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2-1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做什么,不做什么——《外省书》及其它 '...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作家手记

  做什么,不做什么
  ———《外省书》及其它
  张炜
  有人觉得我把这么长的时间花在一本书上有些可惜。其实我用在书上的时间没这么长。再说真要写了一本好书,花上更长的时间我都不会可惜。问题在于真好还是假好。
  这五六年来我主要生活在走路、阅读和写作这三方面,忙忙碌碌。但我还够不上“青灯黄卷”。今天的阅读和写作不是过去了,这种事儿现在说说容易,做起来恐怕已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是你怎样面对这喧嚣——你先得解决吵得没法工作这个基本问题。现在我觉得已经到了没有地方摆放一张书桌的时候了。这样讲绝不是夸张。为了写长一点的东西,找一个起码的安静地方,我花了不少时间,硬是没有这样的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心到边缘,到处都一片乱腾腾的,刚找个地方住下,不久又得走。你听听窗外,喊叫吵闹,搞土建装房子收破烂,拆了建建了拆,小贩叫卖,车喇叭,就是这么乱……总之没法写作。我在一个地方往往呆不上半月二十天,最后还是逃走。
  几年来我去了海外不少地方,我发现除了商业中心又闹又吵,的确有许多地方非常安静。我常想,安静是人这一辈子最值得羡慕的东西。但那里不是我的家,不是我的家乡。想想看吧,到处吵得连觉都没法睡。人如果没有了安静就什么都没有了,挂在嘴上的成串的承诺根本就不会实现。
  本来我会写得快一些。六年的时间才交出一本小书,这也说明不了什么。有的人能在酒店在闹市著书,那是什么情形。还有,有人能在任何地方找到一个安静处所,这也是本事。我却不能。这是我的痛苦。
  朋友说到我写作的刻苦,说我争分夺秒之类,其实不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作者用来写作的时间并不需要很多。因为写作只是记录自己,记录下来能要多少时间?这不过是秘书一类的工作而已。可是这之前先要把自己准备好,使自己有值得一记的东西,这才是最需要花时间的。依我看,这个过程千万不能搞反。如果整天写,整天记录,他自己反而没有搞好,空空洞洞,他能记录下什么?古往今来所有写得无内容之书、轻浮之书、扔掉尚且不够的书,其中原因尽管复杂,现在看大概有一条,就是他们只把眼睛盯在记录上,而记录的对象——他自己——倒从根上就给忽略了。我一直信这个道理,所以对自己不敢松弛。实在一点讲,这样做只为了写得好一些,而并非有多么强的道德感在迫使我。
  记录自己是需要技巧的,我从十几岁开始写作,后来一直轻视技巧。教科书上反复说“怎么写”才重要,而“写什么”并不重要。可是这会儿让我说,比较起来它们都不重要——起码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用什么写”最重要。用什么写?当然是用“我”了!“我”就是上面讲的“自己”……中年了,写了这么久,正常情况下不该再怕什么技巧,也不该怕人偏地远陈旧背时、趣味落伍这些东西。别慌,该有的自然会有。我怕的是什么?我怕的是自己对这个世界没有感情,深深地害怕。这不是指一般的感情,一般的不够用。只要有不幸的呼叫传到耳边——不论它从哪个方向哪个渠道传来,都让我心上揪疼,不能忍受……
  前一段有个知识渊博的朋友讲,他一年里的大半时间不是呆在那个中央级的大研究所里,而是要到许多地方搞调查,长期住在缺水少食的边远地方。对建自五六十年代的水利设施的破坏与使用、土地增减及利用率,不同户型收入,环境教育村政财务人事等等更细的一些数字,他能脱口而出。他比我这个长年在下边跑的人了解得更多。而且他比我年纪还小得多。他真是好样的。以前我总担心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担心他们的感情,这回让我看到了做人做事的希望。这样的人肯定有感情。你看,感情不是性格,不是凭空虚拟之物,感情是一种知性的深度。讲来讲去还是这样:知识分子理应有独特的痛苦,这不是找来的,而是必须具备的……
  至于作家,断不能留在“文化”和“艺术”挤成一球的地方了。因为挤下去,挤上一辈子,也就成了一张皮。然后画皮,这是聊斋上的故事。多么可怕……要有勇气走开。像梵高那样伟大本真我是做不到了,但我起码明白:还要时时警惕一些东西。这就是我长年生活和奔走在另一种城市另一种乡村的原因。我起码还知道,任何一个族群,他们在怀疑自己的道德时都是很痛苦的。很奇怪,非常奇怪——现在连这种痛苦都没有了……
  就是出于一种担忧的心情,当然还因为职业和嗜好了,我要不停地读书。但是我现在越来越不急着读外国书了。因为回头一看这么多必读的中国书没读,没有好好读。时间真紧,紧得怎么想都不过分。在这个年头,如果西方的兴趣覆盖了我,学得唯恐不像,我就可耻了。再说句实在话,时下我如果用西方、用西方的书唬人唬己,我就浅薄了,我的文学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文学当然需要交流,可是起码来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哪有跳离自己民族十八丈远、十八杆子都够不到的文学?说白了不过是纸老虎,虚幻之物……这些是我中年之后才明白的道理。屈原、李白和杜甫,诸子散文,他们要在心里扎下根来。文化吸取比做养生,微量元素是重要的,可是主食呢?主食里也含微量元素。主食不足,我吞服再多花花绿绿的药丸,还是要手无缚鸡之力。
  总之我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不多,起码不像别人认为的那么多。简单一点说,它们是长久以来装在心里的,我不过把它们抄下来而已。抄下来所用的时间,并不算多。对我来说,写作这种事儿,现在和今后都等于直接从心里往外“抄书”,而不是写书。类似的书,长长短短的书,都会积存在心里,这个我知道。今后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从心里“抄”出一本。(附图片)
  《外省书》张炜著
  作家出版社出版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序跋选

