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3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3-0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序 '...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序与跋

  《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序
李琦
最早结识王凤胜同志是从他的那本《周恩来文艺思想新论》开始的。近又读到王凤胜和刘德军主编的《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一书,很高兴。
  他们组织对周恩来生平有研究的同志撰稿编写了此书,系统地研究周恩来人格,十分必要。我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了七年,他的一言一行我亲见亲闻,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使得我对周恩来的伟大人格有着深刻的感受。周恩来的人格,不同于普通人的人格。他的精神,也不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源于他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吸引力的伟大人格,来源于他身上所充分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理想、信念、道德和价值观。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周恩来的人格,是人类理想人格的典型。因此,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致力于研究周恩来的同志都有这样的感受,研究这位伟人的思想、生平的过程,也是进行学习、接受教育、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过程。我认为,这正是编撰出版这部书的现实意义。
  虽然周恩来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学习周恩来、研究周恩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特别是我们党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解决如何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如何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等重大历史性课题中,在带领全国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征程中,更需要学习周恩来、继承和发扬周恩来的伟大精神和人格风范。因为这种伟大精神和人格风范是经久不衰的,是永恒的。正如韩素音女士所说:“再过一百年、二百年,有很多出名的人,人们都不记得他了。但是大家都会记得周恩来,全世界都会记得他。”“记得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周恩来高尚的精神境界、永恒的人格魅力。
  这部书从理论的层面,对周恩来人格进行了系统、深刻的研究,是一本有特色的著作。看得出,这部书不是急就章,而是经过长久思考后完成的。书的结构是先有一个绪论,然后分成四编。从周恩来人格的生成,谈周恩来人格的升华,谈周恩来人格的展现,谈周恩来人格的修养。全书立论鲜明,观点正确,内容全面,文字叙述也还清楚。
  总之,我为这一科研成果的付梓感到欣慰。写上几句话,与二位同志在学习周恩来、研究周恩来的过程中共勉。
  (《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佳作推荐

  壮烈的史诗
  ——读《天地颂》有感
  宋健
  东生同志的大作《天地颂》出版,我们向他表示祝贺。他详察“两弹一星”原委,访纳百家真言,耗十年心血,用重笔浓墨的文学语言写下了这段史实大记,命名《天地颂》,为我们的国家和后人留下一部史诗性著作,意义重大。
  二十世纪是中国人民觉醒和浴血战斗的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发生了伟大的转折。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五十年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增谱了最光辉灿烂的一章。
  站立于世纪之交的史乘驿畔,回眸一百年来中国走过的路,使人觉得那是一首壮烈的史诗,足以让久远的后来人热血沸腾。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三至十三世纪的一千年内,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走在西方的前面,为现代工业技术在欧洲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以后,长达四百余年的封闭,独居无友,孤陋寡闻,囿幽于世界进步之潮流之外,才使中国陷入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自鸦片战争始,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强盗们蜂拥而入,裂领土、俎民众,沦中国为任人宰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悲啸难收。国难务急,无数志士仁人在腥风血雨中奔走呼号,抛头颅、洒热血,在苦难中寻求生路。一百多年中,天年相续,代代相接,做“强国”之梦,觅“救国”之路。在帝国主义野蛮侵略面前,学者们提出过种种救国方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民主救国,科学救国等等,结果无一得成。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光芒终于照到了神州,人们纷纷从噩梦中觉醒,热烈地投入到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中来,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赢得了新中国。
