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数字是枯燥的,也是丰富的。数字透露出经济动向,也传递着社会文化信息。回眸新世纪第一个农历新年,让我们换个角度,去品味——
数字背后的“中国年”
本报记者 胡果
又一个7天长假过去了,各种有关的统计数字纷至沓来。数字虽枯燥,内涵却丰富。盘点新世纪第一个农历新年,只算“假日经济”的账,恐怕远远不够……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悠悠长河中,以春节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如一泓清波,平静下藏着深邃,时代精神的演进,社会观念的变迁,大众文化的趋向,都可从中觅见细碎而生动的投影。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数字,品年味,新世纪第一个中国年,会诉说些什么?
三大交通工具爆满,16亿人次上路:回家过年的主旋律洋溢着传统温情,团圆祝福、亲情凝聚仍是古老春节的隽永意韵
除夕守岁、阖家欢聚,围炉畅饮、互致祝福……中国的农历新年无疑是最具情感的节日,其永恒的精神内核便是团圆。千里迢迢,日夜兼程,似乎都只为相聚一刻的亲情体验。
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使流动成为必然。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并未消淡那些朴素而美好的情怀,纷扰红尘中对故乡、亲情的牵念反而愈加浓郁。踏上归程、回家过年,成为新世纪第一支春节进行曲的主旋律。
来看交通部门的统计数字:1月9日至2月17日,40天春运期间,全国客流量预计达16.6亿人次。截至除夕夜24时,铁路共发送旅客4000多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78.2万人次;春节7天“黄金周”,民航共飞行15294个航班,同比增长13.4%。
回家,回家……1月20日,北京铁路分局日客运量创历史新高,达28万人次;深圳机场始发航班最多为389班,高峰时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落,客流量、航班量双双刷新春运纪录;南京公路客运,从春运首日起以每天20%的幅度上升,高峰时每17秒钟便开出一辆“大客”。
回家,回家……东西南北中,铁路、公路、航空汇聚民工潮、探亲潮、学生潮,满载着他们积攒了整整一年的渴盼,奔向共同的情感目的地。一个充满凝聚与祝福的节日,让生活笼罩在祥和、美好、希望之中。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言,中国的春节,与其说是作为一种文化礼仪代代相传,不如说是作为一种社会需要存在至今,她隐含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心理诉求。这,或许就是农历新年沿袭数千载,始终在一辈辈中国百姓心中葆有特殊地位的重要原因。
198亿旅游收入,72小时网上拜年:异彩纷呈的变奏曲传递出时代气息,健康科学、文明高雅成为当今大众的过年选择
岁岁春相似,今年花不同。春节,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演进,其表现形式也在悄然变化、推陈布新。沐浴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春风,相伴数千年的古老春节,正以前所未有的新趣味、新时尚,生动地诠释着健康向上、科学文明的时代精神。
回家过年,让亿万中国百姓牵情挂心。与此同时,“离家”过年,也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新选择。扶老携幼、呼朋唤友,天南海北,饱览明山秀水、体察风土民俗、领略异国风情,让紧张疲惫的身心在游历中浸透愉悦和轻松。
据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237座城市的联合调查,今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实现旅游收入198亿元,共接待旅游者4496万人次,比之去年春节期间的2000万人次翻了一番。境外游也一路升温。上海,15万人赴境外过年;深圳,20万人在香港度岁;北京,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境旅游的居民就近两万,比去年同期激增30%!
