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第7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3-2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德国 煮面水省下刷油碗 排污费比水贵得多 '...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德国 煮面水省下刷油碗 排污费比水贵得多
  徐步青
  几年前,笔者即将离开工作和生活多年的德国时,一位德国朋友设家宴送别。家宴并不很特别,但朋友将煮面水留下刷油碗的情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位个体经营者,独身,无儿无女,在德国怎么也能算是中产阶级。可是连煮面水都舍不得倒掉,是不是这位朋友太吝啬了。当时我不禁问,你为何如此节约?她笑着回答说:“世界上的饮用水是非常有限的,再说我们是要交污水费的。”当时我觉得不是采访的时机,就没有追问下去。后来我了解到,德国政府为了鼓励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企业和居民交水费的同时还必须交污水费。因为每个地区的供水设施和污水处理的费用不等,所以工业、城市、乡村的用水价格各不相同。德国《商报》驻北京记者盖特纳告诉笔者说,他在德国所住的地区,每使用1立方米的水约交4.15马克(1马克约合人民币3.8元),此外,还要交排污费6.20马克。也就是说,排污费比水费要贵2.05马克。
  一锅煮面水,使我联想到许多:在德国,像我朋友这样的何止一人。不少家庭使用的是节水马桶;洗衣服的水拿来再拖地;淋浴时注意如何既节约用水又舒适。据统计,洗澡和卫生间用水要占人们日常用水的2/3以上,所以这方面节水潜力很大,建材工业则不断提供各种节水阀门和节水洁具。工业用水更是如此。各大小企业不仅注意节约用水,还要着力加强废水排放和建造净化设备。在德国,用于废水处理的费用大大高于供水设施建设的费用。如在首都柏林,供水费用的70%用于废水处理,30%用于供水设施的建设。对污水的收费标准逐步提高,并与废水的有害程度和有害物质数量相对应。联邦各州必须把这项收入再用来改善水系质量。德国的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谁肇事,谁负责的原则。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仅由国家,而且由企业和民众共同分担解决。
  德国并不缺水,但这儿的居民和企业为何能如此节约用水,并尽力注意不让水被污染呢?这是因为德国政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来全面调控人们的行为,限定人们应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如我们期望达到长期的环保目标,就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改变众多企业和家庭的某些行为。此外,在德国,环保不只是花钱的事,它已成为一种盈利的行业。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有近1万家研制环保技术和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环保产业年经营额达800亿马克。德国在废水、废料、废气的处理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生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实际应用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据统计,德国的一些环保产品已不断出口国外。德国环保技术的出口已占世界份额的18.7%,高于美国(18.5%)名列世界第一。
  (作者为本报原驻德国记者)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今天是“世界水日”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
21世纪的水
这个世界很缺水
  戴维·塞克勒
  几千年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的免费商品,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全球性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缺水业已成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最大问题。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学会的研究,2025年世界总人口的1/4或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3,近14亿人将严重缺水。
  到2025年,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多人将面临极度缺水,将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以维持199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即使提高灌溉效率也达不到)水平,也不能满足生活、工业和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约3.48亿多人面临严重的经济缺水。这些地区的潜在水资源足以满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发,为此需大量投资,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被划入绝对缺水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人口的约1/3生活在将被划分为绝对缺水的地区。中国为3.81亿,印度为2.80亿,总计6.61亿。这使处于绝对缺水状态的总人口增至10亿以上。其他大国,如墨西哥和尼日利亚等的缺水也有地区差异。这使10亿人口的估计偏于保守。按缺水严重程度,属于绝对缺水的国家依次为利比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约旦、也门、以色列、阿富汗、埃及、突尼斯、伊拉克、新加坡、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
