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3月27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3-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壮'...

第9版(理论)
专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伟大的创业和奋斗精神,伟大的创业和奋斗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
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特别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不懈奋斗精神。这是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规律性的总结,是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必然选择。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对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规律性的总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传承久远而不衰,兴旺发达而不败,无不需要有一种能够兼蓄世界各民族优秀品质的健康向上、不懈进取的民族精神,无不需要有一种能够包容历史、直面现实、拥抱未来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民族品质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尚气节,重情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向来提倡俭朴,注重实践,讲求事功,重德育轻宗教,尚经验弃神异,不尚空谈,讲究知行合一;向来勇于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革故鼎新;向来宽容,“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百家争鸣”;向来秉承着真诚炽烈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此外,中华民族还有克己为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注重仁义、讲求信誉的精神,敬老尊贤、尊师重教的精神,端正行为、讲究礼貌的精神,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淀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结晶,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中,万众一心,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但也应当看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往往同时包含着如善与恶、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革新与保守等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精神品质。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信念失落开始的。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曾是何等强大,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社会日益腐化奢靡,道德沦丧,就连著名的罗马军团也开始纪律涣散、安于享乐,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强大的罗马帝国也没有逃脱分裂和崩溃的命运。同样,中国清王朝也曾出现过“康乾盛世”,但后来却失去了原有的进取心,不思革新,无所作为,直至日益腐败迷乱,贪官酷吏横行,连有名的八旗子弟也不再是军中精锐,而是沉迷于声色犬马、无所事事。整个社会丧失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不仅没有能力抵御外患,就连内部统治也无法维持。最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被辛亥革命的怒涛彻底淹没。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落是从精神支柱的崩溃开始的,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则无不以民族精神的觉醒为先导。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唤醒民众觉悟,追求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屈辱使当时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梦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甲午之战的失败表明,单纯靠船坚炮利救不了中国。君主立宪也没有成功,于是孙中山才搞革命,希望建立民主共和。然而,共和制也失败了。由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崇尚科学、民主,而且集中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极大地唤起了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为国家富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一再号召全党坚持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去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号召全党同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历史上国家和民族兴亡胜衰经验教训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反思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自强不息、浴血奋斗的历史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充分肯定了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所能起到的巨大能动作用。当前,我国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关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只有进一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凝聚成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变成亿万人民群众投身其中、充分展示其伟力的壮丽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正是我们党在国际风云变幻、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情况下,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时代挑战,战胜各种风险考验,推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着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对话与竞争已成为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那么,无论它的历史多么悠久,无论祖先曾留下了多少美丽的光环,也无论自己现在取得了多少骄人的成绩,都会被挤到世界舞台的边缘,甚至被历史所淘汰。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尤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比较落后。在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过程中,不懈奋斗的精神仍然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法宝。任何畏缩、懈怠和盲目乐观,都会使我们丧失机遇,延误中华民族的复兴。第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和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那么,精神支柱则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铸造强大精神支柱本身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会改变。他们极力输出其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我进行意识形态的较量。因此,大力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决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事关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更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位。新世纪之初,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地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开始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也在滋长蔓延,有些曾经绝迹的社会丑恶现象也死灰复燃,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涣散人们的精神、毒害人们的灵魂,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群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精神作支撑。那种把弘扬不懈奋斗精神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中心,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但人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进程。弘扬不懈奋斗的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要防止和克服那种认为精神的作用可有可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思想倾向,防止和克服那种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精神领域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解决的思想倾向。事实上,如果对群众的思想问题、精神面貌不研究,不正视,不触及,不引导,不仅经济工作搞不好,而且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也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坚决同任何腐败现象作斗争,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政治本色,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努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反对消极腐败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保持了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作风,巩固住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但也必须看到,取得执政地位,既使我们党获得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腐败是社会肌体的毒瘤,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敌,它动摇国家的根基,离间党群关系,吞噬党的执政资源。“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是从理想信念的丧失和精神支柱的坍塌开始走向腐败深渊的。对此,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面对的诱惑和考验很多,如果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没有坚强的理想信念,不筑牢自己的精神防线,要做到一尘不染、清正廉洁是不可能的。不仅如此,惩治腐败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此,如果缺乏坚强的斗志,缺乏坚强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样无法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因此,大力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铸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进一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不懈奋斗的精神自省、自警、自励,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把反腐败斗争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 *** ***
  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如同攀登险峻的高山,不能有丝毫懈怠,而道德滑坡就往往发生在松弛的瞬间。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现代传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思想结晶,是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凝结而成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如果稍有松懈和动摇,许多陈腐、丑恶、反动、落后的东西就会乘机泛滥,我们民族长期奋斗积淀起来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就会被冲垮,社会的精神支柱就会崩塌,我们就会犯无法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整个民族也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此,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民族精神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塑造和维护。当前,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共同理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使之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执笔人:黄宏 张玉堂 郭凤海) wy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改进党的作风系列谈之三
陈尤文