同是回家过年,走法也大相异趣。南航深圳公司专为春运加开的航班中,民工团体订票占到五成以上。花钱买时间,花钱买舒适,回乡过年的民工成为民航客流的主角,在经济发展、生活提高的背后,折射出普通劳动者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
北京,近4万读者走进国家图书馆,在最热闹的日子里伴着缕缕书香安安静静过年。南昌,江西省博物馆门前排起长队,一个多小时就售出700多张门票,是平时的十几倍。南宁,5万市民远离城市喧嚣,到近郊乡村享受田园之乐。重庆,3万多名群众迎着寒风自发前往歌乐山烈士陵园凭吊……新世纪的中国年,已远远超越了物质享受,愈发注重个人的精神需求、内心体验。
作为古老中国最隆重最经典的节日,农历新年数千年来很少变化的传统礼仪,也在新世纪里快步更新着固有的程式——比如年夜饭。阖家围炉曾是其千年不变的底色,而今纷纷挪到了酒楼饭店。仅上海餐饮业,除夕夜团圆饭的销售额就达3.8亿元!又如贺年礼。淡出视线还不太久的烟酒鱼肉,前些年还很流行的点心匣子、水果篮子,今天都退避三舍,鲜花成为21世纪第一个春节最红火的贺礼。北京,一个春节鲜花卖了1亿元。再说拜年,从走家串户上门拜访到贺卡祝福、电话传情、寻呼机致意,而今又添上了手机留言、网络拜年。由人民网等15家国内主要新闻和商业网站联袂推出的“72小时网上拜年”高潮迭起,新兴网络媒体开始在传统的节日文化中亮相登场。
600万游客喜逛庙会,1亿多乡村青年文明过年:“年味淡了”的感慨折射出群众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也展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阔空间多样化、个性化的过年方式,充溢着文明进步的雅韵新风。与此同时,“年味淡了”的感叹也丝丝缕缕飘来耳际。
怀旧是人类共同的情愫,尤其对于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春节,留在记忆中的总是最美的。不过,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农历新年,正因维系着一定的民俗传统而存在。“年味淡了”的感慨,折射出社会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恋,对高品位精神生活的向往,这既是坚持“两手抓”、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成果,也说明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有可为。
来自北京的一组数字很有意思:春节“黄金周”,庙会火京城,地坛、龙潭湖等11家庙会引入“申奥”、“绿色环保”等富于时代感的主题活动,共接待游客593万人次;著名的厂甸庙会阔别37年后重现京城,短短7天,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吸引了200多万游客!
继承传统与跟上时代并不矛盾。春节期间,由团中央发起的乡村青年文化节就是范例。腊月二十三的“辞旧迎新大扫除”、充满乡土气息的“青年科技大集”、“乡村青年大擂台”,将传统年俗与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统一,吸引了全国29个省区市的上亿名农村青年踊跃参加。
春节,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一笔特殊的文化资产。她为爱国爱乡、团结凝聚、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光大提供了民俗保障;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提高搭建起重要舞台。适应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求新、求实、求进,一个闪耀着民族文化之光、洋溢着现代文明之韵的中国年,将在新世纪里伴你我同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喜看稳定繁荣新西藏
本报记者 王建新 岳富荣
当历史的册页翻到21世纪时,西藏各族人民信心更足:过去10年,特别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粮油肉基本自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步伐逐年加快;反分裂斗争不断深入,社会政治局势日益稳定……西藏进入了和平解放以来政治局势最稳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说:“坚决贯彻中央制定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一手抓维护社会政治局势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之‘三位一体’,是做好西藏工作的关键。”
社会稳定 欢乐祥和
八廓街是拉萨乃至西藏最有代表性的地方。走进这条千年老街,石板铺成的地面两侧是两到三层的传统藏式民居,屋顶上飘着五色经幡,老阿妈摇着转经筒轻轻走过,游客拥在沿街的店铺和小摊前,用各种语言和手势选购物品。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阿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街道抓住社会持续稳定这个机遇,组织居民跑运输、干建筑、做买卖、办集体企业,去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88元。
9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旗帜鲜明、针锋相对地开展反分裂斗争,较长时期里保持了社会稳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贡嘎县甲日乡的转变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由于分裂主义势力的干扰和破坏,过去甲日乡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发展长年裹足不前,65%的农牧民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1993年7月,贡嘎坚参任乡党委书记后,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领群众坚决打击分裂活动,使社会秩序从混乱走向有序,由动荡转为稳定。局势稳,人心定。乡党委趁势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干旱问题,带领群众下大力气改变生产条件,调整农产品和农牧业结构。短短几年,这里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多,贫困户由45%减少到8%。
稳定是前提。广大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啥事也不好办,啥事也办不成。跨入新世纪,自治区明确提出,坚持维护稳定工作的地位不变、维护稳定的政策措施不变、各级党政组织维护稳定的职责任务不变,继续推进主动治理工作,为西藏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人心思稳 人心思进
