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领导干部应常思进取
刘振来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全党的大事。对这件大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担负着贯彻落实的责任,也承担着自我改进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当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状况。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第一条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第一位,努力做到常思进取、有所作为。
牢固树立进取有为之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进取有为之心,就不可能有进取有为之行。进取有为之心,实质上就是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体现就是以与时俱进的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发展是硬道理。在国际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停滞不前或者发展太慢,就会陷入被动。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宽广的眼界、开阔的胸襟、进取有为之心,对于能不能推进发展至关重要。关键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要求,着力解决思想认识与当前面临的形势、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积极培育进取有为之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需要思想上的认识,又需要行动上的勇气,有时候勇气甚至比认识更重要。有了这种勇气,就敢于破除那些不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的老观念、老框框,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有了这种勇气,就敢于知难而进,接受挑战,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大、工作落实难、发展速度慢的地方去,接受挑战,经受考验,打开局面。这种勇气,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无私才能无畏。这种勇气不会凭空而来、自然而生,需要积极培育。只有时刻不忘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追求真理敢于舍弃一切;只有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鬼,不信邪,不怕丢乌纱,不怕得罪人,才能获得这种勇气。
努力掌握进取有为之能。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有为之能也就是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本领。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对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要用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加快知识更新,增强应变能力,还要善于把理论和知识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坚持群众路线,搞好调查研究,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不断推动事业的发展。只有善于从政治上判断形势和把握大局,善于从复杂矛盾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常思进取、有所作为才有可靠保证。
认真实践进取有为之行。常思进取、有所作为,说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进取有为之心、进取有为之勇、进取有为之能,最终要落实到进取有为之行上。这个“行”,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是头脑中始终怀有“当干部为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这根弦,做到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认真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和高尚的追求。落实到工作当中,就是要真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专论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雒树刚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国情,紧跟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八十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建设和善于进行理论创造,自成立之时起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就是要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八十年来,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成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立足新的实践,回答新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树立一个态度
正确的态度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充分表明,只有以这样的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勃勃生机,不断开辟新境界,达到新高度。
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要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那样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他们自己的理论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不是任意套用的历史公式,不是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运用理论必须考虑丰富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适应深刻变化的历史时代,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检验,又由实践来修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生动地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恩格斯深刻论述了“历史过程”与“思想过程”的关系,明确指出,历史过程从哪里开始,思想过程也应从哪里开始。
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要深刻认识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恩格斯曾提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指出:要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生搬硬套马克思说过的话,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对“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的争论。毛泽东同志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上我们所讲的理论。我们真正需要的理论家,是“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江泽民同志强调:“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有一个如何对待“老祖宗”的问题。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提出了正确对待“老祖宗”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1959年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同时又要说新话。他要求“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江泽民同志一再指出,“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一切都要先看本本上有没有,老祖宗讲过没有,就很难在实践中迈开步子”。“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就是按规律办事,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注重一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同志把“结合”称为我们党八十年最基本的经验。
“结合”就是坚持,“结合”就是应用,“结合”就是创新和发展。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得到坚持和巩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使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结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是把基本原理运用于考察特定对象时得出的论断,其中有些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也仍然符合实际;有些结论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而过时了;有些结论则在当时就有程度不同的错误。今天,我们要着重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其具体的结论;我们要着重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体系,而不是只言片语;我们要着重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个别论述。只有正确区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的关系,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具体结论,敢于和善于提出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结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生活是理论的源泉,尊重客观实际是发挥科学理论指导作用的根本前提。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国情的基本认识和基本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心工作就是经济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任何时候都不偏离基本路线,这要作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在思想上毫不动摇;更要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在工作中毫不含糊,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坚持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贯穿一个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和建设在推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强烈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体现理论创新的精神,应遵循以下要求。要坚持“三个基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坚持“三个一定要”: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要坚持“三个解放”: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体现理论创新的精神,应积极推进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并将继续展开,这既对我们的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孕育着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我们有责任做好“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工作。毛泽东同志曾向全党提出要研究重大问题的任务。他说:“当前的运动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规律性?如何指导这个运动?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前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研究这个运动的全面及其发展,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大课题。”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这项任务,仍然要继续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如果我们对当前重大问题的科学解释和理论说明取得新的突破,我们理论战线才能说真正体现出自己的应有作用和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理论魄力,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体现理论创新的精神,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造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局面。理论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理论研究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研究问题,鼓励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摆事实,讲道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克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作风,努力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
