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美国月亮并不更圆
张勇
半年前,结束了在美国的工作,回到北京。每当亲友问及有何感受时,我总是说,美国好些地方比中国土。他们大多不信,以为是故作惊人之语。我能理解他们。其实,若非自己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我也不会相信美国土。
先说在美国最头痛的一件事:理发。托别人的福,我住在华盛顿的一个富人区,社区内的理发店应该不会差。让我目瞪口呆的是,那美国理发师出手奇快,三分钟一个,还不给洗头,除非另加钱。我没见过一位顾客要求洗头的。俗语说,慢工出细活,可想而知那头会剃成啥样。一回到北京,我就去了街边的小理发店,心满意足地享受着洗理剪吹和头部按摩的乐趣,从美国带回的土气顿时剪去不少。
如果说理发是小事一桩,购物可是生活中的大事。回国后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北京的大商场比美国的强多了。不久前去逛蓝岛大厦,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像这样高档齐全的巨型商场,在北京为数不少,但在华盛顿我敢说找不到一家。
美国的商场一般主要经营一类商品,或服装,或食品,或电器等。真正意义上的百货公司只有几家,而且一家比一家土。沃尔玛是最大的一个,营业面积约有蓝岛的三分之一。照我看,它简直就是全球便宜货总汇,其中有不少是“中国制造”,但绝不是上档次、有品牌的中国货。世界名牌比较少见,而且大多是些过时和低档次的产品。号称美国第四大百货公司的J.C.PENNY更不入流,其服装类商品在北京只配摆在地摊上吆喝着卖。华盛顿有一家名为COSCO的大型仓储式会员店,生意十分火爆,但其货架上找不到一台屏幕稍微平一点的电视机。夸张点说,有些电视机的屏幕鼓得像大篮球,是中国市场上早就淘汰出局的产品。我曾请教国内某彩电企业负责出口业务的经理:对美国市面上的电视机感觉如何?得到的回答是:太土了,那里的人好像不讲究款式。
即使在美国的电器专卖店里,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的品种及款式也很单一,没多少挑头。哪像在北京的商场,既有进口的,又有国产的,多得让人挑花眼。一位同事曾托我在美国买一个“好点的”短波收音机,我找遍了华盛顿,只找到一种牌子的一种产品。我从美国带回的随身听,竟然也没法跟国内的比。以前,大家总以为出国应带些电器回来,但我现在要说,电器就该在中国买,因为美国有的,中国基本上有,而中国有的,美国不一定有。
如果我把手机带到国内,那可又土了。看北京人用的手机,真是一个比一个精致,一款赛一款新颖。特别要说的是,美国的移动通信服务也没什么可称道的。是不是单向收费不清楚,但那天价般的漫游费简直让人心惊肉跳。出差四五天,当月的手机费可能就会达到200美元,最多的一次竟有400多美元。美国的电信服务更不如想象的好。在美国接到北京的电话,就像市内电话一样清晰;每次打回北京,总担心若有若无的通话随时会断掉。这可能是价格战所致。这两年,随着几家长途电话公司不断降价,通话质量每况愈下,AT&T的也不例外。但是,即使降了价,也并不比国内的IP电话便宜多少。现在,国内媒体经常在讨论加入WTO给中国电信业造成的冲击,我却一点不担心,美国的电信业有什么可怕的?
