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咫尺天涯》描绘两岸民众交往
汪道涵题写片名
电视剧《咫尺天涯》以新的视角聚焦从台湾到上海及周边地区投资求发展的台湾商人这一特殊群体,透过他们在祖国内地创业中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经历,展开了一幅当代两岸民众交往的真实画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为这部四十集的电视连续剧题写了片名。策划为苏冠中和孙丕评,制片苏克和孙丕评,苏克兼任导演之一,姜昆和张国军担任监制。曾经创作电影《青春》、《爱情与遗产》的剧作家李云良担任编剧。
该剧可望在年底与海内外观众见面。 (文 一)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钢琴大师邓泰松首次巡演中国
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大师、第十届国际肖邦钢琴大赛金奖获得者邓泰松将于2月28日开始首次中国巡演。
邓泰松1958年出生在越南河内,自幼学习钢琴,后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师从弗拉基米尔·那坦森及德米特里·巴斯基罗夫等大师。1980年,作为第一位赢得此项国际最高级别的钢琴比赛大奖的亚洲人,邓泰松开始了其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赢得了媒体极高的赞誉。巴黎《音乐世界》杂志评价说:“邓泰松的演奏权威、智慧和无可指责的风格达到音乐敏感性的最深境界。”英国《时报》说:“令人陶醉,充满活力,其手指技巧掌握极有分寸,保证了诗意和效果之间的平衡。”
对于首次来华演出,邓泰松极为重视。2月28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的首场独奏音乐会上,他将为观众奉献德彪西的《五首前奏曲》———《雾》、《维诺之门》、《拉万纳将军——古怪的人》、《水神》和《焰火》,肖邦的《三首玛祖卡舞曲》和《降b小调谐谑曲》,门德尔松的《五首无词歌》和《随想回旋曲》。邓泰松还将演奏钢琴独奏版本的拉威尔的《圆舞曲》,这个版本是中国国内首次演出。此次演出由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与华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公司联合主办。
(蒋 山)(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公安题材影视宜虚不宜实
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大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然而,这些作品普遍存在一个通病:太实,副作用多。不少公安影视作品一味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纷纷以目击、纪实等名义,公开展示我公安、安全部门侦破案件时采用的种种技术和策略。不少别有用心的人,从中“受益多多”,为其日后违法犯罪、反侦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刑事案件居高不下,恶性案件逐年上升,大案要案此破彼发。据公安人员介绍,不少罪犯被捕后交待作案手法时都说是从影视中学来的。有鉴于此,笔者呼吁,拍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时,要坚决把扬善除恶、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对一些属内部掌握的不宜公开的技术和策略,要严格做到多虚,少实。 江西金湖 何春钦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相声不该放弃讽刺
眼下相声的艺术质量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我们知道,相声艺术的内核是讽刺与幽默。对于精彩的相声而言,幽默是心怀善意的讽刺,讽刺是呼唤正义的幽默。而如今的相声几乎放弃了讽刺的责任,剩下的只是可怜的“幽默”,甚或只是“逗贫嘴”,“乱调侃”了。所表演的内容既无立意上的深刻,又无情趣上的高明。面对这种尴尬的现状,资深相声演员马季颇为伤感地叹息:“相声以讽刺见长,而近些年相声却越来越多地用于歌颂,使其变得不是味了。”相声成了“无刺的玫瑰”。但是相声走入低谷的原因还不止于此。现在的相声演员大都有点“浮”,或者说是“守不住摊儿”。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大地,艺术之葩又怎会鲜艳芬芳? 河北邢台 王志安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妙哉!《卖拐》
今年的春节晚会,我觉得最精彩的节目,当是小品《卖拐》。《卖拐》本身对“卖拐”这种现象未加评论,也没有说教语言,可比在节目里将这种丑陋现象臭骂一通要有力得多,比正面批判这种现象更具有感染力。作品借助拐子这个道具,运用简单的情节,刻画了一出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令人痛心的现象。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不用讽刺手法,难以将丑陋的东西表演得形象,揭露得深刻,鞭挞得有力。所以,我们说好杂文是匕首,“讽刺与幽默”受人欢迎。 湖北枣阳 葛昌永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电视广告出怪招,啤酒头上倒