  另有一类国家可归于经济缺水类,即这些国家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满足至2025年的需要,但要实际利用这些资源需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因而,许多国家到2025年将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这些国家的总人口为3.48亿,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由于面临资金和其他困难,这些国家很难加快水资源开发的步伐。如果将这些遭受严重经济缺水国家的人口与绝对缺水的人口相加,总人口为13.86亿,即占1990年世界总人口的26%,或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33%。
  严重缺水的后果
  在这些相当枯燥的数字和分类的后面,是缺水造成的巨大悲剧。人们不得不每天拿着水罐到几公里外去提水来供家用。由于没有足够的水从土中冲走盐分,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贫困。由于上游水源枯竭,湿地和河口港湾也随之丧失。
  缺水导致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尤其对穷人影响最大。许多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穷人被迫饮用完全不宜饮用的水。由于没有水或者用受污染的水洗澡,患上了皮肤病和其他由不卫生引起的疾病。但是,专家认为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而言,水的数量甚至比质量更重要。水管理不善也为疟疾等疾病提供了肆虐的机会。
  也许缺水对穷人的最大影响是粮食生产。在亚洲,贫困线以下的人们用收入的约60%购买粮食。据估计,亚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的80%以上来自灌溉土地。因此,实际粮价已下降一半多。被称为绿色革命的土地灌溉,其主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是减少亚洲的贫困人数。但是,由于缺水,可能使之半途而废,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地下水问题日益严重
  地下水问题也是整个水资源管理领域中最严重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人口大国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以及所有的中东和北非国家,在过去的约30年间超采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逐渐枯竭。现在,对于这种宝贵资源的管理不当,即将遭到惩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后果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这些国家,对世界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传统的地下水问题有两方面。第一,使淡水含水层迅速下降。第二,与此相反的问题是含盐碱的水位上升,由于盐碱和其他有毒元素,使含水层遭受污染。其中巴基斯坦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巴全国许多土地盐分过高,再加上除了印度河外,在印度河流域没有其它的天然通道从农业区域排水。因此,当河流上游受盐分和其它污染物污染时,下游用户会进一步受污染影响。作物减产,水不能饮用。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当污染水位上升时,污水也升到地面,在村庄横流。
  在地下水位上升和盐度增加情况下,需利用相应的技术。目的是尽量加大蒸发、降低污水排放,同时使盐分降低到植物根区以下,并通过定期排水将盐分冲洗掉,但这需要高效率的灌溉系统。可修建蒸发池,在雨季定期冲洗,随河流的洪水一起下泄入海。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利用耐盐植物进行生物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在这些植物根区所积累的盐分仍需用污染较轻的水进行定期冲洗。
  总之,世界地下水枯竭的威胁确实惊人,但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行动方面,对其缺少重视也是惊人的。事实上,在这一领域的大多数专业人员,无论是从事研究、野外工作或在供水部门,所受的培训均是如何进行地表水管理。现在已经到了改变这种危险局面的时候了。
  (马小俊摘译自英国《水资源开发》杂志,标题为编者所加)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世界淡水资源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各国水资源排队
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拥有水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按水资源量大小排队,前几名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印度。若按人口平均,就是另一种结果了。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严重缺水的国家
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如果一个国家年人均水量在2000立方米以下,就是缺水的国家。人均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是严重缺水国,共有15个:埃及、阿联酋、阿曼、佛得角、布隆迪、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沙特阿拉伯、巴巴多斯、新加坡、巴林、利比亚、科威特、卡塔尔、马耳他(年人均水量仅82立方米)。中国人均水量不富,是缺水国家之一。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水资源的未来
