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制裁走进死胡同
本报记者 安国章
2月26日至27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外长萨哈夫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会谈。据报道,此次会谈是根据去年底安南与伊拉克方面达成的恢复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问题协议进行的。
由于美英两国1998年12月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联合国对伊武器核查工作中断。1999年12月,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决定成立对伊拉克武器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以取代名存实亡的联合国特委会。但伊拉克一直拒绝这一决议,认为取消制裁是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的前提条件。
对伊拉克的制裁始于1990年。因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联合国安理会于是年8月6日通过了第661号决议,决定对伊拉克进行除药物、食品以及其它人道主义必需品之外的全面经济制裁。
10多年来,美国一直打着联合国制裁的旗号,全方位地对伊拉克进行夹击围攻,以实现在伊拉克出现一个有利于美国的政府的目的。
首先是经济封锁和制裁,并极力阻止“石油换食品”计划的执行,致使价值16亿美元人道主义物品的进口合同被搁置。伊官方称,长期的制裁使伊拉克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70%以上的工厂不能运转,失业率高达70%,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约有135万伊拉克人死亡,其中60多万为不满5岁的儿童。
其次是进行武器核查。美国通过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对伊拉克境内任何被认为可能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地方进行检查。据报道,为了对特委会进行控制和干扰,美国派了一些情报人员进入特委会工作。
第三是军事封锁。美英两国在北纬33度以南和36度以北地区分别建立了南、北两个“禁飞区”,美英多次以伊拉克不与特委会配合为由,调集重兵云集海湾,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
第四是扶植反对派。多年来,美国不仅召集伊拉克反对派到美国开会,策划和制定推翻伊拉克现政权的计划,还拨专款用于对伊拉克反对派的军事训练和武器援助。有报道说,美国已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开始实施6个月推翻萨达姆的计划。
面对严重的国际制裁和美国的强大压力,伊拉克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宣布尊重和接受联合国的决定,承认科威特的主权,同意和接待联合国特委会到伊拉克进行检查工作,并做了大量的配合工作,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拉克的工作表示满意。另一方面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伊联盟,伊拉克极力扩大国际活动空间,采取具体措施改善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关系。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先后解除对伊制裁。阿曼、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恢复了同伊拉克的外交关系。另外,俄罗斯、法国等国家不断呼吁解除对伊制裁,并要求停止对伊“禁飞区”的轰炸。
伊拉克本身的发展也取得重大成就。为使老百姓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准,政府大力发展农业,两河流域一年四季绿油油一片,同时对公民实施供应卡制度,每人每月供应9千克面粉,2.5千克大米,1千克豆类,2千克食糖,150克茶叶,250克肥皂,250克奶粉,1岁以下的婴儿另有3.6千克的婴儿奶粉;所有供应品只象征性地收10美分。伊拉克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只是与战前相比,与中国60年代初期困难时期情况完全不同。另外,随着伊拉克国际环境的改善,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发展,伊拉克已吸引了10亿美元的外资投资于本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能力;军事实力也有了很大变化,据《今日美国报》报道,伊拉克已成功试射了射程为95英里的导弹,这意味着伊在研制射程较远的导弹上有可能试验成功。
目前,国际上要求尽早解除制裁、使伊拉克人民摆脱苦难的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华盛顿州“医生负起社会责任来”组织副主席伊万·坎特尔曾大声呼喊,“制裁也是一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中东舆论认为,制裁已走进死胡同,有关方面恢复对话,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认真解决伊拉克问题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伊拉克10年大事记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10万大军侵占科威特。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开始轰炸巴格达,拉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2月28日上午停火。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成立监督伊拉克销毁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特别委员会。4月11日联合国正式宣布海湾战争停火。
1993年5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批准了联合国特别委员会划定的伊科边界线。
