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学纪律与职业道德
季公墨
在科学家的职业道德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当属“忠实”二字。王国维在批评乾嘉学者戴震时,就曾尖锐地指出:“当知学问之事,无往而不当用其忠实也。”
科学研究是求真的事业,“忠实”应是科学家的看家法宝,离开了这个法宝,就丧失了做一名科学家的资格,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说“忠实”通常被看成是一种美德的话,那么在科学领域内,它却只能是底线和基点。
“文如其人”,对文学家来说,也许未尽其然;而对科学家来说,却是千真万确。我们每写一篇科技文章,都是对自身道德操守的一次考验。除了“忠实”和“守纪”之外,通常至少还要面对三个问题: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同行?如何对待前人?对于一个有道德和良知的科研人员,答案只能是:“虐待”自己,厚待同行,善待前人。
一、“虐待”自己。破与立、批评与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批评别人比较容易,挑战自己就很困难。那种“文章还是自己的好”的敝帚自珍的心态,有那么一点,是很正常的——完全缺乏自信的人,恐怕一事无成——但若任其膨胀,则肯定要坏事。我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不仅可用于待人接物上,也适用于著书立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文章,本人是“补墙堵漏、防伪打假”的第一道防线。若想自己的文章得到同行们的接受或赞誉,自己首先必须“虐待”自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严谨治学,切不可马虎了事。所谓“文章千改始心安”,就是这个道理。
二、厚待同行。科学发展到今天,完全靠个人单干的学科,即令不是绝无仅有,也大多成了“濒危物种”。在科研群体中如何对待同行,也就成了衡量科学家道德情操的标准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怎样“分享荣誉”。例如,古生物学作为一门“材料”型学科,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古生物学家没有好的标本,也只好空怀一身绝技无处施展。这时,如果有一同行得到一块好的标本又自觉势单力薄、力不从心,那么相互间合作就成了可能。如果研究工作大多是由那位技高一筹的同事完成的,那么第一作者理应属于他而不是提供标本的那位。因为文章的署名是柄双刃剑,除了获得荣誉的一面,还有承担文责的一面。因此,一些治学严谨、自尊自信的科学家是不愿意在别人的文章上“挂名”的,如果他们对该文章没有实质性贡献的话。此所谓“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三、善待前人。即使我们无缘像牛顿那样曾“站在巨人的肩上”,也总免不了站在前人的肩上。因此,善待前人的成果是衡量科学家道德情操的又一标准。我们在利用前人成果时,不仅要公开承认、引用及尊重,而且要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对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的态度。缺少了这种“同情式的理解”,不止是对前人的不恭,我们对前人的继承也只能是掠其皮毛,而无法达至精神上的共鸣。
当然,科学家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有各种各样的诱惑。正如汤姆斯·亨利·赫胥黎所言:“您恐怕对科学圣殿内发生的令人惊讶的事情一无所知,我却担心科学并不比任何其他人类活动的领域更为纯洁,尽管它理应如此。仅诉诸道德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还得借纪律及让公众了解来作后盾。”
一般说来,在实验科学领域内,一位科学家是否严格“守纪”,较容易受到同行们的检验,即“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那么,像古生物学这样的历史性、非实验性的学科领域是否就无章可循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史学家余英时教授曾指出:“西方近一两个世纪所逐步建立起来的鉴别史料、检查证据等一套研究程序早已取得了高度的稳定性。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基本纪律。今天的史学家可以在解释和观点层面自抒己见,但是如果他在基本纪律方面犯了严重错误,那么他的史学家的资格便会受到怀疑。”
远的例子不说,新近发生的“辽宁古盗鸟”“龙凤配(鸟头与恐龙尾相拼接)”的骗局,便是很好的例证。这是一块由辽宁走私到美国的标本,由一位颇有声望的加拿大恐龙专家主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曾有种种迹象表明,这块标本系由化石贩子用多块不同标本拼接而成。但领头的科学家求胜心切,认为这一标本强有力地支持了他所信奉的“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竟无视科学研究的基本纪律,抱着侥幸心理,采取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最后经中国青年古生物学家徐星的揭露,才使这一骗局彻底破产。其结果不但那位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几乎落得个身败名裂,连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也弄得灰头土脸。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科学殿堂里铁的纪律同样无情。那些“违纪”的人,逃得了初一却逃不了十五,总有一天会被科学同行组成的“纪检委”揪住并绳之以“法”。
第10版(科技)
专栏:
把光线握在手中
——“零光速”实验叩响量子计算的大门
林艾伦
1月18日,物理学家们说,通过将光速降至完全静止,他们可以有效地在一个瓶子里捕获光的脉冲,然后又将其释放出去。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光速更快的了,它在真空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但当光线通过媒介时,它的速度会降下来。去年,罗兰德理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让光波通过一团超冷的钠原子云,成功地把光速降到了每秒1英里。如今,他们的另一组同事又宣称在独立的实验中“冻结”了光的脉冲。
