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还是要埋头苦干
刘占锋
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曾经说过:“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很要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变为现实,就必须按邓小平说的,还是要埋头苦干。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那不可胜数的文明与辉煌的背后,站立着无数为追求文明与进步而埋头苦干的中华儿女,是他们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推动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正是靠着这种埋头苦干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离不开埋头苦干,在新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同样离不开埋头苦干。埋头苦干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埋头苦干,是成就一切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态度。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罢,要想取得进步、获得发展,只有依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耽于幻想不行,投机取巧也不行。一句话,靠埋头苦干才行。当然,埋头苦干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既指实干、肯干的精神状态,也包含会干、善干的智慧与艺术。
作为精神状态,埋头苦干就是对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孜孜以求的热情与执著。古人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无小,不为不成。”我们所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尤其需要倡导务实、勤奋、持之以恒的埋头苦干精神,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埋头苦干,容不得任何华而不实的浮躁,须扫除一切形式主义的虚招。然而,现在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搞所谓“政绩”工程。这些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劳民伤财,与埋头苦干的精神背道而驰,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形式主义不除,埋头苦干之风就难以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然也就难以实现。
埋头苦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实事求是、讲究科学的过程。过去我们常说“大干苦干拼命干”,这种流血流汗式的埋头苦干今天仍然需要,但还不够。事实表明,无论成就伟大的事业,还是处理具体的问题,既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尊重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埋头苦干更需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强调的埋头苦干,决不仅仅是流血流汗式的苦干,它包括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科学性要求。也就是说,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埋头苦干的热情与执著,还要有敢于和善于创新的精神。
埋头苦干,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科学实践,也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素质的外在表现。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甘于奉献的情怀,就不可能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没有较高的素质,没有对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干”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尊重规律、讲究科学,埋头苦干就很可能变成一种蛮干。所以,要做到埋头苦干,就必须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从而获得埋头苦干的动力,掌握埋头苦干的方法,干得科学,干出成效。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吴天君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和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实现这一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按照“政府创造环境,多元发展经济”的思路,实现从管理体制到组织方式、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为主导,城乡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完备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观,建立经济发展的新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发展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区域生产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对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机制。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新兴产业,使区域产业发展从过去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转向提高竞争能力的整体升级。二是适应多层次性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形成多样性的所有制结构。三是把“强县富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把小城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或在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形成新的城镇,已成为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但由于当前不少地区小城镇建设滞后,自身的吸引力和容纳能力都较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不仅难以引进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而且域内生产要素外流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小城镇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从现在开始即对小城镇建设进行超前引导,科学规划。一是按照“膨胀县城、发展城镇、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利用既有基础资源,以县城和重点镇为突破口,吸引农民到城镇居住,逐步带动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二是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当地实际和自身优势,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真正使小城镇成为一定区域内经济增长的核心。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外商和个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和建设。
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以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城市大市场之间联系的关键环节是流通问题,要实现城乡联动,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克服农产品流通这一瓶颈制约。首先,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信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在农村要逐步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生产要素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其次,积极培育农村流通组织、流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由他们来引导农民种养什么和发展什么,带动农民走向市场。其三,围绕大宗农产品的优质化,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产经营新机制。确立抓生产先抓流通的观念,以流通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实行全方位开放,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县域经济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应当实行全方位开放,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在东引西进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以让出部分市场为代价,引进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品牌和经营管理经验等,加快本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西部地区开发空间大、资源丰富,中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区位、市场的比较优势,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创办实业,拓宽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和劳动力走出去经商、引资,走出去发展、创业,努力开拓劳动就业的新天地,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积蓄后劲。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推进县乡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角色真正界定到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切实转变工作方法,使经济工作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县、乡政府要大力精减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稳步推进并乡建镇工作。现在不少地区乡镇过小过多,应当结合县、乡机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三是依法行政,切实减轻农民和企业负担。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把“减负”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清理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从而有效遏制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切实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9版()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要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成功,就必须在经济上更发达,在文化上更先进,在政治上更民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这种要求的最好的理论概括。就像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转变,就像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就像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像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为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胡昌国余师夷(河南)
新思想开拓了新世纪发展的新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建设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发展是主题,开拓发展新思路,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执政水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开拓发展新思路,充分履行好执政党的历史使命。而发展的新思路,又是以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确保国家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和检验标准的。——钱伯华(江苏)
中国共产党执政纲领的精辟概括
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巩固执政地位,这个意识、本领、地位就是作为执政之基的“三个代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着眼于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精辟地概括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党建理论。这一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关于自身建设的理论纲领,又是我们党的执政纲领。——方绪银谭天柱(广东)
勤于为民,做“三个代表”的实践者
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自觉地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才能真正成为“三个代表”的实践者。勤于为民,就要既勤于办人民想办、难办的事,又勤于办形势发展需要的事,但决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的事;既勤于为民办大事,也勤于为民办小事;既勤于办经济领域的好事,又勤于办精神文明领域的好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党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既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又做先进文化的代表。——易法新(湖北)
抓好党建工作,当好“三个代表”
在新的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党的正确领导,靠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进行改革和建设。而党的建设则要始终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的实际、结合党员队伍的状况来进行。抓好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领导班子,一条切合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还要有一套既继承传统又富于现代精神的管理制度。——黎政(湖南)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吹响了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全会指出,在新世纪里,实现《建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结合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深对其重大意义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
实现宏伟目标关键在党
