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
两会“水温”升高
本报记者 江 夏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本刊特邀本报采访“两会”的部分记者,就“十五”纲要中一些人们关心的话题谈一谈他们的看法。
“十五”纲要提出,要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开源节流并重,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加强规划与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加强江河源头的水源保护。积极开展人工增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淡化。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超采。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十五”期间新增供水能力400亿立方米。
3月8日上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北京代表团进行专题审议。会场上请来了三位特殊的客人——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和水利部调水局副局长许新宜。
三位水利专家分别介绍了北京水资源短缺状况及缓解之策,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的最新进展等。接着,人大代表们一个接一个,提出一大串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的东、中、西三条线总投资是多少?既然中线和东线都是为了解决京、津地区的问题,中线能否替代东线?”“准备采取什么措施,保证官厅水库的水质在5年内恢复到2级?长江水调到北京,水价将达到多少?”“如何防止长江的泥沙北上?”“输水线路是敞开的,还是封闭的?”……张基尧副部长一一作答,代表们仍觉意犹未尽。直到散了会,几位水利部来客的周围,仍旧挤满提问的人。
这只是人大代表关注“水”问题的一个场景。
在整个“两会”期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不仅来自缺水地区的代表谈水,来自水资源丰沛地区的代表也谈水,不仅搞农业的说水,搞工业的、搞商贸旅游的、搞城市建设的,几乎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都在说水。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节约,水污染的治理,水利工程的质量,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水利的市场化改革等等,好多与水沾边的话题,都是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的重要内容。政协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记者招待会气氛热烈,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代表是众媒体追访的热门人物之一。上网瞧瞧,网民们对水的话题也特感兴趣。
的确,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水土流失了,和每个地区、每个行业,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报告全文有多处涉及了水利的方方面面。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工业结构,发展服务业,西部大开发,实施城镇化战略,“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哪一样离得开水利的保障!跨进21世纪了,我们要加速经济发展,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要奔向更美好的生活,不把水的问题解决好,一切都无从谈起。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对水量、水质、水环境的要求也越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水旱灾害仍频繁发生,在局部地区,水污染还在加重,水土流失边治理、边发生的情形并不鲜见。尽管我们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水利基础脆弱的现状,无论如何不容乐观。
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的那一天,记者曾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巧遇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他说,“十五”计划纲要中有关水利的篇幅很多,国家对水利投入的力度在加大,我们既受鼓舞又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从会内到会外,从代表、委员到普通群众,有这么多人关注水,关注与水有关的种种问题,说明人们对水的忧患意识、对水利战略地位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也意味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大有希望!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九五”期间,增加了法定节假日时间,人们闲暇增多,假日经济火爆。“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
从闲暇看小康
本报记者 皮树义
前一阵子,讨论假日经济,有专家建议实行职工带薪休假,既可以增加人们的休息时间,又可以均匀休假,缓解集中休长假给旅游等方面带来的压力。现在,带薪休假写进了“十五”计划纲要。纲要提出,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闲暇问题上了五年计划,这是第一次,体现了国家对人民休息权的重视,表明我们确实在迈向全面的小康。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如今,对许多人来说,饺子当然算不上最好吃的东西,好受也不仅仅只有倒着。但是过去对于生活穷困、终年辛苦劳作的百姓来说,能吃上饺子,能躺着休息,已是莫大的享受。这两句关于饺子、倒着的俗话,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不仅要吃好穿好,也要休息好。有钱还要有闲。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九五”时期,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水平。不仅收入水平提高,家用电器普及,住房条件改善,而且闲暇时间也在增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定节假日增多,从1999年开始,增加了五一节和国庆节的休息时间,全年节假日休息时间从7天增加到10天。加上周末双休日,全年假日时间已达114天。二是家务劳动减轻,相应增加了闲暇时间。过去,家务活一大堆,平时早晚忙,星期天也要忙个不亦乐乎,人称战斗的星期天。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等家用电器普及,食品成品、半成品流行,保姆、钟点工进入普通人家,时不时到饭馆撮一顿……种种方便使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大大减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闲暇增多,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有增加休息时间的物质基础。闲暇增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人们才能享受闲暇的乐趣。闲暇增多,意味着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有了更多的闲暇,人们可以更好地休息,也可以学习、娱乐、健身、旅游,增长知识,愉悦心情,开阔视野,强壮身体。闲暇增多,也意味着商机,假日经济正如火如荼。
“十五”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人们将有更多的闲暇,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更全面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享受更多的现代文明成果。从“十五”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十五”计划纲要,提出了有关提高人民生活的一系列重要目标,描绘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从闲暇时间增多这一条看,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全面的小康,内容更丰富,生活质量更提高。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到2000年底,全国实际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1%。“十五”纲要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失业率为什么会上升