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全世界1975年用水量为3万亿立方米,1994年为4.3万亿立方米,2000年为7万亿立方米。有人分析,2030年以后,世界水资源将供不应求;2050年,亏水2300亿立方米;2070年,亏水4100亿立方米。我国专家分析,中国2050年总需水量为8000亿立方米,比现在增加240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80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000亿立方米,农业用水4200亿立方米。(闫翔)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决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大会回顾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的有关条款;考虑到虽然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于淡水的供应量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还考虑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进一步考虑到推动水的保护和持续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级、全国一级、地区间、国际间的公众意识。
  1.根据《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所提出的建议,从1993年开始,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2.请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和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所提出的建议,开发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出版、散发宣传品、举行会议、圆桌会议、研讨会、展览会等,以提高公众意识。
  3.请秘书长就联合国秘书处尽目前条件之可能,且在不影响现行活动的情况下,以任何方式与方法帮助各国组织“世界水日”活动,提出建议,集中在一个与水资源保护有关的特定主题,做出必要的部署,并保证活动的成功。
  4.建议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执行其任务时把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第十八章放在优先地位。
  自1996年以来“世界水日”的主题如下:“为干渴的城市供水”(1996年);“水的短缺”(1997年);“地下水——正在不知不觉衰减的资源”(1998年);“每人都生活在下游”(1999年);“卫生用水”(2000年)。(林京)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虽蒙“老天爷”厚爱 人家却不沾沾自喜
  巴西节水从我做起
  吴志华
  巴西东北部的莫索罗曾是名人辈出的文化之乡,如今却是闻名全国的荒漠化地区。几年前,笔者到那里采访,成片成片的土地已经沙化,遍地荆棘丛生,满目荒凉。走在密山村的小路上如履沙滩,就连农家庭院都是沙土铺地,沙棘做栅栏。
  莫索罗是北里约格朗德州第二大城。前任州长科尔蒂斯感慨地对我们说,在葡语里,州名“北里约格朗德”的含义就是“北方大河”。现在这里却是河床断流干涸,土地龟裂,牲畜死亡。当地民众为喝一口水,需要头顶陶罐,走上一天的路,跑到几尽见底的湖泽去打水。缺水是贫困的根源,水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道难题,不仅国家每年要拨巨资抗旱救灾,而且缺水引发社会动乱,常常爆发灾民群起哄抢商店、暴力争水的事件,当地年青力壮者纷纷流落他乡谋生。
  其实,从整体上讲,巴西并不缺水。巴西地处热带,河流湖泊众多,降雨充沛,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关资料表明,巴西拥有的淡水资源约占世界淡水总量的13.8%。笔者每每就此赞赏“老天爷”对巴西的厚爱时,却看不到巴西人脸上流露出沾沾自喜的神色,特别是那些主管环境保护的官员和专家总是强调,巴西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供水越是紧张。经济发达的东南部,人口占全国的43%,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像1000万人口的圣保罗市,每小时用水量高达2亿多升,时常因供水不足而被迫采取停水限量或轮流用水的措施。不仅如此,全国有20%的人口至今仍然得不到净化水饮用。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国家在为解决民众用水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浪费水的现象比比皆是。据有关部门调查,巴西水资源浪费率高达70%,其中家庭用水为78%。
  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研究员若奥—阿布拉乌说,以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的盲目无知造成人类对水资源自杀似的掠取和挥霍。等到水源短缺、植被枯死和环境恶化时,全社会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加强保护水资源,巴西政府已颁布了一部新的《水法》,并在筹建“全国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以便对全国水资源的调查、利用和规划实行归口管理,并负责提出用水、管水的对策建议,指导、监督和调剂各地的用水。巴西环境保护机构、社会团体和有识人士近年来也在为保护水资源奔走呐喊。他们呼吁,只要人们稍微改变一下生活习惯就能节约大量的用水,如缩短冲澡时间,随手拧紧水龙头等。据调查,一个滴水龙头一天就会白白浪费46升的水,放水洗锅碗改为用盆接水清洗,一天下来就能节省几十升的水。这些举手之劳的事如能人人为之,坚持不懈,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就能大大缓解对水资源的浪费。(作者为本报原驻巴西记者)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瑞典市长盛起湖水就喝
章念生
