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经济步入快车道去年实现增长目标
本报西宁1月7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去年青海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6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1.7%;第三产业增长1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4亿元,增长20%。”这是青海省省长赵乐际在6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的。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青海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本地实际,围绕西肥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供、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工作重点,奋力开拓,加快发展,使去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开始摆脱了经济增长多年落后于全国的局面。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平家乡通了高速路
广邻高速公路通车
本报成都1月7日电记者梁小琴报道: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家乡第一条高速公路——广邻高速公路日前正式建成通车。
广邻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规划中的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的一段,起于广安城东边干堂铺,经华蓥至邻水,全长44.56公里,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全封闭、全立交,双向4车道,概算投资14.9亿元。其中华蓥山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公路隧道。
广邻高速公路将成为广安市依托成都、重庆及上海等城市开发经济的主动脉,对推动广安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揭穿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险恶政治用心
本报评论员
最近一个时期,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邪教组织兴风作浪、频频滋事,又一次暴露了他们的险恶政治用心,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清了他们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
李洪志曾口口声声称,他不参与政治,不反对政府,不投靠任何政治势力。但是,他的一系列拙劣表演和丑恶行径充分表明,他不仅有政治野心,“法轮功”组织还千方百计参与政治、扰乱社会,而且已堕落到无耻地投靠外国的反华势力,挑起一次次事端,向中国人民示威,向中国政府示威。
李洪志编造所谓的“法轮大法”,从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政治动机,包藏着强烈的政治野心。他企图用“法轮大法”这一套荒谬的骗术,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争夺思想阵地;他极力网罗政治势力,煽动、蒙骗和调唆群众与党离心离德,与人民政府作对,破坏社会秩序;他极力神化自己,大搞教主崇拜,组织、策划种种政治活动,在敌视和反对政府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危险和恶毒的角色;他大肆散布“政府无用论”,恶意诋毁人民政府,鼓吹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得由他和“法轮功”来解决,整个世界都要由他们来主宰;他把触觉伸向党的组织,使出种种手段进行渗透,诱迫少数人成为“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工具。李洪志及其“法轮功”无视国家的法律和公众的利益,无视国家的形象,无视全国人民的感情,利用世纪交替之际、节假日、奥运会以及重要国际会议等时机和场所,在国内外挑起事端,制造混乱,一再策划、煽动、蒙骗一些“法轮功”痴迷者到党政机关和新闻单位非法聚集,向党和政府施加压力,扰乱公共秩序,严重破坏了社会政治稳定。这哪里是什么“不参与政治、不反对政府”呢?
“法轮功”是已被我国政府取缔的邪教组织,为全中国人民所不齿。那么李洪志及其“法轮功”顽固分子为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次次滋事捣乱呢?种种迹象表明,“法轮功”邪教的后面有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他们出于共同的政治利益需要,早已勾结在一起。李洪志在前年4月组织冲击中南海的示威后,便在外国受到政治庇护。他在国外过着舒适的生活,拿着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的经济“赞助”,利用种种手段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敌,甘当西方反华势力的政治工具。一年多来,西方反华势力难以掩饰自己的政治图谋,一次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他们刻意安排“法轮功”分子在美国国会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所谓“中国和西藏的人权问题”的听证会上,散布中国政府迫害“法轮功”弟子的离奇谣言;邀请李洪志得力助手及其“民运”、“藏独”分子出席所谓的“中国宗教自由问题”听证会,为反华提案制造舆论。李洪志这些跳梁小丑还在会上呼吁有关国家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反对美国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在联合国第五十六届人权大会上,李洪志等一伙人拿着西方反华势力提供的金钱,组织数百人专程跑到日内瓦捣乱,又是举行记者招待会,而且散发“新闻声明”,到处鼓动演说,不遗余力地为反华势力的反华提案鼓噪造势。这又哪里是什么“不投靠任何政治势力”呢?
