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
“资本”+“主意”
——菱花集团腾飞之路
郑文
以味精为主导产品,已稳坐世界味精行业第四大企业交椅的山东菱花集团公司,是如何从昔日的全部家当不过8万元的“丑小鸭”,摇身变为今天总资产超过33亿元的“金凤凰”的?公司董事长江保安一语道破其中奥秘:是“资本加主意”让企业实现了跨越和腾飞。
对“资本加主意”,江保安这样解释:所谓“资本”,就是企业资产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和运营;所谓“主意”,就是企业管理和技术开发中的好主意、妙点子,就是企业的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正是有了资本运营和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这三样看家本事,菱花集团才在市场风雨的洗礼中展翅高飞。
资本运营——实现“双赢”的扩张
1994年,初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的菱花公司,根据当时许多同行业国有企业亏损倒闭、大量设备闲置、大批职工下岗的实际情况,在企业扩张方式上作出了一个大胆抉择:不再另起炉灶,而是走兼并联合之路,以现代企业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他们用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商誉、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以租赁、购买、兼并和联合的形式,先后对16家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在选择兼并对象时,他们从资源优化和市场优化的考虑出发,实行最优配置。
1996年5月,菱花集团公司对长期亏损的长春味精厂实行控股联营。长春味精主要原料玉米价格仅为济宁的一半,电价、水费、煤价等均较济宁便宜,仅此数项,就可使每吨味精生产成本降低1200余元。这个厂以优良的产品和富于竞争力的价格优势,使菱花产品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市场。
成功的资本运营之路,使菱花集团实现了企业资产和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的低成本快速扩张。2000年,集团味精产量已达到12万吨,占据了国内市场20%的份额,成为全国味精生产两强企业之一。
管理创新——积小胜为大胜
菱花集团有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早上7点开干部碰头会,总结前一天生产情况,布置新一天生产任务。碰头会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播放公司内部的“焦点访谈”——公司检查人员对前一天生产管理中问题的录像,查处责任人,当场解决有关问题。
这就是江保安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以高度的耐心和责任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小胜为大胜。
基于这种思路,企业在物流管理上,提倡“一厘钱”精神,即在用量最大的玉米采购上,提出每斤节约一厘钱。推而广之,化工原料每吨节约一角钱,能源每吨节约一元。这种精神体现在企业的每个环节上,由此集腋成裘,2000年就节支1000余万元。
在财务管理上,公司账目严格实行日清月结,限定回款日期,资金的周转率达到了28天。
在人员管理上,实行末位淘汰制,优化员工队伍。2000年,集团公司对所属每个企业、每个岗位核编定岗,一举核减管理人员520人。人员减少了,产量反而比上年增加40%,实现了减员增效。
1999年12月,菱花集团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表明菱花集团的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公司产品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科技创新——集天下智慧帮我兴业
近几年,菱花通过与清华大学等全国12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开发新产品30多项,引进新技术、新工艺60余项,其中有5项获得了国家专利,两项填补国内空白,一项填补国际空白,两项分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
大量科技成果的应用,使菱花公司各个味精生产指标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谷氨酸产出率由过去的5.5%,直线上升到了11%;生产一吨味精的玉米消耗量,由过去的3.8吨,下降为2吨。每吨味精的综合成本,由过去的7000余元,降至目前的6049元。这一指标,已经低于国外味精的成本指标,使菱花产品不但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而且争得了大量国际订单,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热销局面。
数项对味精生产废渣深加工技术的采用,使过去严重污染环境的大量废渣变废为宝,先后生产出了生物蛋白、硫酸铵、腐殖质有机肥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产品的二次开发、利润的二次增殖,近两年每年新增利润上千万元。
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是菱花集团“招天下英才为我所用,集天下智慧帮我兴业”的人才战略。公司先后聘请了上百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智囊,并与十余所大专院校联手培训公司人才。目前公司大中专毕业生已占员工半数。
高素质的员工,严格的管理,加上国内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使菱花牌味精质量优良,受到消费者广泛欢迎,并于2000年10月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学会科学种田
秦丹
苏北某乡曾引进蔬菜新品种荷仁豆,并向农民提供了详尽的种植技术,还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按理,这一既无种植风险,又无销售风险的项目会为农民增收带来福音,可最终农民对荷仁豆却“爱”不起来。
问题出在荷仁豆的种植要求高,不符合当地农民的习惯。按要求,荷仁豆必须在籽粒适中时采摘,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条件十分苛刻。农民认为这条件太“洋”,不习惯,以致很大一部分错失采收期。
如今,农民种田,对生产技术、新品种引进乐于接受,且需求迫切。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一些特殊要求,一时难以把握,套用农民的话就是:“洋种田种不来。”
其实,这里并不是什么“洋”不“洋”的问题,而是农业进入了科学种田才能获得好效益的阶段,是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必然要求。现在的农副产品,想要卖出好价钱,就得讲科学、讲质量、讲效益,否则,你就得吃苦头。
科技的发展、品种的更新、市场的不断变化,给农民种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民朋友不能再沿用短缺经济时代“只管生产,不问销售;只计产量,不问质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出路只能是学习推广新技术,在实践应用中提高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乡村撤并
谨防出现“空白地带”
