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视点
“看病难”难在哪里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根本症结在体制
多年来,许多大城市的老百姓都反映:到大医院看病太难。从挂号、候诊到检查、住院,事事都难。
以北京同仁医院为例,要想挂上一个眼科专家号,绝非易事。许多人都是午夜时分去排队,有的搬着被褥等候,有的全家轮流值守,一直熬到天亮。在其他大型医院,也不同程度存在“看病难”现象。对此,群众抱怨颇多。
那么,“看病难”究竟难在哪里?为什么多年无法解决?
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办主任叶玉琴认为,“看病难”主要是因为名医少、患者多,供求矛盾突出。协和医院的日门诊量达4000至5000人,但每天出诊的专家只有100多人。由于病人太多,许多专家一上午要挂三四十个号,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时一直要看到下午两三点。即便是这样,仍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吴明江指出,从表面看,“看病难”反映出的是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但是,从深层看,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主要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患者无法选择医院等。要想彻底解决“看病难”,只有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把选择权给患者
近来,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李先生经常患感冒,本来只需要开些简单的药品,但由于他们单位的医疗合同医院是协和医院,所以,每次他都要起大早去挂号、排队,等到看完病已是中午。其实,在李先生工作单位附近,还有很多小医院,名气虽不大,但诊治一些常见病还是绰绰有余。
这就是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公费医疗划片分割,职工只能在单位选定的一两家医院看病,没有任何自主选择权。同时,各单位都争相与大医院签订医疗合同,造成了“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现象。这种所谓的“合同”,客观上形成一种“医疗垄断”,既不利于医疗机构之间平等竞争,也不利于大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如北京同仁医院的大病统筹合同单位多达400多家,承担24万名单位职工的医疗任务。而在众多的区级小医院,整日门庭冷落,大量医疗资源闲置。
由此可见,“看病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著名医院。这些医院医疗技术领先,荟萃了全国的知名专家,自然吸引了大批患者,如协和医院的内分泌科、同仁医院的眼科、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等,小医院确实无法相比。但是,由于医疗体制不合理,相当多的常见病也涌入了大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同时,也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据卫生部统计,“九五”期间,我国医院资源逐年增加,其增长率总体高于同期人口增长率,但是,医院资源利用未见好转,利用率逐年下降。
今年底,我国90%以上的城市将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将迈出更大的步伐。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职工看病有了选择权。过去,职工只能到一家合同医院就诊,今后可以到多家定点医院,甚至全市的所有医院就诊。同时,职工既可以选择医院买药,也可以选择定点药店买药。改革将给更多的群众带来实惠和方便。
呼唤社区卫生服务
家住北京海淀区的王大妈患有高血压病,但她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愿意去医院。她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年龄偏大,行动不便;二是医院手续繁琐,候诊时间长;三是医院不必要的检查过多,不必要的药品过多。为此,她特别希望得到社区卫生服务,让一位全科家庭医生为自己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王大妈的心愿也是许多城市居民的心愿。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没有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致使“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尚难以实现。据统计,城市各大医院就诊的门诊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常见病,大量患者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而且也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严重不足。因此,只有大力发展集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才能合理分流病人,真正缓解大医院“看病难”。
近年来,上海市从体制和机制入手,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全市先后建立了240个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47所老年护理院,95所地段医院全部转化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上海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已经达到平均每万人8万元。同时,全市还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住院、门急诊、家庭病床等符合基本医疗保险项目的费用,均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费标准和医药费自己负担比例均低于二、三级医院,从而有效地分流了大医院的病人,使居民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上海市卫生行政部门还规定,二、三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下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半年。医院医生可利用业余时间,作为居住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家庭医生,为社区居民服务。