  记者要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现实
  穆 青
  李峰是我国知名记者。他写的新闻通讯、杂文随笔和新闻论著出版,希望我作序,我无法推脱。因为李峰的新闻生涯基本上是在新华社度过的,我们在一起工作了三十多年,为他的文集作序应该说责无旁贷。
  李峰同志勤奋敬业,写了不少很有影响的报道。他还做了些开拓性的工作,创办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半月谈》杂志。有的刊物介绍李峰时,把他比喻为一台永在转动的“磨盘”,研磨国内外形势,谋划相应的报道。的确,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知道,李峰好学多思,思想敏捷、活跃。所以,他写的深度报道多,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报道多,并以写政论式通讯和评述见长。他的好多报道对推动实际工作和鼓舞人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六十年代初写的通讯《“一厘钱”精神》和《九龙江上的抗天歌》。特别是“一厘钱精神”成了一个时期广大群众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行动口号;当时我还写过一篇题为《〈“一厘钱”精神〉的启示》的文章,强调记者应当透过所报道的现象,从政治上、思想上揭示其本质和意义,使我们的报道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也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鼓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峰的视野更开阔了,写出了一系列促进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新闻作品以及包括国际问题在内的杂文随笔。
  他写的四川一个企业由于率先进行体制改革而大大增强人们搞“四化”的信心和积极性的通讯,曾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称赞。
  采访决定写作,多思才有深度,文章要靠事实和真理服人,肯下功夫才能出精品。早在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李峰,以及其他一些优秀记者的这种实践经验和论述,在信息时代或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重要的,需要倡导的。
  世界是复杂多变和丰富多彩的。记者要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现实,必须学习科学理论和多方面的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观察和分析事物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还应当努力掌握新闻这门学科中的“十八般武艺”。李峰探索着写了多种体裁的通讯,多种形式的杂文随笔,多方面内容的新闻论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还拍摄了珍贵的战地摄影作品。可以说,任何一个记者,掌握的报道手段或形式愈多,报道领域和主题就会愈宽广,表现作品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能力就会强一些,收到的社会效果就会好一些。因此,我一向主张,既要培养“专家型”记者,更要注意培养“多面手”记者,“一专多能”记者。作为新闻战线的一个老兵,我希望看到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记者,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本文为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李峰文集》序)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山野庶民的交响
  ——读《一路奔走》
  杨东平
  忘了是谁说的,人有两种基本的需求:既需要和家人围坐在火光熊熊的炉边,也需要远航。于是,有关山重重、乡愁万里,有梦中的橄榄树、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等等,出走、漂泊、流浪、放逐成为最时髦的后现代话语。于是,人类逐渐分化为两个品种,大多数人成为温顺的“家畜”,过着循规蹈矩、衣食无忧的日常生活;而那些将生命定位在路上和在自然之中的,成为人类中的“野生动物”,一种珍稀物种。尽管他们远离都市和尘嚣,对于凡人而言,是一种看不见的“另类”和异端;然而,这才使红尘滚滚的日常生活偶尔传来凄厉的声响,呈现一种奇丽的色彩。也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使我们感受人类尚未完全退化的野性的活力,以及尚未被完全放弃的精神的目标。在内心,我始终把他们引为我最亲近的朋友,虽不能为,心向往之。因此,一读到《一路奔走》,便有同类相聚般的会心和喜悦。
  《一路奔走》是关山在199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从西安到海南,一路奔走的结晶。与那些游览观光、搜索猎奇的“旅行者”不同,与那些追求创造奇迹、打破纪录的“探险家”不同,关山是一个倾听者和记录者。在社会的底层和“荒野”,关山张开心灵的雷达,去接近、接收、体验、感悟、了解和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态。对于一个城市青年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新鲜的发现。在那些最普通的“沧海一粟”———村干部、推销员、占卜师、乐手、司机、烟贩子、坐台小姐、边防武警、渔民、孤寡老人、打工仔、老八路等等——的倾诉之中,使你感受到了那种带着尘土和烟味、粗砺和有温度的、湿漉漉的乃至残缺变形和残忍的真实。关山不仅用脚写作,而且用心写作。由于倾听和记录,这些在自然中如野草一般寻常而无声的生命,绽开了各不相同的身姿和表情,奏起了异乎寻常的交响——山野庶民的交响。这一刻,凝固了世纪末中国“最深刻的现实”。