第9版(理论)
专栏:书记谈作风
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
本报记者黄十庆傲腾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请他就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张立昌开门见山地说: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党就作风问题专门召开全会、形成决议,十五届六中全会是第一次。它显示了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力度,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新举措。《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中的第二个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我们党历史上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沉痛的教训。历史经验反复说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没有我们党和国家的今天。试想,如果我们党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只是照抄照搬、本本主义,怎么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怎么可能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又怎么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八十年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张立昌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需要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科学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于一名党的领导干部来说,理论素养是基础性的必备素质。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谈不上运用。只有精通马克思主义,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紧迫感,要自觉地学,要养成习惯。
在谈到学习方法时,张立昌说,学习的方法与目的是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就不同。我们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有了这样的学习目的,就能在掌握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如果是为了装饰门面,为学而学,就只会背诵只言片语,或记住一二段华丽词句,装腔作势,以吓唬别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学理论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思想刻苦,真正学懂弄通,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要把自己放进去,通过学习改造主观世界,才有条件和能力去改造客观世界;三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实践在发展,理论也要随之发展,不承认现实变化的所谓“理论”,怎么能指导实践?如果思想僵化,那么掌握的“理论”越多,包袱就会越重,变成“本本”,这样不但不能指导实践,反而会阻碍我们事业的发展。
张立昌接着谈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对实际有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矛盾更为复杂。对基本国情、
基本民情缺乏深刻的认知,对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时代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把握,就不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一切从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就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掌握了理论,了解了实际,还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能力。在地方工作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的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些年天津大规模改造危陋平房、嫁接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建设滨海新区等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谈到这里,张立昌的思绪似乎回到了八年前他刚刚担任天津市长的时候。他回忆道:作为市长,我当时面对的实际是什么呢?天津相当多的群众住房破旧窄小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到1993年底,市内六区仍有急需改造的危陋平房一千多万平方米。改造危陋平房,解决住房困难,成为人民群众的最大心愿。但危改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呢?市里的财力非常紧张,完全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天津这个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比较集中,长期投入不足,工艺设备严重老化。改造这些老企业,靠政府没有能力,靠贷款偿还不起。如果国有企业搞不好,不仅天津经济上不去,而且会造成大量产业工人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一句话,天津的百姓既要饭碗也要住房。我们所面对的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书本上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从天津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在解决危陋平房问题上,着眼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探索出货币还迁、以路带危改、区企结合等成功的路子,办成了这个百姓盼望已久的大事;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围绕开放做文章,把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作为重点,不仅引进了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而且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天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天津的发展之路。
张立昌强调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思想认识问题往往是以学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该说,目前我们的干部总体上是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但学风不正的问题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存在不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倾向,另一方面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照抄照搬、本本主义的思想倾向。针对这两种思想倾向,天津市委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已经作出了具体安排,使干部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制度化,以好的学风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最后,张立昌满怀信心地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会使天津发展得越来越好。
(附图片)
张立昌同志。(陈国兴摄)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以创新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薛鸿雁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入学习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紧扣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是推动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思路上、机制体制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许多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也得益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比如天津蓟县在如何促进山区、库区发展问题上,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面向市场,大胆创新,先后建成了一批有较高标准、较大规模、订单保证的林畜果菜等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有较强牵动力的绿色食品、资源开发、旅游商贸等龙头企业,加强以通路、办电、引水、有线电视、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山区、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库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八五”末期的1535元、1158元增加到3520元和3060元,而且近三年连续超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使包袱变为财富。
实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永无止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创新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应突出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强化开拓创新、勇于超越自我的意识。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必须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验。二是破除画地为牢的狭隘思想,放开眼界,增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敢与发达地区竞争的意识。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经济竞争日益成为全方位的角逐。我们的发展眼光必须跟上时代,立足全国看本地,面向世界看本地,以宽广的眼光向先进水平看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三是破除小富即安的意识,树立乐于创新、永不满足的思想。艰苦创业,保持锐气,打破藏富嫉富心态,鼓励能人脱颖而出,形成自主创业光荣、共同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
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把创新精神落实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着力培育和形成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一是坚持走科技强县之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创产业结构的新优势。蓟县以科技为龙头,突出一个“绿”字、一个“旅”字,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力度,在调整中实现技术跨越;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全面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坚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创产业链条的新优势。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扩大开放,借助外资,重点培育和发展以名牌产品为依托、能够带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龙头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格局。要通过抓龙头企业建设,拉动二、三产业发展,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水平,增创协调发展的新优势。蓟县作为天津后花园和京津绿色屏障,坚持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要求,大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路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