为什么美国有不少方面不如中国?我曾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来发现,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对,说明自己的心态有毛病。美国固然是世界头号富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月亮总是那么圆。美国人的汽车好,房子好,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手机好,彩电好。如果凭想象盲目崇拜美国,时时处处拿放大镜看待别人,也就等于把自己看扁了。从美国归来,还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两年前我是不敢说美国的商场和电话不如北京的。
行文至此,还想讲一个小故事。不久前,与美国某大报驻京记者一起吃饭。酒酣耳热之际,他神秘地说:“我们是驻外记者中待遇最高的,那是冷战时代定下的规矩,一直没改。他们还以为中国商品严重短缺呢,其实这里的生活好极了。”他又说,“当然,这些情况我们是不会讲出来的。”看来,不光中国人要调整心态看美国,美国人也要改变一下看待中国的眼光。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雪后岚山
李忠杰
到日本京都,不能不去岚山。
从1月23日上午开始,京都,也许整个关西地区,都飘起了大雪。纷纷扬扬下了快一天。好在气温不算很低,加以人工措施,所以到第二天早上,主要道路上的积雪已经不多。但路旁、屋宇、丛林、山野都还披着银装,显得格外的素雅和清新。远望岚山,嵯峨屹立在京都西侧。由于雪后的空气分外洁净,能见度很高,所以山上的树木、巨石、积雪,清晰可见。
车到岚山,先在大堰川边停下。日语中的川,即河流的意思。大堰川倚岚山流下,顺着山脚舒展成一条墨绿色的飘带。川中行驶着几条船只,划出粼粼波光。川上,横跨着一座长桥,名曰渡月桥,是观月的好景点。桥名的意思就是:人在桥上,即如渡月。山、水、船、桥,融汇于皑皑白雪之中,构成了一幅山下有水,水中有山,船在水中游,人在桥上过的绝妙景色。
踏着积雪,我们步上一座小山岗。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诗碑纪念地,也是我们主要的参观点。周恩来,在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心中,始终是一座高耸的丰碑。1917年9月至1919年4月,周恩来曾留学日本,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他决定“返国图他兴”。归国途中,在京都停留。4月5日,游岚山,正是雨中。用日文写下三首自由体诗,分别是《雨中岚山——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四天后,又写下一首《四次游圆山公园》。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日本一些友好团体和人士,在岚山专门建起一座诗碑,刻上了《雨中岚山》这首诗。故此,凡到岚山的中国人,很多都会来寻访这座诗碑。
现在,这座诗碑就矗立在我们眼前。碑是立在基座上的一块石头,天然形状,两面各凿出一个平面。背面是立碑的日本各团体名单。正面则刻着《雨中岚山》的诗文: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近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雾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到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诗文是由廖承志题写的,笔法凝重、流畅。正是雪后初霁时刻,片片阳光透过诗碑周围的树木,洒在诗文上,恰如“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真是意境深远。
碑中碑外,相隔82年。同是游岚山,情境却不同。一个是雨中,一个是雪后。一个是风雨如晦,一个是雪融放晴。世事沧桑,82年来,中日两国及其相互关系在经历艰难的曲折之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周恩来总理为改造和建设中国、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两国人民的敬重。在前一天的报告会上,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团野广一顾问就很动情地对我说,当年,三菱重工集团率先与中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到中国访问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按计划,只有三位主要负责人入内与周总理见面。但周总理却走到外间,请年轻的随员们都进去,并且说,中日友好关系要一代代发展下去,年轻人很重要。希望你们多做促进工作。团野先生说:“周总理这样伟大的人物,对年轻人这样亲切,使我深受感动。