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3-2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香港将举办中国文化常识比赛 '...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将举办中国文化常识比赛
  本报香港电 记者日前从世界杰出华人基金会和电视广播公司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香港将于6月初举办“中国文化杯”首届中国文化常识竞答比赛。
  这是继去年9月11日“中国文化常识达标工程”香港区启动仪式后开展的又一项大型活动。该比赛旨在通过问答比赛,引起港人对认识中国文化的兴趣,并能规范地掌握包括中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汉语、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传统文化及旅游胜地等六大方面中国文化基本常识,借以增加中华民族文化的修养。(姚文)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新世纪的畅想
——海外同胞生活见闻
本报记者 连锦添
新世纪来临之际,记者有机会到海外华人华侨聚居的几个地方访问,追踪华侨先辈的足迹,探寻华人社会的变迁,走得最多的自然是华埠和唐人街。
飘香的家乡菜、满街的中国货、盈耳的方言乡音、林立的宗亲会馆……令人误作他乡是吾乡。
抚今追昔,唐人街的字眼承载着太多的内涵。“卖猪仔”的悲惨历史、白眼与歧视、挣扎与奋进、崛起与辉煌……沧桑巨变,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被一页页翻过。
吉隆坡郊外的适耕庄,是著名的稻米之乡。这里一望无垠的稻田,就是福州人用双手一斧一锄开垦出来的。在东马,福州举人黄乃裳于1900年到沙捞越寻找适宜垦殖的土地,在名为诗巫的小村落一带设立“新福州垦场”。从此,一批批福州人来到荒野丛林,开发人烟稀少的地方。今日诗巫,已是繁荣一方的华埠,人称“小福州”。
洛杉矶的“小上海”、温哥华的“小香港”、曼谷的潮州街、欧洲的温州街、阿姆斯特丹的唐人街……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上百个较具规模的华埠。
纽约曼哈顿华埠已逐渐从3条街扩展到大小30多条街道。一些大城市的旧华埠太拥挤,在新移民的主导下又另辟蹊径,形成当地的第二、第三华埠,如多伦多仅主要华埠就有3个。在欧洲,有的城市自然形成华人某行业集中的专业街巷,如巴黎十一区的4条服装街、庙街,罗马的华人服装街等,闻名遐迩。在巴黎、伦敦、圣彼得堡、悉尼、毛里求斯,都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群。墨尔本计划耗资4000万澳元,重新整修唐人街广场。由于华埠人较密集,人旺财兴,繁荣了当地经济。但唐人街在当地总体经济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华埠”。散居在唐人街之外的海外乡亲尤其是新移民正在崛起。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才活跃在各个社区,或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跨国公司中脱颖而出,新移民成功地自创实业者比比皆是。
海外乡亲的成就已获得广泛承认和赞誉。他们不仅仅建起一个个china-town(中国城),更促进了华裔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同时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在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已先后有4位华裔人士获授勋为爵士。马来西亚内阁中有6位华裔部长,荣获丹斯里头衔的华人约30人,拿督约1000人。12月17日,记者在吉隆坡举行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上,亲耳听到马来西亚副总理阿都拉在讲话中盛赞华人贡献:“许多华人早期南来时身无长物,在矿场和农场当劳工,后来逐渐转向从事商业活动,通过勤奋工作找到了期望中的‘梦乡’,进而落地生根。他们发挥专长,在建设马来西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澳大利亚一位移民部长如是说:“年轻而有活力的华人社区,介入了商业、艺术、新闻、政治、社区工作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他们带给澳洲获益的技能和才华。”
社团众多,是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一大特点。它们林林总总,灿若繁星,仅马来西亚就达四五千个。
远离故乡的人,所能得到最直接的关怀和援助,往往就来自乡亲之间。守望相助,中国人最讲人情味。说起海外乡亲注重感情联络,新加坡崇文出版社社长谢佐芝先生曾告诉记者:在南洋,地缘性社团强调“乡田同耕,出入相友”;血缘性社团大讲500年前是一家;业缘性团体则在商言商,或以文会友,处处乡谊情长!
