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2月16日人民日报第10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2-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小儿常厌食 父母找原因——都是娇惯的毛病 '...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生活与健康

  小儿常厌食 父母找原因
  ——都是娇惯的毛病
  如今,家庭中子女少,不少为独生子女。大多数父母视子如宝,生怕孩子饿着,除给孩子买这样那样的零食外,便是盯着、哄着孩子进食,甚至有的父母怕孩子吃不饱,而往孩子口中硬塞食物、强迫进食。这种强制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易使孩子产生抵制与厌食反应。因为一旦吃得过饱,且餐餐如此,孩子就会毫无食欲,甚至见着食物就感到不舒服。如果强迫孩子进食,个性强的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及逆反心理,出现拒食,久之产生厌食反应。所以说,小儿厌食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天生就无食欲,不想吃东西,而是父母对其喂养方法不当,强制进食破坏了食欲造成的。
  防治小儿厌食应从婴幼儿时期抓起。这一时期孩子虽然幼小,但其心理发育已进入分离和个体化时期,已形成自立感和自动性,到1岁时这种心理行为更趋完善,饮食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小儿的这些心理变化,做父母的要正确引导和教育,以使小儿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
  防治小儿厌食应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其防治对象应该是父母本人,其次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第三允许孩子根据需要用餐,不要强迫,要使孩子感到用餐是一种享受与快乐,增强食欲。(魏开敏)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朱熹追讨赠诗感言
  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患有足疾。一次,一位云游道士给他略施针术,足疾竟奇迹般地好了。朱熹大喜,不仅多奉诊金,还题诗相赠。
  谁知没两天,朱熹的足疾又复发了,而且比以前还严重。于是朱熹派人四处寻找那道士。有人劝他别找了,朱熹说:“我一不是请他再来治病,二不是抓他治罪,只是想追回赠诗。不然,他会拿着我的诗到处招摇撞骗,贻误病者,那样的话,我不是为虎作伥了吗?”朱熹这种负责任的态度着实让人感动。相比之下,现今生活中的一些人则显得说话随便得多。
  以医药行业为例,不少疑难杂症是世界难题,正规医疗部门对此都无可奈何,然而不少野医游医却打出包治顽症的招牌,还许诺倘不见效继续免费治疗。其实明眼人知道,包治顽症根本不可能,那么为什么有人对此趋之若鹜呢?
  原因有二。一是有病乱投医的心态使然;二是各种诱惑的结果。比如运用某种方法使某种顽疾暂时得到治疗,但患者很可能因一时被迷惑而将“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锦旗赠予野医。尽管后来发觉自己上了当,也无法追回,而那些野医就是靠此继续大肆行骗。再比如形形色色的医药广告中现身说法的患者,或是上当者或根本就是“托儿”。至于有的来信称好者,可能就是靠有奖征稿,让个别贪图蝇头小利者言其神罢了。
  的确,人之口与手的重要职能是用来说话写字,可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说出去的话,写出去的字应当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应像朱熹那样,以可能为别人造成误导感到不安,而不是信口开河,给那些金玉其外的骗术“锦”上添“花”。
  (石劲松)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休息不当 工作不好
学会放松自己
休息好才能工作好,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休息,看来,休息也正成为一门“科学”。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变得不会休息,工作中却又发挥不出充沛活力。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70岁的人总共也只有2.5万个日夜,其中睡眠用掉8000天,吃饭用掉1500天,1000天花在路上(一个人一年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500多个小时,一个假期的时间)。9000天都在工作和学习。而在40年的工作中能够得到的休假只有区区960天。
  由于工作、生活单调和缺少变化,人们的精神压力较大。人们需要安宁和平静。心理学家建议在强大的压力之后有一个彻底的平静,这就是神经、肌肉的放松,进而增添新的活力。
  生活重要的是丰富多彩。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日本人就建议人们,要想幸福,每7年就要对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做些改变。生活必须有新鲜感。有些人从艺术中获取灵感,有些人则从与人的交往中汲取力量。而假期则对改变人的生活十分重要。
怎样才能过好假期?
