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这一昔日“贵族消费品”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已不是遥远的梦,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交通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显。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快捷时,也不得不面对交通事故带来的伤亡和痛苦,这恐怕是汽车被称为“文明利器”的原因所在吧。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1000—1500万人受伤。以轿车为主体的机动车辆造成的车祸,已成为当今社会人口非自然死亡及伤残的首要原因。迄今为止,全球被汽车夺去生命的人已达2500多万,受伤者更是难计其数。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交通安全。事实证明,在造成交通事故的人、路、车三大原因中,人特别是驾驶人乃是最大的决定因素。要减少交通事故,关键要强化驾驶人的遵纪守法观念。因此,汽车驾驶学校和驾照考核部门能否严格把关,就成为减少交通事故的第一道关口。
在本期《国际周刊》里,我们请本报现任或前任常驻英、法、美、日四国的记者讲述了在所在国学车考驾照的故事。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遵守交规 爱惜生命
本报记者 陈特安
80年代,我作为常驻记者受派到英国工作,由于职业需要,必须学会开车。报考驾校前,向朋友打探行情。一位中国朋友告诉我,有一位国内来的专业司机在英国工作了4年,直到任期结束,也未通过驾照考试。一位英国朋友也告诉我,他的一位70岁的朋友,68岁那年还雄心勃勃地做了最后努力,但最终也未能成为有资格的驾车人。这两个故事仿佛给我一个下马威,原来在英国考驾照比我想象的还要难。然而,那位长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却迄今还令我铭心难忘。
我选报了记者站附近的一家驾校。记得当时我是这家驾校唯一的外国人。授课考试一律用英文。课时和时间的安排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双方协商而定,一般来说30—40学时便可完成学业,但要学通、熟记教练推荐的那本224页厚的《驾驶》手册,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块硬骨头。
众所周知,英国、坦桑尼亚、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反,车辆靠左行驶。据说,英国在公共汽车出现之前,都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策马者左手执缰绳,右手握剑,以防止路人袭击,因而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汽车也沿袭这种习惯靠左行驶。一次,我和中国一兄弟单位同行外出办事,这位已获英国驾照的仁兄一不留心竟将车开上了右行道,所幸对面没有车,才又急忙回到左道上。
在驾校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还常常浮现在我的脑际。那天上午,我如约来到驾校。教练一见到我就递给我一张教学登记卡。接着就带我来到停在路边的教练车旁,挥手说:“上路。”“啊,上路?”我不解地问。“对。”教练斩钉截铁地说。说着他已拉开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座位上。我连忙钻进车里。坐定,他便告诉我如何把握方向盘,怎样换挡和刹车,端正我的坐姿,纠正我握方向盘的手姿,并再三强调必须双手把稳方向盘,双手不能超过什么范围,他说一开始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我用心听,认真地按教练的要求去做。
然后他让我发动车驶上路,这时我全身发热,手心出汗,心提到了嗓子眼。左右前后的车就像一只只大老虎,瞪着大眼睛,颇是紧张。总之,第一堂课很刺激。
英国交通发达,道路复杂,机动车辆多,交规细腻。教练叮嘱我说,车子启动停车要稳,使坐车的人有安全感。行车中不能轧路边的黄线,那就像一垛墙,车轧在黄线上,就如同撞在墙上,就是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在人行横道前,一步都不能超越停车线。只要行人一脚跨上了人行横道线,两个方向的机动车就必须立刻停车,静候行人最后一步跨出人行道线时方可继续行进。在英国,我从未见过人车争路的混乱场面。可以说,行人过马路从容不迫,他们的权利和安全得到了尊重和保护。教练教导说:“驾驶员必须牢牢树立的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安全。遵守交规,就是爱惜生命——你的和他人的生命。”
