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朱文榘(代表全国工商联)
新世纪之初,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新起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人民开始有了个人积累,在增加消费的同时,又有了投资的欲望,有了发展创业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广大中小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势头迅猛。这就说明在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个人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融资难”仍然是这几年反映比较强烈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现在所说的“融资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们建议从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充分重视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面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政府应采取不同于对国有大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对中小企业主要是依法行政和提供社会化的一整套中介服务。这就需要有一个政府综合部门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
二是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之道。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稳定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成熟也表现在需要有一套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为此,建议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建立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从企业资信的征信到评估、到查询,最后是公示,形成一个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
总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重要问题,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密切相联。(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肖万钧
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进展,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前途。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出路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装备和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植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把产加销连成一体,实行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即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
二、我国农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最有效的路子是实行产业化经营。这种经营体制,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又可以解决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转变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将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乃至主要的经营体制。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作为新的历史时期解决我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有力地促进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农业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五、基于上述认识,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经过系统的调查、缜密的研究,制定一个指导性文件。(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重视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楚庄(代表民进中央)
重视“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亟待统一的认识问题,更需要切实的措施和扎实的工作。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农业在西部开发中的基础地位。西部的农业生产必须把强化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稳产高产农业,使“一退三还”工作落到实处,并做到可持续性。
二、坚持科技为先导,采取切实措施,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希望中央财政加大对“星火计划”、“丰收计划”项目的资金投入,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充分调动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投资积极性,并引导农民投入,吸引外资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扶贫攻坚的主要地区在西部。扶贫要从促进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入手,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调整结构要和发展小城镇相结合。城镇建设应以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通过由点到面的试点、推广,让广大农民在二、三产业中得到实惠,逐步适应从业和社会生活的转变,从而使这项工作成为农民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
三、国家应制定一整套的相应政策,推动西部农村改革,为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加速推进西部县、乡两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
四、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我们十分拥护建立“政府负责、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希望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教师工资、校舍危房改造和办学所必需的经费;除设立危房改造专项基金外,各省级政府应把农村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基建规划和投资规划之中。
其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狠抓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农科教结合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有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建议在县一级实现政府统筹。(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认识和解决提高农民收入问题
路明(代表民建中央)
即将开始的“十五”计划,主线是经济结构调整,这对于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是一次机遇,对于我国的农业政策是一次检验。我们建议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十五”计划中,充分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重新定位。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不富裕农民,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工业就没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上不了新台阶。
二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把握好各项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相互影响与政策出台的时机、力度,兼顾各方利益,特别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利益。鉴于现阶段保护农业、扶持农业、发展农业的需要,建议制定《农业保护法》。
三是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投入要坚决执行《农业法》的规定,保证每年的增加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开放贷款限制,鼓励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扩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并通过建立投资基金、农业企业上市等多种渠道,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设。今后一个时期的投入重点应当放在加强农业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农业科技、农村教育上。
四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为目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农业结构。调整结构不能重复以往“少种点粮食多种点经济作物”、简单改变数量比例的思路,要使农业生产由追求产量最大化转向追求效益最大化。
五是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农户人均资源占有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搞活农产品流通。坚决贯彻执行粮食敞开收购、优质优价政策和保护价制度,进一步拓宽粮食购销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实行以销定产。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运销队伍、农民经纪人队伍,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组织。(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保护天然草原遏制土地沙化
李广毅
近年来发生的10多次沙尘暴引起了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为它对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何才能扭转我国防治荒漠化过程中的这种被动局面,现结合考察调研谈点个人看法:
一、理顺防治思路。长期以来,在防治荒漠化工作中,“重治轻防”的观念和做法值得反思。因为客观表现是沙化容易治理难,加之人财物条件限制,治理仅是一个点,而沙化却是一个面。因此,治理总是赶不上沙化的扩展。我们不能再走边破坏边治理的老路,应以防止沙化、遏制沙化速度为主要目标,走“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路子。
二、我国北方沙源和沙害,主要来自天然草场的沙化。依据风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机制和路径分析,横亘于我国三北地区的大面积天然草原的严重沙化,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沙源和沙害。
三、我国天然草原沙化的直接原因是超载放牧。据调查,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大大超过其承载能力,平均超载率为50%—12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00%。据此,保护天然草原,合理放牧,是有效遏制我国土地沙化的重要途径。
四、保护天然草原要“封、护、种、养”并举。保护天然草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积极的生态建设。关键是如何缓解草畜矛盾,既要使草场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机会,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又要保证畜牧业优质高效发展。
为此,建议国家将天然草原保护纳入天然保护工程或单独实施天然草原保护工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实行同样的优惠政策,确保牧区退耕还草(饲料灌木林)还牧及饲料基地建设,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单纯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转变。(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深入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邱国义(代表致公党中央)
一、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已近一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负担普遍减轻了。