本报记者 王彦田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在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十五”期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九五”期间有所上升。“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控制在5%左右。
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九五”计划中,预计我国的登记失业率为4%,到2000年底,全国实际城镇登记失业率是3.1%,登记失业人数为595万人。从3.1%到5%,这样一个较大的上升幅度,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十五”期间失业率为什么上升?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几个方面。首先从历史看,我国劳动力长期以来供大于求,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五”期间每年城镇新生劳动力约有800万人。“十五”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势必要关闭一批资源枯竭的矿山和企业,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同时,企业兼并破产的力度也将加大,这都会增加失业人数。其三,今后几年内,国家将逐步取消企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将不再存在,下岗人员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失业人员。今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月均达到650万人,其中一部分不能再就业者就会成为失业人员。同时,有大批下岗职工今年将协议期满出中心。预计“十五”期间,城镇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新增5000万人以上。此外,“十五”期间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5亿左右,其中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劳动力有4000万人。城镇的就业压力将明显加大。同时,“十五”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比“九五”降低了1个百分点。综合几项因素,“十五”期间我国失业率上升将成必然趋势。
失业率上升,有一种警示作用,意味着“十五”增加就业的任务艰巨,意味着政府要把增加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加以重视。朱总理在大会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提出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因此,失业率也不会短期内大幅上升,记者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控制在3.5%左右。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九五”期间,农产品供给实现由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更多关注如何吃好——
从重“量”到重“质”
本报记者 王慧敏
关于粮食生产,“九五”纲要提出,重点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而“十五”纲要则是这样表述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两会”期间,在《两会特刊》做编辑,前方记者发回的稿子,有不少是关于餐桌质量的。
“餐桌”质量陡然成为热门话题,说明了什么呢?
翻开历史,即使在汉唐盛世,“饿殍盈野”的记载仍不绝于书。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与饥馑搏斗的历史。解决温饱,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靠树皮、观音土充饥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但食品短缺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地伴着我们。记者查阅了从“一五”到“七五”的“国民经济发展纲要”,这些纲要,无不把增加粮食产量作为首要的目标。
“七五”、“八五”、“九五”,随着岁月的流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上台阶,终于,温饱已经不是奢望,“十五”计划纲要自豪地宣称:“九五”期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伴着新世纪和煦的春风,人们已不满足于温饱。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坦代表建议: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应让隐性污染远离老百姓的餐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理研究室主任高丽朴代表说:现在市场上卖的大多数农产品没有产地标识,碰到有问题的产品,对产品怎么处理,对产地怎么处理,无法可依。应该尽快出台“农产品安全生产法”,严格规定:没有产地标识,不经过专门检测,农产品一律不准直接进入市场。
从重“量”到重“质”这一发展历程,无可辩驳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农业已经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规范发展”、“建立和完善”是“十五”纲要中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得最多的字眼。这预示着——
证券市场春天来了
本报记者 王 政
有一个细节一定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在“两会”最后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两外外国记者分别就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问题,向朱镕基总理提问。这历年“两会”中是少有的。
其实,这只是今年“两会”证券热的一个缩影。伴随着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的开放,证券市场正引来会内会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在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萧灼基委员被众多摄像机包围;在政协小组讨论的现场,吴敬琏委员一次次被媒体要求专访;还有四任证监会主席分别对证券市场提出的意见、展望,都成为“两会”中的一大亮点。
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更有说服力。以前,由于专业性太强,关于证券市场的讨论,关于规范发展证券市场的思路或建议,似乎一直是政协委员们的“专利”。今年,不仅政协委员有关证券市场的提案比例大幅提高,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证券市场的议案,也明显增多。犹为可贵的是,往年那种单纯呼吁重视发展证券市场的议案大为减少,代之以更多规范发展的冷静思考和具体建议。
规范发展正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未来建设的主基调。有的代表高兴地说:“中国证券市场的春天来了”!
翻开“十五”计划纲要,字里行间透出“规范发展”气息:“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提高证券市场的透明度,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培育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经济数据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纲要》连着你和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曹文忠 周大庆 熊德 制作(新华社发)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曹文忠 熊德 陈琛 制作(新华社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