近段时间,电视播出一则广告:一位漂亮女人把啤酒往一位男人的头上倒。男人摆脑壳,女人哈哈大笑,荧屏上出现“清源啤酒”字样,广告即终。人们看了这则广告,感到既不现实,又费解。试问,在现实生活中,谁又用啤酒洗头?再则,把啤酒往头上倒,不仅有哗众取宠之嫌,又属浪费行为。这样的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特别是儿童,能有什么好的影响?我八岁的孙子,看了这则广告后,有天晚上,他把可乐拉罐拉开,把可乐水往他父亲头上倒,弄得全家哭笑不得。这里,笔者请电视广告制作人,多制作艺术性强、文雅的广告,莫出怪异之招为好。
四川成都 周正清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大雪无痕》百姓关注的热点
刘诗兵
《大雪无痕》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是对时代需求的一种及时呼应,目前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是广大观众对编剧陆天明提倡的“参与文学”的主张“处在我们这样一个环境,文学应该对社会、对时代、对人民发生作用,作家应该以文学参与社会变革”的一种肯定与回报。
《大雪无痕》是作者“试图对腐败问题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而写作。导演在进行再创造时,强调这是一部探讨生命意义的电视剧。把贴近现实、受人关注的剧情事件,从内涵上加以延伸,对人物心理进行挖掘,让广大观众进行人生的思考。
《大雪无痕》是部反腐刑侦情节剧。紧紧围绕两大案件曲折复杂的情节发展,生动刻画了以方雨林、马局、郭队为代表的公安刑侦干部,在侦破过程中的艰难和锲而不舍的执着;刻画廖红宇、廖莉莉母女对腐败分子的刚直不阿的斗争精神。冯祥龙、周密,一个财大气粗,一个温文尔雅,一个横征暴敛,一个“本分”谨慎,个性不同但实为一丘之貉,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也十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苏大夫、肖会计等配角人物用笔不多,但表现出逆境中人们的正直、善良也很感人。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有机出现,他们的性格又在事件进程中展现,人物关系的组合交织、事件的发生、人物的语言,极具当代社会特色,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事和人,和观众心灵产生着一种呼应。
导演在创作之前,明确地提出要求,演员不要急着去演,首先要融入到角色的生存状态之中。我认为从播放的效果看,表演总体达到了松弛、自然,有一种生活实感。剧中的公安干警、政府官员、平民百姓人各有貌,栩栩如生,让观众感觉“是那么回事”。大的色块出来了,演员没有脸谱化、类型化地去表演。
但剧中在周密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却有缺憾。在艺术化的处理过程时,应把腐败分子质变过程通过戏剧化情节展现,让观众震动。现在周密性格的畸变、内心的痛苦,也全只凭他被捕后的口述。一方面他反复感叹“本不该是这样的”,一方面他仍拒不交待与他罪行有牵连的任何人,似乎他还是一条好汉。必须对其腐败堕落的本质予以揭露,才能让观众通过艺术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附图片)
《大雪无痕》剧照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谭盾作品获奥斯卡提名
华裔作曲家谭盾在国际古典音乐领域中以其融合各文化元素的交响乐、歌剧和多媒体创作而独树一帜,为电影《卧虎藏龙》而作的原创音乐更是他的一部成功佳作。在连续获得比利时佛兰德原创音乐奖、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大奖和台湾金马奖后,近日该作品又获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及主题曲提名。对此,谭盾表示:“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梦想是让音乐成为无国界、跨领域的艺术。《卧虎藏龙》的原创音乐为东西方文化、情感与动作、高雅与通俗文化之间架筑了一座桥梁,开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这再一次证实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现在这个梦想和这份努力经由奥斯卡金像奖、经由‘东西方大家庭’中的观众而广泛传扬,真是让人欢欣不已。”
(剑 武)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小被单
张俊以
小被单,
真漂亮,
盖在我身上,
上面画只小山羊。
我睡觉的时候,
真担心,它会着凉。
找来棉被,给它盖上。
