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3月27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3-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业'...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让畜牧业发挥更大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 齐景发
  就当前情况看,只要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优化畜牧行业内部结构,畜牧业完全可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畜牧业的优势在于:
一是对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较强,适应家庭经营。畜牧业受耕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小,既可以转化粮食,又可以利用作物秸秆、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还可以利用广阔的草地。二是基础较好。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放开较早,畜牧业生产引入市场机制也较早,农民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均有一定基础,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三是发展潜力很大。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的贡献应该越来越大。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以达到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不足30%,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四是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大部分省、区将畜牧业列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一,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当前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通过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比例和畜禽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和“细毛羊工程”,加快奶业和羊毛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比重,拓展畜产品市场,提高畜牧业效益。
  第二,加强疫病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损失。畜禽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有250亿元左右。如果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控制和减少疫病危害,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客观上等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开辟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降低养殖成本。要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饲用作物,同时加快青贮饲料和氨化秸秆的利用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饲料供应能力,降低养殖成本,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饲料加工方面,国家对工业饲料产品将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并创造条件促进饲料企业技术改造,对饲料工业发展十分有利。
  第四,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扶持,加快发展。在产业化发展中,要着力培植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要发展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要处理好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在农村经济增量和农民家庭现金收入中,畜牧业的贡献率都达百分之六十左右。畜牧业——
  托起农业经济半边天
四川省副省长 陈文光
四川是畜牧业大省,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是四川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供给基地,每年猪肉外调量约占全国省际间调拨总量的1/3,对丰富全国城乡居民“菜篮子”,特别是保障全国大中城市的市场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九五”期间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四川畜牧业已成功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全省畜牧业实现连续24年增长,出栏生猪6560万头、牛240万头、羊1200万只,分别较“八五”末增长11.49%、66.67%、181.03%;肉类总产量650万吨、禽蛋产量108万吨、奶产量30万吨,分别较“八五”末增长36.55%、77.05%、25%;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畜牧业产值占43.1%;在全省农村经济增量中,畜牧业贡献率达59.65%;在农民家庭现金收入中,畜产品现金收入就占60.98%;在农畜产品集市贸易中,畜产品成交额占到了52.66%,对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和社会稳定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后,四川畜牧业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法治牧,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要严格动物及其产品防检疫工作,实施“放心肉”工程,努力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切实保障人们身体健康。二是科技兴牧,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计划,大力开展畜牧业科技园区、新技术示范区的建设,继续组织8500余名科技人员下乡。三是立足市场,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十五”末,全省完成“4五2八”结构调整计划,即: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实现同种植业“平分秋色”;农牧民当年新增收入中畜牧业贡献50%以上;在畜牧业产值中,非猪产值达到50%左右;猪的三元杂交面提高到50%以上;禽兔良种面提高到80%,羊的良种及杂交改良面提高到80%。四是加强体系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要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种畜禽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建成育、繁、推、用相配套的畜禽良繁体系。(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始终把草地保护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统一规划,分类治理,科技带动,整体推进——
  实现畜牧业增效增收
青海省副省长 穆东升
  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可利用草原面积4.73亿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9%。切实搞好草地保护和建设,对于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牧民增产增收乃至维护江河源头地区生态平衡和整个江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主要抓了四项工作。