李洪志及其“法轮功”与西方某些顽固坚持反华立场的人勾结在一起,其目的是反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竭力破坏中国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然而,他们的图谋是注定要失败的。西方反华势力企图利用邪教来颠覆中国,完全是痴心梦想,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的险恶政治用心再一次给善良的人们上了一课:“法轮功”决不是一般的气功,更不是什么宗教组织。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邪教组织,是西方敌对势力用来妄图颠覆中国政府、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工具。我们与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斗争,是一场极其严肃、极其尖锐的政治斗争。我们开展的这场斗争绝不是小题大做,更不是可有可无。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重要性、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克服厌战情绪和麻痹思想,把这一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关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的斗争坚决进行到底!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超高密度信息
存储研究再突破
其信息容量比现有光盘高100万倍
据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记者李斌)放大百万倍的显微图片清晰地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纳米级的有机薄膜材料上,一个个直径仅有0.6纳米的信息存储点犹如兵马俑一样井然有序、整齐划一……不久前,我国科学家研制出迄今世界上信息存储密度最高的有机材料,从而在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上再创“世界之最”,保持了从1996年起就占据的国际领先地位。
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0.6纳米的直径意味着信息存储的密度可达每平方厘米10的14次方比特(信息存储基本单位),其信息容量比现有光盘高100万倍。按照这一密度,可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所有信息存放在一块方糖大的盘上。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将是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最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但即使是目前国际最高水平,信息存储点的直径也仅有6纳米,和我国相比落后了一个数量级。
材料是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的关键。经过对数十种有机材料的反复筛选和实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出有特色的电荷转移有机功能分子体系作为信息存储的介质,利用其电学双稳态的特性成功实现了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显示出在分子尺度上存储时具有稳定性、重复性和可擦除性好的独特优点。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康铁路正在验收
1月6日,铁道部西安—安康铁路工程验收工作在西康线展开。西康线为国家一级电气化铁路干线,全长267.49公里,途经陕西省7个市县。开通后,将对实施西部开发、缓解西部地区铁路运输紧张状况产生重要作用。图为西康线青铜关车站新建的现代化电力机车接触网。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肩负民族的希望
——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纪实
本报记者杨健
二○○○年的中国科学院,兴奋和紧张的气氛触手可及:一九九八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进展如何,需要接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考试。
二○○○年八月二十六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听取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汇报之后,高度评价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目标明确,思路对头,举措有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战略。”
九月二十五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临中国科学院考察,充分肯定整个试点工作的成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意义深远”。他说,科技实力和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增强科技实力,首先要把基础研究搞上去。此前,李岚清副总理也多次考察中国科学院,全面了解和部署试点工作的推进和深化情况。
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南海。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正式听取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汇报。朱镕基同志宣布:中国科学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一年起将进入新的阶段。
跨世纪的决策
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举行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代表第三代领导集体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新世纪全面推进的伟大号召。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作为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如何跨世纪?如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科技保证?如何为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党组和几万名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历史性的思考。
与新中国同年诞生的中国科学院拥有辉煌的昨天。建院以来,三代科技工作者对新中国的贡献,早已与“两弹一星”等科技成就一起,成为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是,科学家最讲实事求是。中科院党组冷静地分析中国科学院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中国科学院面临的全球性竞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对于跨世纪中国的特殊意义。在他们看来,康乾以降,正是由于中国失掉了西方近代以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化学原子论和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科技革命的机遇,中华民族的近代史才失掉一个本应精彩的开篇。如今,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中国决不能再失掉机遇了。
