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电脑汉字不够用 超大字库解难题
计算机也要“扫盲”了
本报记者 杨健
2月18日,刘qiu(銶)kun(堃)先生在银行的存款到期了。银行很遗憾地通知他,无法再为他办理续存业务,因为电脑中打不出“qiu”和“kun”字。以前,这两个字是用同音字代替的,现在实行实名制,这种办法行不通了。
和刘先生一样面临尴尬的,是上学年对外经贸大学的11名新生。由于姓名用字生僻,在报纸张榜公布录取名单时,他们的名字只能用“黑三角”代替。在一些地方,遇到电脑打不出的生僻字,户籍管理部门会要求改名后再上户口。而在地图、辞书出版和古籍整理中,计算机中的汉字就更不够用了。
不能怪电脑“笨”,是它们执行的字库标准太老了。据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介绍,现在绝大多数电脑装载的字库,遵循的是1980年制定的GB2132标准。也就是说,它只“认识”6763个常用汉字,还不如东汉时编纂的《说文解字》收字多。而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达5.6万,去年8月国际标准化(ISO)组织修订的汉字编码库则包含了70205个汉字。这就难怪遇到稍难一点的字,电脑的“文化水平”就捉襟见肘了。
这些年来,随着新的国家标准不断推出,汉字库的容量一直在扩大。2月16日,北大方正电子公司的GB18030字库和方正超大字库通过了国家级审定,这是国内第一套执行最新国家标准的同类字库,前者收汉字27484个,后者共收汉字70244个,有了这些字库,电脑“扫盲”应可基本实现。
“但字库再大,不用也白搭,”国家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工作人员王利剑说,“事实上,像‘rong’(镕)字,早在1993年就收入了字库,但还是有很多人说要补字。为什么?因为新字库电脑没装上,而且输入法也不支持,当然就打不出来了。”不过他接着说,GB18030-2000标准将于今年强制实施,所有点阵字库和输入法都必须执行。看来电脑的“扫盲”,还属于“义务教育”呢。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情报学步入数字时代——访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梁战平
本报记者 贾西平
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把人们的生活与数字越来越密切地联系起来。“数字地球”将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统一于单纯的数字之下,更使人进一步领悟了事物发展“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道理。数字时代也使得传统的情报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飞跃。日前,记者就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采访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梁战平教授。
梁教授介绍说,情报学作为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在与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相关的编辑出版学趋向一体化,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一系列跨学科课程,情报学已形成大学科结构。情报学的研究正围绕信息与社会、信息服务、信息与学习三大范畴展开,并按照社会需求导向和科技进步导向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最后几年,随着计算机产业史无前例的迅速发展,通信卫星的发射,因特网的扩张和延伸,使得情报学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正在迅速融合;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传播之间的差别正在迅速地消失,在广泛的地理位置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信息站点,只要按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到世界任何地方的情报;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演进,印刷文字、声音、图像均以数字形式存在于网上。同时,人们还在为满足资源共享,高可靠性,节约经费,保护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等方面的要求不断作出努力。人类所有这些要求和科技进步,向情报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也为情报学的深刻变革、创新与飞跃提供了空间。
“中国科技情报工作者曾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在人们熟知的‘两弹一星’伟大工程中和首都机场、南京长江大桥等的建设中,都有科技情报工作者的一份贡献。但是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从因特网上获得信息,传统的情报工作如何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博士生导师说,计算机与远程通信技术正在改变知识的产生、存储、获取、传播与保存的方式;高速广域网已使全球范围内空前增长的知识资源的存取成为可能,数字资源及相关服务将会不可阻挡地替代现有的资源与设备;用户的各种需求促使情报学总是最先感受和使用先进技术。各国图书情报机构早已开始摒弃传统的基于卡片的信息检索和手工的原文传递服务,开发现代化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从传统封闭的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向开放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情报学的使命也将转变到便于公众寻找和使用知识信息,即设计出合适的使用规则和导航,使人们有效便捷地利用知识和信息,建立个人搜寻、应用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找到有关的信息和知识。
“您能介绍一下中国科技情报事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吗?”