两个课题组完成了看起来似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使光脉冲的速度不断下降以至于减弱和停止,然后又根据需要使它重新加速。事实上,实验并不是让光子完全停下来,而是使光波的信息逐渐转移到限制在一个玻璃室中的原子上,然后又将这些信息附着到原光波的一束复制品上。
在实验中,先向玻璃室中的原子发射一道控制激光束,将原子激发到一个不吸收光线的状态。然后向玻璃室内再发射一束激光,当光脉冲进入室中时,光子和被激发的原子结合成一种量子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光子的性质转移至原子身上,改变了它们的磁自旋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子使光脉冲的速度降低了。当这个脉冲完全进入原子云团时,控制激光束的强度逐渐降至零。“随着我们不断降低激光的强度,脉冲中的光子数越来越少,而与此同时受激自旋的数目越来越多,光脉冲所携带的所有信息都转移到了自旋中。”
科学家们强调说,光子并没有像它们在平常状态下那样被吸收。“光子消失了,但每消失一个光子,就有一个原子的自旋方向发生逆转”,光脉冲就像一幅被凝固的量子图案,被“贴”到了原子的身上。在实验中,光脉冲的信息在光束衰减之前可以被保存大约千分之一秒。当控制激光的强度逐渐恢复时,光子们就又重新出现在系统中,光束的速度不断上升,当它离开玻璃室的时候,它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速度。
两个课题组都说,他们的这一发现可以被运用到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学科前沿。通过类似的方法,人们可以将处于量子态的原子所携带的信息转移到一组别的原子上去,从而实现量子信息的传递。
众所周知,量子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远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电子计算机。尤其是在数据加密和解密领域,由于量子信息对于数据窃取特别敏感,所以量子通信系统可以使数据安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量子计算机的开拓者、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查尔斯·贝纳特认为,让光线减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现在的问题是能否使一个量子系统携带的信息不会衰减。从这种意义上讲,今天的实验能否让量子计算最终受益,现在做任何评价都为时尚早。(附图片)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学箴言
科学箴言
——诺贝尔奖得主来信和致词摘登
最近,32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给我国公众的来信和致词在中国科技馆展出,以下内容摘自其中。
以获奖为目的不会成功
有时候我问自己:“要获得诺贝尔奖,我必须做什么呢?”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从没试过”。但我知道有一种方法是得不了奖的,有的人投身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奖,而且一直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才能得奖,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艰苦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泄气的思想准备。
——1958年、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雷德里克·桑格
学习是自己的责任
作为学生,我希望你们至少能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这也许会对你们日后的生活有用。但是,需要获取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所以,从现在开始,你们就必须学会充分锻炼大脑,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乐趣,你也因此而成为一名终生的学生。首先,需要自发的努力和一段时期的自我约束,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艰苦的工作。老师可以指导你、鼓励你,但是学习本身不能采取消极和被动的态度,学习是你们自己的责任。
——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亨利·陶布
倾注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想起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既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很平凡的地方。在上高中以前,我完全没有机会接触科学,对于科学的作用几乎一无所知。即使是上了高中以后,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文学课上,与科学有关的科目一门也没学。上高三时,为了考大学才不得不选学了化学。在洛杉矶的大卫·斯达乔丹高中担任化学老师的德怀特·罗根·里德先生是一位对化学充满热情的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我的想象力苏醒了,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化学迷。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当一名科学家,并且为此倾注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从未后悔过。因为我从科学那里找到了一种富有探险意味、并能给自己带来巨大满足感的生活方式。
——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格林·西奥多·西博格
第10版(科技)
专栏:
世界最长螺旋藻在浙大诞生