1996年6月11日伊拉克拒绝让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巴格达附近部分场所。8月31日伊拉克军队攻入被联合国宣布为“安全区”内的库尔德人聚居区埃尔比勒城。9月3日美国向伊拉克目标发射27枚巡航导弹,“禁飞区”再次扩大。12月9日联合国批准准许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的计划。
1997年10月29日安理会谴责伊拉克禁止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进入其领土的决定。
1998年1月13日伊拉克阻止以美国人斯科特·里特为首的武器核查人员开展工作。2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会见萨达姆之后与伊拉克达成武器核查协议。3月26日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7年来第一次对伊拉克属于“总统用地”的场所进行武器核查。12月17日至19日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
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284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对伊拉克武器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但遭伊拉克拒绝。
2000年3月26日萨达姆会见了即将离任的联合国救济协调专员汉斯·冯·施波内克,这是他自海湾战争以来第一次会见联合国驻伊拉克官员。7月1日伊拉克宣布自1990年以来,联合国施行的经济制裁已导致135万伊拉克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儿童。8月10日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成为自海湾战争以来到访伊拉克的第一位国家元首。9月22日一架法国包机飞抵巴格达,成为第一架未经许可穿越“禁飞区”的西方国家民用飞机。从此,其它多个西方国家纷纷仿效。12月5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将“石油换食品”计划再延长6个月,其间伊拉克可尽其所能出口石油。
2001年2月16、21日,美英战机以巴格达附近的雷达系统威胁盟军飞机为由轰炸巴格达;2月26—27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外长在纽约会谈。(王纲)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资料库
伊科关系简史
历史上,科威特和伊拉克都曾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871年,科威特被划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属于伊拉克)的一个县。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当时伊拉克不予承认,并多次拆除界碑。
1963年,伊拉克承认了科威特的独立,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两国边界仍留下一块悬而未决的飞地——鲁迈拉油田。1973年,两国曾发生边境交火事件,经谈判始终没有结果。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拉克无暇顾及伊科边界问题,加之科威特在战争中又对伊拉克表示支持,双方边界争端暂告平息。
1990年7月,伊拉克突然指控科威特在两伊战争期间蚕食伊拉克的领土,并在属于伊拉克的地区开采石油,指责科威特利用两伊战争执行一项“逐步、有计划地向伊拉克领土伸展的计划”。同时,伊拉克抱怨科威特不执行欧佩克的限额,大量超产,使伊石油出口受损。在此背景下,同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占领了科威特,随后宣布科威特为伊拉克的一个省。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并受到国际制裁。1994年11月,伊拉克表示承认科威特的主权和联合国划定的伊科边界,愿与科威特直接对话。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国关系一直紧张。(国章)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美新政府中东政策 老调新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 李绍先
海湾战争结束已整整10年。刚刚上台、执政尚未“满月”的美国总统布什以2月16日美英战机轰炸巴格达附近伊拉克目标的隆隆炮声,为代表美新政府首访中东的国务卿鲍威尔“壮行”,并拉开了庆祝海湾战争胜利10周年的序幕。
美国新政府外交动向各方瞩目。小布什上台伊始,选择空袭伊拉克作为第一个重大军事外交动作,使各种对美国新政府政策意向的猜测不胫而走:有人认为,小布什此举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主要是转移人们的视线,以摆脱美国潜艇“格林维尔”号撞沉日本渔船的窘境;有人认为,小布什此举非同小可,预示美国本届政府将更加强调通过武力和军事手段来谋求霸权;也有人认为,空袭表现了小布什政府浓厚的“伊拉克情结”,政府内许多重要成员都参加过海湾战争,他们对伊拉克和萨达姆充满仇视。
空袭招致一片抗议声。为摆脱尴尬处境,小布什先是称此举是“维护‘禁飞区’美英战机飞行员安全”的例行“自我防御”行动,后又以国防部某高官之名将空袭与所谓“中国援建伊拉克防空通信电缆”挂上了钩。实际上,明眼人不难看出,小布什此举旨在为国务卿鲍威尔2月24日开始的首次中东之行定调,暗示美新政府的中东政策仍将是“老一套”。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东遏两伊、西促和谈”仍是美新政府中东政策的主线。