经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经过对全球科技经济态势特别是刚刚露出冰山一角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反复研讨,中国科学院郑重地起草关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我国的发展战略应该从单纯的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向国家创新体系转移,从工业化向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转移,建议立即开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主动请缨,要求承担起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任务。
一九九八年春节期间,江泽民同志多次阅读了这份报告。二月四日,正是虎年的立春,江泽民同志笔走龙蛇,豪气满纸:“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出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
”根据江泽民同志的批示精神,李岚清、温家宝同志多次与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磋商,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战略构想,一九九八年六月九日,朱镕基同志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试点方案”。
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将从1998年至2010年分三个阶段完成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到2010年前后,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为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前沿、具有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科技知识库、科学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形成和保持强大的国家知识创新能力,加速最新科技知识的传播,全面推进知识和技术转移,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技咨询,建设和保持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队伍,不断加强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建设,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
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瞻远瞩,才有整个试点方案的高屋建瓴。一场抢占21世纪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新的战役正式打响。综观全局,中国科学院率先推进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不是孤军挺进的一枚棋子,而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谋势之着、点睛之笔。
聚变与阵痛
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奋力追赶的一百年。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设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学科在内的“格致学”课程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设立,从1956年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定到改革开放中国科学技术与国际的逐步接轨,中国科技工作者把与西方的差距从300年缩小到了二三十年,在近代科技领域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追赶是困难的,但对追赶的方式进行改革,也许比追赶本身还要困难。“有所为”是挑战,“有所不为”同样是挑战。
中国科学院担起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重担,也就承载起改革和创业的双重责任。
走在北京中关村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各研究所之间,那蜿蜒不绝、重重叠叠的围墙给我们留下难以说清的印象。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生长起来的研究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相互封闭、力量分隔的体系。封闭与科学格格不入,分散、分隔与学科交叉合作创新无法衔接。
“一旦进入这些研究单位,人们便一直工作到退休。研究小组一经成立,课题一经确立,研究工作便继续下去。没有任何灵活性和相应的调整来适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发展异常迅速,而我们的科学家和科学机构却难以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面对《科学》杂志的主编鲁宾斯坦,路甬祥无法掩饰自己的忧虑。
试点工作的第一场硬仗就是重新调整学科布局,凝炼和提升科技创新目标。200多位科学家、战略专家和管理专家经过上千人次的调研和讨论,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确定了农业高新技术、人口与健康、能源等9大重要发展领域和新的基础学科布局。在此基础上,按照“具备相对一致的战略目标、减少低水平重复布局、鼓励交叉综合、具有适当集中的园区和易于共享的支撑条件”等原则,大规模调整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将数十个研究所整合为十大创新基地。创新试点单位的学科方向从329个缩减至202个,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变。
组织结构调整的本质是科技人事制度的深层次改革。中国科学院要求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动态更新”的原则,在1998年至2000年的3年内稳定支持科研人员1万人,引导分流1万人,退休安置1万人,将6.8万名在职固定编制职工逐步消减至3万人,同时将流动人员的规模扩大至3万人,使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的比例达到1∶1。
依据这种模式,大约只有1/3的现有人员可以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获得相对高强度的经费支持。岗位、职务甚至职称的终身制被彻底打破了。在率先开展试点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原有的160名研究员、95名博士生导师和13名院士中,只有60人被聘为研究员。
两年多来,共有近万名科技人员进入试点,其中45岁以下的占60%,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显著改变,一支跨世纪的创新科研队伍基本形成。
不拘一格用人才
从中关村南一条一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的阳台上望去,几百米开外,就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办公大楼。