“繁荣跟稳定成正比。我们需要的是积极持续的稳定,追求的是长治久安,这一切只有通过发展来实现。”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向巴平措说。拉萨市蔬菜供应有所改善,市民也少了抱怨,因为全市菜地面积已达3万多亩,蔬菜年产量近6万吨,市民人均日消费蔬菜0.45公斤,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在曲水县达嘎乡色甫村采访村委会选举。854名藏族群众直接选举38岁的次仁班丹为村委会主任。前几年他从银行贷款8万元,带领乡亲们建蔬菜基地,办养猪场,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还净挣了2万多元。他告诉记者,近些年,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更加珍惜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决心、信心和自觉性。“我的最大任务就是带领大家勤劳致富,不断提高收入。”次仁班丹说。
“现在,西藏人心思稳,人心思进;保持稳定、加快发展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列确介绍说,西藏已经确定了新世纪前50年的宏伟目标: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新的思路 新的突破
1994年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本着框架一致、体制衔接和循序渐进、适当变通的原则,西藏与全国各地一样同步进行了计划、财税、投资、外贸、金融、物价、流通等经济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也有了新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的同时,西藏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断加快,领域不断扩大。开放逐步成为西藏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条件。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常务副主席杨传堂说:“西藏只有扩大开放尤其是对内地的开放,才能不断扩大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水乳交融、共同繁荣的局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通过近3年扎实工作,昌都地区47户国有企业已有38户通过产权转让、股份合作和兼并破产等形式实现改组、改制,国有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去年实现盈利74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660多万元。那曲地区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围栏草场面积由承包前的空白一举增加到700多万亩,定居和半定居牧民由1994年的45%提高到85%。
从小在八廓街长大的格桑央金20多年前第一次看见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时,竟惊慌失措。如今,他已学会用简单的英语招呼外国游客,推销自己摊上的民族手工艺品。据自治区旅游部门介绍,目前旅游业已发展为西藏的支柱产业。
扩大开放已经有了新的思路和内涵。采访中,我们听到两个例子。其一,积极探索互惠互利的援藏新方式:通过援藏干部牵线搭桥,林芝地区近年吸引酿酒、矿产开发等多家企业落户高原,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内地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与西藏的政策、资源优势开始实现对接。其二,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去年在香港成功举办2000西藏自治区(香港)投资经贸洽谈会,共达成投资意向协议13项、出口协议14个,协议总投资4.11亿美元,协议出口总额4448万美元。
人民生活 变化巨大
南木林县艾玛岗乡的益西群培做梦也没想到,村前那块原本贫瘠的土地,竟会“肥得流油”,且不说家里粮食满仓,仅土豆等大面积丰收,就可使他的腰包里装进大把现金。这是“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工程创造的奇迹。
在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80%以上的居民在家中打开水龙头就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结束了长年在河边、水池或水井旁排队提水的历史。这是全国支援西藏建设的62项工程之一的日喀则上下水工程给广大市民生活带来的实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雪域高原各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去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3年的706元和2348元预计提高到1325元和6385元,分别增长87.7%和167.67%,粮油肉基本自给。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音响和手扶拖拉机、东风大卡车等大量涌入城乡普通家庭。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不断增加收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牧区合作医疗建设力度,稳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两大难题;高度重视城镇就业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如今的高原百姓,不仅要吃得饱,还要有营养;不仅要穿得暖,还要穿得美;买东西不仅讲究实用,还要时髦。人们的追求越来越现代,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1版(要闻)
专栏:
陕西省延安市有关部门目前正积极做好备耕工作,对粮种、化肥、农机等进行全面质检。图为市农机局领导在农机站检查农业机械。本报记者 张悦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兴修水利 调整结构 推广农技
湖南粮食稳产农民增收