平心而论,小布什政府确实存在“萨达姆情结”。众所周知,海湾战争是老布什总统的得意之作。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当时未能把萨达姆政权搞掉。为此,老布什政府在海湾战争后推出“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冷战后中东战略,并将推翻萨达姆作为美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尽管老布什总统的政治生命远没有萨达姆总统的长,但克林顿政府8年任期中的中东政策基本遵循了老布什定的基调。10年来,美国对伊拉克实行制裁、核查和军事打击多管齐下,伊拉克人民成为“特殊的人质”,无数婴幼儿死于缺衣少药。但长期制裁的结果却与美国的愿望相距甚远,更使美国政府难堪的是,近年来,对伊制裁遭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谴责,俄罗斯、法国及阿拉伯国家纷纷对伊采取怀柔政策。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美国大选期间,委内瑞拉总统率先打破美“禁飞令”访伊,20多个国家接踵效仿,连美国国会议员也携带人道主义物资访问巴格达。一时间,美国经营多年的对伊国际制裁网漏洞百出。
人们注意到,小布什外交班子许多是海湾战争时的“老兵”,他们中对当年未能将萨达姆彻底消灭而耿耿于怀者大有人在。美国新政府一上台即将援助伊拉克反对派的资金总额从克林顿时期的几十万美元增加到2500万美元。这次鲍威尔出访中东更明确重申,“美国的目标就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看来,新任国务卿鲍威尔,这位当年的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显然是要“将海湾战争期间未竟的事业接着做完”了。
目前,尽早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呼声,甚至连美国的西方盟国也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法国总统希拉克称,“对伊制裁使无辜百姓饱受痛苦,这已经成为不仅要从道义上、而且也要从政治上解决的问题了”。更令美国尴尬的是,英国国防大臣胡恩2月25日公开表示,“推翻萨达姆政权一直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之一,但到目前为止,这并不是英国政策的一部分”,“由谁执政应当由伊拉克人民自己决定”。
人们不禁要问,10年了,美国政府真的就走不出在伊拉克问题上自己所设下的怪圈吗?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美英空袭伊拉克
巩固战略利益 摆脱阿以僵局 树立强人形象
小布什头一板斧
本报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2月16日和21日,美英战机两次空袭伊拉克,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美英的这次空袭占了好几个第一:这是自从1998年12月美英战机对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沙漠之狐”军事打击以来规模最大的空袭行动;两国战机首次攻击北纬33度以北的巴格达地区;也是布什执政以来第一次对外动武。美国国防部官员辩解说,巴格达附近的雷达系统威胁到盟军的飞机,“为避免人员和飞机的损失,我们除了进行空袭之外别无选择”。发动空袭时,正在墨西哥访问的布什总统在新闻发布会上声明,“这是一次例行任务。其目的是要加强‘禁飞区’的安全”。他还警告说,美国将继续密切监视萨达姆,看他是否正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果发现他的确有此企图,美国“今后的这种军事行动还会更多、更严厉”。如此看来,美国的军事打击蓄谋已久,而且“师出有因”。
战略因素:巩固中东霸主地位
美国历来视萨达姆政权为其在中东安全和石油利益的最大威胁。美国2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而在新世纪,谁掌握能源,谁就能主宰世界。美国为确保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海湾战争之后,从来就没有停止对伊拉克的打击。
海湾战争已逾10年之久。美国几经改朝换代,老布什之后是克林顿,克林顿之后是小布什。然而,在伊拉克,萨达姆还是萨达姆。布什子承父业,切尼和鲍威尔官长一级,伊拉克和美国的对峙局面依然如故。布什在竞选中曾激烈批评克林顿政府对伊不够强硬,宣称要搞垮萨达姆。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布什本人和他的政府要员多次表示,对伊拉克长期采取的强硬外交政策不会改变;如果有改变的话,那只能是更加强硬。切尼甚至建议使用武力将萨达姆赶下台。鲍威尔也说,他认为萨达姆已经恢复生产被禁止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月初,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已经向伊拉克反对派组织提供了4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这是5年来美国第一次资助伊拉克国内的反对派组织。反对萨达姆的最大流亡组织“伊拉克国民议会”还受到美国政府的邀请去美国活动。该组织的重要成员称,此行目的就是要和美国政府磋商如何推翻萨达姆政权。前不久,布什和他的国家安全班子在白宫开会,专门讨论对付萨达姆的“两手策略”,即一方面加大对反萨达姆组织的资助,另一方面联合西方盟友特别是英国继续对伊拉克施压和打击。可以说,美国对萨达姆采取军事行动是迟早的事。
战术因素:主导巴以和谈外围战
自去年9月巴以发生冲突特别是沙龙竞选以色列总理获胜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处于困境。克林顿在任期结束前未能促使巴以达成最终和平协议,颇为遗憾。布什在竞选时就已表示,美国要继续主导中东和谈。
但是,如今的巴以和谈出现新的变数。除以色列强硬派沙龙主政外,又增加了一个“萨达姆因素”。近年来,伊拉克积极恢复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斗争,向巴勒斯坦提供武器、资金和医药援助。萨达姆号召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对异教徒以色列进行“圣战”。这一切当然令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国感到不快,担心伊拉克的插手不仅威胁到以色列的安全,而且使巴以和谈更加复杂化。
叙利亚和以色列的和谈在整个中东和平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原先,叙利亚和伊拉克矛盾较深,美国曾想利用这一矛盾,促成叙以和谈,“以叙克伊”,但叙以和谈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状态。阿萨德总统去世后,叙伊两国关系有所改善。这也使美国耿耿于怀。