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杨浦区一对老年夫妇都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曾就诊于许多大医院,由于得不到系统化指导,一年共花费了几千元医药费,还是控制不住病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给他们分别建立了个人慢性病管理档案,并要求他们记录每天的饮食和运动情况,通过为期3个月的观察和指导,使他们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血糖、血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大大减少了医药费用开支。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有大医院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不仅如此,上海市还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由单纯的医疗、保健向综合卫生服务转变。他们试行了“合同制家庭保健医生服务”,全科医生和社区家庭之间建立服务责任制,为家庭成员提供全程、综合的卫生保健服务。目前,全市已有很多家庭与社区签订了保健合同,老百姓终于实现了拥有“家庭医生”的梦想。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学论坛
重视青蒿素产业国际化
逯春明
青蒿素是我国学者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于70年代初从中药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单体,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目前已上市品种有双氢青蒿素制剂(北京)、青蒿琥珀酸酯制剂(桂林)、蒿甲醚制剂(昆明)和复方蒿甲醚(军事医学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大医药公司争相以代理、买断等方式欲取得上述产品的市场控制权。至90年代中期,除北京市科泰新技术公司和北京万辉药业集团经营的双氢青蒿素(科泰新)外,其余3种产品均已将国外市场开发权转让给西方医药公司。目前,我国生产的青蒿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量不足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我国青蒿素产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历史原因造成青蒿素原料、产品、市场能力和科研能力分散于不同地区,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行业竞争力因之大大下降。
——国内医药企业的营销力有限,市场开发策略走过弯路。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历来以原料出口为主,贸易方式是“需求已经存在”的一般贸易。而青蒿素类产品为中国科学家首创,首先需要在目标市场“创造需求”,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能力、人才、资金、经验等方面都显不足。
——作为特殊行业,医药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长于一般的工业产品,尤其是产品的市场引入期。一般一个全新药物的上市,引入期需要5—10年时间。我国青蒿素正处于市场引入期。尚未进入快速成长期。
专家指出,青蒿素产业国际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每年10亿美元左右的潜在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青蒿素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其在国际医药领域的地位对我国其他医药产品,尤其是中药有着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以青蒿素产业为先导极有可能带动中药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我国医药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鉴于此,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周超凡、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张均田、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龙致贤等专家日前联名呼吁,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青蒿素产业国际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扶持青蒿素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针对青蒿素产业现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有原料、有产品、有市场、有科研,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跨领域的大型企业。由国家给予集中的资金扶持,迅速提升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企业到目标市场(非洲)建厂。其意义不仅是减小贸易壁垒,适当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将我国医药企业与目标市场的关系从一般贸易提升到投资、技术输出和解决就业的新高度。这对于开发像非洲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更有效地使用、更公平地分配水资源?
怎样发挥水的多功能性,使其在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水务管理呼唤制度创新
姚远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水是最丰富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有5万多条河流、8.6万多座水库和2800多个湖泊,就水资源总量而言不可谓不丰富。但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我国却是一个水资源匮乏国。
近些年来,用水量激增,但清洁水源日益减少,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洪涝灾害。许多地区由于缺水,造成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等许多问题。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和效率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
一龙管水
我国目前的水务管理体制中,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市政、规划、农业、卫生等部门均与水有关,可以说是“多龙管水”。管水、治水和用水政出多门,基层水务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经常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状况,部门保护主义影响了水管理的综合效果。