本报长沙2月5日电 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坚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全省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290亿公斤左右,200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33元;全省300万贫困人口初步摆脱了贫困。
“九五”期间,湖南省累计投入资金224.7亿元兴修水利,共完成土石方42.5亿立方米,整体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洞庭湖一线防洪大堤的防洪标准由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长江湖南段82公里防洪大堤建成高标准防洪大堤,成功地经受了多次特大洪灾的考验,防洪减灾效益近2000亿元。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湖南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目前,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49%,经济作物产值在种植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46.4%。全省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3,棉花全部实现了优质化,优质油菜达到90%,优质水果达到30%,杂交猪的比重达90%,优质鱼的比重达50%。
湖南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近年来,每年仅省财政投入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达2000多万元,全省各级财政每年投给农技部门的周转资金达2000多万元,全省健全了省、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组、科技示范户的六级农技推广网络。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老龄协会发出公开信呼吁
老年人要崇尚科学抵制邪教
据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中国老龄协会今天向全国老年人发出公开信,呼吁全国亿万老年人行动起来,坚决与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斗争到底,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
公开信说,1月23日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几名“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经新闻媒体公布后,全国老年人无不对此感到十分震惊和极大的愤慨。“法轮功”邪教组织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终将得到历史的审判。
公开信指出,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年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希望老同志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经验、知识优势,对自己的家庭、子女、亲属及广大青少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他们远离“法轮功”,认清其丑恶的嘴脸和政治企图。同时,老同志要老有所学、老有所教,以身作则,自觉地带头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抵制邪教,积极投身于与“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为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
中国老龄协会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和老龄组织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的作用,引导广大老年人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占领群众文化娱乐阵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思想教育寓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
“全国亿万老年人行动起来,同‘法轮功’邪教做坚决斗争”座谈会今天在京举行。来自中国老龄协会的领导和全国12家老年社团的负责人到会,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制造自焚事件的邪教本质。与会代表指出,目前一些老年人参与“法轮功”修炼,甚至被愚弄坑害,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对老年人进行“老有所教”是何等重要。血的事实说明,要和“法轮功”彻底决裂,老年人必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必须加强学习,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认清“法轮功”的邪恶本质,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文明和愚昧的界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充实头脑;采取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1版(要闻)
专栏:
从流通、品牌和产业化上下功夫
安徽农业寻求三个突破
本报合肥2月5日电 记者刘杰报道:围绕农民增收,安徽省日前提出今年要从农产品流通、品牌工程和农业产业化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安徽省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提出了“东出西进、南下北上”战略。去年他们在上海成功地组织了安徽名特优农产品、绿色食品展销会,建立了上海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贸易中心。今年该省的目标是北上进京,继而进军广东、西安。安徽近年来着力培育“农”字号名牌农产品,每年坚持评选20个名牌农副产品,集中向海内外市场推介,收到良好效果。为进一步实施品牌工程,安徽加快了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建设,推进农业高科技,加快实施品种优质化,以科技推广带动结构调整。同时加快阜阳、滁州市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好几个生态和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的县级基地,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安徽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舞活种、养、加和产、供、销两条“龙”,安徽决定重点扶持30个左右有特色、上规模的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经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其他经济组织,推进“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不该脏了农村