教练还告诉我反光镜和后视镜的妙用。他说,很多学员只记住教练说眼睛向前看,而忘记使用镜子,这在考试时是要影响成绩的。
经过近30个小时的学车实践和强化背记交规,自认为已做到了心中有数,于是我申请考驾照。考试前,我向一位旅居英国多年的同仁咨询赴试要注意点什么,也附带问及是否需要给考官送个小礼品。她听后连连摆手,说送礼不仅会砸了考官的饭碗,而且你也休想通过考试。她说,她的一位朋友就因为考前要送礼而碰了一鼻子灰。
考试那天,雨丝飘洒。考官是一位40多岁的男士。在视力测试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发动车,稳稳地上了路。按照考官的指令,在设有各种情况的考试路线上,左拐,右转,停车,超车,换线,上高速路……一切都很顺利。但后来考官要求我倒车上一个很陡的高坡靠边停车时,我动作不够漂亮,停车不够稳当。从他严肃的表情,我已预见到考试的结果了。
此后,我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增多了开车实践,不久就第二次参加考试。这一天碰上了阳光明媚、长空一碧的好天气,考官是一位精明干练的漂亮女士。也许是因为天气好,路况好,心情好,我这一次路考的各个课目都很到位,口试答题也令考官满意。当考官脸带笑容地对我说“祝贺你,你成功了”时,我松了一口气,意识到自己终于通过考试了。一时间,兴奋的心情难以名状。
在同考官道别时,很想给考官留点什么作纪念,可身上又找不到什么东西,这时我突然想起提包里恰好有一块中国丝巾。于是,我鼓起勇气对考官说:“我想送块中国丝巾给你作纪念。”
女考官高兴地接过丝巾,看了又看说,真漂亮。
但接着,她又说:“认识你很高兴,但我不能收你的礼物,这是我们的纪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次我可亲自体验到了铁一般的英国法规规范。(附图片)
只要行人一脚踏上人行横道线,两个方向的机动车都必须立即停下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严师出高徒
本报驻日本记者 管克江
记者站附近有一家“日之丸”汽车驾驶学校,本报历任驻日记者都是该校的毕业生。选择该驾校的原因,一是方便,从记者站散步5分钟就可抵达;二是自由,从报名起9月内可以预约任何时间学习;第三个原因是驾校有一套成熟严谨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日本汽车很多,马路又窄,所以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安全。每个派出所门口都挂有牌子写着当天发生交通事故多少起,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提醒大家注意。汽车驾校的成立需要经过严格审批,加上竞争激烈,所以东京都的驾校大多是“老字号”。记者所在的“日之丸”便是1958年成立的。
去驾校报名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记者是学英语出身,而“日之丸”只有日语班。第一次去报名,驾校的山田先生见记者说日语结结巴巴便执意不收,任凭记者如何解释都无济于事。最后,山田先生免费送了一套教材让记者先自学,说要能通过他的口头测试后才允许报班。没想到日本还有看着学费不要的驾校,记者只好回家每天捧着教材预习,一个月后才正式开始驾校课程。
驾校课程分成校内和上路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分学科课程(教材)和技术课程(上车)两部分。校内阶段必须完成一定课时,并且通过驾校组织的知识测验和技术考核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上路学习。第二阶段结束后依然是知识测验和技术考核。全部合格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通常第一阶段通过率为70%左右,第二阶段通过率不到50%。外国学生的合格率就更低了。没通过的必须根据老师要求补课,重新考核。凭驾校的毕业证书,学生在1年内去东京都公共安全委员会指定的驾驶试验场考一下交规,如合格,就能拿到日本驾照了。
驾校考勤很严。每次上课前记者都要先拿存有个人信息的磁卡刷卡,卡上显示出当天课时的内容,如果是学科课程就显示课程和教室编号,如果是技术课程则显示课程数和练习车的车号,一目了然。另外有一个档案本,上课前由老师收走,下课时由老师盖上印章标明日期后归还。
学科课程通常是看一段录像,然后由老师结合录像讲解交通规则、安全知识等内容。上课过程中总是一名老师在黑板前讲课,一名老师在后头“把门”,防止学生“溜号”。如果你打起了瞌睡,他会和蔼可亲地上前问你:“你没事吗?你可以听课吗?”