就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乐为该院的调整辗转难眠的时候,微软中国研究院宣布,斥资8000万美元,招纳100名顶尖华人计算机专家。英特尔、朗讯等大型跨国公司也纷纷步其后尘,与中国科学院“门”对“门”地打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要吸引人才,就要提高对人才的支持力度。中国科学院实施的旨在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的“百人计划”,承诺对每位入选者3年内提供200万元经费。这两项计划两年来共为科学院招致了210名了解世界科技最新进展、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知识英才。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建立访问学者制度,扩大了高水平的流动研究队伍。目前,创新基地的流动人员已达到7300人,几乎与固定人员的数量相等,大大增强了科技创新活力。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杜强博士1999年应聘加盟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担任“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规模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体现出科技帅才的大家风范;薛其坤博士应聘物理所,出任凝聚态物理中心的研究组组长,在半导体薄膜材料等领域建树颇丰;王飞跃教授回国不到一年,就在自动化所成立了智能控制与系统工程中心,显示了良好的科研、开发综合能力;祝宁华、裴钢、范更华……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名字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联系在一起,与中科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中科院自动化所,记者见到了法国女博士蒲林特。这里的高学术水平和研究条件深深吸引了她。作为主动前来谋职的外国科学家,蒲林特表示“打算在这里工作三年五年,甚至一辈子”。事实上,要求到这里工作不只是一位法国科学家。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中科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引发了近代科学技术进入中国以来的第三次人才回国潮。一大批年轻的“洋博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世纪之交唱出一支动人的“归去来兮”。
在自然科学史专家董光璧看来,20世纪初期,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归国学子将近代科学技术移植到中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政治制度,缺乏工业基础和先进的实验研究条件,科学技术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在这些科学的前沿领域作出贡献的,大多是那些有机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随着新世纪的临近,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正如路甬祥院士所说:“今天,中国已经到了可以自主创新的阶段,近代以来重大科学发现没有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历史将很快结束。”
实施知识创新工作试点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在基础研究方面,纳米科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在“超级纤维”碳纳米管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国家水稻基因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物理图谱后,启动了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目前仍在国际上保持相对优势。
在战略高技术创新方面,中科院参与了神州号载人航天飞船许多关键材料、部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制工作。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红外辐射计和空间监测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空间有效载荷技术、红外焦平面技术、氧碘激光器、强激光跟踪发射器等国防战略高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新疆棉花可持续优质高产技术集成示范工程研究取得重大成功,产量达世界最高水平。中科院选育的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号”蛋白质含量达到国际一级优质小麦标准,进入了大面积示范阶段。在圆满完成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的基础上,中科院正在把重点放在基因作用机理的研究方面,这将对药物开发起到重要作用。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半个世纪前,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唱着这首歌迎来新中国的日出。新世纪的春天,我们年轻的科技队伍正以同样的豪迈情怀,以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以自己丝毫不输于国际同行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智慧,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
表示中国愿与伊朗和世界各国一道,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合作和交流,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本报德黑兰1月7日电记者安国章报道:正在伊朗访问的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前往总统府拜会哈塔米总统。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胡锦涛首先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哈塔米总统的亲切问候。他说:中伊两国都是文明古国,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两国建交以来,特别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以来,两国的传统友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双方领导人的关心下,中伊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去年6月,哈塔米总统访华时,两国最高领导人一致认为在新世纪到来时,中伊应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以促进和平与发展,并就两国在各个领域里的友好合作达成广泛共识。我这次访伊就是要落实这些共识,进一步提高双边友好合作的水平。
哈塔米请胡锦涛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他说,去年对中国的访问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江泽民主席等中国领导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建设国家的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和亚洲地区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希望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伊中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现在有许多共同利益。伊朗选择中国作为发展友好合作的伙伴是正确的。伊方高兴地看到两国领导人关于发展双边友好合作的共识正逐步得到落实,相信胡副主席的访问能进一步使这些共识得以具体实施,加快双边友好合作的步伐。