日前,我国科学家采用核农技术培育出了世界上最长的螺旋藻。在浙江大学核农所育成的高产钝形螺旋藻藻丝长达一厘米,是普通藻丝的二十多倍。更神奇的是,令国内厂家头痛的藻种退化问题,科研人员也找到了“起死回生术”,产业化前景令人看好。作为浙江省“九五”攻关项目,这项名为“螺旋藻诱变育种研究及新品系开发利用”的课题目前已通过专家组的鉴定。(张 乐)
第10版(科技)
专栏:
电脑技术擅长“颅骨拼图”
法医经常要把仅存颅骨、腐蚀的头颅辨认出来,当其他方法不奏效时,颅骨的面部复原技术往往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过去,法医主要依靠手工操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由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明全教授负责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颅骨面貌复原技术研究”,历经四年攻关,日前通过了公安部科技局组织的专题验收。计算机三维面部复原技术,综合了计算机、法学、计算医学、系统工程、数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刑事侦破与身份认证,还可在考古学、解剖学、外科等领域找到用武之地。(单 西)
第10版(科技)
专栏:
纳米塑料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最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漆宗能率领的小组,利用插层复合技术,将我国丰产的天然纳米材料——蒙脱土均匀分散到聚合物中,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纳米塑料。
检测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呈现出优异的物理力学性能,强度高,耐热性好,比重较低。同时,由于纳米粒子尺寸小于可见光波长,纳米塑料显示出良好的透明度和较高的光泽度。部分材料的耐磨性是黄铜的二十七倍、钢铁的七倍。由于氧气透气率低,部分纳米塑料还具有阻燃自熄灭性能,加工性能优良,可用于制造各种高性能管材、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电子及电器部件。
(李 斌)
第10版(科技)
专栏:
大学生科研能力也要评等级
从今年起,辽宁省的大学毕业生去求职时,手里将增加一个就业砝码——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证书。从今年三月中旬开始,辽宁省将试点推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有关人士说,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证书能够反映持有者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凡辽宁省内高校在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取得一定成果、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均可申报评定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省教育厅负责发放证书。(周贤忠 范春生)
第10版(科技)
专栏:
怎样使垃圾分解加速?添水!
最新研究表明,让垃圾保持湿润,能使其分解速度提高10到20倍。
用垃圾掩埋法处理垃圾,通常情况下环境都是干的,这使得一些可以通过生物分解的垃圾分解速度减慢了。事实上,使垃圾堆吸湿至饱和,其可降解部分完全分解的时间将是5到10年而不是100年乃至更长。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的同比实验,科学家们得出了上述结论,尽管他们取得的数据并不像理论上预测的那样令人满意。更快的分解率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垃圾填埋场可以处理更多的垃圾,而且一旦可生物降解的成分被分解之后,人们就可以将它从垃圾处理场分离出来加以利用。(葛伦弼)
第10版(科技)
专栏:
如何让免疫能力提高?放松!
人们保护自己免受疾病侵害的能力叫做免疫力。通常说来,每个人免疫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跟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有关,本没有什么可奇怪的。而美国匹兹堡医学院的科学家却令人惊讶地指出,免疫力的大小与人的个性大有关系!
这项研究是从84名研究对象对乙肝疫苗的不同反应开始着手的。结果发现,那些个性抑郁、紧张、心理压力大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程度较低。也就是说,他们的免疫能力较差。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还发现,在有精神压力的情况下,人们的免疫力会普遍下降。他们请每一位研究对象在有录像的情况下做一个短的演讲,结果大家的免疫力都下降了。而那些性格本来就抑郁、紧张的人免疫力下降得尤其厉害。(马思兰)
第10版(科技)
专栏:
铅再生新技术消除电池污染
既能保护我国有限的铅资源又能避免含铅废物对环境污染的再生铅生产新技术,日前由上海飞轮有色冶炼厂科技人员创立。
这项新技术,能对废铅酸电池中的板栅、铅膏、硫酸、塑料外壳等进行分类回收和冶炼,使含铅废电池和其他含铅废物再生成新的产品。据悉,我国每年报废大量含铅废电池,其中上海的含铅废电池约有二百五十万只,实际回收仅百分之六十,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百分之九十五的回收率。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含铅废物的集中回收和利用,防止铅资源的流失,以确保我国水资源和土壤不受污染,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张学全)
第10版(科技)
专栏:
“假日科技”同样红火
左图:1月29日,上海市市北排水公司员工带着数百本科技图书,来到驻沪海军基地“无锡舰”,慰问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海军战士。
张海峰摄
左下:寒假里,哈尔滨市很多青少年来到市科学宫做实验、玩科技游戏,开阔眼界,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图为一位小学生在太空飞行模拟器上体验遨游太空的新奇感受。 李 勇摄
下图:春节期间,北京地坛庙会上的科普展“21世纪健康生活方式”吸引了众多游客,这是群众在领取宣传材料。 张 旭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锻造强健的筋骨