第一,放松自己,消除压力,不再受纪律和责任的约束。
第二,终于可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工作抛在一旁。
第三,充分补给大脑和身体以新鲜的能量。太阳是美好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您可以充分享受日光浴、空气浴或海水浴,感受草地、鲜花、高山或草原的芬芳与绚丽。
第四,在亲人面前尽责,陪孩子玩玩,看看父母,帮助亲戚,多与人交往。
第五,去满足自己的爱好,旅行、侍弄花草、集邮、养小动物……
第六,学些新东西——掌握电脑或是一门外语,学跳舞或弹吉他、打高尔夫球……
第七,做些能立见成效的事:盖房子、种菜园或花圃,修理汽车或修缮住房、写诗或作画。
  第八,让生活发生些变化——换个工作,换个住房,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伴侣,交几个新朋友。
  (周海旺)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立春虽然已过,但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室外温度仍然很低。驻守在这里的武警黑龙江森林总队大兴安岭支队今年从山西、四川、山东等地征招的新兵大部分不适应这里的气候,有的患了感冒。支队及时派出了医疗小组深入新训一线,为新兵服务。图为医疗小组在为新训官兵诊治时的情景。
  王喜武摄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北京市大兴县陈亚静渴望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刚与青年电影制片厂签约后,一张入伍通知书促使她作出了理智的抉择:踏进警营,报效祖国。陈亚静含泪削去1.4米的秀丽长发,穿上军装入伍来到武警河北省总队医院,当上了一名白衣天使,开始了她的军旅生涯……图①新兵连结束后,她当上了一名普通护士。图②陈亚静入伍前的生活照。
余洪恩 邵其良 田晶摄影报道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看透一本书 当好“侦察兵” 食药微调好 护卫有亲人
糖尿病没什么可怕的
黑龙江省著名普外科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孙甲东大夫1968年刚刚42岁便两进“牛棚”蹲了近两年,后来突然发现自己患了Ⅰ型糖尿病并已发展到了重症程度。32年里,许多和孙甲东教授同时患糖尿病的同事和病友,有人并发了视网膜病已失明多年,有人因合并了冠心病、脑梗塞、尿毒症,或病魔缠身,或已不在人世。唯有每天都牢牢地紧握糖尿病“缰绳”的孙甲东教授,已安康度过了他75岁的辉煌人生。他降服病魔的奥秘何在?
  1.看透一本书 孙甲东教授虽然是医生,但外科与内科疾病无论是病种还是治疗方法都相差甚远。患病初期,他首先找来一本有关糖尿病的专业书籍潜心研究。通过学习让自己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2.当好血糖“侦察兵” 通过学习,孙甲东从理论上弄清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学会了血糖、尿糖的自我监测方法,每天坚持测血糖、尿糖,并结合饭后工作量的大小,适当调整饭前的胰岛素注射用量或进餐的品种及份额。孙教授强调,能否持之以恒地当好血糖的“侦察兵”,是防止出现糖尿病合并症的关键。
  3.食、药“微调”好 孙甲东教授每天工作繁忙,在不能规律地饮食与休息的情况下,他便会在药量与饭量之间随时进行“微调”,以求在既不影响工作也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保持体内血糖的平衡。
  例如,如果午餐前血糖检测结果偏高,而下午工作量又正常,他可有两种选择,或加注2—3个单位的胰岛素,或减少午餐量,将血糖调至正常。如果下午有大型活动,他便仍按常规给药、进餐,确保活动时体内血糖的充足供应。如果临时有手术,估计不能正点下手术台吃饭,为防止术中出现低血糖,他会在上手术台前多吃点东西或少用几个单位的胰岛素。
  4.护卫有亲人 人们都说孙教授今天的健康里有他老伴一半的功劳。32年来,每天晚上孙教授测完血糖、尿糖,老两口都要共同商量决定当晚胰岛素的注射用量。平时孙教授出现轻度低血糖症状时该喝多少克糖水,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时该喝多少克糖水,老伴儿都掌握得分毫不差。
  (史凤芝)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名人与健身

  学学象鼻子 平时多动动
  ——两位耄耋老人的健身秘诀
北京东四附近的国家语委宿舍楼里,住着一对在人生旅途上携手度过66个春秋的耄耋夫妻,他们就是93岁的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的创立者周有光教授和90岁的昆曲专家张允和女士。两位老人虽已高龄,却依然身轻体健,凡是见到他们的人,都禁不住惊讶和赞叹。