从此之后,我就一直牢记着周恩来总理的教诲,致力于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回想历史,品味现实,凝望诗碑,吟读诗句。呼吸着清凉而又湿润的空气,感受着宁静而又祥和的气氛,我们不再有雨潇潇、雾浓浓的感觉,但正如同行的孙仲涛教授所说,更加理解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以诗碑为背景,我们一行四人,加上日本方面陪同的安川先生,都在这里留影,记录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历史与现实相观照的思绪之中,我们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中,到了一座山间小亭,忽然,听到“哇”的一声赞叹。原来,从亭中望去,京都城景尽现眼底。东西北三面群山,将整个京都抱在怀中。鳞次栉比的房屋,披上积雪,宛如盖着一条条棉被,在阳光照射之下,反射出道道银光。城市建筑平整舒缓,依稀可见规则的轮廓。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景,在这里融为了一体。京都自794年至1868年曾经是日本的首都,有“千年古都”之称。整个城市以中国唐朝的长安为蓝本设计,是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城市面貌至今保持完好。而且不能不提到的一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京都是日本没有遭到轰炸的少数几座城市之一。原因是,梁思成先生在为盟军圈定的一份必须保护的城市名单中,首先包括了京都。所以,京都那么多文物古迹经历了那样残酷的战争而能保存下来,梁思成先生功不可没。由此,我们又不能不想到,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战争!毁灭了多少条生命!破坏过多少种文明!20世纪日本对中国的那场战争,不就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浩劫,不就是对世代中日友好关系的一次巨大破坏吗!好在,风雪已经过去,天空已经放晴。虽然偶尔还会飘过一些乌云,但我想,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中日两国人民是不会再让那样的悲剧重演的。
我感叹,雪后岚山,是自然万物献给我们的锦缎,也是风雪沧桑留给我们的沉思。岚山,就是岚山,当然不会有生命者的理性和情感。但踏着一路的积雪,我却仿佛听到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在不停地对话。是对话,毋宁更是对真的哲理、善的心灵、美的情感的探寻和追求。此时此刻,我真想与岚山探讨:自然与人类怎样和谐共存?人类怎样提升文明水准?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之间怎样相处和交流?岚山,当然不会回答。这样的问题,与其问岚山,不如问人类自己。但雪后岚山,如果是漫漫时空中的一首短诗或者一幅小品,它是否蕴涵着某种深邃的意境,能给我们以某种启迪呢?
岚山无语。也许,无语胜有语。
徜徉在雪后岚山,默念着周总理的《雨中岚山》,我的灵感突然迸发,将所有的思绪集中到了“雪后岚山”四个字上。从“雨中岚山”到“雪后岚山”,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雪后岚山,真值得细细品味。(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周恩来总理诗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冰为什么这么滑
冰为什么这么滑?对这个问题,科学界似乎多年前就给出了满意的答案:冰刀或鞋底的压力使冰的表层融化,使冰面湿润,当然就会滑了;压力消失,冰的表面的液体再度冷凝。这个解释看来非常完美,多年来竟没有人仔细地验证过其真伪。
最近,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化学家萨姆和物理学家胡福终于发现上述解释并不尽完美。这两位科学家认为,他们对冰的平滑特性的解释达到了原子水平。他们利用电子束轰击冰面,同时使用仪器记录下从冰面弹回的电子的角度和速度。出乎意料的是,电子弹回的轨道并没有预计的那样简单,和从固体表面弹回的物体所沿循的轨道不一样,电子撞击到冰面似乎是变化不定的,使电子沿多方向散乱弹回。萨姆认为,原因只可能是一个,即冰面的最上层并没有真正冷凝,而是薄薄的一层水。这层水起着永久性润滑剂的作用。“当鞋底等物体压到冰面时,水分子就会被压到下面的细微缝隙中,从而使冰面非常平。这样,冰面的摩擦力更小,所以就很滑了。”
这两位科学家还发现,当温度降到零下22摄氏度以下时,冰面的平滑性能大大下降。这是因为,这样的温度可使液体功能的分子层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冰面的平滑性。这时,冰的平滑性就和其他固体没有什么不同了。
(任 务编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友谊之花
朗朗汉语传中美友情
武际良