水资源的严峻形势使各级政府充分意识到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随着上海、深圳、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水务局的成立,建立统一的政府管理部门,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对水资源实行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开始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与原来的水利局相比,新组建的水务局是各级政府统一管理水务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水土资源保护等实行一体化的统一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一龙管水”的同时,还要注意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与权力制衡。
流域管理
在水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还需要考虑的就是建立流域管理的运行机制。从理论上说,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它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的,是以流域或水文地质为单元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建立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水的自然属性的要求。
谈到流域管理,法国苏伊士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高中列举了本世纪初以来,世界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出现的三种流域管理形式,即流域管理局、流域协调委员会和综合流域机构。具体来说,流域管理局是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法律授予其高度的自治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权力,其任务大大超出水资源管理的范围。流域协调委员会是河流流经的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主要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协调和规划。综合流域机构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其职权既不像流域管理局那样广泛,也不像流域协调委员会那样单一,它具有广泛的水管理职责和控制水污染的职权。
相比较而言,我国目前的流域管理机构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监控权、执行权有限,控制流域水资源分配的实际权力也有限,科技手段不足。而且流域委员会财政权过小,不能有效促进水资源管理及政策的实施,“流域治理”薄弱。有些行政区划内设有流域管理机构,但在行政上受地方政府的领导,从而在实际意义上割断了流域管理的流域界限。
所以,我们在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中,除了要明确唯一的管水部门,还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结束各省、市、自治区分而治之的局面,按照“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使流域委员会能跨越省市的行政边界行使流域管辖权。
提高效率
我们提倡的“一龙管水”,主要是指水务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要明确水的管理权。而在市场管理体制方面,就需要明确水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去年国内曾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国际公用事业管理方面比较流行的管理模式,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直译为“政府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主要指政府与私营公司合作经营公用事业,即“官督商办”。
据高中介绍,自1987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水务机构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政府的角色已从水务的提供者转换为水务的法规制定者,而私营单位在水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许多国家,由于公共供排水部门收费低、维护费用不足、投资缺乏,政府选择了特许经营方案,与私营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
我国的城市公用设施目前大多是“官督官办”,市政府及国有部门负责投资建设,拥有水设施所有权并负责运营维护,这是固有的传统模式。它的不足之处是垄断经营、缺乏竞争,且常常资金不足、经营亏损,政府长期补贴。国外经验证明:产权多样化、适当允许外资及民营资本参与管理水厂,可以让经济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自然之窗
走进西双版纳植物园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初春时节,记者从乍暖还寒的北国,来到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仿佛一下子进入了绿的海洋,花的海洋,美的海洋。
“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形”。具有“亚洲多瑙河”之称的澜沧江支流罗梭江,在西双版纳勐腊县勐仑镇勾画出一个葫芦形的半岛,这里气温高,湿度大,雨量丰,是热带植物生长的乐园。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带领一批科技人员乘筏渡江,披荆斩棘,“双手劈开葫芦岛”,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走进植物园,各种千姿百态的奇花异树映入眼帘:花瓣如陶瓷的瓷玫瑰,蕊黄花白的鸡蛋花,随着歌声微微颤动的跳舞草,令人目不暇接;高耸入云的望天树,可以致命的“见血封喉”树(又名“箭毒树”),树龄达800多年的铁树,让你叹为观止。