  真实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纪实或写实,也不仅仅是怎么写的问题。关键是其背后,一种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改变。世纪末的历史观,早已不再是帝王、英雄、革命、战争等“历史事件”构成的“宏大叙事”,人类的文明史越来越成为民众的生活史、风俗史、风化史,直至艺术史、思想史、心灵史。这种变化,尚未反映在教科书中,但是在民间的写作和出版物中正在获得丰收。当关山在山野之间致力于“把你的故事留在世界上,记录下曾被忽视的声音”时,他们其实是在精细地构筑当代历史和民间文化的基因库。《一路奔走》中记录了一个长年在野外的摄影师,他每次回到家里,妻子都会感到不好意思,“像一个失踪的人重新出现,像一个陌生的魔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感性的象征——“失踪者”的重现。在浩如烟海的伟人传记之外,我们正在逐渐看到失踪已久的“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民的传记”,也是人民的历史。想起一位美国生态学者写的《荒野》。他想为地球保留一些未被开发的、像千百万年前那样的蛮荒的地貌,在这种荒野里,有最古老、最强劲的生命,有最充沛的自然。他说的是自然生态,其实,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精神生态而言,社会的“荒野”不是也有同样的价值吗?掩卷沉思,我不禁也陷入“在路上”的遐想:在西去的列车上,紧张地注视着窗外,注视着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地貌植被、村居民生的渐次变化,猜想着那一闪而过的农妇、老人、孩子和壮汉的不同神情和行止,眼看着男人的身高逐渐降低或增高,女性的面容逐渐姣好或生硬……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刮痧》:小说与电影并蒂
  陈 红
  电影《刮痧》将正式公映,电影小说《刮痧》也由现代出版社同时出版。作为电影编剧之一的旅美作家王小平女士,在电影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使这部既源于电影又区别于电影的“电影小说”带着新异的特色出现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
  在近十年的留美生活中,曾出版过长篇小说《孽缘》、《白色圣诞》、《曝光》等作品的王小平对种种发生在身边的华人遭遇深有感触,时时被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声所震撼,于是,她和她的丈夫、影视导演郑晓龙在美国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决定把海外华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为了维护祖国的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奋斗、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发生在那些可以说已在美国社会站住脚,甚至已经生根、结果的“新移民”身上的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以独特的视角告诉和介绍给有这种经历和关心这种经历的人们。于是,以刮痧——这个在中国盛行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医学疗法作为引线,一对中国移民夫妇在美国生活的遭遇,展现了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以及为之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并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企盼东西方文化及全人类的相互沟通、理解与融合的愿望。电影小说《刮痧》以起伏跌宕的文笔、简约紧凑的思路、感人至深的情节,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对电影的故事进行了再一次的发掘。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仗义执言》:小说与电视互动
  陈辉平
  由中央电视台筹拍的电视剧《仗义执言》即将在黄金时段开播,此前,该剧的长篇小说原著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这种影视、图书互动,相互促进的方式,已成为传媒界的操作模式。
  由女作家赵冬苓原著并改编成电视剧的这部长篇小说,讲叙的是一家小小律师事务所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的官司,反映的却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热点焦点。医患纠纷、沉冤昭雪,这些为普通百姓所议论和关注的焦点,带给人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特征。写当今都市司空见惯的律师事务所,生活固然有风有雨,有歌有哭,最重要的,则是作家依托律师事务所,有了一把任意裁剪生活的剪刀。小说精心选择的案例正是作家最为熟悉,倾注了感情和思索的生活故事,所以才使作者似乎无所不能地神游八荒,任意点击我们这个陆离驳杂的生存世界。
  当然,小说的成功并非只赖于结构的讨巧,反映生活的力度,或者说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再现中的思考,直接决定了小说的成败高下。当我们捧起小说,也许会为书中人物的复杂个性和生活的无奈与无助所吸引,然而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探究才是真正吸引我们的地方。