我和小山羊一起,
走进甜甜的梦乡……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心意卡
发卡
草坪上,
那是谁,
失落的发卡。
像一滴晨露,
闪着七色的光华。
一只蝴蝶,
落在那儿,
静静地,
静静地,
等啊等啊。
它相信——
那个粗心的小女孩,
会回来寻找的。
因为,美的东西,
是不能丢掉的呀!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预订“名人”
焦春生
新世纪的曙光刚刚露出端倪,一则新闻,确切地说是则奇闻,早已“高高升起”并将下个世纪的光芒“透支”出去。据悉,有人接连收到文字通知,函告“已被收入《二十一世纪名人录》”云云。当然,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要成为其笔下新世纪的“名人”,在其名册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付出相当数量的“银子”,购买其“名人录”若干本,方能敲开那扇粗制滥造、装潢简陋的扉页。
这叫什么?正所谓预订“名人”是也。
预订,本是一种商业行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个性化要求日益强烈。为了适应这种偏好倾向,度情而制,预期认订便大行其道,备受欢迎。比如,预订蛋糕,预订服装,预订机票,预订餐位等。但“名人”之预订,无疑是预订业的新动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
按说,能够成为下个世纪的名人,是许多人梦寐以求(实际上清醒企盼都不易盼来)的愿望和荣耀。然而,只要大脑没进水,思维还能维持正常运转,恐怕就无法令人兴奋。个中道理不言自明,犹如收到了空头支票,攥在手里的不过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纸屑而已。
如此说来,预订“名人”岂不失去其市场了吗?不会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色人等缺了哪一种人都不成其为世界。有人好虚荣,于是便有人想方设法满足其愿望并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古往今来,投其所好不但是钻营之秘笈,亦是获财取利之法宝。天津有句俗话,叫“大梨赚财迷”,意即那些信口雌黄、满嘴跑火车的主儿(即“大梨”)往往以蒙骗财迷转向的人为能事;而在预订“名人”上恰是反其道而行之——“财迷赚大梨”—为圆发财梦而不择手段的人常常以没天没地、自欺欺人者为欺赚对象。这么说吧,在“虚妄症”的园圃里,为数不少的“大梨”为“财迷”提供了汲取营养的沃土以及并不暗淡的市场前景。
行笔至此,令我想起一位心存“名人”情结的年轻朋友。在他简朴的房间里,我曾有幸目睹了几本标价不菲的“名人录”。什么《二十世纪文学名人大集》呀,什么《中华写作英才集录》呀,等等,振聋发聩。但恕我孤陋寡闻,其中除这位朋友的大名知晓外(但也不敢拔高恭维,至多只能算个文学爱好者罢了),未见一个有所耳闻的人名。我想,一册册“名人录”最大的功用恐怕就在于“入选者”借以自满自娱,不然,付梓之初不与废品回收公司联系,肯定难有容身之处。
其实,名人不是用金钱换来的,也不是靠吹嘘缔造的,更不是以几册“名人录”之类的东西论定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所共知的钱钟书,连炙手可热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节目都拒绝上镜,可谁能否认他是大作家、大学者呢?!
我家不远新近落成一座世纪广场,其中颇夺目的是广场上矗立的象征各个世纪的二十一根世纪柱。举目而望,依序在前二十根柱子上镶刻着那个世纪的中外杰出的代表人物,唯有第二十一根是空白柱。其意在于百年英豪,后人雕凿。有人谓其立意新颖。我说,也只能如此,百年历史,后世评说嘛!
预订“名人”,不过是一场“疯子”骗“傻子”的把戏而已。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在路上
——小剧场的大视野
本报记者 刘 琼
背景:1982年4月,京沪导演在宁联席动议戏剧革新。中国小剧场戏剧自此揭开帷幕。时过近二十年,在《新剧本》杂志社与中国文化报、北京剧协发起的“当代小剧场戏剧研讨会”上,有的戏剧评论家高度评价了小剧场戏剧的重要贡献,得到在座中国戏剧界知名人士的赞同。小剧场戏剧没有因为实验和先锋而夭折,更不曾因为挑战传统戏剧而走出公众的关注视野。
发言一:田本相的“不定义理论”—不要着急给现在的小剧场戏剧作任何定义,应该允许各种各样的戏剧存在。
(作为一位学术思想活跃的资深话剧理论家,田本相由关注戏剧形式的探索到关怀持有探索意识的主体,阅历多多,感悟多多。“实践证明,前卫也可,不是前卫也可,小剧场戏剧包容性很强,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值得珍惜的。”他对首都小剧场戏剧十年来的成果评价尤其高,认为北京首执牛耳,已经出现了一个好的文化空间、一套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多元化戏剧格局和一支好的戏剧创作队伍。精神要解放,戏剧思维要改变,观念要打破,要尊重多种声音的存在。言谈中流露出学者的理性和长者的仁厚。)记者补白:“宽容和团结”一再被呼吁,导演查明哲和李六乙甚至提出小剧场戏剧要联合运作,形成强大阵容。