去年11月,“海伦·斯诺学者代表团”一行应邀到美国的明尼苏达州访问,其间参观了博瑞克学校。这是一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已有115年的历史。该校负责外事活动的中文教师王照华女士,是华裔美国人。中美1979年建交,王照华就在该校教授中文。她曾多次带领该校学习中文的学生到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和香港参观访问,让美国孩子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锻炼使用汉语,同中国普通老百姓交往,在美国青少年心田里撒下同中国人民友好的种子。
王照华首先引领我们参观她正在教课的一个高中班。这个班有十几名学生在去年暑假曾由王照华带领到中国旅行。在班上,她对同学们说:“今天来了许多中国的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是你们锻炼中文口语的好机会。”她要求同学们用汉语同我们对话。当我们询问同学们在中国旅行的感受时,他们都用汉语回答。有的说,“陕西人最淳朴、好客,北京人最热情、能侃。”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有的说:“在北京比在纽约安全。”我们问为什么?他们说:“美国有许多人憎恨社会,对生活现状不满,动辄开枪杀人;中国人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问他们看到中国有什么缺点?同学们天真而坦诚地说:“在中国上公共厕所没有卫生纸,不太卫生,住老百姓家里,饭菜真好吃,但不能天天洗热水澡,到商店买东西用现金(美国人17岁即可拥有信用卡)不方便。”
接着,王照华老师又领我们参观一个学习汉语的幼儿班。在他们的教室里,悬挂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这是我们来到美国十多天,走了一些地方,头一次看到我们的国旗,大家都很感动。孩子们的玩具柜上摆着两个中国儿童形象玩具,墙壁上张贴着有关中国的图画和“谢谢”、“不用客气”等中文词汇。幼儿园的年轻教师刘雁是湖南人,来美国已经好几年了。她告诉我们,这些都是他们班上平常的布置,为的是营造一个有中国氛围的学习环境。刘雁老师拿着各种动物玩具,形象生动地教美国孩子学汉语:猪、狗、猫、兔子、狐狸、乌龟、熊猫等词语。孩子们学得十分认真,发音也很准确。刘雁老师还带领孩子们和中国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围坐一圈,做击鼓传花的游戏,传到谁,谁就要说一句汉语,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王照华老师还带领我们到学校礼堂的外厅去参观她举办的陕西户县农民画展。有100多幅画,都是她去中国带回来的。她还把自己家里几乎所有的中国物件,如万里长城图、秦陵兵马俑复制品、中国书法字帖、文房四宝、景德镇的瓷器都拿到学校里来展览,让全校师生参观,尽可能地了解中国。她对我们说,她在美国教中文,是着眼于将来。“中国越富强,就会使美国人学习中文的兴趣越大,人数越多。这要从教美国的孩子学中文做起。”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伊普尔:以罂粟花为市花
芮敏
提起罂粟,世人油然而生的情绪是厌恶。然而在比利时西弗兰德省的伊普尔市却把罂粟花作为市花。去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82周年的日子,我们参观了伊市后才知道,在这里,罪恶的罂粟曾有着悲怆、凄美的历史。
伊普尔位于比利时西南,紧邻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只有700万人口的比利时拒绝了德国借道进攻法国的无理要求,并向英国求援,因而卷入了这场血腥的大厮杀中。在1915年4月的那次战役中,德军向伊普尔以北的英军连续施放了18万千克氯气。传说当时在伊普尔的田野上开满了罂粟花,成千上万的士兵倒在了火红的罂粟花丛中。后来每到停战日,前来凭吊的人胸前都佩戴着罂粟花,罂粟花作为伊普尔的市花也就不足为怪了。
战争结束时,伊普尔这座中世纪形成的古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比利时政府按着原来的风格用了40多年的时间重建了伊普尔。重建后的伊普尔有着数不清的战争纪念建筑物、墓地及战争展览馆。最著名的建筑是英国在1923年为纪念一战期间失踪的将士建造的麦宁门。麦宁门建在伊市中世纪城门的遗址上,形似罗马凯旋门,高大壮观,门内所有方位厚重的墙上,以军团为单位密密麻麻镌刻着54896个失踪官兵的姓名。
在麦宁门竣工的第二年,即从1928年开始,不论季节,不论天气,麦宁门下日复一日地举行一个吹号仪式。仪式曾在二战中德军占领时中断。但在1944年9月伊普尔解放的第一天军号就又重新响起来。
晚上8时,交通警中断交通,几名消防队员列队走到拱门下,吹响一曲“回营号”。仪式简单,也就几分钟,但高昂的号声把所有在场的人带进了时间的隧道。人群中有很多孩子,是学校让他们来接受“一战教育”的,大概是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吧。
观看完这个仪式,我感慨万分。在一个不知名的城市中,用这样一个坚持了70多年的非宗教的、雷打不动的仪式,缅怀前人,教育后人,是多么不容易!