——民营科技企业与国际化
朱希铎
国际化:必由之路
从80年代初诞生算起,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至今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这中间历尽坎坷,国际化始终是伴随我们成长的重大课题。
什么是国际化?初期的概念较为简单,经营进口产品,担任外国公司的代理,与那些封闭循环的国有企业、土打土闹的乡镇企业相比,似乎就显得挺“国际”了,国际化即是国际贸易。
后来,发展到合资建工厂、办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的平台,在全球范围采购、销售、融资,国际化上升到国际性组织资源。
当今,考虑国际化,关注的更多是自身,即不仅看卖的是“土造”还是洋货,也不仅看卖到哪个市场,资源是否从国际上来,而且要看怎么卖,采取什么方式,依据何种规则,达到怎样的水平。一句话,努力使企业的机制、运行和市场表现全面、真正地与国际接轨。
总之,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快速发展、健康成长,充分国际化是必由之路。许多落后、初级的东西,封闭状态下似乎天经地义,国际惯例一来,则非破不可;而另一方面,许多宝贵的、必备的素质,又唯有从国际化的过程中培育、造就。
国际化:还有多远
作为四通集团总裁,常常会有记者问我:“你认为四通什么时候能进500强?”
这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中国的民营科技企业与充分国际化的目标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提起中外企业间的差距,人们往往习惯以产值、资产额等指标衡量,看块头的大小,比胖瘦的不同,其实除了这些外部的表征,中国企业与国际公司之间,更有着内在的、深层次的、“骨骼性”的差距。我们的企业在价值链构成上有着明显的先天不足,经营上高成本、高利润的结构远未形成。
以技术成本为例。国际上的大公司每年营业额中用于R&D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动辄几亿、几十亿美元。这样巨大的技术投入,中国几乎没有一个公司能够达到。由于技术成本过低,技术积累过少,很难在市场上推出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尤其是很难保持不断快速地进行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
再如人力资源。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市场最先接轨的是什么?是人才市场。如果不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就谈不上人才竞争。可真要达到与国际市场同等的薪酬水平,绝大多数中国公司目前恐怕都还无能为力。
所以,对于身处发展中国家,从一个较低的基点起飞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国际化将是一条长路。
国际化:如何追赶
那么,应该怎样努力去逼近全球赛场上的领跑者?
四通的体会是,关键要不断创新,做好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大文章,对企业进行革命性的重组改造。这包括:
第一,产权关系的重组由于历史的因素,大量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虽然经营自主灵活,却普遍存在产权模糊不清、所有者不到位的体制性缺陷,延续到今天,已严重障碍了进一步的、健康的发展。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一个产权不清的企业,不可能成为IBM,一堆产权不清的企业,不可能建成中国的硅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要从已有的高度再上层楼,与国际潮流接轨,解决产权问题是当务之急。
第二,管理体系的改造现实表明,许多民营科技企业治理结构落后,管理手段粗放,运营效率不高。即使一些从事最“高新”科技业务的公司,也存在着人治化、制约机制无力等现象,这与国际化的方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在界定了产权关系的前提下,一定要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机制,从投资决策、日常运营、资源配置、财务管理、收入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一套严密的、规范化的制度和程序,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第三,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从零资产起步,没有国家投资的背景,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大都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模式,并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也带来了我们开发能力有限、技术储备缺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弱点。
为此,必须努力跳出“技术投入低——产品附加值低——赚钱少反过来无力搞研发”的恶性循环的“怪圈”,逐步朝着更多注重技术开发和创新的结构转型。这一过程也许负担是沉重的,但只有完成这个“技术启动”,企业才有可能进入一个高技术、高产值、高盈利的良性循环。
此外,民营科技企业还应该在更新商业模型和市场策略、调整和重塑企业文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从一个权力管理资源的模型,向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资源的模型转变,从一个强力推销产品的模型向挖掘需求、推销服务的模型转变;追求营造实现人才价值的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聪明智慧和核心价值,并赋予整个组织一种开放性、学习型的功能和氛围。
国际化,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任重道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