  1949年10月,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险巇未尽,西方帝国主义者要把她“掐死在摇篮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舆论攻击,造谣中伤,其手段之卑劣,无以复加。特别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帝国主义者一心要把战火引到鸭绿江边,狂言这场战争他们是“赢定了”。
  中共中央在极端险恶的形势下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帝国主义分子的神话破产了。
  从朝鲜战争开始,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在全力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兴起工业建设高潮之际,又积极准备条件,筹划和组织实施国防现代化建设计划。
  居安思危,这是中华民族从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凝炼荟萃出的座右铭。朝鲜战争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帝国主义分子们曾经扬言对中国“要使用原子弹”。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不仅不怕威胁和恐吓,而且已开始做反侵略战争的物质准备——决心研制国防尖端武器:“两弹一星”。
  决定研制“两弹一星”——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决策,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最有胆略、最有魄力的宏韬大略。
  “两弹一星”的研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是空前的创举。
  第一次使科学活动进入国家规模,成为国家战略计划,带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得以向世界大科学的前沿迈进。
  第一次使科学技术全面进入高科技工业领域,使科技落后的中国在一片原属空白的重要科技领域向世界发达国家发起了挑战。
  第一次使高科技形成强大的生产力。“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重点突破了国防尖端技术,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广泛推动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第一次向全世界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高科技领域,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扫除了中国有些人在列强面前畏难怯懦的心态,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关于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争论。第一次向全世界生动地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两弹一星”的奇迹是中华民族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有人说:“两弹一星”,是“第四大战役”。“三大战役”打出了一个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彻底改变了称中国为“东亚病夫”的偏见,恢复了国人的自信心,无可争议地向全世界表明,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有能力短期内追逼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补苴二百年的差距,在中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三大战役留下浩瀚的文献典籍和史诗性电影。关于“两弹一星”也应该有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给后人留下宝贵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东生同志有丰富的经历,亲身见证过从延安到现在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其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广阔的视野,从临高俯瞰的历史角度,写下了这部素描“两弹一星”这一壮烈史诗的著作,为这一与神州天地长存的伟大业绩立传树碑。十年前东生同志能为这一伟业贡献心血,是值得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五十年的伟大成就中,“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最光辉的一项。一百年来,关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设想的“建国方略”主要依靠外国银行来投资,靠外国的工程师来工作。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至少在科技界当时还没有得到共识。1946年,蒋介石曾想搞原子弹,问了几位科学家,都说不行,结果他就放弃了。新中国成立不久,在现代科学技术相当落后、比欧美晚了二百年的情况下,能在十年左右完成这一科学盛举,足以铭鉴史册。“两弹一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和财富,就是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在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的领导下,数万科技工作者投入了这一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在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困难的时代,为了这项科学计划的实现,他们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艰难和体力的消耗,克己奉公,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很多老科学家,为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宁愿做铺路石子,为别人架梯,甘当无名英雄。