关于哈塔米总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倡议,胡锦涛表示,这一倡议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彼此间的友谊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愿望。我们赞赏这一倡议。联合国已把今年确立为文明对话年。我们认为,应该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赞成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彼此借鉴,以谋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国愿与伊朗和世界各国一道,为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合作和交流,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附图片)
1月7日,正在伊朗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前往总统府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书屋牵动大草原
——记内蒙古实施“草原书屋”工程
本报记者刘亮明孟辉
“干旱草原的及时雨”、“心灵的明灯”。在内蒙古草原上,随处都能听到广大农牧民对“草原书屋”的由衷感激和赞誉。以促进科教兴区步伐,推动农牧区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深化送书下乡、服务农牧区为主要内容,1997年11月,内蒙古开始实施了“草原书屋”工程。3年多来,小书屋已牵动了大草原,对促进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众手浇灌文明花
当新闻媒体对“草原书屋”工程报道后,社会各界都盛赞这是一项具有非常意义的工作。自治区新闻出版界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建点捐赠书刊报纸,全区掀起送书刊报纸到乡村牧区的热潮。内蒙古日报社率先将报纸和书刊送到呼和浩特市巧报乡;内蒙古党委组织部主办的《党建与人才》、内蒙古纪检委主办的《时代风纪》等刊社迅速在全区101个旗县建立了赠刊点;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组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远方出版社、实践杂志社、党的教育杂志社等将4000多册书刊送到乌兰察布盟贫困县商都。两个月后,第一批“草原书屋”便顶着塞外的严寒蓬蓬勃勃地出现在辽阔的草原上。
1998年初,随着自治区“三下乡”活动的深入开展,“草原书屋”工程全面展开。自治区和各盟市的新闻出版单位踊跃加入到创建“草原书屋”的活动中来。《百柳》、《致富之友》、《现代农业》等杂志社除赠送自办刊物外,还自筹资金购赠了大批适用图书;自治区新华书店、各盟市分店纷纷出以援手,将大量图书源源不断送往农村牧区,巴彦淖尔盟等新华书店还承诺为部分特困小学生免费提供课本,直至小学毕业。到目前,全区新华书店已向“草原书屋”赠书16万多册。
为了不断推动“草原书屋”工程向纵深发展,1999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又及时作出精心编辑出版“草原书屋”系列图书的决定。两年来,区内各出版社已陆续出版“草原书屋”系列图书50多种。农牧民高兴地说:“这些书咱看得懂、用得上,很对路子,是咱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好帮手。”据统计,全区7家出版社、46家报社、146家期刊社、97家新华书店、2家外文书店,共298家新闻出版单位踊跃参与了“草原书屋”工程的创建,建立“草原书屋”518个。为农牧区提供精神食粮,为农牧民服务,在内蒙古新闻出版界已蔚然成风。
好雨滋润丰收果
“‘草原书屋’好,致富离不了。”说起“草原书屋”来,巴彦淖尔盟五原县塔尔湖镇农民李德本感触尤深。
他过去养猪用的是老办法,把“小猪养成老猪”出肉仍然很少,成本自然就高,结果一算账,辛苦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这两年,他从“草原书屋”里尝到了甜头,一步一步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饲养和管理,结果他养的猪一天就能长1公斤肉,每年纯收入4万多元。几年来,像李德本这样通过“草原书屋”学科学、重科学、用科学,脱贫致富的农牧民在内蒙古草原上比比皆是。乌兰察布盟小海子乡是有名的贫困乡,世世代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成了当地农牧民摆脱贫困最大的障碍。“草原书屋”的出现,使这里的农牧民仿佛久旱逢好雨,“脑瓜子一下活泛起来了”。过去,小海子乡一带不产玉米,乡亲们用饲料还得从外地购买。这两年,老乡们按照适用技术书刊上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试种,结果不但可以种植,还取得了亩产300多公斤的好收成。当地种植的小麦,过去的亩产一直在200公斤的“边上晃悠”。老乡们认定是土地太“瘦”的缘故。1998年,他们用“草原书屋”取来的“真经”,淘汰了原来的小麦品种,并改变了“老掉牙”的耕作方式。当年小麦就“哇哇地长,穗子憨实得像狸猫尾巴”,亩产一下提高了200公斤。农民们惊喜地说:“‘草原书屋’给咱送来的是及时雨,咱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和票子。”
有关部门介绍:内蒙古现在基本形成年产140亿公斤粮食、年增25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这中间‘草原书屋’的作用不可低估”。
明灯照亮一片天
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巴雅尔吐胡硕嘎查(村)的“草原书屋”里,面庞黝黑的牧民们七嘴八舌:“过去,天一黑,羊入圈,人就没个去处。如今有书看,能开眼界,长知识,太好了”;“知识文化像一盏灯,越学咱心里越敞亮。道理明白得多了,知道政策、法律是咋回事了,人感到心里充实,活得精神,活得更有意思了。”这里的农牧民明显的感受是,大家有空看书的多了,嘴里科学新名词多了,生产中用科学的多了,生活中讲卫生的多了,邻里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多了。
在内蒙古,类似巴雅尔吐胡硕嘎查的偏远农牧区很多。由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农牧民的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原始的状态。这一直是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难点。“草原书屋”工程的全面实施,使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突破口,已收到明显的效果。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乡)的“草原书屋”建在中心学校。大大丰富了的课外阅读,使孩子们欢天喜地。同时,老师们还经常给学生家长们讲解科学放牧、合理种植养殖、草原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使苏木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一位农民在来信中说:“我们这儿的村里迷信很盛行,甚至出现过因迷信耽误治疗,导致病人死亡的事情。在‘草原书屋’看了破除迷信的文章后,使我心里一下亮了,明白了迷信的害处,科学的好处。我今后保证不再信迷信,还要给村民们讲,让全村的人都破除迷信,学科学,用科学。”
两年前,一些“法轮功”传播者到伊克昭盟的乡村牧区游说,企图发展“信徒”,但都遭到农牧民的自觉抵制。他们说:“‘法轮功’是骗人的,解决不了吃饭穿衣,有空还是多钻钻‘草原书屋’,学学科学文化,那才能真正帮咱发家致富。”
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通过“草原书屋”工程的实施,向农村牧区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和“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教育,学科学、用科学教育,满足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了农牧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