查冠军
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一些城镇把许多垃圾源源不断运到农村倾倒,污染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农民说:“城镇要洁净,难道农村就不要干净吗?”此话问得有理。
城镇环境卫生中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就是垃圾处理问题。不少人把眼光投向农村,有的挖坑倾倒,有的倒入河塘,有的干脆倒到田头地角,不作任何处理,搞得臭气冲天,污染水源,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正常生活。
城镇倾倒垃圾应该选择远离村庄和水源,又不影响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地方。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提高垃圾净化处理水平,这是使城镇和农村都干净的治本之策。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开工国道205线滨州黄河公路大桥日前正式在山东滨州市开工建设。大桥全长1698.4米,工程计划总投资6.9亿元,到2003年底竣工通车。大桥建成后可以解决205国道在山东滨州段黄河两岸的严重堵塞问题。同时,滨州黄河公路大桥又是正在建设中的滨博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
(宋光茂 胡健)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经过3年的加速运行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共实现产值82亿多元,比1997年增长7倍。
(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新闻简报
第1版(要闻)
专栏:
阿勒泰抗灾工作全面展开
人民子弟兵积极支援新疆救灾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5日电(记者武彩霞、高峰)在遭遇特大雪灾以后,新疆阿勒泰地区组织牧民群众全力投入抗灾自救,力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入冬以来,阿勒泰地区连降大雪,形成50年不遇的罕见雪灾。灾害发生后,阿勒泰地委和行署对抗灾保畜工作进行紧急部署,动员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指导救灾。记者在牧区看到,哪里有畜群,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领导干部。青河县阿热勒乡党委书记周湘漪,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骑马走村串户,了解灾情,脸部和手脚都被冻伤。医疗人员也纷纷深入到灾区送医送药,救死扶伤;民政部门逐村逐户调查摸底,发放救灾物资;当地驻军和生产建设兵团也派出200多辆汽车支援救灾,帮助拉运饲草饲料。据统计,阿勒泰地区现已发放救灾资金252.8万元,发放救灾粮食16700吨、饲料8500吨和价值46.5万元的棉被、食盐等物资,帮助贫困灾民渡过难关。
目前,阿勒泰地区已有2355名干部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各种救灾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以确保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在大灾之年不出现大的问题。
据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新疆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雪灾,牵动着人民子弟兵的心。日前,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捐款300万元,支援新疆灾区人民抗雪救灾,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入冬以来,驻疆部队已先后出动官兵2万多人,动用车辆3000多台(次),抢救被困群众9万多人,抢救转移牲畜400多万头(只),疏通道路100多公里,运送救灾物资1200多吨。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天津港成为中西部外贸最大口岸
天津港至兰州集装箱班列于日前开通。至此,天津港已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西安、成都、兰州三地实现了集装箱班列直通,成为中西部外贸的最大口岸。天津港目前已开辟了50多条国际班轮航线,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快专递
农民社火舞进城
本报记者 李战吉
彩旗飘飘,锣鼓阵阵。刚刚过完春节的永靖县农民,5日一大早便把社火舞进了甘肃省城兰州。兰州市民涌上街头,和喜气洋洋的农民兄弟一道,欢庆新千年第一春。
巨龙欢腾,醒狮跳跃,浓彩重抹的汉子舞起了黄河儿女对未来的憧憬;旱船摇曳,红绸飞荡,五彩缤纷的姑娘扭出了丰收的喜悦。最惹眼的还要数华夏有名的太平鼓。一队队身着彩衣、头裹彩巾的威武大汉,肩上挂起桶形大鼓,时而腾空跃起,时而俯仰翻身。那队伍,似春花怒放;那鼓声,像春雷炸响。告别了贫困的农民,把自己的喜悦,尽情表现出来。平日宽敞的广场、街道,人山人海,竟显得狭小了许多。
率队的永靖县县委书记郭玉虎兴奋地告诉记者,农民社火进省城,就是要给市民道太平、道吉祥、道幸福,就是要向城里人展示永靖县的新面貌,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永靖发展。刘家峡乡下古村的几位壮汉自豪地说,以前是城里人送文化下乡,今年我们第一次送社火进城。我们要给城里人拜个年,知道我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花,分享我们的欢乐和幸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