一战期间,在伊普尔,交战双方死亡50多万人。在伊普尔周围地区沿着当年的战线,修建了170多个军人墓地,大多数是英军墓地。这些墓地都很有气势,也很精致。但这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弗拉德斯格德军墓地。据说凡尔赛和约规定,战败的一方不得使用白色的墓碑,因此这个墓地的墓碑全是黑色的。150多块黑色墓碑不是竖着,而是全部平放在地上,每块厚10厘米、长50厘米的长方形墓碑上刻有20个名字,20个死亡日期,没有任何装饰。
这个墓地的吸引力源于一对著名的石头雕像,人们叫它“悲哀的双亲”。墓园内两个方石头基座上跪着男、女两个人,父亲直视前方,两手紧紧抓住胳膊在颤栗,母亲身上裹着斗篷,低着头,在哭泣。雕像的作者是德国的著名艺术家、一个阵亡德国士兵的母亲。我们在雕像前的一个墓碑上找到了她儿子的名字“彼得·特尔维茨”。彼得1914年10月战死伊普尔,那年他才18岁。
雕像虽然线条简单,但“双亲”的悲痛心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跪着的“双亲”,面对着一片倒着放的黑墓碑,整个墓园弥漫着异常悲凉的气氛。望着雕像,我觉得“悲哀”二字还不足以表达“双亲”的“灵魂、感情和思想”,从那跪姿来看,还像是在忏悔或祈祷,是忏悔不应该让儿子生长在那人类相互杀戮的乱世?还是祈祷天下的安宁与和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礼仪ABC(13)
席间礼节
宴请的形式 宴请是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之一。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有宴会、招待会和工作餐、茶会等,应根据不同的宴请形式遵守席间礼节。
冷餐会 又称自助餐(Buffet),是最常见的招待会形式之一。它的特点是不排席位。菜肴以冷食为主,也可用热菜,连同餐具摆放在桌上,供客人自取。冷餐会一般在室内、院子或花园中举行。可设桌椅自由入座,也可不设座椅站立进餐。举办时间一般在中午12时到下午2时或下午5时至7时左右。这种形式常用于官方正式活动,以宴请人数众多的宾客。
酒会 又称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是国际上举办大型活动(如庆祝各种节日、欢迎代表团访问以及各种开、闭幕典礼)前后通常举办的招待会。鸡尾酒会以酒水为主,配以甜点、香肠等小食品,形式活泼、简便,不设座椅,客人可随意走动交谈,举办时间亦较灵活,中午、下午和晚上均可。客人来去自由,不受约束。鸡尾酒会中因需不时地与人握手,所以应注意食后及时用纸巾擦拭,并以左手持杯,用干净的右手与他人握手。
晚宴(Dinner) 分正式晚宴(Formal Black Tie Dinner)和便宴(Casual Dinner)两种。正式晚宴多是为了某项庆祝活动。西方国家一般将其安排在晚8时以后举行,中国则在晚6时或7时开始。正式晚宴要排好座次,在请柬上注明对着装的要求;席间有祝辞或祝酒,有时还伴有小型乐队的演奏。便宴则适于亲朋好友间进行。这种宴请形式简便,气氛亲切融洽,服装、席位、餐具布置可不必过分讲究,但也有别于一般家庭晚宴,仍应注意遵守席间礼节。西方国家设晚宴一般要求夫妇同时出席。如果接到邀请,需仔细阅读邀请函,确认是一个人还是先生或夫人陪同。回复邀请时,必须告诉主人赴宴者的姓名。(晨 曦)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多彩多姿的活动雕塑
在欧洲城市的大街和广场上,游者常常可以看到真人装扮的名人塑像,如但丁、凯撒、贝多芬……在这幅摄于英国剑桥的照片中,一位安娜·卡列尼娜的装扮者,活脱脱一尊泥塑。然而,当游者赞赏其装扮技艺,向其手中捧着的钱罐投币后,她会突然改变静态,后撤一步以示谢意,此时往往还会令毫无心理准备的游者受到些许惊吓。 刘海波摄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在高度现代化的德国,传统的手工编筐工艺至今仍被传承,产品备受青睐。
邸抗非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