练习车全是红色的“丰田”。上课前后老师都微笑着说:“谢谢你”、“辛苦了”。开始心情很放松,可一旦真正握上方向盘就双目圆睁、心如撞鹿了。上车课程中有2/3是上路,其中包括“危险预测”、“自己设定线路”、“上高速”等高难度动作。老师依然是和蔼地请你“向左转”、“向右转”或“过前面第三个信号灯停车”。操作失误时他会耐心地安慰你“没事”——但照样在你的个人档案本上记下“刹车不良”或“注意信号灯”等,以便下一次课老师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
技术课里有一节“危险预测”的模拟练车很有意思。在教室里有一台设计成汽车样式的大型游戏机。游戏开始时给出一个从A地到F地的路线图,要求抵达之前不能发生交通事故。所有的操作和真正的驾驶一模一样。面前的大屏幕显示前方路况,上方有个小屏幕显示后方路况,左右各有一个小屏幕代表旁视镜。系上安全带,踩离合器、挂挡、踩油门,上路。导航仪提示在前方路口右拐,这时屏幕显示对面有大卡车左拐,没关系继续拐——突然从卡车后面窜出两辆直行的摩托车——躲闪不及,撞个正着。游戏机“嘟”的一声警报,把记者吓出一身冷汗。最后抵达目的地时,记者发现自己“撞”了3个行人。模拟驾驶结束后,老师一边回放刚才驾驶的录像,一边指出在各种情况下可能遇到的危险和驾驶员的应对措施。1小时游戏玩下来,增长的驾驶经验真不少。
经过4个月的上课做题练车,记者终于熬到毕业技能考核了。老师指定一个目的地,由自己选择路线。记者是早就做好多次考核准备的,没有什么压力。同车考核的另两名日本女大学生却形容自己心“怦怦”跳,很紧张。考核的结果出人意料,3个人中居然只有记者一人过关。老师在祝贺记者通过的同时,仍然不忘提醒“刹车踩得太慢”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在“日之丸”驾校的经历,用“严师出高徒”恐怕最恰当不过了。(附图片)
驾校上课时,总是一名老师在前面授课,一名老师在后面把门,以防学生溜号。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考驾照严禁送礼
本报记者 果永毅
前些年在巴黎任常驻记者时,法国还不承认中国颁发的驾照,因此,记者虽持有中国驾照,仍须到正规的法国驾校学习,交通规则与实际驾驶两项考试均合格后,方能领取法国驾照。在学习与考试过程中,法国有关方面对法律与安全观念的高度重视,给记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法国驾校教授交通规则的方法,与我国驾校不同。我国是统一时间上一周大课,然后书面考试。法国的做法则是通过放映实景录像带,让学员通过活生生的实例感受交通规则。驾校备有数百盘交通规则录像带,每盘约半小时。工作日上下午一般都有固定时间放映。学员可以随意跟听,时间长短自定。每盘录像说明一条交通规则,由学员判断正确与否,并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逐题画上勾或叉。例如,汽车行驶在双行道上,前方不远处便是弯道。问可否超车?经过反复练习,印象往往相当深刻。交通规则考试的方法与我国也完全不同。我国的书面考试一般出5道题,十分简单。法国的交规考试出40道题,全部是判断题。其中35道题每题一段实况录像,5道题为文字题。回答错误不超过5个,便算通过。
接着,开始实际驾车(边学交规,边学驾驶也可以)。第一天开车便径直驶入大街,车上备有两套刹车装置,有情况时,坐在一旁的教练可及时操纵。但即使这样,也是十分刺激的。教练的安全意识十分强,在教授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也不会放过。一次,天下着小雨,临近三色灯的瞬间,正好绿变黄,过与不过,我有些犹豫。教练当即讲解:这时需要当机立断。一般来讲应该通过;谨慎起见,不过亦可。但万万不可犹豫不决。特别是后面有车跟得很紧时,要及时通过,不然的话,骤然停下,雨天路滑,后车容易追尾。路考时,考官的安全意识更高,为此,不少在国内驾驶技术不错的司机,在法国路考几次不得通过。我第一次考试时,出停车场遇路口先向左边观望,见路面空空,200米开外仅有一辆小车驶来,城里时速限制50公里,我想上路完全不会有问题,正欲右拐,考官突然将脚刹踩下,考试就此作罢。这种情况在日常开车时肯定不会如此处理,为此曾憋了一肚子气。但教练解释说,考官掌握的尺度比平日开车要严格得多,目的是让学员从一开始就养成一丝不苟的安全习惯。其后路考,我吸取了教训,一路十分谨慎小心。在一个山路死弯处,减二挡慢行即可,我来个矫枉过正,减一挡缓行。结果,考官频频称赞。