冷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三个代表”的根本出发点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原因时说:“怎样使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活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十九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二百年是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伟大复兴的漫长、艰苦而又辉煌的奋斗历程。毛泽东曾提出分两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第一步是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这个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在1949年完成了。完成这个任务,用了一百年多一点的时间。第二步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毛泽东在六十年代初对当时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使中国经济强大起来,赶上你们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要用一百年时间。邓小平根据这一思想,设计了分三步走,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现在,二百年的历史进程,我们已经走过一百五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两步。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面对新世纪,我们再次走到一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
完成这样的历史重任,关键在于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要抓住哪几个主要问题呢?江泽民同志经过长期深入思考,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这三个方面,精辟概括了我们党近八十年的历史经验,集中反映了当前和今后党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紧紧抓住了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要结合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能够切实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
发展是硬道理,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
作为“三个代表”思想的第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近八十年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最基本的经验总结。江泽民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指导方针,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题。五中全会也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一定要扭住不放,决不动摇。
但是,今天讲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而需要进一步认识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这是江泽民同志提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一个深刻含义,也是五中全会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在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已经从“间接生产力”变为“直接生产力”。1975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他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了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还指出:发达国家垄断科技优势,只是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掠夺资源和倾销商品的市场,这是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一过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内涵已经和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地通过改革,建立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创新体制,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批高科技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们才能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才能真正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需要注意,正如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因此,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切不可一哄而上,搞形式主义,明确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与从实际出发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总之,还是要用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成败得失。“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
坚持“两手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要建立起社会全面发展的概念。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社会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说,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文化作为“三个代表”之一提出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发展”作为一个国际政治概念,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初仅指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的。到七八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越来越认识到科教、文化、人口、资源、环境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开始强调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可见,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观上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同的地方,更有根本的不同。我们讲全面发展,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集中代表和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旗帜。这早已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不坚持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特别是在国内外存在着复杂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敌对势力总是千方百计诋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试图从根本上动摇我们的根基,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代表“先进文化”,特别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同时,要重视文化的硬件建设,逐步增加科教和文化设施,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活动,使人民群众在一个健康、舒适、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陶冶性情,提高素质。
代表“先进文化”,就要研究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现在,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早已从一种单纯的消费性行业变为巨大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之一;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从纸张、声音、影视到多媒体电脑、因特网,传播迅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观念的变化速度空前,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现在的世界真正是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目不暇接。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放宽眼界,主动研究,寻求应对之策。
代表“先进文化”,目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现代文化。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漫长,加之近代以来又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受封建文化和殖民地文化影响很大,之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度受到很大破坏,因此,在新的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一方面我们要努力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要大力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以宽广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中外文化进行了比较,指出,对一切外国的先进文化都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充分吸收,努力学习和善于学习,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他还指出,我国历史上有着伟大而丰富的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但相对来说,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鉴往开来,继承以往的优秀文化,弥补历史的不足,是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做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体现
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支持,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感动了“上帝”。我们党要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仍须进一步感动中国人民这个“上帝”。
与战争年代不同,今天代表人民利益,主要应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并没有过时。五中全会指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通过党的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来体现。比如,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就是从根本上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邓小平总是从这个角度,即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判断我们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应该说,这一点,我们做得是好的。老百姓说,“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感谢邓小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通过党和政府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来体现。比如,政府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和窗口行业,应当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娱乐的条件更为改善。这一方面,总的说做得是好的,但还不够,老百姓还不十分满意。
第三,通过干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这是我们最需要改善的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很重要的就是改善党风,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不能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失败。江泽民同志讲“三个代表”,很重要的是从这一方面讲的,他所说的“解决党内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活力”,主要就是针对党内腐败、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的。
第四,通过做好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体现。这是需要我们大大加强和改进的。
以上四点,概括起来就是政治路线要正确,政府部门要办实事,干部党员要作表率,全党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了这四点,就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党就会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就是创新。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也是创新。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创新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他在提出“三个代表”思想的同时,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理论。
归纳有关论述不难发现:第一,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从科技第一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讲起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带动整个改革开放。第二,他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第三,提出创新的内容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并揭示了它们的内涵。第四,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指出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从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和创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先进生产力的根本体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先进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建立保证和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本来就是创新的主体、动力和源泉。“创新”贯穿于“三个代表”的全部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提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研究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解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把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更需要及时进行理论创新,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中,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但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进一步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理论,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必须像邓小平那样,在成功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勇于进行理论概括,及时进行理论概括,善于进行理论概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不动摇,同时在实践中大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两方面都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