编辑同志:眼下,县乡机构改革已步入快车道,乡村撤并也势在必行。在这个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边缘空白地带”的出现。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撂挑子。如有些村原来为了完成一时的工作任务,担保让农民借贷的债务及村级负债,合并时稍有疏忽,就会相互推诿,没人担担子,最终损害了村民的切身利益。
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半拉子。有的地方在乡村合并中,原有的修路治地、架电通水等益民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群众的辛苦白交了“学费”。
三是偏僻村户成了“没娘的孩子”。乡村撤并中,集镇建设规划如果缺乏全方位考虑,边远村户就更加偏僻。
希望上述问题引起重视,使乡村撤并工作顺利进行。
中共湖北省竹溪县县委组织部 宗德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邵阳 柑橘改良结硕果
本报讯 湖南省邵阳市历时4年的柑橘品种改良工程日前全部完成,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邵阳市地处雪峰山脉与南岭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沛,适宜柑橘生长,早在80年代全市柑橘面积就突破了50万亩。但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的变化,邵阳市的柑橘生产出现了持续滑坡的严峻局面,橘园抛荒、毁树等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邵阳市从1997年开始对全市的柑橘品种进行改良。截至2000年年底,共完成柑橘品改18.25万亩,绝大多数为高接换种,改良后的品种为脐橙、椪柑、早熟温州蜜柑等优质品种。柑橘品改4年来,品改橘园共产柑橘5.35万吨,创产值1.07亿元,取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夏俊)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长治绿色经济现生机
本报讯 去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市已有26个品牌、81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认证产品数量居全国地市之首。这是该市农村信用社助推全辖区建设全省最大、全国一流绿色(有机)经济区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长治市作为山西省的农业大市,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人行长治市中心支行积极履行其行业管理的职能,引导全辖区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其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简化贷款程序,积极发放支农贷款,支持农民发展千园万场。去年累计投放支农贷款7.7亿元,农业贷款余额净增1.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增长0.9亿元;新增贷款中农贷占63.2%,为绿色(有机)经济区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成华 陈隽恩)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城乡看台
从不足200个到2200个,中国农业网站数量3年间增长了11倍。网上农业信息的增加,究竟对农民增收能起到多大作用?
农民上网能否淘金
本报记者 彭俊
因特网上有不少农业网站,对此记者早有认识,并且在电脑的收藏夹里存了不少相关站点。但听说现在国内一共有2200多家农业网站,还是有点出乎意料。这么多网站,质量怎么样?能否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11倍的跨越
用“迅猛”二字形容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并不夸张,尽管眼下许多网络公司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季”。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当众多网站群起纷争忙于圈地的时候,农业网站也毫不示弱。
截至2000年12月31日,我国农业网站总数已接近2200个,和1998年不足200个相比,增长了11倍。这是今年2月农业部信息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该调查还表明,在给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方面,政府网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由各级政府主办的农业网站共约360家。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直辖市的农业厅(局)创办了网站,一些大中城市的市政府、农委、农业局、畜牧局、乡镇企业局等也建立了农业网站;地、县级网站大约150家;乡、镇一级网站约40家左右。
在现有农业网站中,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格外引人注目。从1987年开始,农业部先后为信息中心注入资金7000余万元,使中心下属的中农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介绍,中农网目前有三大特点:信息集散规模比较大,日更新量20万字左右;信息服务影响比较广,日均页面阅览在2.5—2.7万次;信息应用效果比较好,利用信息沟通供求、选择项目、指导生产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
“网农”黯然下网
说起农民上网,广西百色市汪甸乡的王宗康算是一个典型。早在1999年7月,他与朋友合伙买台电脑上了网,并成为当地第一个利用因特网推销农产品的人。由此,王宗康在广西的媒体上获得了“网上农民”的称号。
然而,到了2000年9月,媒体忽然发现,王宗康已经整整4个月没上网了。这位曾经的“网农”说,“网上骗子太多,不少人干脆就是在骗东西。”王宗康曾在网上发布了大量农产品信息,仅有一次成功交易。有一次,一家外省公司称有意收购八角油,要他送两瓶样品,可当他托人把样品送到陕西这家公司时,发现所谓“公司”不过是在一家小招待所租的一张床。
专家认为,我国农产品的流通目前尚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信用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即使是“订单农业”,也有不少合同难以兑现的情况。另一方面,农业网站的发展突飞猛进,难免鱼龙混杂,加之因特网的信用机制和约束机制也正处在探索初期,一些“网上骗子”借机行骗。农民上网从事经贸活动,一要小心防骗,二要选择有一定信誉的网站。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办的农业网站,应当成为农民朋友的首选。
“聚宝盆”尚难聚宝
要让农业网站真正成为农民的“聚宝盆”,除了尽快建立信用机制外,还要加强网站自身的建设和整个农业网站系统资源的有效整合。农业部信息中心的调查表明,农业网站眼下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规模偏小。在现有的农业网站中,几乎没有一家农业网站具备类似“新浪”等综合网站的社会知名度;即使在农业领域,能让农村干部和农业专家挂在嘴边的农业网站,也寥寥无几。规模小,所辐射的市场面就小,对农产品产供销的信息指导作用就小。
二、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信息资源更新不足、网页设计不够精细,这是大部分农业网站的通病。记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家农业网站,10天前上去看看,是一副模样,10天后再看,还是那个模样,信息还是那么几条,面孔还是那么单调。这样的网站,能有吸引力吗?