中国科学界这种攻克科学尖端的革命精神汇聚成浩然正气,集成了空前的科技创新力量,去创造英雄业绩。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挺起腰来,敢于和发达国家竞赛。近二十年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建立进一步证明,任何怯懦、退缩的思想都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在我们的人民大众中,在科技界,在下一代人中彻底地树立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有能力在高科技前沿领域做出成就的信念,还需要继续奋斗,做出新的成就。东生同志的这部著作,将激励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敢地攀登世界科技的高峰。
  我们有理由为五十年的成就高兴,但还没有资格骄傲。“两弹一星”的成功,只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拉开了序幕,高潮还在二十一世纪。国情、史鉴和充满风险的世态都要求我们世代相续,再接再厉。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学水平,建立高技术产业,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战略目标,全国科技界今后的任务更艰巨,更光荣。
  科学在创造历史,人民谱写着史诗。一个伟大的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举起我们的双手吧,迎接中华民族新世纪的辉煌!(附图片)
东生的长篇纪实小说《天地颂》,用大量鲜为人知的事实,全面、真实、形象地展现了“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伟大历程。迟浩田同志为该书题写书名。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报

  《金色的果》出版
  李日新的报告文学集《金色的果》,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和迅捷,女性的细腻和温情,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一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事业、家庭与爱情,以及他们的际遇沉浮、喜怒悲欢。 (袁世捷)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点点思乡泪 悠悠家国情
  ——读于秀的《台湾老兵》
  曾镇南
  两次读了于秀的口述实录体报告文学《台湾老兵》,内心受到强烈的感情冲击,竟几番为之掩卷而涕下,也引发了我对亲情伦理和家国命运的深思。
  《台湾老兵》一书精心选择了十五位从山东飘流到台湾的老兵苦盼四十年才踏上回乡路的故事,用他们口述、作家进行实录的形式,回溯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心灵历程。作者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普通老兵;他们讲述自己的一生、诉说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希望的方式,是那样质朴而坦诚。这是沉默而孤哀的一群老人,他们在历史记载和现代传媒上,几乎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怀着同情和尊重采访他们的作家,却使他们和他们的亲人张口了。他们用平静、低沉的声音讲出来的一切,却有着惊风雨、泣鬼神的感动力。“悲莫悲兮生别离”,他们几乎都是在没有什么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抛妻别子离高堂,飘洋过海到台湾的。孰料一去四十年,回家的路,云山阻断,崎岖漫长,从此他们的生存,不能不在离愁别恨中熬煎;而在老家盼着丈夫儿郎归来的妻子、父母,不能不望着大海祈祷上苍,长久地守护着藏在心底的那一份重见亲人的希望。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一代人负载着金瓯残缺、家庭离散的痛苦。他们在痛定思痛,梳理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几乎都发出了不能让悲剧继续下去,不能让子孙后代无限期地承受这种分离的痛苦的呼声。作家那一支质朴而多情的笔,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曲曲台湾老兵个人悲欢离合的命运之歌,而且是从人民海洋深处最渊默、最强劲的潮涌中迸发出来的盼回家、祈统一的同声相应的呐喊。这呐喊带着骨肉亲情的温热,民族良心的悸动,国家命运的尊严,历史抉择的道义,打动了我们,激起了我们的思考。发乎亲情、经由良知、升华而达于民族大义,这就是《台湾老兵》一书内在的情理发展逻辑,高远而又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题旨。
  《台湾老兵》不仅是一篇从普通人的命运和心愿发出的祖国统一的呼吁书,而且在特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的生活教科书。作者这样诉说她在采访台湾老兵时的感受:“这种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倾听不同的人生故事的旅程像一种使命感一样在鼓荡着我思维的双翼,使我觉得能有这样的机会,了解台湾老兵在特殊的命运中特殊的遭遇,对于我是幸运也是教育。对于还年轻的我来说,他们就是历史,是值得捧起来细细去读的书。”我完全认同作者这种真挚而谦虚的告白,这本书记述的台湾老兵的命运故事里,确有许多内容是感人至深,而且富于启发教育意义的。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些普通人身上,学到不少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理。例如,那个当兵时几乎目不识丁,却在艰苦的军旅生涯中坚持一点一滴地自学,终于在抗争中赢得事业也赢得爱情的薛贵存,他那种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信念和毅力,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再比如那个“为人耿直,处处透出山东大汉的豪爽与豁达”的孙茂亭老人,为了找回自己失落的家,他几乎一生都在辛勤地劳动,他一直记住离家时媳妇对他说的“早点回家吃饭”这句话,熬到了夫妻团圆、四世同堂的今天。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对爱的忠贞,也是富有人生启示意味的。