据介绍,在面积300公顷的园地内分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5000种植物,散布在国树国花园、名人名树园、树木园、奇花异卉园、榕树园、棕榈园、百果园、百香园等20多个“园中园”内,其中每一个园都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就说榕树园吧,60种榕属植物形态习性各异:有的树干、树枝上发出的气生根从半空扎到地里,渐渐变粗,成为支撑树冠的支柱根,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特景观;有的气生根缠绕在其它的树上,越长越粗,越长越宽,最后连接起来,把附着的树绞死,形成了独特的绞杀现象——有的游客把它戏称为“小姐傍大款”,发人深省。此外,那纵横交错如蛟龙盘绕的地面根,附生着蕨、地衣、苔藓、兰花等30多种植物的“空中花园”,也都是热带雨林独有的景观。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园至今还保留了一片原始热带雨林,虽然是次生林,却也遮天蔽日,其间共有当地乡土植物约2000种,约占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1/2,已引入滇南珍稀濒危植物4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导游小姐的讲解,会让你发现,植物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有妙趣横生的故事。就说前面提到的古铁树吧,3株外观极为相似,居然是“一妻揽二夫”——中间一棵是雌树,旁边两棵是雄树;铁树的年龄从树干上就可以判断:它的树干一年就长“一圈”,仔细望去,层层叠叠,非常明显,仿佛树的“年轮”。“旅人蕉”的名字从何而来?原来它并排向上斜生的叶柄非常之大,可以储存雨水,解除行人的远涉之渴。大家都知道竹子开过花就死,而棕榈科的许多植物也是如此刚烈:长到十七八岁开始开花结果,两三年后果实成熟之时,也就是树的死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简直匪夷所思。
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也是傣族的故乡,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植物为傣族人民提供了食物、烧柴自不必说,许多树的叶芽至今还是傣族人的美味佳肴。不仅如此,有些植物还与傣族文化、民俗乃至宗教信仰关系密切。如贝叶树的叶片就如同汉族的竹简、木牍,是傣文字、傣文化的传承载体。许多人可能没想到,佛祖释迦牟尼觉悟的菩提树,就是榕树的一种,笃信小乘佛教的傣族人把菩提树、大青树等奉为神树,尊敬有加。在傣族的村寨里,大大小小的榕树随处可见,其中最大的一棵是全村的神树,在树下祭拜祈福的习俗流传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一斑。
饮水思源。在植物园中徜徉,题为“林海行”的蔡希陶先生雕像和“蔡公村”内展览的一幅幅有些发黄的照片,让人倍加感念拓荒者的远见卓识与奉献拼搏。4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研人员辛勤耕耘,先后完成了国内外科研项目600多项,取得了科研成果近300项,获奖成果近100项,其中国家、省、部级奖励成果80多项,出版专著33部,发表论文1400多篇,其中有24篇被国际SCI刊物收录发表。近年来,植物园在科普、旅游等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1999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0年末荣膺国家旅游局授予的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证书和标牌。
世纪之初,植物园又喜讯频传:由中科院、云南省共同支持的“万种植物园”项目顺利实施,植物园的植物种数将在5年内增至10000种;云南省政府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建设的“热带雨林景区”和“民族植物文化园”两个精品旅游点竣工在即。
衷心祝愿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像蔡希陶先生亲自栽植的柬埔寨龙血树那样,在新世纪的阳光中更加青春勃发,美丽动人!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东北虎数量在增加
近年来,野生东北虎多次在黑龙江鸡西境内的林场出现,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专家认为,这表明东北虎的数量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鸡西境内的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东北虎的生存空间得以扩大;限量采伐及收缴猎枪后,山上的野生动物逐渐增多,东北虎的食物链已经形成。目前,鸡西市政府正在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东北虎通道保护区。该区一旦建成,五林洞、奇缘等林场的居民将撤出,深山老林将成为东北虎的生存乐园。图为东北虎林园里的东北虎。 陈文海 陈景晟 王福春摄影报道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省院携手保护“三江源”
日前,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林科院签订两项科技合作协议:一是联合成立“青藏高原生态林业研究中心”,就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创新成果;二是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科技含量。(潘开亮)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虹邦环保涂料受青睐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环保涂料开始受到市场青睐。新加坡独资企业北京虹邦太平洋油漆公司抓住契机,从新加坡原装进口FEDERAL系列环保涂料投放北京市场,以其无毒、挥发快、效果持久、易擦洗等特点赢得了用户的信赖。据介绍,FEDERAL系列环保涂料是通过ISO9000国际认证的环保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达百分之三十五。(何伟)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井(漫画) 乔铃作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神经系统分子疾病研究启动
日前,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系统分子疾病诊疗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将为我国研究神经系统分子疾病发病机制、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开辟新的途径。据介绍,以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为代表的变性病;以小儿精神发育迟滞为代表的遗传代谢病;以艾滋病和疯牛病为代表的感染性疾病;以癫痫病为代表的发作性疾病和脑血管疾病,被科学家归类于分子疾病。北京友谊医院将重点进行神经性遗传代谢病、病毒病、变性病、发作性疾病和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蒋月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