发言二:孟京辉的感叹—你给我一千万,我不一定能搞出一个戏,给我十万,我也许就能搞出一个戏,问题的关键是创作。
(孟京辉以及他的《思凡》、《恋爱的犀牛》、《坏话一条街》等小剧场戏剧知名度近来急剧飙升。在时尚文化圈,孟京辉话剧的票房号召力,犹如张艺谋之于电影。有票房号召力的孟京辉声称“钱不是主要问题”,并非饱汉不知饿汉饥。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出身,给了孟京辉一双探求戏剧文学品位的眼睛。“有了钱,反而不快乐了,因为缺乏灯光,缺乏导演,最最缺乏的是剧本原创。”似乎是佐证创作的薄弱,到会剧作家寥若晨星。)记者补白:孟京辉的感叹得到了导演们的共鸣。李六乙表示特别想排原创,“导演把文学湮没了。文学的丧失,是一个极大的丧失,是作为二度创作的导演不愿意看到的。这种原因下才会出现经典作品的改编和对经典作品内涵的延伸”。
发言三:查明哲的意外—小剧场的发展,帮助了剧院的生存,我作为一个导演,没想到自己会搞小剧场戏剧。
(查明哲说,导演《死无葬身之处》时,就因为没钱,没剧场;排《纪念碑》是因为只有两个演员,为给观众造成亲近的感觉,选择了人艺小剧场。话语直白,道理深刻,印证了童道明“小剧场戏剧是中国话剧的救亡”观点。“救亡”体现有二:从空间上界定的小剧场易操作,易交流;从方法论上界定的小剧场,具有天然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为大剧场积累不一样的演出经验。)记者补白:是作为方法的小剧场,还是作为空间的小剧场,这一曾经纷争热烈的戏剧本体讨论,似乎不再成为认识的难点。在倾向于将二者结合的前提下,人们更加热衷于探讨操作,探讨市场。
记者点评:以游击队形式出现的小剧场戏剧,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质变和量变。不论国家剧院还是地方院团,或是演出个体,都在小剧场这块天地里活动。小剧场戏剧由一个前卫的实验场所,发展为主要的、基本的生存方式,由分战场变为主要阵地。小剧场戏剧还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娱乐方式,吸引了许多年轻知识分子的投入。
在戏剧、戏曲创作沉入低谷之时,小剧场戏剧异军突起,风采粲然,被视为二十年文艺史的重要现象。喝彩之时,我还是忍不住说出内心的不满足。
先锋、实验是小剧场戏剧的品格,而当下许多小剧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戏剧,只是大剧场的延续和物理空间的缩小。以创新和求异思维度量,小剧场戏剧的繁荣要打折扣。此其一。
其二,如果没有北京京剧院去年排演的《马前泼水》,小剧场戏剧充其量只是小剧场话剧的专利。话剧一马当先开路后,小剧场戏剧形式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始终跟不上。中国戏剧、戏曲久久走不出低谷,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保守和对先锋文化的质疑姿态。
批评的缺席。小剧场戏剧要发展,必须有一些有分量、有美学分析的戏评。这一来自业内人对批评的热切呼唤,将媒体的新闻报道式批评置入被告席:戏剧批评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美学状态。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钟馗小憩图(水墨漫画)
徐鹏飞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专家看好《英雄郑成功》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故事影片《英雄郑成功》已摄制完成。明朝末年,外有荷兰入侵者,内有清兵大举进犯,内忧外患之时,郑森受命于南明隆武帝,接受赐名“成功”,担起收复台湾、恢复大明江山的重任。可是其父郑芝龙为利益驱动投降了清军,其母剖腹自尽,用生命为大明殉葬。在为信仰和理想征战的艰难过程中,郑成功逐渐认识到民族统一、百姓安居才是他的人生大计。最终,他从反清复明的“一代孤臣”成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该片创作阵容强大。曾经创作电影《国歌》、《南京大屠杀》的张冀平担任编剧,导演由执导过《晚钟》、《南京大屠杀》等片的吴子牛担当。摄影师伊·呼和乌拉和美术设计林琦都是国家一级艺术工作者,作曲章绍同也是多次获得过国家级大奖的作曲家。在剧中扮演郑成功的是香港明星赵文卓,内地演员杜志国、日本演员岛田杨子也在片中有不俗的表现。
日前,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策研究会在北京为这部影片举办观摩研讨会,有关领导、在京的部分电影评论家出席会议。会上,专家们对影片倡导的民族统一精神、思想性和观赏性的完美融合,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 边)(附图片)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金庸与文化艺术出版社和解
因《评点金庸武侠全集》的出版而引起香港明河版权代理公司及原作者金庸与文化艺术出版社互相提起的司法诉讼,在有关方面的调解下,诉讼各方于2月16日在南京签署了和解协议并分别向法院撤消对对方的起诉。至此,一场长达两年的官司圆满结束。 (艺 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