  周先生的耳朵有些重听,接受采访时戴上了助听器。张先生为我端上一杯绿茶,不失幽默地说:“我跟他呀,不能说悄悄话,隔壁邻居都听到了,他还没有听见。”两位老人至今仍在工作,周先生忙着写他的第三十部专著《比较文字学》,张先生则在忙着她的家庭杂志——《水》。
  快言快语的张老向我介绍说:“我和周有光是一对不同性格的夫妻。他爱喝红茶、咖啡,我爱喝绿茶、老母鸡汤;他很理智,我则重感情;他写理论文章,我写散文随笔;他搞现代化,推广汉语拼音,我搞古代的,做昆曲研究工作……但并不相互抵触,而是相互补充。”
  二老一日三餐以牛奶、青菜、鸡蛋、豆腐为主,主食吃得很少。周老先生说:“牛奶是好东西,但有不少人喝不习惯,我也喝不惯。我是在红茶中兑入牛奶一起喝的,这样口味好些,因为红茶的浓重气味可以去掉一些牛奶的腥气。牛奶是廉价的滋补品,但要坚持常年喝,这样才会对身体有好处。红茶性味甘温,可补益身体,还可以去油腻、开胃口。这二者合一不仅适合老年人的身体需求,还可防止老年骨质疏松。我们两人都不吃什么补品。”
  谈到锻炼,张老说:“我俩每天都做无数次的象鼻子运动。”看着我不解的样子,她又补充道:“大象身体笨,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但它可以活几十年,因为它的鼻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这正是持久的小运动带来的大健康。这种锻炼无需器械,无需费用,无需场地,无需整块的时间。想练就可以随时随地练,晃晃头,甩甩手,伸伸腿,弯弯腰……一天可做无数次,少则两分钟,多则5分钟,只要持之以恒。” (普 权)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早期自救失当 险酿终生祸端
  ——一起交通伤给人的启示
解放军304医院日前创造了一项生命奇迹:45岁的王庚酒后驾摩托车,翻到一米多深的沟里,脊髓完全损伤,高位截瘫,先后四次心跳骤停。经304医院全力抢救,终于逃出死神的魔掌。笔者日前在骨科病房见到了康复中的王庚,守候在他身边的爱人向笔者讲述了王庚死里逃生的经过。
  不久前王庚和爱人到娘家走亲戚,中午喝了不少酒。下午6点左右,王庚骑摩托车带着她回家。刚出村不远,摩托车翻到一米多深的沟里。过路的群众看见后,和她一起把王庚从沟里拉上来,当时王庚还能走路。他们找了一辆面包车,准备把王庚送到县医院检查一下。途中,王庚感觉颈部疼痛,让她给按摩,王庚自己也随意扭动脖子。到县医院后,CT诊断颈骨折、脱位,伴脊髓完全损伤,已经全身瘫痪、呼吸困难。县医院用救护车急送王庚到304医院交通伤救治中心抢救。接诊的商卫林副主任医师等检查后,立即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应用保护脊髓的药物,行气管切开,头颅环牵引,连续拍片观察,紧急颈椎复位……一直抢救到第二天天亮。但由于颈椎小关节交锁,紧急复位困难,只得进行手术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
  由于高位截瘫导致呼吸肌麻痹,排痰困难,王庚先后四次发生心跳骤停。多亏医生、护士及时抢救,王庚才得以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
  (张献怀 雷永升)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应普及交通伤急救常识
  在临床上,有不少像王庚这样的交通伤员,开始时虽有脊柱损伤,但还没有脱位,没有伤及脊髓,如果早期救治及时,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避免伤残或截瘫。但由于参加早期抢救的好心人缺乏交通伤救治常识,错误地搬动运送,加重了脊柱、脊髓的损伤而导致伤残、截瘫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公害”。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全社会普及、宣传交通伤早期救治常识,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一是要注意保护脊柱的稳定。特别是有颅脑损伤的伤员,同时要考虑可能有脊柱损伤,不要随意按摩、扭动,防止加重脊柱、脊髓损伤;二是要及时送到有救治经验的医院抢救。在向医院运送时,要用手平托把伤员放到担架或木板上,切忌使脊柱发生屈伸、扭转的动作,以免骨折移位或损伤脊髓神经。如果四肢有骨折,可以用木板或树枝捆绑固定;三是伤势过重的伤员,让伤员就地平躺,保持呼吸畅通,并及时用电话通知急救中心进行抢救。
  304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商卫林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好医生”进万家服务百姓
  ——专业医生网站正规权威
  本报讯 著名健康网站“好医生”(www.haoyisheng.com)近日传出喜讯,预计2001年底的赢利目标可望提前到今年上半年实现,这不能不归功于其强大的医学资源和服务功能。