“当然可以。”梁教授说,2000年6月,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召开了“全国科技信息机构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研讨会”,会议对下一步科技信息机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对科技信息机构在新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转制问题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强调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信息机构的系统优势,要以创新精神进一步做好为领导决策服务。
会后,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农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科院信息研究所、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机械信息院、冶金标准信息研究院、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情报所等8家共同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情报研究所——“虚拟式国家图书文献中心”,借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7月份,中信所、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机械信息院、冶金标准信息院等4家共同成立“虚拟式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为构筑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情报研究与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996年已开始实施“电子图书馆示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西文联机编目系统”研究。中信所目前正在计划“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998年8月25日,文化部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同年12月,国家图书馆开始了数字化图书馆试验演示系统的开发工作。1999年5月,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专门研究该工程涉及的技术、管理、运营、法律等问题。
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正在极大地推动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繁荣和情报学的发展。中国科技情报所作为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骨干研究单位,今年要重点建设好三大工程:科技决策支持平台、电视上网和《中国科技周刊》电视节目、全球技经贸信息快速提供系统。要继续加强与国内信息界、学术界、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开拓新业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经贸信息服务。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认识应到位
钟朋荣
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既有经济实力上的差异,也与人们的认识有关。认识到位、政策到位,也许不用花太多的钱,就能大大缩小数字鸿沟。
如果真正重视数字鸿沟问题,那就把其他问题放一放,把投到别处的钱挤一挤,用来解决带宽问题。尽管互联网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家实力、家庭收入和个人生活水平有关,但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很难。因为它与经济水平不成正比——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互联网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我国,对许多人来说,电脑还是买得起。目前普及互联网存在着上网带宽窄、电脑价格太贵、上网费用太高等问题。国家可以采取每年给电信补贴的办法,降低老百姓上网费用,推动网络的普及与应用。
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如果用传统工业经济的眼光看,去修房、铺路、建厂,则是目前经济建设的重点。如果用网络经济的眼光来看,就未必是这样。投资建大商场,花费了多少亿元,再过几年也许就根本不需要了。
教育是最需要在互联网上发展的,因为产品本身可以在网上运输,不存在配送问题。过去许多人考不上大学,因为大学太少。有了互联网后,就不需要建设这么多大学。一个老师讲,可以数万人一起听课,教育成本就大大降低。即使在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可以在家里上学,接受优秀老师的教育。教学成本降低,教育质量提高,何乐而不为?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论坛
中文域名的实践与探索
吴养怡
概念意义
域名是互联网数字地址(IP地址)的层次结构的网络字符标识,是互联网上成功地进行网络访问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中文域名是含有中文文字的域名,是我国的互联网域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域名技术的最新发展。
中文域名的意义在于解决互联网在我国应用的本地化问题。可以预见,互联网用户的主体将由受过良好教育、熟悉英语的年轻人迅速转向略通英语和根本不懂英语的普通用户。由于历史原因,现行域名体系要求域名的组成字符必须为英文字母。域名的中文化已成为互联网彻底本地化,进一步大众化、商业化的必由之路。
技术研发
信息产业部于1998年11月委托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开展了中文域名的相关研究工作。经过CNNIC一年多的调研、分析和设计,与国内相关技术公司和其他地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革新,中文域名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经信息产业部批准,CNNIC于2000年1月18日正式推出中文域名注册试验系统,并于2001年1月提供中文域名解析服务。这一进度,与国际最大的域名注册服务商美国NSI公司相比,分别提前了10个月和3个月。在技术研发领域,我国已暂时处于领先优势。目前CNNIC的中文域名注册系统同时提供“.CN”结尾的中文域名和“.中国”、“.公司”、“.网络”结尾的纯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与现有的英文域名体系兼容,并可中文简繁体自动转换。截止到2001年1月底,在CNNIC注册并使用的中文域名数量已超过40万。这一数量是美国NSI公司注册数量的3倍。在用户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我国也已取得了一定优势。
管理革新
为保证中文域名的唯一性,避免冲突,保护域名注册用户的利益,2000年1月18日CNNIC制定和发布了《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0年11月7日对该试行办法进行了修订。自1998年11月起,国内外一些公司先后在国内宣传推广各自互不兼容的中文域名系统和试验系统。为规范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1月7日发布了《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通告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中文域名注册服务或注册代理活动,应获得信息产业部批准。同时,经批准,CNNIC成为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机构。
标准架构
