繁衍生息,绵延不断。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古老戏剧早已消失,惟独戏曲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原因就在于此。有人说,“中国戏曲是打不倒的”,其支持者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戏曲只要不脱离人民,尽管会遭受种种波折,终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大力气把农村小戏向广大农村普及,是一个战略性的措施。
  农村小戏的兴起,也如其他民间戏曲的兴起一样,是依靠自身的优势,顺应时代的要求,其前景是广阔的。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今天的农村,已不是旧社会闭塞落后的农村;今天的农民,也不是旧社会没有文化的农民。随着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农民的审美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农村小戏只有依靠质量,才能不断开拓、发展,守住这块重要的阵地。(附图片)
豫剧《富裕之后》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耀眼的风景
  文化部社文图司调研员 高万生
  此次的农村小戏调演,将成为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的一笔,而参加这次小戏调演的演员—来自基层厂矿和文化馆站的业余演员,他们对艺术的执著和挚爱,更成为文艺舞台上一道耀眼的风景。
  卖油排戏
  说来难信,做演员的要靠卖油排戏,演员的质朴与敬业精神让人感慨万千。
  河北张家口要排演一出小戏《父子争权》,矿工梁增兵在戏中扮演儿子。不巧的是,他家住在乡下,离市区五十多公里路,往返要坐公共汽车。错过了公交车的发车时间,那就只好租车。剧组排练小戏,既不像小学生上课那样有固定时间,也不像工人那样准点下班。可是,他又是戏中的主角,他不到场,整个戏就排练不下去。
  要租车,往返一次要花费一百多元。这笔钱从哪来?家里本来就不富裕,他每月的工资,除了养家,还要供孩子上学。找人借钱,也不是随时随地什么时候想借就能借到。情急之下,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家里还有一些自己加工的菜籽油,每次卖掉一桶,路费就有了。所以每次排戏,他先蹲在路边把油卖掉,拿到钱才往排练场赶。
  后来爱人发现自家的油少了,向他追问。他就把演小戏需要路费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了爱人。爱人听后,很通情达理地说,演小戏要用钱,我没意见,你放心去卖你的油,演你的戏吧。梁增兵为了演小戏,单位那边舍弃了井下补贴和加班费,剧组这边也没有一分钱补贴,反而自己还要贴着钱租车。直到现在,《父子争权》小戏的演职员,也没有一分钱补贴。然而演员们无怨无悔,他们觉得值。
  重回剧团
  河南省此次演出的戏中有一个小豫剧《调查》,戏中饰演乡长妻子的女演员张云岭,是受到多次邀请才出演这一角色的。她早先是县剧团演员,后来辞职办起了个体服装店,这几年生意特别红火。
  小豫剧《调查》需要一个唱功好能挑起戏来的女演员,现任的一位女演员必须调换。经全面衡量,新演员的人选就定在张云岭身上。但张云岭对领导的“三顾茅庐”均婉言谢绝,她心里清楚,服装店能有今天的规模,实属不易,一旦停下来要再发展就很难。可是,这边小戏调演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最后她的丈夫出马,张云岭才披挂上阵。虽然上阵有点被逼无奈,但张云岭演起戏来果真是身手不凡,小戏《调查》在京演出一炮打响。
  小戏演完之后,昔日的老顾客惊讶地发现张云岭不做服装生意了。她说,我又改“戏”了。现在张云岭已决定回归剧团,重操旧业。她说,还是干艺术这一行心里踏实。
  二人转,转“二人”
  这次调演的农村小戏,地方剧种多达二十八个。其中吉林省送选的二人转别具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而这次小戏调演的组织领导工作,对每一个省来说同样犹如一台二人转。就角色划分,一个是文化厅(局)长,一个是社文处长。厅长是上下游说,争取经费;处长则是围绕小戏剧组忙前跑后做好保障。只有这两个人“转”起来了,整个小戏调演才能正常运转。
  戏是好演,现实中事情难办。吉林省文化厅为了节约有限的经费,只能让演员坐卡车去北京演出。不料,途中卡车抛锚,进退不得。时值深夜,又是严冬季节,演员们只好拥坐一起,抵御饥寒交迫的折磨,等待救援。第二天下午他们赶到北京时,提前来京的省文化厅厅长周维杰、副厅长王永泽与大家一见面,就泣不成声。千难万苦都化作无言的泪水,行行泪水都饱含着对小戏的炽热深情。
  经费紧张,厅长难当,社文处长也不轻松。吉林省为赶排小戏,在“十一”放假期间,把演员集中到省里排练。社文处长沙圣华全权负责指挥,可就未想到文化厅管财务的同志也要正常放假,演员们吃饭的钱从何而来,成了一大难题。万般无奈之下,沙处长打电话让他爱人给他赶紧送钱。钱送到了,演员们才吃上了方便面。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参加小戏调演的七个省代表队中,还有很多。他们的情怀,优良作风,吃苦奉献精神,敬业爱业品质,无愧于养育他们的广大农民父老乡亲,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小戏”精神,感人至深。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农村小戏的启示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副书记 王蕴明
  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中演出的三十五个小戏,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特色,赢得了领导、专家、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戏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经验应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应是十分深远的。我以为,它带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一,古今中外,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文艺的根本问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党关于文艺的一贯方针。农村小戏来自农村,源于农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意愿、道德情操和审美理想。以其强烈的时代风貌、明快的生活节奏、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给广大农民群众以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同时又以其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给广大农民群众以教益,成为他们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近九亿是农民。试想,在我国众多的文艺形式中,有多少能拥有如此庞大的观众群,能为如此众多的人们所喜爱。
  其二,有着近千年历史、三百六十多个品种的戏曲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树大根深。它的根在哪里?在农村,它是由农村进入城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相对于中国戏曲产生的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而言,当今我国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因之,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戏曲也必然产生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是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几十年来,不少大城市的大剧团创作的一些大剧目,每每表现着某种迷惘与彷徨。而农村小戏既反映了当代现实生活的崭新内容,又继承了戏曲的美学原则:载歌载舞、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既重视思想意识的先进性,又重视形式美和观赏性,尊重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适应他们的审美情趣。面对此情此景,某些大城市、大剧院创作的“大剧目”,或则耗金数百万元,大制作、大排场,票价上千元;或则名曰创新实则搬用西方某种派别的技法,弄得连一些戏剧界的“职业观众”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凡此种种,不都应当认真的反思一下吗?不是可以从中感悟到一些艺术的真谛吗?
  其三,在当今人类生存条件下,要建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强国,自然要发展科技,壮大经济,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可以想见,以这些小戏为代表的农民文艺是广大农村文化之龙头,必将带动整个农村文化的蓬勃发展,而且由农村延及城市,促进城市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全社会、全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源头,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营养基,是“以德治国”的方略所在。当年马克思曾设想,到消除了“三大差别”、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们第一生活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文艺将不再是专门家的事业,而是全民的文艺。如此说来,这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文艺乃是体现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四,像这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全国规模的农村小戏调演,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曾大张旗鼓地举办过。由于种种原因,沉寂了三十余年,以至于这种优秀的艺术形式被不少人所忽视甚至轻视了。今天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再一次证明了地火是不会熄灭的,说明了组织领导的重要性。而领导的重视与导向,源于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加强和对党的文艺路线方针的领悟与识见。不要以为有些事情似乎司空见惯,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景观。 iVw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二人台《父子争权》
豫剧《电脑风波》
二人转《喜莲》 iV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