记者在多伦多和墨尔本采访过的洪门民治党,都是传统的百年老社团。历经百年风雨,“洪门兄弟”不仅握手时暗号不变,其关怀社会、扶弱济贫精神更得到发扬光大。
进入90年代后,社团出现联合的趋势。记者分别拜访过的南加州、纽约、多伦多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旗下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社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华人团体协会,1992年成立时才30个会员单位,至今已增至73个。社团联合后,重大事情统一步调,一呼百应。于是,才有了纽约街头的万人反“台独”大游行、洛杉矶阿罕布拉公园的庆中国国庆万人集会……
相知无远近,乡音总关情。近年,越来越多的社团冲破原来的国别地域局限,成立国际性华人华侨社团组织。散居各地的乡亲在一起交流,分享不同社会环境的生活经验和成功心得,互通信息,强化了华人的商贸联系网络。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华人参政时报佳音,华裔当上了总督、国会主席、州长、议员、市长。
改革开放的中国使海外乡亲找到了施展聪明才智的沃土。尤其是许多新移民,在经历了艰辛曲折,尝遍苦辣酸甜后,刚刚在海外有所成就,恰逢中国经济腾飞的大好机遇。他们凭着与祖国、祖籍国千丝万缕的联系,捷足登上中外经济合作的大舞台,并大显身手,实现了华侨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
悉尼华埠德信街的入口和出口处,分立着两个牌坊,一边镌刻着“四海一家”,一边是“继往开来”。鉴往知远,前路一片光明。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香港 财政预算着眼内地 商机放宽内地人才输入限制
  本报香港电 记者陈少波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新世纪首份财政预算3月7日下午在香港特区立法会宣读。
这份预算案继续坚持审慎理财、量入为出的原则,在提升香港竞争力、提高港人生活素质和保持特区政府收支平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这份名为《秉要执本常勤精进》的财政预算案指出,去年香港经济增长10.5%,是1987年以来的最大升幅。展望2001年,预计香港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发展,实质增幅将达到4%。曾荫权还预计今后4年香港经济将保持平均每年4%的增长幅度。
新财政预算案最大的特点是,明确提出香港必须紧紧把握国家“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商机。指出世界各地都会争相谋求在中国市场占一席之地,一场激烈的经贸竞赛蓄势待发。这份预算案提出许多具体的措施,包括一个由曾荫权领导的跨部门小组正致力协助香港业界把握这些新的商机;香港将进一步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在基建方面的协调;特区政府准备在广东省设立经济贸易办事处;香港入境事务处将致力简化内地人士赴港营商的手续等等。新的财政年度,特区政府开支将增加266亿港元,达到2527亿港元。新财政预算案在照顾残疾人士、关怀青少年、培训低学历人士等方面拨出额外的费用,并把香港股票交易印花税由目前的0.225%减至0.2%。这份预算案提出,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和基本民生的前提下,把烟草税增加5%,部分酒的酒税增加10%,飞机乘客离境税增加80%。特区政府将准备逐步把公营隧道私有化。
2000年至2001年财政年度香港特区政府整体赤字约为114亿港元,预计新财政年度将出现约30亿港元的整体赤字。
本报香港电 记者王尧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新财政预算称,香港准备重新实施“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香港新世纪首份财政预算案,专门列出《输入内地专才》一节指出,根据特区政府最近的人力资源推算报告,劳动力市场在今后5年会出现高达12万名的高学历人才空缺。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确保社会在中短期有足够合适的人力资源,特区政府计划重新实施“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
香港目前正在实施“输入内地优才计划”,这项计划只允许顶尖级的内地优秀人才来港,无法满足香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建议特区政府进行调整。根据这份新预算案,新的“输入内地专业人才计划”将在以下两个方面放宽限制。首先,输入人才数量不设上限,让市场自己来调节;其次,适当放宽工作要求,不再仅仅输入从事创新和研究工作的人士,输入人才只需能够负责公司日常营运的工作即可。该计划初步只允许输入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方面的人才。
有关人士进一步透露,特区政府还准备允许在香港本地大学修读学位课程而又符合资格的内地学生,毕业后留港工作。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公平 公正 公开 公信
——访新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
本报记者 吴长生
“事先说明,我对两类问题不回答。第一,不评论内地股市,因为还不了解情况;第二,只谈工作,不回答有关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一贯的态度。”真没想到,面前这位身材娇小、笑脸迎客的女士,竟用这么硬邦邦的两条“禁令”当作了今天专访的开场白。
在香港,有传媒把她称为“铁娘子”,因为她位居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在证券市场监管方面说一不二;也有传媒把她称为“超级打工女皇”,因为她的年薪据说高达近千万港元。现在,她又多了一个新绰号——“中国证监‘外援’第一人”。她就是刚刚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
希望干点事 做好份内事香
港证监会原主席梁定邦早在几年前即被聘任为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但是史美伦这次直接进入证监会的“权力中心”,正式出任中国政府副部长级职务,她的大名几乎一夜之间被内地股民叫响。“这次大家反应这么大,我感到很惊讶,也有一点不习惯!”史美伦直言她的感受。
但是,史美伦坚持要去掉自己头上的光环。她笑着说:“在获得任命之前,我并不知道今年是‘监管年’,而且对于监管者来说,每年都是监管年,我的工作就是监管。大家对我的期望很高,我有些受宠若惊。压力,是一定有了。我不希望大家对我期望太高,希望自己能够干点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我感到,任何一个监管者不可能对市场产生多大的影响。监管要靠整个机构,而不是靠某一个人。”