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有10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水资源极为丰富。瑞典人对水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休假时喜欢去有阳光和水的地方,南欧、东南亚等地的海滩是他们十分向往之处;建房时喜欢选在水边,掩映在碧水绿荫间的红色木屋,已成为今天瑞典民居的一种象征;夏日闲暇之时,喜欢参加各种与水有关的运动,如驾着帆船举家出航,开着摩托艇穿梭于城市里狭窄的河道,或在平静的湖面上滑水;从料峭的初春到萧瑟的深秋,都能见到躺在水边草地或岩石上享受太阳浴的人群,它已构成了瑞典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水清天蓝树绿,是今天不少国际都市人的一种奢望,但在瑞典人眼里,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瑞典因水清而闻名遐迩。自1992年开始,每年的8月,首都斯德哥尔摩市都要举行国际水问题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名知名水问题专家云集斯市专门讨论国际水问题,主人也趁机介绍瑞典的水为啥这么干净,对城市污水是怎么彻底进行处理的,老百姓为何具备很强的环保意识等等。瑞典人对水的保护的确有值得称道之处。斯市市中心有一条连接麦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小河道,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此钓鱼,夏天时节,还经常能钓到麻哈鱼(三文鱼)。地处市中心的瑞典首相府就在麦拉伦湖边,首相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欣赏到别人钓到鲑鱼时的兴奋劲儿。1993年,斯德哥尔摩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时,斯市市长在来访考察的国际奥委会成员面前,当场盛起麦拉伦湖水就喝,这让奥委会成员们吃惊不已。
  然而,今天能充分享受水之乐趣的瑞典人也曾经历过水污染的痛苦。20世纪60年代,在瑞典北部的耶夫勒附近,出现了好几种形状怪异的鱼,鱼的脊梁严重弯曲,原来是造纸厂的废液未经处理排入湖海,产生严重汞污染所致。由于斯市城边的麦拉伦湖受到严重污染,市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人们下湖游泳。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瑞典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水污染,并一直常抓不懈。
  瑞典今天的蓝天碧水,是政府努力治理的结果,也是普通民众自觉保护的结果。
  在水面上燃放烟花,曾是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节的一个传统节目,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焰火代表队组织施放,每年的花样都不一样,可以说年年此时都引得斯市万人空巷,数十万人或步行或乘车前往市中心一饱眼福。绚丽夺目的烟花,从水面上腾空而起,在晴空中绽开,与湖面、楼宇、灯光交相辉映,场面委实令人难忘。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瑞典普通百姓和媒体对在水面上燃放烟花提出了异议,理由是持续一刻钟的烟花燃放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对生活在水里的鱼类造成了伤害。迫于百姓的压力,1999年市政府取消了燃放焰火这项传统节目,而代之以环保型的激光表演,它与焰火相比虽然大为逊色,但也没人抱怨此事。还大自然以本来面目,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瑞典人的一种追求,也是他们的一种普遍共识。
  (作者为本报原驻瑞典记者)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国州长的三道“金牌”
张勇
从北京到华盛顿,立即感到了空气的湿润。这里离大西洋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还有一条名为波托马克的大河在城里转了一个大弯。毗邻的马里兰州也是降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然而,就是在这个地区,记者目击了一场“严重的干旱”。
  那是1999年7月29日,马里兰州州长发布行政命令,宣告该州进入紧急状态。州长令的措词十分郑重:“降水量、河水流量、水库水位、地下水位、土壤湿度等多项指标显示,马里兰州正遭受着极度的干旱,并已造成负面后果,如饮用水短缺、农业用水匮乏、海洋资源受到威胁(包括鱼类死亡),以及森林火灾发生几率的增加等……这些情况威胁着我们的自然资源与公众的健康、安全和幸福!”州长还发出要求:“本州所有公民、工商机构和社区组织应自愿地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
  听到这个宣布,记者吃了一惊。马里兰州近在咫尺,开车一不留神就过去了,怎么没感到干旱发生呢?出去转了一趟,依然是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哪里有一块龟裂的土地?波托马克河水位的下降倒是看得出,其中一段河中露出了几块嶙峋的怪石,但总体说来,水流量仍然是很可观的。这能叫“极度的干旱”?
  没想到,一周后的8月4日,马里兰州长又发布了一道命令:“全州降雨量出现严重的赤字,比正常水平低20%至40%;河流水量为正常时的50%至70%……因此,我下令实行强制性限制用水规定。”
  规定之一就是禁止居民为自家的草坪浇水。这有些不近人情。美国人对待房前屋后的草坪可是呵护备至的,尤其是在夏季,每天都要浇水,不然,绿草就会变得枯黄,甚至被晒死。以记者站的草坪来说,更换草皮起码要六七千美元。马里兰人会听政府的?
  过了一个月,马里兰州发布了第三道州长令。主要内容是:自实行强制节水令后,全州用水量显著减少了16%,加上8月份降雨增加,河流和水库水位有所提高。尽管如此,干旱紧急状态将持续,直到所有指标回升到正常水平的70%时为止。
  此前,记者已经注意到,当地媒体报道了州长带头不给自家草坪浇水,以及绝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能严格遵守节水令的消息。用水量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事。
  应当指出的是,在这场波及华盛顿、弗吉尼亚和马里兰的“干旱”中,三地政府的反应是不同的。马里兰人显然最为珍视和爱护他们的水资源。这一点,还可以从他们的汽车牌照上看出来。上面有一只海鸟,意在提醒人们保护受到污染的切撒比克海湾,拯救那里的生物。那个海湾到底什么样?记者曾多次驾车驶过海湾大桥,只看到海碧天蓝,白帆片片,窃以为那是一个比较干净的海湾。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大概是马里兰人保护水资源的态度,引申一下,应该说是一种危机处理意识。等到河水断流,土地龟裂,海水发臭,才想到去解决问题,那可就麻烦大了。
  (作者为本报原驻美国记者) Rgc品论天涯网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本报国际部编辑、记者分别用英、朝、德、日、法、俄、瑞典、阿拉伯、泰、西、豪萨语等文字书写的“水”字。
  电脑绘图:刘小青 Rgc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