  当然,《仗义执言》作为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它也具备了吸引现代读者的其他元素,如语言的幽默机智,现代都市生活的多姿多彩,红尘男女对感情的游戏和执著等等一切适合现代人阅读口味的元素,使这部小说开篇就具备了引人入胜的魅力。而小说中占相当篇幅的法庭辩论更是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精解》 杨荣珍主编
  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的一整套协议内容浩繁,即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起来也感不易。本书力求用通俗而简练的语言准确解释WTO的规则,着重介绍WTO管辖下的、对所有WTO成员方都具有约束效力的WTO规则的内容,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本可以随时随地翻阅的便携式工具书。本书无意详细介绍各项协议产生的背景以及对协议的内容进行评论,而是着眼于各项协议本身,力求对各项协议的具体条文作出精练、浅显的阐释,并在某些协议后附有成员方的具体承诺内容或有关该协议的争端解决案例。本书有关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组成以及乌拉圭回合后新达成的协议情况等均吸收了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公布的最新资料。本书完全按照WTO协议内容安排编写体例,具体内容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994年关贸总协定、具体货物贸易部门的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有关争端解决的程序。
  (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大赤包”自述》 李婉芬著
  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不久前去世的表演艺术家李婉芬这辈子扮演过不少角色,如《茶馆》里的庞四奶奶、《女店员》里的齐伯母、《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但最受观众欢迎的还要数她在电视剧《四世同堂》里扮演的“大赤包”。因在电视剧中的精彩表演,她获得了“金鹰奖”。这本随笔集以饱含深情的文笔,叙述了作者自己的从艺经历,既有对舞台经验的总结,又有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老前辈焦菊隐、梅阡等人的深情怀念,又有对舒绣文、郑榕等人的友谊回顾;既有对坎坷人生的追忆,又有对幸福时光的留连……书中附有《访谈趣录》,为李婉芬接受记者采访的精选,从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李婉芬。
  (东方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带你游黑河
  《带你游黑河》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柳邦坤对旅游文学情有独钟,潜心于旅游文学的创作。在本书中,作者以游记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祖国北部边陲黑河的山水景致风土人情,介绍了地方史、边疆史、民俗学、森林生态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感悟人生笔花飞舞
  ——读散文集《透明的思索》
  李元洛
  生长并长期工作在湖南的李一安,虽已于数年前南下珠海,然而,他却是湘楚这一方热土所培养的作家,他双管齐下,先是出版了中短篇小说自选集《舞台》,最近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印行散文集《透明的思索》。
  李一安近年来用力最勤的是散文。他的散文引人瞩目的特色,就是作为思想者的对现实与人生的思想感悟。这,也许是他将自己的散文集取名为“透明的思索”的原因吧?在《女儿也也》中,他为自己的千金取名煞费思量,一部作品当然也是作家的掌上明珠,其取名当然也有寓意,甚至有深意存焉。这本散文共分四辑,除第一辑直接以“透明的思索”为题之外,其他三辑中有两辑分别冠以“感悟风情”与“感悟人生”之名,可见他之看重“感悟”。《心中的大佛》是他的早期之名作,为不少报刊转载选载,他在人与神交会之处对话之时,感悟的是“大写的人”,人性中的高尚和美丽。李一安的许多作品,常常抒写于平凡的人事和自然中所感悟的人性与人生,或褒或贬,或扬善或斥恶,或由小而及大,或见微而知著,其展现的人间天地和精神世界,都能给人以真善美的享受。“亲情多好。亲情像一盏灯,照亮了人类的理想;亲情像一把火,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咀嚼亲情》),他写“亲情”这一文学的永恒母题,其感悟别有会心;“人类要是能经常地登上时代的峰巅,历史的峰巅,文化的峰巅,俯瞰一番,审视一番,省悟一番,许多事情,也许就是另一种模样”(《凭高临风》),古往今来,写登高的诗文不知凡几,李一安由地理的登高而思想的登高,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更是文学的本体,是文学作品根本的也是最后的存在。作品水平的高低和动人与否,最终决定于作家对语言的敏感程度,以及驱遣语言文字的高下,这近似于一场足球赛,决定胜负的还是看能否将圆形的球射进方形的球门。李一安的散文颇多佳致,如相当文气的书面语言与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口头语言之融合,如遣词造句的现代感觉与手法,如层出不穷的比喻和不时可见的幽默,不过,他的特出之处还是绘物写人,这可能因为他本来是小说作家之故吧?