  台湾老兵们的爱情故事,是这本书中最动人的部分。那个带着初恋的情人的一双布袜苦苦寻找了四十年,终于了却宿愿,圆了旧梦的朱恒生;那个在六十七岁才当了新郎,在家乡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的栾心和……他们对爱情的真挚、坚贞,实在令人感叹嘘唏。离家、回家的故事总是和爱情故事交融在一起的,而爱情的故事又总是男女双方合奏的曲子,从中又往往漫衍出一个个夫妻、父子、母女、兄弟之间的伦理故事。在台湾老兵的爱情故事后面和侧旁,往往交织着许多催人肝肠的悲情戏剧,为我们展现了人生的变幻性和丰富性,展现了中国伦理的传统的美。
  《台湾老兵》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仅源于素材的生动感人,更源于作者感情的投入和艺术的选炼与组织。口述实录体的作品,常见的弊病是漫无统系、精粗杂糅地把原始记录一古脑推到读者面前,而且以挑动读者的猎奇心和窥隐欲为能事,使严肃的创作一降而为别人家事、社会花絮的獭祭。于秀此书,虽然也以口述实录的形式出现,却是费了一番艺术经营的功夫的。其艺术上的独创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采用了一种以老兵或老兵的亲属的口述为主,以作者的采访现场和采访感受的侧记为辅,交错出现,有节奏地迂回推进的方式,这不仅避免了叙事的板滞,增加了行文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便于作者插入适当的抒情与议论,无意中把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敬业而勤勉的作家形象也活现在书里了。作者与被采访的对象的感情交融,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交融,相互激荡,便形成了强大的感情磁场。第二是作者非常善于选择那些最能表现当事人的性格、心理情愫的生活细节,运用这些最富有特征性的典型细节,收到了打动人的强烈艺术效果。比如:何知春回家后祭扫的那一座兄弟们假造的父母的坟茔;栾锡生老伴给他做的那一件在台湾用不上的老式新棉袄;刘寿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为他在台湾的几个孩子买的那包水果糖……这些细节的巨大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蕴含是令人惊叹的,它们几乎成了那一幕幕人生悲剧的艺术象征物了。这些细节的获得,虽然拜生活之赐;但它们被精心选择出来,恰到好处地绘状出来,却不能不归功于作者的眼力与腕力了。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讯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在京揭晓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颁奖仪式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何向阳、阎晶明、谢有顺获青年批评家奖;刘亮程、毕飞宇、祁智获文学新人奖;莫言、乔良、朱秀海获军旅文学创作奖。
  冯牧文学奖以中国文学界的卓越组织者、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冯牧先生的名字命名,由冯牧先生生前友好和学生筹资设立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专项基金”主办,每年评选一届。它弥补了现有文学奖励机制的某些薄弱环节,促进了理论批评和军旅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新人的成长。(闻力)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讯

《卢卡契新论》出版
刘秀兰的《卢卡契新论》最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论广泛吸收了国内外重要的卢卡契研究成果,资料翔实,论证明晰,是我国目前最为完整详备的一部卢卡契研究专著。(艺文)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讯

  《“赶考”,远未终结》出版
  徐非光新著《“赶考”,远未终结》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近十年撰写的有关思想、文化、政论等方面的文章结果。邓力群同志为文集作序。 (文一)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讯

  《山风海韵》出版
  刘水清的散文新著《山风海韵》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作者对故乡海阳乃至胶东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斗争史和改革开放以来令人惊喜的发展变化怀有深挚的热爱之情,多以优美清新的散文笔墨抒写与讴歌,有浓郁的文化底蕴。(鲁芝)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意蕴的体悟与追问
  郭涛
  近读作为“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人文学科与人文精神系列”之一的《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深感作者对艺术意蕴的沉潜与体悟、对艺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中肯分析、对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颇多新见。它的结构的明晰性、体系的开放性以及作者整合诸家熔铸己说的努力,使这部书既具可读性,又不乏学术的深度。