谈到即将到来的新挑战,她说:“肯定有一段适应期。即使我不到内地工作,到日本、新加坡也一样需要调整一下。我希望大家也给我一个空间,习惯下来。”
与内地早就合作并不陌生
不管怎样,史美伦欣然接受挑战。她说:“机会确实很难得。内地股票市场成立了10年,发展非常惊人,目前遇到的很多问题,也是新兴市场发展中都会碰到的。香港也经历过这方面的考验。在现在的改革时期,我有机会参与监管工作,和朋友们一起在这方面努力。我也很感荣幸,内地能够让我这个‘外来的人’参与证券改革。”
其实,史美伦和内地的监管机构早有合作,彼此并不陌生。谈及在香港证监会10年风雨中“最难忘”的事,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件:一件是1999年联交所与期交所的合并,另一件就是1993年第一只H股在香港上市。
史美伦回忆说:“早在90年代初,当时中国证监会还没有成立,我们主要与体改委的朋友们合作,参与起草H股上市的条款和各种文件,到内地去了很多次。”
H股来香港挂牌上市,内地企业到国际市场融资之门就是这样开启的。它不仅为香港证券市场增添了勃勃生机,也为今天的中国移动、中国石油、联想等大名鼎鼎的中国概念股铺就了成功之路。短短几年间,来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已有40多家,融资数以千亿计。
股市指数波动与监管者无关
谈到香港与内地的不同,她说:“香港证监会一般不接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审批权都交给联交所。因此,在香港我们监管机构只负责制定政策,某一个公司的上市,我们不会管。”
史美伦认为,被监管者与监管者永远是一对矛盾。监管者当然希望披露的越多越好,监管越严越好,但被监管者的希望则相反。而且,股市出现“牛市”时,大家埋怨监管太多;出现“熊市”时又埋怨监管不足。不管怎样,史美伦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公信”四个原则。她进一步阐述说:“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执法。法律有很多,一定要公平对待所有人,不能高兴时就拿出来。执法是很重要的,不能对有的公司使用这一法律,而对另外一些公司就不使用。公开,指的是透明度高,这点我们香港证监会以身作则,尽量把消息公布给大家。前三者缺少一个,就做不到公信。公信的重要性就是让投资者对监管有信心,也对整个市场有信心。市场不是监管者单独可以建立起来的,由投资者、上市公司到证券商、投资银行再到监管者,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责任。”
史美伦的普通话非常流利。尽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几次有意无意地想请她谈谈对内地股市,特别是近期有关基金的争论、开放B股等热点问题的看法,但她始终坚持开场时的“禁令”,“点水不漏”。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农历二月初二,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来自台湾阿里山的24名邹族同胞身着民族服装,将取自阿里山的原质土撒入分别取自北京天、地、日、月坛的原质土中,以示“山水交融祈万福”,更体现了亲情、乡情、故土情。本报记者 陶源明摄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澳门倡导公平消费
新华社澳门电 (记者李鲲)如果在澳门购物后发现货色与商家的介绍不一致,可以立即拨通电话“307820”——澳门消费者委员会热线,在他们帮助下,不但能索回货款,还可能获得相应的赔偿。即使内地消费者已离开澳门,同样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近,澳门消费者委员会同珠海市消费者委员会签订协议:无论是“北上消费”的澳门人还是赴澳旅游购物的内地人,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可在珠澳任何一处消委会投诉,两地消委会的工作者将迅速沟通讯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
隶属于特区政府、受特区经济财政司直接领导的澳门消费者委员会,1998年成立,是保护所有在澳门消费人士权益的机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向消费者提供资讯,使他们对于各类商品和服务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在澳门消费者委员会为“3·15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举办的一个展览上,记者看到了很多这个委员会维护消费者利益实际行动的个案:从查获的冒牌电脑、通讯器材到盗版光碟、伪劣药品,乃至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可谓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这些展品都是消费者委员会协助消费者“打假”的成果。
“我们的工作不仅限于商品的‘打假’,还注重对服务性消费的保护,”澳门消费者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何思谦向记者介绍说,去年消委会接到近2000例消费投诉,其中对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的投诉占到相当比例,消委会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了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
澳门消费者委员会还十分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何思谦说,消费者不知情,就谈不上公平消费。为了提高消费的透明度,委员会通过多种渠道要求商家依法公布信息。同时,他们还专门出版了无偿向消费者提供的“澳门消费”期刊,介绍公平消费知识,曝光不良商家和品牌。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投资·人才·环境
——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几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刚毅集团董事长 王敬刚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是贯彻邓小平战略思想的重大决策,表明中国有信心在21世纪达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在香港,举办了不少大型研讨会来研究西部大开发提供的契机;不少重要的工商团体和企业家都亲赴西部考察。最近8年来,本人曾在西部地区参与发展,感受良多。