  第一,深化改革,完善草场承包。全省牧区草场承包面积达4.28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90%,有6.9万户牧民领取了《草原使用证》,草场承包到户,进一步调动了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八五”以来牧民自筹用于草地建设的资金达4亿多元。
  第二,大力实施畜牧业“三大工程”,加强草地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实施青南牧区“温饱工程”、环湖牧区“小康工程”、东部农区“致富工程”,累计投资10亿多元,建成围栏草场3566万亩、人工种草1552万亩,修建畜棚421万平方米。青南牧区“温饱工程”建设已安排建设户34644户,占青南牧区总牧户的52.3%。全省有80%的牧户实现定居。牧区示范项目一、二期工程建成近20万亩人工饲草基地,1.4万亩草籽基地,防灾基地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突出草地生态治理。在重点治理草原沙化、退化和“黑土滩”的同时,实施了一批草原生态治理项目,在6个县启动了以退耕还草为主要内容的草地生态建设,累计改良草场1545万亩,草原灭鼠4.4亿亩。
  第四,加强草原法制建设。围绕草地保护和建设,先后制定实施了《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等13个地方配套法规,进一步加强了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从严查处毁坏草原的行为,为保护草原提供了法律保障。
  草地保护和建设的有效开展,改善了草地生态环境,提高了草地生产力,促进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牧民收入,改善了群众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畜牧业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翻了两番多。2000年,牧民为社会提供的商品畜是1978年的4.3倍。(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玉米出口量全国第一,年产秸秆250亿公斤。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做好粮食和秸秆两篇文章
  吉林省副省长 杨庆才
  吉林省是农业资源优越的大省,粮食、秸秆资源较为丰富。“九五”期间,全省粮食年生产能力稳定在225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全省人均占有粮食800公斤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玉米出口量,十几年来一直居全国首位;全省每年秸秆总量在250亿公斤左右,其中玉米秸秆约200亿公斤,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近些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全省各地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通过过腹转化、加工转化,不断加快资源优势向牧业优势乃至经济优势的转换步伐,促进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以实现粮仓变肉库为根本目标,突出基地带动。多年来,在抓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同时,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搞活粮食经济的立足点放在发展畜牧业生产上,大力发展依托于玉米带上的畜牧业经济,积极推进过腹转化增值,使全省农区畜牧业迅速崛起,很多产粮大县逐步发展成为养牛大县、养猪大县和养鸡大县。目前,全省已建成23个优质肉牛商品基地、15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15个商品肉鸡基地、14个秸秆养畜基地。
  (二)以发展饲料工业为支撑,突出质量拉动。几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以推动畜牧产业化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基本保证了育肥猪、高产肉鸡、高产蛋鸡对配合饲料的需求。到2000年底,全省饲料工业双班生产能力达到392万吨,饲料产品实际生产总量234万吨,加工转化玉米122万吨,实现产值33.3亿元(90年不变价),其产值在全省工业行业中位居前20位。
  (三)以推广秸秆加工调制技术为手段,突出科技牵动。围绕粗饲料的开发利用,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推广普及加工调制技术,提高秸秆资源转化率和饲料利用率。经过几年的努力,秸秆开发利用由过去的盐化、氨化、青贮起步,逐步向应用纤维素复合酶等生物技术转变。
  资源转化、过腹转化、加工转化能力的日益提高,为吉林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目前,全省已有各类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000多个,重点龙头加工企业的肉牛、生猪、肉鸡屠宰加工能力已分别达到40万头、400万头、1亿只。(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养猪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30%;养猪业收入占农业纯收入56%;生猪外销量、外销率均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养猪业成为农村经济支柱
  湖南省副省长 庞道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湖南养猪业实现了由副业型、自给型产业向支柱型、外向型产业的巨大跨越。2000年,湖南省出栏生猪6229万头,比1990年增加3137万头,养猪业产值达到3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2%,全省人均猪肉占有量64公斤,农民养猪业纯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56%。全省年外销生猪由1990年前不足600万头发展为近年的3000万头左右,生猪外销量、外销率、供应港澳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
  回顾过去,湖南养猪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猪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多次发文要求将养猪业作为振兴湖南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省市县乡各级都成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挂帅的养殖(猪)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都办有养猪示范点,全省各级党政领导每年办示范点近2000个,通过以点带面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养猪业的发展。
  二是狠抓养猪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商品猪基地建设。尽管湖南财政并不宽裕,但从1978年起,一直坚持实行屠宰税“以牧养牧”政策,并把其中的绝大多数用于养猪业的良种、防疫、饲料等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和商品猪基地建设,仅90年代无偿投入就达4亿多元,加上中央支持和其它资金,全省建起了90多个种猪场、60多个饲料厂、60个商品猪基地县。动物防疫设施基本配套,在全省上下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生猪良种繁育推广、饲料生产供应、疫病防治三大技术服务体系,显著提高了湖南养猪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力水平。
  三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养猪业的优惠政策。在贯彻落实国家农村、农业基本政策的同时,湖南各级政府对发展养猪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建猪舍用地手续简化、税费减免、良种补贴、优惠贷款等等。