  作者在对整个艺术过程的考察中,除了第一、二章总论和第七章结语,中间四章分别围绕“作品——世界——艺术家——读者”四要素展开。艺术是感性的,对艺术的思考、对艺术意蕴的追问则是理性的,即便对以前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的人来说,在脑中形成的框架也是明晰的,毕竟对艺术与人生的究诘,是我们永不止息的冲动。
  任何一门学科企图建立封闭的理论体系都注定是徒劳的。也许正是由于作者采用了动态的四要素架构全书,并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囿于封闭的圈子,因而该书面对新艺术的震撼,仍然能够游刃有余,作者正是从世界之维、创作主体之维、艺术品之维、接受之维四个方面对当代艺术作出了理论上的回应与解说。体系的开放性,既是作者运思的结果,也体现出一种理论上的自觉与自信。
  也许任何一本像样的艺术理论著作对中西美学中表现/再现、意境/典型的问题都不能绕过,《艺术的意蕴》一书对它们的清理与整合,给我们以清晰的印象。在中西美学和艺术实践中,表现/再现、意境/典型,它们有着内涵的不同。把两对范畴的差异作比较,只是相对而言的,因而也才有超越对立的可能。作者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种超越的内在根据及其可行性,这样就避免了落入任何一方的偏颇,体现了超越者的开放的襟怀。
  巴赫金指出,“语言的整个生命,无论是在哪个应用领域里,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作者在巴赫金“对话”理论启示下,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对话与潜对话进行了分解,也颇具新见。它们包括:“把真理置入作品:与世界对话”、“自我的内省与驳诘:多重自我的对话”、“艺术家与作品对话”、“艺术家与读者欣赏者的潜对话”,这样就把艺术创作中理论家能够言说的部分都说了出来。
  也许普通读者更关心的是,一种理论或一本理论著作如何引导我们进入作品本体?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作者抛弃了简单的内容形式二分法,总结了我国古代以及西方近现代作品层次分析法,而提出了自己的层次分析法:“物质媒介层”、“图式化或形式化层”、“形象抽象层及完整的意义内涵层”、“形而上的意蕴层”,作者这样的划分法既考虑到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品,以及不同风格的艺术品的普遍性,还贯彻了过程性、动态性的原则,增强了这种划分法的解释效度及可操作性。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文化简讯

  《景德镇民窑业田野考察》出版
  方李莉的《传统的变迁——景德镇民窑业田野考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人类学田野考察专著以五百年来景德镇民窑业所发生的种种变迁为主要线索,向读者描述了景德镇陶瓷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全部图景。(木土)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让科学史轻灵起来
——评《科学之门丛书》
田光春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之门丛书》是一套非常富于创造性和独特个性的少儿科学史普及读物,值得大力推荐。
  从独特的角度构筑少儿科学史是《科学之门丛书》的一大特色。《科学之门丛书》选择科学史上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儿童感兴趣并且渴望了解的重要科学理论或科学事件等作为叙述对象,这种叙述对象是一个个专题,是科学史整体中的一个个亮点。虽然这些点从科学史整体中分离出来了,但合起来又是完整的科学史,是点状分布而又构筑为整体网络的科学史。这样的撰述不但没有损伤科学史的整体功能,而且有着独特的优点:首先,选择富于代表性的专题作为对象,表达起来也就更集中,更有针对性,也更充分。其次,以专题作为叙述点,以与专题相关的科学人物及其科学成果作为血肉,构筑科学史,更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科学发展的连贯性,接受起来更具有整体性。再次,以专题来叙述科学史契合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适合他们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是科学史和少年儿童读者的完美结合。第四,科学的普及和提高是相对的,以专题的形式构筑科学史有利于科学普及,也有利于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对于专题的阐释和陈述更多地倾向于普及,但是所有专题整合而为科学史整体,进而了解科学思潮的整体发展,却更多着眼于科学普及后的提高了。
  内容的综合性、层次性、重点突出是《科学之门丛书》的第二大特色。《科学之门丛书》的内容富于层次性和综合性。其综合性体现在对于每一个专题的撰述和阐释有科学知识的介绍,有科学方法的分析,更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意识的升华,还有人文精神的渗透。丛书内容的重点在于三个方面:科学方法的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育、人文内涵美的张扬。关注科学知识的介绍,更关注科学方法的普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育。而张扬人文精神,不但使得丛书对科学的普及更深入,而且使得文本灵动起来,更为亮丽。
  装帧设计、制作的精美是《科学之门丛书》的第三个特色。突出体现在六个字:创新、整体、到位。丛书装帧设计的创新表现在创意和思路的创新。就拿其封面来看吧,用宇宙中天体的运动图作为铺垫,使其图形设计和文字设计的背景灵动,富于生气。方框的凝重契合其中文字内容介绍的方整和严肃,四周图形的立体和运动强化了封面的生趣。装帧设计的创新还表现在对一些既定规范的突破上。丛书创造性地进行版式设计,把天头留得很空,给人颇有余裕的感觉,让读者阅读起来备觉放松和适意。丛书装帧设计的整体特色表现在丛书装帧设计总体风格的朴实、热闹:既考虑到了装帧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同时各个因素组合、结构非常好,使得所有这些因素组合的整体升华了各个因素和环节相加的功能。 830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映日图 柳学健 830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