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各项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的西部,靠政策优惠引资,只能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最终的受害者将是国家和西部地区自身,也包括在西部地区投资的外商。因此,我认为,引资应该靠西部优越的自然条件;靠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靠西部地区的企业不断深化改革。
引资不应该只把眼光放在大型企业或大型项目上。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在美国西部,如加州;还是在广东,如珠江三角洲;还是在香港,区域开发的启动力和驱动力,并非来自大型企业,而是来自中小企业。因此,无论是引资的途径,还是引资开发的项目,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境内外中小企业上。只有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才有可能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蓬勃发展。
引资工作的关键是人才。近年来,我去过西部不少地方考察,也办了一些实业。我深深感到:西部地区人才奇缺。因为没有合适的人才,不少外来资金没有被有效利用。资金用光,而没有产生效益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欣慰的是,我看到西部地区一些有专业知识、有干劲的青年官员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但人才奇缺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太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引进人才,必须优于引进资金,因为人才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日益上升。为此,我建议:(一)在近期,引资的目标应着重放在带资管理上。也就是说,外部资金随同外部人才同时进入西部,以便更好地利用外资,同时也可以帮助西部地区培养人才。(二)引入创业基金。国外不少地方都有创业基金。如以适当引导,对解决资金和人才短缺的局面都可以有所促进。创业基金的引入,还可以鼓励内地东部地区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才到西部发展。(三)引进非牟利的教育基金,帮助西部培训人才。霍英东先生、李兆基先生创办的培华教育基金,方润华先生的方树福堂基金,对内地人才培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海外,此类非牟利的教育基金为数不算太少。只要适当引导,会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更好的作用。
引资要有法制强有力的保障。不少港商普遍感觉,西部地区干部的法制意识相对比较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滥用职权、无法无天的事例实在不算太少。对强化法制观念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从中央一直抓到地方,抓到基层,否则,再好的法律法规在西部也难以实行。不要让满怀信心到西部投资的外商对西部望而却步。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西部大开发是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使各族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我对西部大开发是全力支持、全情投入。
(原载《西部大开发》月刊2001年第2期)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

港澳台侨一月要闻回顾
日本右翼文人小林善纪出版漫画书《台湾论》,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遭两岸舆论猛烈抨击
  台湾当局调整“行政院”人事,新党召集人郝龙斌入“阁”
  美国务卿称台湾为“中华民国”,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抗议 L8B品论天涯网


第11版(港澳台侨)
专栏:华夏人语

  不容余孽张狂
远猷
  华夏人语日本右翼文人小林善纪炮制漫画书《台湾论》,公然歪曲历史,美化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理所当然遭到海峡两岸有气节、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同声谴责。
然而,台湾岛内的许文龙等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和“皇民”余孽,与日本极右势力沆瀣一气,在《台湾论》一书中,为日本军国主义迫害台湾同胞的野蛮行径张目,对台湾同胞的抗日义举肆意污蔑,胡说慰安妇是出于自愿,谰言“日军当时也相当重视人权,能成为慰安妇,对这些妇女而言是出人头地,每个人都抱着希望进入军队,哪里是被强迫从军?”诬指台湾的抗日志士是“流氓或帮派”。他们玷污了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台湾同胞的感情,践踏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所唾弃。
日本军国主义霸占台湾五十年,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然而,像李登辉、许文龙之流及他们的父辈,在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时期,通过卖身投靠而“出人头地”,他们仰侵略者的鼻息,欺压台湾同胞,并从中攫取大量的民脂民膏而自肥,享受着“日本人之下,台湾人之上”的幸福生活。日本投降后,他们嗟叹特权之消失,美景之不再。为了永续“皇民”迷梦,一直以来,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在岛内刻意煽动省籍矛盾,重金资助“台独”势力,如今又与日本无行文人朋比为奸,隔海唱和,企图篡改历史,颠倒是非。然而,无论怎样不遗余力,这些“皇民”余孽的阴谋不能得逞、是注定要失败的。
《台湾论》用心险恶,荒谬绝伦,自不待言。但是,《台湾论》使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和“皇民”余孽无所遁形,成为教育民众的绝好的反面教材,这恐怕是小林善纪和许文龙之流做梦也没想到的。 L8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