改进党的作风,学风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端正学风的核心,则是正确解决如何对待本本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这是我们树立和发扬好的学风的最根本的要求。”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所证明的一条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还会在黑暗中继续探索。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并同一切忽视或轻视理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但是,复杂的生活有时也会带给人们一些“灰色幽默”。比如,有些人把重视理论变成了对理论的迷信和盲从,他们不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拿本本去框实践,从而干出一些“削足适履”的蠢事。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不是对科学理论的重视,而恰恰是对科学理论的粗暴践踏,其结果必然是将实践引入歧途。
  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不但要重视对它的学习和运用,而且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对它进行创新,使其不断进入新境界。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才产生了列宁主义,在列宁之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之后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有的品格。没有了发展、创新,它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从理论的社会功能来说,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是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而社会主义实践永不停息,新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它才能切实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基于这一科学认识,党的十五大在郑重地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又明确地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因此,端正学风,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进行理论创新。
  如何发展本本?历来有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坐在书斋里,靠冥思苦想,靠逻辑演绎,搞出一些所谓新“本本”;另一条是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无疑,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因为理论来自实践,是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所提出的理论才可能是正确的、科学的。“用实践去发展本本”,是我们党的事业获得成功的基本经验总结。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指导我们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用实践发展本本的结果。反观那种坐在屋子里凭想当然搞出来的“理论”,貌似美妙,但一旦用来指导实践,便会露出“纸上谈兵”的马脚,终究不管用。
  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尽管本本主义仍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作祟,但是,理论创新的大趋势不可阻挡。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为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树立了榜样。在新世纪里,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学风,坚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为我们大力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wy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简评
  李翀
  由胡代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西方经济学二十九个分支学科和二百多名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其中包括四十四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成就介绍。该《辞典》具有如下特点:
评价客观。《辞典》的序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对西方经济学作出了总的科学评价,使读者能正确地看待西方经济学;而在每个条目的写作中,则采取“述而不评”的做法,以有助于读者客观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涵盖全面。西方经济学所包括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纳入了该书。在一般经济理论方面有经济学说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方法、经验方面有计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统计学、会计审计学;在对某一领域或专题研究成果方面有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保险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比较经济学、经济政策学、信息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和经济史学。此外,还有如国防经济学、伦理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一般经济学辞典并不涵盖的内容。
素材新颖。西方经济学无时不在发展演变之中。该《辞典》特别注意反映其最新成果,诸如八九十年代以来产生或流行的新凯斯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金融工程理论,以至一九九九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芒德尔的“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等都被收入书中。 wy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怎样理解坚持扩大内需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张世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质上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主题。”这是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命题。那么,应当怎样理解坚持扩大内需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命题呢?
  扩大内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即外贸依存度)虽已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但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在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中,有大约百分之七十来自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贡献。因此,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投资需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充分说明了坚持扩大内需就等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十五”期间,我们应紧紧围绕扩大内需,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国内市场对于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扩大内需可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由于2000年国际经济形势的趋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有了较大幅度增长。据此,有人认为扩大内需已不像前几年那么重要了。其实不然,事实上正是由于内需的扩大,才带动了进口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出口的增长。就进出口贸易而言,始终存在着一个平衡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能够获得理想的增长速度,关键还是要看本国国内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的扩展。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潜在的市场容量是比较大的。如果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把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目前的八百多美元提高到四千美元,那么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就告诉我们,在继续促进对外进出口贸易增长的同时,应牢牢抓住坚持扩大内需这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扩大内需可以促进结构升级。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当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跃上八百美元的台阶以后,社会的消费需求就会进入一个较快的结构变动期。也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的今天,结构变动已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大量事实证明,扩大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有效措施。
  扩大内需可以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发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调整国内的需求结构,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更好地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就必须在科技创新、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军事技术等诸多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而这一切,正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着力点。
  由上可见,坚持扩大内需就是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当然,扩大内需和扩大对外出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仅要坚持扩大内需,而且要积极扩大对外出口。 wyH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

  党的意识:增强党性的重要方面
  常法武
  党的意识是执政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党同志都要增强党的意识。越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共产党员越是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不能忘记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大的意义。
  增强党的意识,必须增强党的领导的观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尽沧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建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但是新中国的创立者,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设计者、组织协调者、思想引导者和行动带领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的关键在党——不仅社会主义改革要靠党来领导,社会主义方向要靠党来掌握,而且连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也要通过党的坚强领导来击破。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全党同志尤其要强化党的领导的观念,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增强党的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感。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使人民“站了起来”,改革开放使人民“富了起来”,那么,在新的世纪,人民的希望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不动摇的前提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放眼世界,拓宽视野,因势利导,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壮大和发展自己。党的事业说到底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必须强化党的意识,时刻不忘“我是共产党员”,不忘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努力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带领群众为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增强党的意识,必须增强自律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很容易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某些冲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经得住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要通过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严以律己,洁身自好,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名利而争,一言一行都展现出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道德风貌。党员领导干部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好“参加革命、入党究竟为什么”的问题;要明确党和人民的关系、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搞清楚“我的权力是谁给的”问题;要时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解决好“现在当‘官’干什么”的问题;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解决好“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 wyH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