  为了解决养猪所需玉米紧缺的问题,省政府还制定了稻田改制、扩种玉米的优惠政策。现在全省年种植玉米由1995年的不足200万亩增加到4500多万亩,年产玉米由1995年的34万吨增加到113万吨。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使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股份制合作型等不同层次的养猪产业化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我省首创的以股份合作制为纽带的养猪合作组织模式:“养猪小区”,是一种较好的产业化经营形式,且发展较快,到2000年底,全省已建成养猪小区1360多个,年出栏优质肉猪1100多万头。(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强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注重科技服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培育市场——
  走畜牧产业化之路
  河南省副省长 王明义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畜群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0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64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以上,畜牧业增加值达354亿元。
  在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中,我省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在畜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1997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2000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决定》,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发展畜牧产业化的重点。目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300多个。其中,漯河双汇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企业,2000年销售收入达62亿元;潢川华英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年加工肉鸭2000万只,年销售收入突破6亿元。
  三是注重科技服务。河南畜牧产业化之所以得到较快发展,科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全省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料生产等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科技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四是逐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利益机制是产业化健康运行的保证,持续发展的动力。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利益关系,是建立合理利益机制的关键。在这方面各地探索出了不少成功做法。如豫北的永达食业公司和大用食业公司在肉鸡和生猪生产上,与村集体(或农户个人入股)采用“合作办场、承包经营、风险共担、让利于民”的办法,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办起了年出栏30万只的肉鸡场102个,年出栏肉鸡3000万只,办起了3000头以上规模猪场30个。
  五是积极培育市场。培养和开拓畜产品市场是搞好畜产品流通,加快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省各地通过改造畜产品传统市场,在畜禽集中产区建立大中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品种改良,提高规模饲养水平,力争“十五”期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进一步壮大畜牧产业
山东省副省长 陈延明
我省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坚持把畜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00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560.2万吨,禽蛋366.2万吨,奶类70.5万吨,分别比“八五”末增长42%、48%和90.6%;畜牧业增加值265.1亿元,占整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0.9%。我省突出抓了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生产布局,扩大规模饲养。全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奶业生产,鲁中平原的生猪、肉鸡、蛋鸡生产,鲁中南山区的兔业生产,鲁西及沿黄市县的牛羊生产,黄河三角洲的牧草生产等五大畜牧产业带,避免了盲目发展和结构雷同。
  二是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省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畜牧生产良种化、优质化。全省1995年起实施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把畜牧业作为重点进行扶持,5年累计投资5320万元,占总投资的30%。我省引进的肉牛、肉羊、瘦肉猪等国外良种经过繁育和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是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加工增值。通过多形式改制、多渠道融资和兼并联合、资产重组,龙头企业的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带动了畜牧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全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一批大中型加工龙头企业成为拉动畜牧业增产增效的主导力量。
  四是加强疫病控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我省以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在国家支持下,基本完成了覆盖9市35个县的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区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五是发展开放型畜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一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扩大畜产品创汇;另一方面,加强投资环境和市场效益的综合引导,采取政府招商、企业招商、民间招商等多种形式,面向畜牧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省畜牧三资企业发展到600多家,正大、雀巢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我省从事畜牧业开发。
  “十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主要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规模饲养水平,在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的同时,加快牛羊兔等食草性动物特别是肉牛、奶牛、肉羊和特种畜禽的发展;加快发展优质饲料、饲草生产;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附图片) MQm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去年,农民人均出售畜产品收入为330多元,占农产品销售总收入的34%左右;农民人均收入新增部分有近50元来自畜牧业。有些地方,畜牧业提供的现金收入已占到农业现金收入的“半壁江山”,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超过30%。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期经济专页,我们邀请农业部主管领导及农业部推荐的6个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笔谈发展畜牧业的经验、体会,期望对当前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所启迪。 MQm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