  从去年6月创办以来,“好医生”网站就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占有业内资源上,成立了由60余位知名医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与全国百余家大医院签订全面合作意向书。其“健康中心”频道圈定糖尿病、肥胖、肿瘤、高血压等20多种常见疾病,请全国相关领域权威的专家队伍为患者提供咨询,从而为医患之间构建了快捷、互动的桥梁。
  目前,“好医生”网站每日来访问的医护人员达2000至3000人次,患者达6万到12万人次。 (程雪翔)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老秘方克中风老当益壮
万胜化风丹北京上市
本报讯 357年前的老秘方——万胜化风丹,如今已成为治疗脑中风的新锐。
  贵州万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根据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老秘方开发研制的万胜化风丹,能够全面降低血液黏稠度、软化动脉血管、溶栓通络、改善大脑缺氧状况,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治疗脑部疾病的中药。它是专治中风偏瘫、脑萎缩、老年痴呆、癫痫、脑外伤、血管神经性头痛等脑部疾病的临床药品。
  万胜化风丹所用药材均有独特炮制方法,其发酵工艺独一无二,配制好的药材必须下窖发酵半年,300多年历史的药窖,特殊的土壤、水质和微生物群使药材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对脑部疾病引起的情感、意识、智能、语言障碍及瘫痪症状有显著疗效。 (文霞)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同处一地 分居如何
  夫妻同床而寝似乎是千年不变的习俗,分居两地的夫妻想方设法调到一起,这是无数人的企盼。
  然而,在今天的都市里,却出现了这样的新时尚:夫妇虽同住一寓却分床而居,或在同一地却平时分居,只在约定的时间里共同生活一段日子。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感情不和,有的甚至还是情深意笃的恩爱夫妻。
  有一对中年夫妻,两人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学者,每天为将大量时间消耗在家庭琐事上而深感烦恼。后来他们决定过一段分居的生活,平时一方住在单位,吃在食堂,周末才聚在一起。他们尽享了家庭生活的乐趣,又赢得了研究时间,也为各自扩大了生活圈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都市再婚家庭越来越多。一些人带着孩子做新娘当新郎,这给后来的家庭生活或多或少带来一些阴影。于是有人索性组建分居家庭。心地善良、温柔贤惠的李女士是带着5岁的女儿走进新婚丈夫和他儿子的生活的。然而,这种复杂的家庭结构使他们并未尝到家庭生活的甜美。后来李女士提出两人带了各自孩子分开住,4个人每周共同生活一两天。在此后的日子里,夫妻感情日深,分开时互相思念,相聚时柔情蜜意。两个小孩也慢慢相依相爱胜过亲兄妹,见面时还互送礼品。
  一位力倡分居制的女士坦诚地说:“我觉得分居并不妨碍夫妻间有规律的生活秩序,也很适合现代人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分居是对夫妻双方的独立个性的尊重,而不是在婚姻的旗帜下要求一方改变几十年形成的性格、习惯去迁就另一方。现在婚姻形态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们当然有理由改良它,提高它的质量。” (徐玉梅) 6bT品论天涯网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北京女孩杨晓彤有望在一个月后倾听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声音。日前,2岁5个月的杨晓彤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成功地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也是曹克利教授实施的第九十九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手术中,杨晓彤左耳后部头皮被打开埋入约5分钱硬币大小的接收器。7天后,杨晓彤即可出院。一个月后,杨晓彤再回到医院,将由医生帮助佩戴外部装置,同时进行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患者就会有言语功能了。曹克利教授介绍说,由于人在4岁前处于言语形成的黄金时期,越早植入人工耳蜗对孩子的语言学习越有好处。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目前施行的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最小的是1岁3个月。图为手术时的情景。
  夏 勇 赵绍华摄影报道 6b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