三、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据记者观察,只有为数不多的农业网站在自己的主页上建立了与其他农业网站的链接。因特网本来就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一部分农业网站之间相互封闭的做法,最终只能使自己的发展走入死胡同。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刚刚起步,农业网站出现上述问题在所难免。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必须对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同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农业网站会成为广大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七连冠”的故事
司印居 杨庆春
山东省冠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连续6年上缴税费居全省同行业榜首,2000年上缴税费又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实现了“七连冠”。
在竞争激烈、油价上涨的情况下,到1993年,二运全部家底不足28万元,资不抵债,十几部汽车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
二运要启动,首先要添置新车,可到哪里去筹钱呢?当地银行怕还不起贷款而大门紧闭。刚任公司经理不久的张增根一跺脚:借!他求告亲友,靠借来的钱买了11部货车。
有了车,并不等于赚大钱。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在全公司引入竞争机制,精简科室人员。经过紧张的述职、评选、考评,42名行政科室人员一下子减掉了35名。减下来的人员全部分流到运输第一线。接着,打破原有工资界限,对干部实行定额工资,对工人实行效益工资。改革重锤,唤醒了职工的危机意识。干部在一线跟车、要账,工人们早出晚归,大都超额完成定额任务。
2000年,油料价格上扬,运费下跌。面对运输行业风云突变,二运及时筹资500万元,新购买斯太尔大货车10辆,在沿途业务线上设立了十几个配货站,改原来的单线运为来回载,使货运实载率达到85%以上。
企业效益好了,但二运并未止步。在先后投资4600多万元,购置运输车辆120台的基础上,他们又先后接管了县第一、第三运输公司和南陶汽车二队。目前,二运已有200多辆大吨位汽车,公司总资产达到5000多万元。去年完成运量4000多万吨,年周转量1.5亿吨公里,收入和税费均比上年增长35%,实现了连续七年在全省同行业中经济效益第一,公司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以货运为主的公路运输企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地处粤东山区的揭西县是广东省16个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图为该县京溪园镇的优质茶叶基地——北山茶场。李维照 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共兴伟业 共铸辉煌
——谈谈移民工作中的对口支援
漆林
对口支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重大举措
199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各省(区、市)、国务院各部门发出《关于开展对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在安排基建、技改和其他投资开发项目以及在经济合作、人才培训、干部交流等方面,对三峡工程库区各县(市)移民工作给予重点支援。
从此,三峡工程移民工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50多个部门和10个大中城市响应国务院号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编制支援规划,积极洽谈合作项目。
为了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发展,199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对口支援计划并切实组织实施。还明确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10个大中城市,分别重点支援一个库区县(市)。
对口支援是繁荣库区经济、稳定库区移民的有效措施
对口支援三峡移民是全民族的大事。几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蓬勃开展。截至2000年6月底,全国对口支援共为三峡库区引进资金80.17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三峡库区移民资金总量的43%。援建和捐助学校443所,安排移民劳务34853次,培训各类人才3339人次,干部交流641人次。对口支援的形式也由输血型转为造血型,由政府引导转为市场选择,由库区单方受益转为援受双方共同受益,从而使对口支援进入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
通过几年的实践,对口支援工作不仅扩大了库区的移民安置容量,加快了库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带动了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众多商家企业扩大了规模,开拓了市场,在支援三峡库区的同时也壮大了企业自身。
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工作,促进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壮举,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抉择,也是再造西部秀美山川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未来两年是三峡工程二期移民的关键时期,移民工作将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正常蓄水、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移民工作顺利与否决定着三峡工程的成败。我们在努力做好移民工作的同时,要认真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不断巩固对口支援工作成果,在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中,把对口支援与开发三峡库区优势资源同全国广大地区扩张优势产业、扩散优势产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结合起来,探索对口支援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生命力,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作者系国务院三峡移民局局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绿色产品
富了乡亲
河南省夏邑县利用当地盛产胡萝卜、西红柿、仙桃、草莓等农产品的优势,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几年前,农民熊连忠就创办了一家绿色食品公司,专门加工各种蔬菜汁和果汁,不仅自己富了,而且富了乡亲。图为胡萝卜生产车间一角。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