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0年5月共同倡议成立了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团结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在国际中文域名技术研究和管理事务中为维护中国用户的利益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与相关国际组织,如国际互联网域名与地址分配组织、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多语种域名技术小组、国际互联网架构委员会等开展了一系列中文域名技术协调和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特别是通过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合作,中文域名系统有望在两岸四地采用统一的域名系统。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基因“身份证”
日前,一张“基因身份证”在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院物证教研室诞生。这名叫龙威的小宝宝就是这张“基因身份证”的持有者。“基因身份证”是根据人类基因特异性遗传标记制作而成的,可在认亲、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刑事破案等方面提供方便。 新华社记者 陈 燮摄
第5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面对数字鸿沟 我们如何跨越
钟秀斌 任建民
名词:数字鸿沟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创造的新经济,仍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发达国家在知识集中的过程中,通过创造优势夺取全球市场份额,进行大规模产业重组,来获取先行者利益;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信息贫困中,由此形成的差距就是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均衡,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
随着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分工逐渐分明,而不均衡发展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步凸现,引起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高度关注
对于日益突现的数字鸿沟现象,我国政府早就给予高度关注。尤其是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深刻地指出,数字鸿沟现象的背后蕴含着新的南北差距、社会分化和地区分隔问题,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消弭数字鸿沟,促进和平与发展。
2000年9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强调,必须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日益拉大的数字鸿沟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水平上存在极大差距,这必然致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先进科技,应该在全球范围内用于促进和平与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2000年11月1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数字鸿沟的出现和不断扩大,使得南北发展差距有增无减,世界经济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新的失衡。
2000年11月12日,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第十二届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上,对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的关注,指出“为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缩小各成员的数字鸿沟,必须在APEC成员体内加强在人力资源和科技方面的合作”。
2000年11月16日,科技部部长朱丽兰的文章指出,目前世界科技活动的80%以上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使占世界人口近半数的低收入国家远离世界经济的主体。
2001年1月12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第二届全球化论坛上指出,经济全球化应该是大国与小国、南方与北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享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少数富裕国家与大多数贫困国家不断消灭数字鸿沟的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不断缩小世界贫富差距的经济全球化。
积极推进
面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弥合数字鸿沟。
2000年8月21日,江泽民主席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首次强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的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基础薄弱,信息需求不足,是制约数字鸿沟缩小的客观历史障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脱离工业化的信息化,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过程中,特别注重将解决问题建立在稳固的工业和农业基础之上。
针对这种形势,中国采取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方针,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第一,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迎头赶上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第二,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以信息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等各行各业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消除误区
人们对数字鸿沟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从纵向角度,比较乐观地认为,数字鸿沟现象在中国正在缩小。而有人通过横向比较,严肃地指出,数字鸿沟正在进一步拉大。
不过,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危机意识却是最关键的问题。不少人误以为在信息化进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其实,在传统大环境上,中国不仅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而且差距还在以加速度拉大。但目前有危机感的人还不多,盲目乐观者只是看到了网民数量增长比美国还快、手机年销售量是第一等等表面现象。
有关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忽视数字技术的力量将大大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这些国家而言,最大的风险存在于政府和企业向数字技术转移的过程。互联网只是工具,并不是灵丹妙药,开放市场、打破电信垄断、加强教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如果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追赶先进国家的话,那责任一定在自己,而不在互联网技术本身。
背景:鸿沟数字
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工业化国家人口只占世界的15%,却占了整个因特网用户的88%。
在南亚,少于1%的人可以上网,尽管它占了世界人口的近1/5。超过80%的世界人口还未曾拥有电话。
纽约市拥有的电话用户超过了整个非洲大陆的数量;曼哈顿的电脑主机比整个非洲所拥有的数量还要多。(附图片)
左图:西藏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近日在拉萨建成开放,这个多媒体阅览室共配有20台电脑。 新华社记者 土登摄
拉萨有了电子阅览室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