除了安全意识,法国在驾照考试过程中,法律意识也是十分强的。学员与教练的关系干干净净,从未见有人送给教练什么东西。考官更是十分威严,从事驾校经营数十年的皮埃尔先生,每次见了考官总是毕恭毕敬的,像小学生见老师一样。路考过程中,考官说话时,坐在后座的教练连大气儿都不敢出。特别是当记者领到考官当场签发的“驾驶能力临时证书”时,看到上面正正规规地印着一行令我毕生难忘的字:“凡为方便获取驾照而直接或者间接向考官送礼(现金或物品)者或意欲为之者,均将受到法律追究。”乖乖!连有送礼想法都要追究!由此不难看出,法国有关当局在这方面规定的行为准则有多么严格!我想,也许正因为如此严格,从驾校毕业的学员才能成为合格的驾驶员。(附图片)
驾驶能力临时证书上一行文字令人毕生难忘:“凡为方便获取驾照而直接或间接向考官送礼或意欲为之者,均将受到法律追究。”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重在养成好的驾驶习惯
本报记者 张 勇
到了“车轮上的国度”,不会开车就像没了腿。因此,学车成为我开始在美国工作和生活的急务之一。但我怎么也没想到,原以为很难的开车只花了6个小时就学会了,简直比学骑自行车还容易。
有必要说明的是,美国各州对于考车的规定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我所居住的华盛顿特区,据说是不难也不易。
学车必须先拿到学员证,也就是通过交通规则考试。去交通局,出示社会安全卡(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和住址证明,填写几张表格,就可拿到约120道交通规则考题,均为选择题,背后附有答案。考题即是这120道题中的10道。考试在电脑上进行,答对7道就算合格。有些美国人拿到试题,即去考试,在排队过程中把考题看一遍,往往也能通过。但我不敢这样做,回家足足准备了一周,结果考了满分。
办下学员证,开始预约路考时间,一般安排在两周以后。接下来是找驾校的教练学车。但这不是必须的事,不少美国青少年就是由他们的父母教出来的。事实上,驾校也不像个学校,只有一些车和教练,没有场地。美国人学车从一开始就直接上路。
经熟人介绍,找到了一位名叫詹姆斯的黑人教练。初次见面,我大吃一惊。那是个六十开外的老人,拄着拐杖,走路一瘸一拐的。他像是看出了我的惊讶,解释说:一年前出了场车祸,把腿给撞坏了。这一下我心里更凉了:他能当得了教练?后来,我还了解到,他并非专业教练,自称曾当过小学校长,退休后才干上教车的行当。
詹姆斯提议我学5个小时,学费为100美元。我一听就急了,这怎么可能呢?出国前,单位里一位司机师傅让我在一辆被架空了轮子的小汽车里,原地不动地练了三个下午的换挡,结果什么感觉也没找到。在我执意要求下,詹姆斯同意增加1小时,还爽快地只收我115美元。
坐上汽车,詹姆斯简单介绍了车上的设备及其功能,就逼着我开车上了大马路。第一次开车就上路,心里确实很紧张,握着方向盘的双手攥出了汗,眼睛有时顾不上看红绿灯。好在教练的座位前也有油门和刹车,需要时他就会拉一拉方向盘,或是踩上一脚刹车。身体的残障,看来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位好教练。
一旦克服了紧张情绪,我发现开汽车原来并不难。詹姆斯没有把重点放在讲解驾驶技巧上,而是不断地重复重要的安全事项。我要求学些有难度的动作,如并行泊车,詹姆斯却说,养成安全驾驶的习惯更重要,泊车在路考中只占15分,全丢了也不怕;如果你闯一次“停车”标志(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就会有这种标志,汽车必须完全停稳,然后再开动),就会被“一票否决”,导致路考失败。
路考在一段大约需要行驶七八分钟的马路上进行。考试的设计者埋下了几处“陷阱”,其中最“黑”的就在出发点上。一出院门,就有一个“停车”标志,不到2米处又有一个。不少人注意到了第一个,却忽略了第二个,结果车刚出门就被考官宣判了“极刑”。得益于詹姆斯的悉心调教,我的路考进行得很顺利,考官甚至取消了最后一项并行泊车考试。
跟一位退休的残疾老人学车,只用了6个小时,花了115美元,就顺利拿到驾驶执照,一时竟有些不敢相信。若是在国内,起码要跟一位专职教练,花上几十个小时和几千块钱吧。那么,能说美国人学车不认真吗?恐怕不能。虽然他们学车没什么定规,随意性很大,但对安全问题是毫不含糊的,有些方面的要求甚至是苛刻的。例如,换线前不仅要看后视镜,还必须回头看一眼,因为后视镜有盲点;只要有行人过马路,就必须停车让道,否则在路考时也会被“一票否决”。
该严的严,该宽的宽,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管,这既是美国人务实精神的一个体现,也是他们学车又快又省钱的原因所在吧。(附图片)
养成安全的驾驶习惯比驾驶技巧更重要。路考中,只要闯一次停车标志,就被考官判“死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