二是促进了基层政权职能的转变和机构精简,使基层政权工作逐步转到行政管理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三是规范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规范了农业税收征管,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的“三乱”,寻求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四是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把基层干部从催粮催款中解脱出来,从而减少了农村干群矛盾,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团结。五是促进了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六是促进了乡(镇)干部的廉政建设,规范了财务管理,促进了财务制度的改革。
二、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
1.税负欠公平,农民负担由地少的向地多的农户转移。
2.计税价格与市场价差距较大。3.计税土地面积账实不符。4.乡级财政收入减少。5.村级减收幅度更大,相当一部分村级机构难以支撑。6.计税农田上的农业特产税无法据实征收。7.未能建立起乡镇财政增长的机制。
建议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方案为:“四个取消,三个调整,一项改革”。
(1)四个取消
取消乡镇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集资及一切乱收费;取消屠宰税;取消计税农田上的特产税,只收农业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2)三个调整
调整农业税政策,实行差别税率。调整计税常产,常年产量以2000年前5年农作物的平均产量确定,5年不变。调整计税面积,计税面积一律按第二轮承包用于农业的耕地实有面积计算,并建立土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3)一项改革改革农业税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之我见
张世尧
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秩序确实比较混乱,已经到了非集中力量整顿治理不可的地步。我们要以新世纪为新起点,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为实施“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必须下决心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在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必须重点加以整顿的,一是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二是走私、偷税、骗税、骗汇等不法行为;三是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等违反市场经济根本原则,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四是破坏社会信用和金融秩序,欠账赖账有理,虚假广告遍地,坑蒙拐骗横行,严重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内的经济秩序。
现对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成因及整顿、规范的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治理市场经济秩序,首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全国人民自觉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使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与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都有高度的自律精神。
第二,在加强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市场秩序的“法治”。首先要制定《市场法》,使全国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的法律。在此基础上要严格执法,并对执法行为加强监督。
第三,恢复社会商业信用,整顿金融秩序。
第四,假冒伪劣商品必须从生产环节抓起,首先抓好食品药品等入口的商品。
第五,商品流通领域也要综合治理。
第六,坚决拆除围墙,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七,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企业自律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第八,在继续培育发展市场和提高市场运作管理水平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秩序的监管水平。(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陈邦柱(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改善北方广大地区干旱缺水状况,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利民兴邦、造福子孙的战略性工程,对当前的稳定发展乃至今后的长治久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几十年来,国家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技术和经济实力。尽早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有限的水资源,地区分布又极不均衡,北方地区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而京、津、冀地区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仅为150—32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全国地表水年平均径流量为2.8万亿立方米,80%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尽早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顺乎民意的英明决策。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我们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是维系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需要;我们不仅要解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要为后代子孙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创下基业。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工程的建设性质,优化工程规划和施工方案,充分估计和慎重对待长距离调水的各种风险,妥善处理工程建设中的各方利益关系,是当前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南水北调是一项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必须讲求经济效益,要算经济账。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确,南水北调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工程。坚持“三先三后”的建设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生态后用水”是国务院确定的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政府在制定节水政策、严格取水许可证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型经济的同时,建议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支持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挖掘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南水北调要确保调到优质水,关键是要加大水源地和沿线地区水污染防治的力度。
南水北调是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大调整。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才能顺利实施南水北调。(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陈宗兴(代表农工党中央)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产业组织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大农场主及由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将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将农民由市场竞争弱者转变为强者,根本出路就在于: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产供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使农民以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由此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使农业和农民借助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程度还很低。据悉,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3%,同时,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还很不健全,地区发展也极不平衡。造成这种不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理解和组织管理合作经济组织。
在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程中,我们建议:一是政府要多方面关心、支持和保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在多样化创新和规范化发展中,应始终以尊重农民意愿为首要前提。三是特别需要开展合作教育,培养懂得合作事业的干部和能人。四是发展合作社经济应当多样性与规范性兼顾。(附图片)
第11版(两会建言)
专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章师明(代表姚峻委员)
“十五”计划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十五”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顺利达到优化升级,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结构体系。我们认为,根据我国劳动力丰富、资金短缺和自然资源稀缺的基本特点,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根据各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正确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鼓励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要适当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力开发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逐步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演进。
突出重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其重点一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振兴制造业,通过延伸加工层次,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益,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手段更新的迫切需要;二是大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生产发展带动需求增长;三是改善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四是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更多政策扶持,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转换;五是在利用规模经济的同时,将重视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发展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相结合,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议重点开发能够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提高技术进步的支撑能力。
加强研究,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要,不断研究解决产业结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调整方向和内容重点,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解决深层的体制问题,逐步形成能够对结构问题做出积极反应和调整的新机制,变被动为主动,及早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准备,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附图片)
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徐烨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