10年来,经历了海湾战争打击的萨达姆非但打而不倒,影响还有所上升。在阿拉伯世界,萨达姆高举反美旗帜,大有一呼百应之势。美国当然非打这个“出头鸟”不可。实际上,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一石多鸟”:打了伊拉克,吓唬其他阿拉伯国家,同时也警告一些西方盟国以及敢于无视“禁飞令”而与伊拉克接近的国家。
心理因素:消除“弱势总统”情结
在美国总统选战当中,布什和戈尔打得难分伯仲。选举结果揭晓后,布什所获的选举人票仅比戈尔多区区5张;而普选票却比戈尔少了50多万张。许多民众都说布什不是“选举”的总统,而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选择”的总统,舆论冠之以“弱势总统”的头衔。
执政以后,为了摆脱这一阴影,布什着实放了几把火:抓基础教育,提减税方案,扬言大搞导弹防御系统。然而令布什烦恼的是:卸任的克林顿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而他的新人新政反倒乏人问津。据统计,以2月12日为例,美国三大电视网报道与克林顿有关的新闻,平均历时12分钟,而报道布什视察军队并宣布为军人加薪的新闻却只有7分钟。
有分析指出,布什认为只有一鸣惊人,方可望提高其国际、国内声望。在出访墨西哥的前一天,布什决定对伊拉克动武。这样做,既可证实布什在出访的同时,仍以三军总司令身份指挥美军在海外作战,表明他是位称职的美国总统,同时也让世人知道,布什不亚于克林顿,而是比克林顿更强硬,更敢作敢为。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视点
美新政府中东政策 重大调整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所副研究员 殷罡
小布什登台伊始,便将矛头再次对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对民主党政府中东政策的否定,用炸弹的轰鸣向世人宣告了美国中东政策的重大调整。
小布什上台多多少少有一些子承父业的味道,他的左膀右臂也都是些父亲的朝中老臣:当年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荣升国务卿,而鲍威尔则将自己的密友、海湾战争期间负责游说阿拉伯盟友的特使阿米塔奇拉来当自己的副手;曾为父亲出谋划策的女才子赖斯被请出来当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而70年代共和党政府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则官复原职。
在小布什一班人马眼里,民主党政府在中东枉费了许多精力,克林顿对巴以和谈的过分热心不仅没有促成和平,反而把巴以关系搞得越来越紧张;对萨达姆的制裁也不得章法,不仅未能使萨达姆屈服,反而使他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同情。8年过去了,中东的两个热点哪个都没有冷却下来。长此以往,必生大乱。
小布什中东政策的转向一方面体现了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对外政策上的基本差异,也表明他汲取了克林顿留下的教训。
彻底解决阿拉伯被占领土问题曾是许多阿拉伯国家在1990年参加反伊联盟的先决条件之一。老布什履行了诺言,于1991年底促成了马德里和会,中东和平进程全面启动。不料,1992年大选中,老布什败在克林顿手下,民主党接过了主导中东和平进程的大旗。说实话,克林顿执政初期对和平进程并没有做多大贡献,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性和解是双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实现的,克林顿甚至被蒙在鼓里。只不过由于美国的地位在那里摆着,才出现了“奥斯陆协议”在华盛顿签署的怪事。
克林顿抓住了时机,开始越来越深地卷入巴以谈判,幻想自己能像老前辈卡特促成了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那样,在任内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而“奥斯陆协议”确定的时间表又恰恰给他规定了这项“硬性任务”。
孰料解决巴以冲突的难度是如此之大,先是拉宾遇刺,内塔尼亚胡上台,后是最终地位谈判一团乱麻,从卡特那里学来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戴维营会谈不仅未能如愿以偿,反倒激化了巴以矛盾,随后发生的暴力冲突几乎不可收拾。尽管如此,执着的克林顿依旧热心不减,在他恋恋不舍地离开白宫的几天前还硬着头皮将巴拉克和阿拉法特拉在一起,明知大势已去还要做最后一搏。
这就是小布什的大顾问赖斯所说的“民主党的理想主义”。
出身于共和党世家的赖斯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结论,不仅仅是受父辈的影响,而是经过了对两党内政和外交政策的历史比较,才认识到“共和党的现实主义”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现实是对阿以和平进程的过多关注事与愿违,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感召力正在减弱;而10年制裁不仅没有拖垮萨达姆政权,越来越多的昔日盟友正在为伊拉克人民的不幸仗义执言,呼吁放松制裁。
实际上,在克林顿执政后期,为巴以和谈奔波了多年的奥尔布赖特已经感到了厌倦,曾取消了没有把握的促和活动,并呼吁关注萨达姆的东山再起,当了7年“中东协调员”的罗斯更是心灰意懒,拒绝任内的最后一次中东之行。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小布什正在理清头绪,并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决策。他废除了克林顿设置的“中东协调员”一职,当年被罗斯挤走的助理国务卿杰利金被请回来出任副国务卿,“监管”阿以和谈。仅此一点,便可看出和平进程在小布什的工作安排上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小布什已经把萨达姆的老冤家鲍威尔派到中东去重组反伊联盟。鲍威尔在出任国务卿后即明确指出:在中东地区,美国的主要任务是对付萨达姆,而不是促成阿以和平。而他多次表示的要“重新评价对伊拉克的制裁”并不表明萨达姆因此能得到什么好处,相反,新的制裁手段很可能会减轻伊拉克人民遭受的苦难,使得国际社会的怨言有所缓和,而萨达姆本人及其权力基础将会受到更集中和更猛烈的打击。
萨达姆将如何应付老对手的挑战?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伊拉克“禁飞区”及美英空袭示意图
绘图:寒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