  李一安已由湘楚腹地而南去海滨,海阔天高,鹰飞鱼跃,他定然会挥洒出更美的风景。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爱不释手的书
  《中国古园林》
  吉 人
  一日,去逛建筑书店,无意中看到一本《中国古园林》,顺手翻了翻,不想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从中又一次体会到爱不释手的读书味道。
  这本专门介绍我国古典园林的书,是由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编著的。全书共收集我国著名古典园林一百六十余处,反映这些园林的精美图片六百多幅。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园林的全貌,编著者还绘制了近三十幅平面和立面的全景图。罗哲文说,这一百六十多处园林,只是中国园林的“九牛之一毛”。但因为都是经过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园林,足可以从中看出中国古园林的一斑。
  罗哲文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理论功力,把古典园林归纳为:皇家王府园林、宅第园林、坛庙祠馆园林、书院书楼书屋园林、寺观园林、陵墓园林、山水胜景园林七大类,使读者从中国古典园林纷繁的现象中,一下进入了条理清晰的认识。通过画龙点睛的简要说明,又使读者获得了欣赏园林美景的要领。
  书中讲述了我国悠久的造园历史,不断创新的造园意境、高超的造园技艺和丰厚的造园经验,从而把我们祖先创造和遗留的这份宝贵财富,挖掘整理出来,奉献给了迈进新世纪的人民。 AHQ品论天涯网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读书

  读书
《永不言败》是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加利在1997年卸任后,于公务之余潜心耕耘之作。这本书是冷战结束初期某些世界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是有关联合国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1992年至1996年加利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冷战刚刚结束,地区形势动荡不宁。在回忆录中,加利博士对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做了生动描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永不言败》
  加利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现代汉语模范字典》共收录汉字一万五千个,并按照常用、次常用等分为四级;每个字头下列有该字的符合国家规范的部首、笔画数、(书写)笔顺及惯用的结构分析,以及注音、释义、例词例句等。《现代汉语模范字典》可以说是目前遵守使用国家有关规范较多的汉语工具书之一,尤其是上万字书写笔顺的收录,最为难能可贵,这也是该字典的特色之一。
  《现代汉语模范字典》
  许嘉璐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塔博·姆贝基作为南非第二任民选总统,正领导着自己的人民走进新的世纪。
  一位非洲黑人的儿子,一位受过英国教育的知识分子,一位反对种族歧视的斗士,一位知识渊博、温文尔雅的政治家,姆贝基的人生经历是不同寻常的。读姆贝基的传记,也是从一个视角读当代南非和整个非洲历史,帮助中国读者了解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发展的大陆。
  《我是非洲人—姆贝基传》
  温宪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千禧之旅”是香港凤凰卫视组织的一次跨国、跨洲国际旅行,走过了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和三大宗教发祥地,旨在探索古文明历史,再现古文明现状,本书作者全程跟踪这一旅程,通过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她作为记者和女性的独特视角,再现了一片片国土当下的艰难和曾经的辉煌。作者在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中,完成了与人类文明深沉的交流。
  《千年路万里长》
  赵维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AH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